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仿真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仿真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4 20:50: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仿真卷
(解析版)
使用地区:山东、河北、湖北、福建、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河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驯化,并伴随人群交流、文化交融进入周边地区,这一过程促成了早期中国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区域文明的发展。可以说,稻米之路谱写出“何以中国”的最初篇章。
在距今6000—5000年,中原、关中乃至甘肃东部地区就已陆续出现稻作遗存。这些稻作因素的北传及粟黍南传,促使中国大范围内形成稻粟混作的农业形态。尽管不同区域因气候环境条件不同,稻粟的比例差异很大,但因地制宜的混合种植模式成为中国传统谷物农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土壤,也为中国历史核心区形成“五谷丰登”的农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距今4500年左右,随着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各地区均形成了复杂社会和区域文明,中国进入了古国时代(特指中华文明起源加速阶段中距今5800—3800年前后的时期)。同时,稻作农业向古国之外的区域持续传播发展,使长江上游、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云贵高原都逐步成为新兴的山地稻作农业区。一方面,农业化扩展奠定了早期中国的文化格局和地理版图;另一方面,这些区域逐步发展出各有特点的山地梯田式稻作农业,也形成了不同于长江中下游粒食传统的饮食文化,米粉、糍粑就来自这些农业化进程中的山川民族。
距今4000年前后,日趋加强的区域融合互动成为龙山时期的特征,接续发展兴起的二里头文化是早期中国走向一体化的时间坐标。水稻进一步成为体现社会等级差异的作物,在二里头遗址和青铜时代都邑型聚落中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同时期村落遗址。自龙山时期开始,随着礼制的发展,日趋复杂的宴飨和葬仪活动中,米酒成为重要的祭祀和消费内容,稻米的价值体现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各个层面。
从最初向黄河流域的传播,到塑造早期中国的地理格局,再到成为中国多元一体进程中的重要基础之一,稻米之路为我们讲述了“何以中国”的千年历程。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传播是塑造世界文化地理格局的重要动力。农业背后,是物种、技术、观念的传播与交流,更是人群、语言、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不同地区和时代发现的炭化稻谷,为我们串联起人群与文化的世界之旅。
向东北亚和中南半岛传播的水稻,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并非东亚物种传播的领跑者。粟黍农业先于稻作。
尽管如此,稻作的东传和南传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和国家化进程。最重要的是,稻作从此生根发芽,为地区民众奠定了共同的饮食文化传统。
稻作农业传播也是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的主要表现之一。考古学者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农人—语言扩散理论,认为这一语族的形成是在稻作农业和家畜饲养基础上,由农业族群扩散传播的结果。尽管新的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在不断补充和修正这一观点,但不可否认,稻作遗存的出现和东南亚岛屿的新石器化进程具有同步性。因此,稻的传播是南岛语族扩散形成中的标志性特征,稻米之路也是整合太平洋岛屿考古、语言学和遗传学研究的重要线索。
自万年前古人选择了河岸边的这株植物开始,从驯化到发展传播,从定居到文化融合,稻谷的旅程是早期文明起源的基础,是“何以中国”的索引,亦是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秦岭《稻米之路,文明之光》
材料二:
花生在中国已知的最早有时间的记录来自1539年江苏常熟县的地方志,常熟位于苏州以北,就在长江之南。何炳棣认为,要么是葡萄牙人直接引进花生,要么是福建商人将它从东南亚带来,而此前葡萄牙人已将花生引进了东南亚。美洲作物在引进中国一些年头之后,可能才出现在任何的书面记录中。对于花生的引进来说,十六世纪二十年代是合理的估计。
甘薯从两个方向进入中国,是在1594年之前的几十年间,而这个时间是之前学术研究所给出的。1594年甘薯引起了福建巡抚的注意,不过,根据其他史料,很显然在巡抚注意之前,甘薯已经得到种植。引进的路线之一可能是通过海路进入福建,另一条可能是从缅甸经陆路进入云南。1563年的一部云南地方志是已知中国最早记录甘薯的。同样,甘薯出现在地方志之前,很可能至少已种植了十年,所以有理由相信它的引进是在十六世纪五十年代。
何炳棣将1555年河南的一部县志确定为中国最早记录玉米的材料。他指出:“此地远离东南沿海以及滇缅边境这两个可能是新大陆作物由此进入中国的地区,既然对于一种新作物来说,要花相当长时间的种植才能达到被地方志记录的程度,因此有理由认为玉米引进中国,至少是在它第一次被记录的前二三十年。”这将玉米的引进设定在十六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最早的烟草种植记录来自福建,时间是在1611年。这一资料的作者姚旅(1573—1620年),声称烟草是从吕宋(位于菲律宾)引进,当时产量很高,以至于反而向吕宋出口。卡罗尔·本尼迪克特(Carol Benedict)认为烟草如上面讨论的其他作物一样,要达到这样的产量水平,应该在之前的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引进中国并得以种植。可以说,这四种美洲作物很可能是在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引进中国的。一些先从陆路经由缅甸进入云南,一些沿中部或东南海岸进入。对于这种沿海的引进,葡萄牙或福建商船极可能是最初的联络者。
摘编自达白安《吃辣:辣椒的中国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稻的传播促使中国形成稻粟混作农业形态,为“五谷丰登”农业模式奠基,这对早期中国文化格局发展意义重大。
B.距今4500年左右中国进入古国时代,稻作农业向更多区域传播,奠定了早期中国文化格局和地理版图。
C.材料二对花生等美洲作物引进中国的时间和路线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D.花生、甘薯、玉米、烟草等美洲作物通过海路或陆路传入中国,葡萄牙或福建商船可能是沿海引进的最初联络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水稻的驯化传播到美洲作物的引进,可见物种的交流传播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明。
B.水稻向东北亚和中南半岛传播虽晚于粟黍农业,但促进了当地社会发展和饮食文化形成,说明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并不取决于传播先后顺序。
C.材料一以时间为线索,清晰展现了稻米之路对早期中国以及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材料二则聚焦美洲作物引进中国的相关探究。
D.从材料一及材料二中不同地区食物传播的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只会让彼此变得更加相似,最终趋向单一文化模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日本,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形成了以大米为主食,搭配各类海鲜、蔬菜的独特饮食文化,如寿司、饭团等美食深受喜爱。
B.有研究表明,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丝绸、瓷器等商品的贸易,也推动了不同地区农作物品种的交换与传播。
C.考古发现,在东南亚一些岛屿上出土的文物中,有与中国古代稻作农业相关的农具,其年代与当地新石器化进程相近。
D.某学者研究指出,玉米在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各地广泛种植,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
4.根据材料二内容推断,作者在后文可能会用怎样的研究方法来确定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4分)
学校组织“中华文明面面观”展示活动,你和同伴准备以“饭桌上的中华文明”这个话题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介绍给大家。请简要陈述你的演讲稿要点。(6分)
【答案】1.C 2.D 3.C
4.①文献直接证明,如在地方志等相关史料中找到相应记载;
②逻辑分析推理,如葡萄牙或福建商船很可能最早引入美洲作物,结合当时的中外贸易情况、交通路线等因素,推断辣椒的引进路线和时间。
5.①中华文明起源早,水稻驯化可追溯至万年前。
②它对世界影响大,稻作传播推动多地发展。
③中华文明兼容并包,接纳花生、甘薯等美洲作物,融合外来文化,不断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C.“主要运用了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表述错误。材料二在对花生等美洲作物引进中国的时间和路线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的分析来推断,并未提及实地考察。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只会让彼此变得更加相似,最终趋向单一文化模式”错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并非只会让彼此变得更加相似并趋向单一文化模式,而是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文化更加多元丰富。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强调稻米之路对早期中国文化格局形成、区域文明发展以及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A.仅体现日本饮食文化,未突出文化交流传播;
B.强调丝绸之路对商品和农作物品种交换传播,未聚焦稻米;
C.东南亚岛屿出土与中国古代稻作农业相关农具且年代与当地新石器化进程相近,能有力支撑稻作农业传播与东南亚岛屿新石器化进程同步,以及稻作传播是南岛语族扩散标志性特征的观点。
D.说的是玉米传入中国,与材料一稻米相关观点不符。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推断,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作者在研究花生、甘薯、玉米、烟草进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时,都十分注重从地方志等相关史料中寻找依据。例如,在研究花生时,参考了1539年江苏常熟县的地方志;研究甘薯时,依据了1594年福建巡抚的相关记录以及1563年云南的一部地方志;研究玉米时,以1555年河南的一部县志为重要线索;研究烟草时,参考了1611年福建的相关记录。所以,在确定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时,作者也极有可能继续在各类地方志、历史文献等相关史料中进行查找,看是否有关于辣椒的记载,以此来直接证明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比如查找不同地区的地方志,看其中是否有关于辣椒种植、食用等方面的描述,并确定其记录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能较为直接地获取关于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信息。
②在之前的研究中,作者根据葡萄牙或福建商船极可能是美洲作物最初的联络者这一推断,结合当时的中外贸易情况、交通路线等因素,对各种作物的引进路线和时间进行了合理推断。如在研究甘薯时,考虑到其引进的两个可能方向,结合当时的海陆交通路线和贸易往来情况,推测出甘薯可能通过海路进入福建,也可能从缅甸经陆路进入云南。在研究玉米时,由于发现最早记录玉米的河南县志远离可能的引进地区,从而根据新作物从引进到被地方志记录需要一定时间的规律,推断出玉米引进的时间。所以,对于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作者也会从当时的中外贸易情况出发,分析葡萄牙或其他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是否涉及辣椒的交易;同时,结合当时的交通路线,判断辣椒可能的进入路径,比如是通过沿海港口进入,还是从内陆边境传入。还会考虑到辣椒在当时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以及不同地区对新作物的接受程度等因素,综合推断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和具体路线。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提到“自万年前古人选择了河岸边的这株植物开始,从驯化到发展传播,从定居到文化融合,稻谷的旅程是早期文明起源的基础”,明确指出水稻的驯化早在万年前就已开始。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完成驯化后,逐渐传播到周边地区,在距今6000-5000年,中原、关中乃至甘肃东部地区就已陆续出现稻作遗存。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表明中华文明起源时间早,水稻的驯化与传播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体现,所以演讲稿要点中提到“中华文明起源早,水稻驯化可追溯至万年前”是基于材料一对水稻驯化历史的阐述得出的。
②材料一阐述了水稻在不同时期的传播及影响。距今4500年左右,稻作农业向古国之外的区域持续传播发展,使长江上游、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云贵高原都逐步成为新兴的山地稻作农业区,奠定了早期中国的文化格局和地理版图。同时,向东北亚和中南半岛传播的水稻,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和国家化进程,为地区民众奠定了共同的饮食文化传统。此外,稻作农业传播也是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整合太平洋岛屿考古、语言学和遗传学研究的重要线索。这些内容充分说明稻作的传播对世界多地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要影响,因此演讲稿要点中有“它对世界影响大,稻作传播推动多地发展”这一点。
③材料二详细介绍了花生、甘薯、玉米、烟草等美洲作物引进中国的情况。花生可能是由葡萄牙人直接引进或福建商人从东南亚带来;甘薯从海路进入福建和从缅甸经陆路进入云南两个方向传入;玉米最早记录在河南的一部县志,其引进可能在十六世纪二三十年代;烟草从吕宋引进,在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可能已开始种植。这些美洲作物被中国接纳并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能够接纳外来的文化和物种,不断吸收新的元素来丰富和发展自身,所以演讲稿要点包含“中华文明兼容并包,接纳花生、甘薯等美洲作物,融合外来文化,不断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送考
丰子恺
今年的早秋,我不待手植的牵牛花开花,就舍弃了它们,送一群孩子到杭州来投考。这一群小学毕业生中,有我的女儿和我的亲戚朋友家的儿女。
坐船出门的一天,乡间旱象已成。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①,已种田而未全枯的当然要出席,已种田而已全枯的也要出席,根本没有种田的也要出席;有的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窗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我喊他们:
“喂!抱佛脚没有用的!看这许多人工作!这是百年来未曾见过的状态,大家看!”
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
“穿山甲欢喜吃甚么东西的?”
“耶稣诞生是中国甚么朝代?”
“无烟火药是用甚么东西制成的?”
“挪威的海岸线长多少哩?”
我全被他们难倒,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装着长者的神气对他们说:“这种题目不会考的!”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①我虽老羞,并不成怒,管自笑着倚船窗上吸香烟。后来听见他们里面有人在教我:“穿山甲欢喜吃蚂蚁的!……”我管自看那踏水的,不去听他们的话;他们也管自埋头在书中,不来睬我,直到舍舟登陆。
乘进火车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一直看到赴考的前晚。在旅馆里我们又遇到了几个朋友的儿女,他们也是来报考的,于是大家合作起来。赴考这一天,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噪醒,就起个早来送他们。许多童男童女各人挟了文具,带了一肚皮“穿山甲欢喜吃蚂蚁”之类的知识,坐黄包车去赴考。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一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哪个题目难,哪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讲了半天,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然而嘴上大家准备不取。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
他们每人投考的不止一个学校。有的考二校,有的考三校。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通地投考的。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所选择不同。但在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似乎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明知自己知识不足,算术做不出;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人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
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之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有一个学校录取案发表的一天,奇巧轮到我同去看榜。我觉得看榜这一刻工夫心绪太紧张了,不教他们亲自去看;同时我也不愿意代他们去看;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教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看了回到茶店里来报告他们。
然而这方法缓和得有限。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他终于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渡回来。“回来了,回来了”,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谁取的”“谁不敢”,——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②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以后各校录取案发表的时候,我有意回避,不愿再看那种紧张的滑稽剧。但听说后来的缓和得多,因为小胆儿吓过几回,有些儿麻木了的原故。③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旱灾比我们来时更进步了,归乡水路不通,下火车后,须得步行三十里。考取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起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辛苦,置备入学用品也不惜金钱。④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
我被旱灾阻留在杭了。我教我的儿女们也不须回家,托人带信去教家里人把行李送来。行李送来时,带到了关于牵牛花的消息:据说我所手植的牵牛花到今尚未开花,因为天时奇旱的缘故。我姊给我的信上说:“你去后我们又加了几排竹钉。现在爬是爬得很高,几乎爬上墙顶了。但是旱得厉害,枝叶都憔悴,爬得高也没有用,看来今年不会开花结子的。”
(有删改)
注:①用戽斗或水车引水灌田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考》是描绘考试众生相的一篇叙事散文,文中对学生考试前后不同神态和心态都做了细腻而形象的描写,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 既是送考者又是旁观者的“我”,始终以充满善意的眼睛在观察,以家长的心态在体验“考试”对孩子们的心灵所造成的影响。
C. 文中用近乎铺陈的写法详细记述了投考的孩子们考前埋头苦学的诸多情形,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时时学,处处学,充满了赞赏。
D. 作者通过生动的场面描写描绘了学生们听到结果后丰富而传神的表情,主要突出了学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的焦虑、期盼神态和脆弱的心灵。
7.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通过连用三个“管自”,详细描绘了“我”和孩子们在认识上格格不入而各自专注于自己所认为重要事情的情景。
B. 句子②中“霹雳”的比喻,形象描摹了“每一句话”给我带来的震击,“几乎想包耳朵”就是以我感受反衬孩子们的真切感受。
C. 句子③中的“捞”写出了得到学校的不确定性、随意性,这与考试的严肃性形成了鲜明对比,表露出作者对当时考试制度的思考。
D. 句子④写出了学生对“考取”后近乎完美的认知,作者通过“似乎”一词对这种认知进行了否定,幽默的表达中蕴含着无穷深意。
8. 文中说“以后各校录取案发表的时候,我有意回避,不愿再看那种紧张的滑稽剧”,请简要梳理概括“我”看到了哪些“紧张的滑稽剧”。(4分)
作者在第二段连用五个“出席”描写了与送考无关的灌溉场景,其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6. C 7. B
8. ①考完对答案,不管答得如何,都在嘴上说“不取”;
②明知自己不足,学校难考却宁愿多出报名费和照片去碰运气。
③听到结果后,我胡乱的说出的话却使哭的人笑,满足的人产生怀疑。
9. ①“出席”本是参加会议的意思,在这里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村民对灌溉的重视;
②引出了下文“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的议论与赞叹;
③场景看似与送考无关,实则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学习观:与其抱佛脚埋头苦读课本上死的知识,不如多学些课本外的知识,放眼社会现实,关心民间疾苦。
【解析】
【导语】丰子恺的《送考》细腻描绘考试前后的众生相,展现孩子紧张焦虑与家长复杂心态。揭示应试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灵影响,作者同情孩子同时反思教育制度。以“紧张的滑稽剧”比喻考试,凸显戏剧性和心理冲击。文章是叙事散文,也是对教育现状的深刻观察与批判。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充满了赞赏”错误。文中更多的是对孩子们只关注书本知识,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的状态的同情和反思,而不是赞赏。
故选C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反衬”错误。“霹雳”的比喻是用来形象地描摹每一句话给“我”带来的震击,而“几乎想包耳朵”这个表达实际上是强调了“我”对这种震击的强烈感受,这与孩子们对考试结果的真切感受是一致的,而不是反衬。因此,这里的描述应该是正衬,即通过“我”的感受来衬托出孩子们感受的强烈。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哪个题目难,哪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讲了半天,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然而嘴上大家准备不取。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可概括为:考完对答案,不管答得如何,都在嘴上说“不取”;
②由原文“明知自己知识不足,算术做不出;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人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可概括为:明知自己不足,学校难考却宁愿多出报名费和照片去碰运气。
③由原文“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可概括为:听到结果后,我胡乱的说出的话却使哭的人笑,满足的人产生怀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出席”一词本常用于描述人们参加会议或某种正式场合,但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将其用于描述村民灌溉的场景,通过反复的手法,强调了村民对灌溉这一农事活动的极度重视。这种强调不仅突出了灌溉对于当时农村生活的重要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尊重和赞美。
②这一场景的描写引出了下文“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的议论与赞叹。作者通过描绘村民们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地进行灌溉的壮观场面,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奋斗精神的赞美。这种精神与下文孩子们埋头苦读、脱离现实的学习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对于学习观的不同见解。
③这一看似与送考无关的场景,实则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独特的学习观。作者认为,与其让孩子们抱佛脚、埋头苦读课本上那些死的知识,不如引导他们多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间疾苦。这种学习观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责任感,与当时社会普遍追求应试教育的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一场景的描写,作者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对未来社会的期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 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小国德薄,不朝聘大国,不与诸侯会聚,孤特不相守,独居不同群,遭难莫之救,所以亡也。非独公侯大人如此,生天地之间,根本微者,不可遭大风疾雨,立铄消耗。卫侯朔固事齐襄而天下患之虞虢并力晋献难之。晋赵盾,一夫之士也,无尺寸之土,一介之众也,而灵公据霸主之余尊,而欲诛之,穷变极诈,诈尽力竭,祸大及身。推盾之心,载小国之位,孰能亡之哉?故伍子胥,一夫之士也,去楚,干阖庐,遂得意于吴。所托者诚是,何可御邪?楚王髡托其国于子玉得臣,而天下畏之;虞公托其国于宫之奇,晋献患之。及髡杀得臣,天下轻之;虞公不用宫之奇,晋献亡之。存亡之端,不可不知也。诸侯见加以兵,逃遁奔走,至于灭亡而莫之救,平生之素行可见也。隐代桓立,所谓仅存耳,使无骇帅师灭极,内无谏臣,外无诸侯之救;载亦由是也,宋、蔡、卫国伐之,郑因其力而取之。此无以异于遗重宝于道而莫之守,见者掇之也。
(节选自《春秋繁露·灭国上》,有删改)
材料二:
无世而无圣,或不得知也;无国而无士,或弗能得也。故世未尝无圣也,而圣不得圣王则弗起也;国未尝无士也,不得君子则弗助也。上圣明,则士暗饰矣。故圣王在上位,则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故王者衰,则士没矣。故暴乱位上,则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也。故国者有不幸而无明君;君明也,则国无不幸而无贤士矣。故士易得而难求也,易致而难留也。故求士而不以道,周遍境内,不能得一人焉。故求士而以道,则国中多有之。故待士而以敬,则士必居矣;待士而不以道,则士必去矣。
(节选自《新书·大政下》,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卫侯朔A固事B齐襄C而天下D患之E虞虢F并力G晋献H难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聘,指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也可指朝廷的聘用。
B. 据,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东据成皋之险”中的“据”字意思相同。
C. “见者掇之也”中的“掇”与《芣苢》“薄言掇之”中的“掇”字意思相同。
D. 致,指招引,与《劝学》“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史实,说明国君把国事托付给贤臣的必要性以及失去贤臣辅助的后果,强调了君臣相辅对国家安危的重要性。
B. 小国若想保住国家,需要与各诸侯会合联盟,这样才能在遭遇危难时得到他人援救,这说明了外交活动关系到小国的存亡。
C. 晋灵公想要诛杀臣子赵盾,极尽权谋欺诈,他为此用尽力气,反而惹祸上身,而吴王阖闾却任用伍子胥,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D. 材料二指出国家是否有不幸的事与这个国家有无圣明的君王有关,意在说明圣明的君王无须贤士的辅助也能治理好国家。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侯见加以兵,逃遁奔走,至于灭亡而莫之救,平生之素行可见也。
国未尝无士也,不得君子则弗助也。
1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圣明的君王应如何寻求、对待贤士。(3分)
【答案】10. CEG
11. B 12. D
13. (1)诸侯被施加兵力(进攻),快速逃走隐藏躲避起来,直到灭亡也无人救助,他平素的品行可以由此知道。
(2)一个国家不是没有贤士,只是没有遇到君子而不能相助。
14. ①寻求贤士应按应循之道;
②对待贤士应用恭敬的态度。
【解析】
【导语】材料一通过历史事例,强调国君需依赖贤臣辅佐,否则国家将陷入危机。文章指出,小国若不与大国结盟,孤立无援,必遭灭亡。同时,材料一还通过晋灵公与吴王阖闾对比,揭示了君主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材料二则从求贤的角度,强调圣明君主应以道求士,以礼待士,方能吸引贤才。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卫侯卫朔本来侍奉齐襄公,天下人都忧虑这件事,(假使)虞国、虢国合力,晋献公就难以灭亡他们。
“卫侯朔”做主语,“事”做谓语,“齐襄”做“事”的宾语,“卫侯朔固事齐襄”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应在C处断开;
“天下” 做主语,“患”做谓语,“之”做“患”的宾语,指代前文提到的事,“天下患之”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应在E处断开;
“虞虢并力晋献难之”中,“虞虢”和“晋献”分别为主语,领起后面完整的分句,故应在其间断开,即应在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意思不同。据:凭借;/占据、占有。句意:而晋灵公凭借霸主遗留的崇高地位。/东面占据成皋天险。
C.正确。两个“掇”都是“拾取、采摘”的意思。句意:看见的人就会拾取。/一片一片摘下来。
D.正确。致:招引、引来;/到达。句意:即使访遍全国也不能得到一人。/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意在说明圣明的君王无须贤士的辅助也能治理好国家”错误,由材料二中的“君明也,则国无不幸而无贤士矣”可知,君王圣明,那么国家就没有不幸,也就(如同)没有贤士,这是意在说明君王圣明的重要性且后文也强调了要寻求贤士。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逃遁”,隐藏躲避;“莫”,无人;“莫之救”,宾语前置,应为“莫救之”;“素行”,平素的品行。
(2)“未尝”,未曾,不是;“得”,遇到;“助”,相助。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寻求贤士应按应循之道:
材料二中提到,“故求士而不以道,周遍境内不能得一人焉。故求士而以道,则国中多有之。”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寻求贤士的方法。如果君王不按照应循之道去寻求贤士,那么即使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也可能得不到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相反,如果君王能够遵循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去寻求贤士,那么国内就会有很多贤士涌现出来。因此,圣明的君王应该明确寻求贤士的标准和途径,通过公正、公开、公平的方式,吸引和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②对待贤士应用恭敬的态度:
材料二中还提到,“故待士而以敬,则士必居矣;待士而不以道,则士必去矣。”这句话强调了对待贤士的态度。如果君王能够以恭敬的态度对待贤士,那么贤士就会愿意留下来为国家效力。相反,如果君王对待贤士的态度不端正,不尊重他们的才能和贡献,那么贤士就会离开,去寻找其他能够赏识和重用他们的地方。因此,圣明的君王应该尊重贤士的才能和人格,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待遇,让他们能够安心地为国家工作。同时,君王还应该经常与贤士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谓君王,就是百姓所归向。所谓君主,是不会失去他的群众的。因此能让它归向他,又得到天下群众的人,就会在天下没有与其匹敌的对手。《春秋》记载弑杀国君的事件有三十六起,亡国的事件有五十二起。小国德行浅薄,不按常期朝见大国,不与各诸侯会合结盟,孤立而不相互守护,单独行动不与他国为伍。遭遇祸难没有人救援它,因此国家灭亡。不仅公爵侯爵是这样,(凡是)生长于天地之间,根基浅薄的事物,都不能经受狂风暴雨,(否则)会立即消损消失。卫侯卫朔本来侍奉齐襄公,天下人都忧虑这件事,(假使)虞国、虢国合力,晋献公就难以灭亡他们。晋国的赵盾,只是一介卿士,没有一寸土地,没有一个兵众,而晋灵公凭借霸主遗留的崇高地位,想要诛杀赵盾,极尽权变欺诈,欺诈用尽了力气,(反而使)祸患极大殃及自身。如果灵公能诚心对待赵盾,即使处于小国之君的位置,谁能让他灭亡呢 因此伍子胥,只是一介卿士,离开楚国,请求吴王国阖庐任用,于是在吴国得行其意。如果所依托的确实是对的人,谁能够抵御呢 楚王髡将国事托付给子玉得臣,天下人都畏惧楚国;虞公将国事托付给宫之奇,晋献公对此担忧。等到楚王髡杀死子玉得臣,天下人就轻视楚国;虞公不任用宫之奇,晋献公就灭亡了虞国。国家存续还是灭亡的头绪,不可以不知道。诸侯被施加兵力(进攻),快速逃走隐藏躲避起来,直到灭亡也无人救助。他平素的品行可以由此知道。鲁隐公代替鲁桓公即位,就是所说的仅仅为了保存鲁国而已,(鲁隐公)派遣无骇率领军队灭掉极国,极国国内没有直言规劝之臣,极国国外没有诸侯救援;载国的灭亡也是这样的,宋国、蔡国、卫国攻打它,郑国凭借这些国家的力量攻取了它。这与在路上遗落了贵重的宝物却无人看守,看见的人就会拾取没有什么不同。
材料二:
没有哪一个时代没有圣人,也许是没能被人知晓;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贤士,也许是不能得到他们。所以一个时代不是没有圣人,只是圣人没有遇到圣明的君王而没被举用;一个国家不是没有贤士,只是没有遇到君子而不能相助。如果君王圣哲明达,那么士人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注意修饬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所以圣明的君王处于君位,那么贤士(即使多到)百里就有一人,也如同没有一样。所以(如果)君王衰落,那么贤士也就消失了。所以残暴无道的君王处于君位,那么(即使少到)千里才有一个贤士,也如同一个挨着一个一样多。所以国家有不幸是没有圣明的君王;君王圣明,那么国家就没有不幸,也就(如同)没有贤士。所以贤士容易获得却难以寻求,容易招引却难以留下。所以寻求贤士不按应循之道,即使访遍全国也不能得到一人。所以按应循之道寻求贤士,那么在国内就能访寻到众多贤士。所以用恭敬的态度对待贤士,那么贤士一定能留得住;不按应循之道对待贤士,那么贤士一定会离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怀示邻里①
陈师道
断墙著雨蜗成字②,老屋无僧③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④。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⑤未开花。
【注】①此诗写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1094年,陈师道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②蜗成字:蜗牛爬过之处留下的黏液,如同篆文,称为蜗篆。③僧:诗人自指,自嘲如游方和尚般浪迹在外。④两衙:众蜂簇拥蜂王,如朝拜时两旁站着的侍卫,称为蜂衙。⑤容有:当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选取典型意象,断墙、蜗迹、蛛网、蜂窠、春花等共同营造了荒寂的氛围。
B.“剩欲”“却嫌”写出诗人的复杂心绪:本想出门应酬,又怕风沙大而放弃。
C.邻家相邀赏春诗人屡次爽约,如今或许还有未开的花,遗憾中流露出些许希望。
D.诗歌结构上前后照应,一、三两联写居住环境,二、四两联写诗人生活。
16.有人认为“风翻”两句蕴含着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慨叹,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6分)
15.A 【解析】“春花”没有营造荒寂的氛围。
16.【答案】①“风翻蛛网开三面”,风翻蛛网,吹
开三面,飞虫尚且有逃生的机会,但诗人在 尘网之中,却是网张四面,受党祸牵连,难 有回旋的余地。②雷动蜂衙,那些蜂儿仍 有秩序地簇拥在一起,像朝拜的侍卫一样, 不像自己被罢职,失去了接近朝廷的机会。 (每点3分,共6分。答案只要联想合理, 围绕诗人受到党祸牵连,被排挤出朝廷之 意展开,言之有理即可。从类比和对比的 角度作答皆可)
【解析】题干点出了“世事艰难”,所以核心 是从诗句意象与诗人经历关联角度解读。 “风翻蛛网开三面”指出飞虫面对蜘蛛网尚 且有逃生的机会。从注释可知诗人因苏轼 余党身份被罢职,难以避开党祸之争的倾 轧。“雷动蜂窠趁两衙”写出了雷动之时, 蜂群依旧簇拥着蜂王,而自己受党祸牵连 被罢职,失去了接近朝廷的机会。解答此 题,首先要明白诗句的大致意思,其次将其 与诗人遭遇的艰难世事联系起来,言之有 理即可,不必拘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赞美屈原“文如其人”的句子是“ , ”。
(2)战争使无数家庭分离,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 , ”两句,就将夫妻分别的痛苦写得细腻动人。
(3)在古诗文中,“沧海”经常和其他意象组合,寄托各种情绪 、哲思,如“ , ”就非常具有意境美和感染力。
17.【答案】(1)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2)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 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每空1分,共6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一则“英国医疗机构将利用AI预测人类寿命”的新闻引发热议。尽管人们对于AI 的“无所不能”已 A ,但突然出现的“死亡预测”功能,还是让不少人开始倾向于相信“AI的尽头是玄学”。
这样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体报道的一些 B 的“关键词”,误导了公众的认知。实际情况是:AI能够基于心电图测试等医学检测结果,发现患者诸如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脏问题的早期征兆,识别出医生可能无法察觉的隐藏风险,并根据这些风险水平生成一个以年为单位的预估寿命数字。
AI之所以能够“预测”人类寿命,主要得益于( 甲 )。在实际应用中,AI会收集大量的医疗及个人健康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的生活习惯、遗传信息、疾病史、体检结果等,而这只是第一步。AI真正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数据分析能力,它能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高效、准确的分析。
其实,这只是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冰山一角。①纵观整个医疗领域,②AI已经应用于广泛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药物研发等各个环节。③在疾病诊断方面,AI表现出色,④能够对医学影像进行精准地分析和识别,⑤辅助医生诊断肿瘤、心脑血管等复杂疾病的细微病变迹象。在治疗方案的制定环节,AI更是展现出个性化定制的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特点等,( 乙 )。在药物研发这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AI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大量药物数据的分析,快速筛选出有潜力的化合物,加速新药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如果将AI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一一展示,我们会发现更多比“死亡预测”还新奇的场景。而这些,岂能简单地以玄学一概而论之?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请在文中的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D.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假如你是《科普时报》的记者,将要采访一位AI医疗领域的知名科学家。请依据文本内容,围绕AI应用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在访谈提纲中设计3个问题。(6分)
18. A 习以为常/见怪不怪(1分) B 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分)
19. 甲:其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2分)
乙:为患者量身打造最适合的治疗方案(2分)
20.D (文中加点处“关键词”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A.“绿友”是借代,指被“我”囚禁在房间里的常春藤,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慈祥”表示反语;C.“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表示特定称谓;D. “文”的引号表示突出强 调,与文中引号作用最为一致。)
21.②语序不当,“广泛”作为副词,应放在动词“应用于”的前面;④“分析”与“识别”顺序可调整;⑤搭配不当, “诊断”不能和“迹象”搭配,应改成“发现”或“找到”。(每句改对得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22.示例:
①就您目前的了解,AI 在医疗领域实际使用的情况如何
②您能为大家简单地科普一下AI 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实现对疾病的诊断预测等功能的吗
③您能为大家介绍几个具体的AI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成功案例吗
④就 A I技术目前的发展,您觉得 A I 在医疗领域的前景如何
(要求以问题的形式,表述清晰,不空泛,让受访对象有话可说。每个问题得2分,写出3个问题就给满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妈妈给她儿子电话,得知他正和一群孩子在做饭。
妈妈:“做饭为啥带上你 你一个菜都不会做。”
儿子:“我会洗碗呀。”
儿子的回答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
材料核心关键词:洗碗 → 参与 → 价值
人物:母亲、儿子(隐含教育者/被教育者关系)
事件:做饭场景中的对话
矛盾:能力质疑 vs 参与价值
能力与角色的辩证:不会做菜≠无价值,洗碗也是参与
过程与结果的辩证:洗碗是做饭过程的必要环节
个体与集体的辩证:团队需要多元角色分工
逻辑推进路径:现象解读→价值判断→现实关联→升华启示
立意:于细微处见成长真义
本次作文需紧扣"洗碗"的隐喻价值,从母子对话中提炼教育真谛。核心立意可围绕三重维度展开:
一曰"参与即成长"。洗碗虽不似掌勺般耀眼,却是团队协作的基石。敦煌壁画千年不朽,靠的不仅是画师的妙笔,更有无名匠人调和颜料的耐心。教育不应执念于"成果输出",而应珍视孩子在参与中萌发的责任感。
二曰"平凡见非凡"。日本料理之神山本益弘初入行时,曾花三年打磨切萝卜丝的功夫。洗碗池中泛起的泡沫,恰似成长路上必经的"刻意练习"。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引导孩子从基础劳动中领悟"把简单做到极致便是非凡"的哲理。
三曰"教育需包容"。当母亲质疑"为何带不会做菜的参与",恰折射出当代教育对"不完美"的焦虑。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接纳孩子以洗碗开启的成长之旅,远比苛求其成为"全能主角"更贴近教育本质。
建议考生从劳动教育、团队协作、成长规律等角度切入,结合《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传统智慧与当代劳动课程实践,在古今对话中诠释洗碗背后的教育哲学,方能在立意上脱颖而出。
高分立意:
参与即成长:劳动教育中的价值觉醒
平凡处见非凡:洗碗池里的成长哲学
教育包容性:接纳不完美的成长轨迹
分工之美:社会协作中的齿轮与钻石
过程胜于结果:成长路上的"洗碗思维"
劳动赋权:从洗碗到掌勺的进阶密码
代际认知差:质疑与自信的对话启示
存在即价值:每个角色都闪耀教育星河
参考标题
比喻式:《洗碗池里的成长哲学》
对仗式:《洗尽铅华见真章,碗底乾坤有文章》
悬念式:《当母亲质疑洗碗的价值……》
注意的问题:
避免就事论事:需从洗碗延伸到更广泛的教育/社会议题
警惕二元对立:承认做饭能力的重要性,但强调洗碗的独特价值
防止泛泛而谈:所有论证必须紧扣"洗碗"的隐喻意义
例文:
洗碗亦有光
厨房里飘出烟火气,少年在灶台间穿梭洗碗的身影,恰似暗夜中的萤火,虽不及星辰璀璨,却以微光照亮成长的角落。这位母亲对儿子能力的质疑,恰似我们教育中常见的焦虑:总希望孩子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却忘了成长本就是由无数个平凡的"洗碗时刻"堆砌而成。
在分工协作的交响曲中,每个音符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像精密运转的手表,表盘上闪耀的钻石固然夺目,但暗处那些细小的齿轮同样不可或缺。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是画工、颜料匠、脚手架搭建者共同谱写的史诗;航天工程的每一次突破,既有科学家的智慧闪光,也有无数技术工人夜以继日的精密装配。当我们将目光从"会不会做菜"的单一维度移开,便会发现,教育本就是培养孩子在生活大舞台上找到合适位置的智慧。
洗碗池中泛起的泡沫,恰似成长路上绽放的思维浪花。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我听过了,我忘记了;我看见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当孩子主动挽起袖子清洗碗碟时,水流冲刷的不只是油污,更是对劳动价值的认知重塑。日本"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在成名前,曾花了十年时间打磨炸制前的备料工艺;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九十高龄仍亲自处理醋饭,这些大师的成长轨迹告诉我们:真正的技艺往往始于看似简单的重复劳动。
母亲质疑的潜台词里,藏着当代教育对"完美主义"的偏执。我们总希望孩子第一次握笔就能写出锦绣文章,第一次弹琴就能奏响天籁之音,却忘了达芬奇画蛋的耐心,忘了王羲之染黑池塘的坚持。教育不应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生产,而应是唤醒生命自觉的艺术。就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当夕阳的余晖透过厨房窗户,照在少年摞好的碗碟上,那些晶莹的水珠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芒。或许若干年后,这个曾在洗碗池前忙碌的身影,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完美,而是在参与中觉醒,在尝试中蜕变,在平凡处积蓄照亮未来的能量。教育要做的,就是守护这些微光,直到它们汇聚成照亮人生的星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仿真卷
(原卷版)
使用地区:山东、河北、湖北、福建、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河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驯化,并伴随人群交流、文化交融进入周边地区,这一过程促成了早期中国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区域文明的发展。可以说,稻米之路谱写出“何以中国”的最初篇章。
在距今6000—5000年,中原、关中乃至甘肃东部地区就已陆续出现稻作遗存。这些稻作因素的北传及粟黍南传,促使中国大范围内形成稻粟混作的农业形态。尽管不同区域因气候环境条件不同,稻粟的比例差异很大,但因地制宜的混合种植模式成为中国传统谷物农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土壤,也为中国历史核心区形成“五谷丰登”的农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距今4500年左右,随着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各地区均形成了复杂社会和区域文明,中国进入了古国时代(特指中华文明起源加速阶段中距今5800—3800年前后的时期)。同时,稻作农业向古国之外的区域持续传播发展,使长江上游、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云贵高原都逐步成为新兴的山地稻作农业区。一方面,农业化扩展奠定了早期中国的文化格局和地理版图;另一方面,这些区域逐步发展出各有特点的山地梯田式稻作农业,也形成了不同于长江中下游粒食传统的饮食文化,米粉、糍粑就来自这些农业化进程中的山川民族。
距今4000年前后,日趋加强的区域融合互动成为龙山时期的特征,接续发展兴起的二里头文化是早期中国走向一体化的时间坐标。水稻进一步成为体现社会等级差异的作物,在二里头遗址和青铜时代都邑型聚落中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同时期村落遗址。自龙山时期开始,随着礼制的发展,日趋复杂的宴飨和葬仪活动中,米酒成为重要的祭祀和消费内容,稻米的价值体现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各个层面。
从最初向黄河流域的传播,到塑造早期中国的地理格局,再到成为中国多元一体进程中的重要基础之一,稻米之路为我们讲述了“何以中国”的千年历程。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传播是塑造世界文化地理格局的重要动力。农业背后,是物种、技术、观念的传播与交流,更是人群、语言、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不同地区和时代发现的炭化稻谷,为我们串联起人群与文化的世界之旅。
向东北亚和中南半岛传播的水稻,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并非东亚物种传播的领跑者。粟黍农业先于稻作。
尽管如此,稻作的东传和南传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和国家化进程。最重要的是,稻作从此生根发芽,为地区民众奠定了共同的饮食文化传统。
稻作农业传播也是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的主要表现之一。考古学者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农人—语言扩散理论,认为这一语族的形成是在稻作农业和家畜饲养基础上,由农业族群扩散传播的结果。尽管新的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在不断补充和修正这一观点,但不可否认,稻作遗存的出现和东南亚岛屿的新石器化进程具有同步性。因此,稻的传播是南岛语族扩散形成中的标志性特征,稻米之路也是整合太平洋岛屿考古、语言学和遗传学研究的重要线索。
自万年前古人选择了河岸边的这株植物开始,从驯化到发展传播,从定居到文化融合,稻谷的旅程是早期文明起源的基础,是“何以中国”的索引,亦是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秦岭《稻米之路,文明之光》
材料二:
花生在中国已知的最早有时间的记录来自1539年江苏常熟县的地方志,常熟位于苏州以北,就在长江之南。何炳棣认为,要么是葡萄牙人直接引进花生,要么是福建商人将它从东南亚带来,而此前葡萄牙人已将花生引进了东南亚。美洲作物在引进中国一些年头之后,可能才出现在任何的书面记录中。对于花生的引进来说,十六世纪二十年代是合理的估计。
甘薯从两个方向进入中国,是在1594年之前的几十年间,而这个时间是之前学术研究所给出的。1594年甘薯引起了福建巡抚的注意,不过,根据其他史料,很显然在巡抚注意之前,甘薯已经得到种植。引进的路线之一可能是通过海路进入福建,另一条可能是从缅甸经陆路进入云南。1563年的一部云南地方志是已知中国最早记录甘薯的。同样,甘薯出现在地方志之前,很可能至少已种植了十年,所以有理由相信它的引进是在十六世纪五十年代。
何炳棣将1555年河南的一部县志确定为中国最早记录玉米的材料。他指出:“此地远离东南沿海以及滇缅边境这两个可能是新大陆作物由此进入中国的地区,既然对于一种新作物来说,要花相当长时间的种植才能达到被地方志记录的程度,因此有理由认为玉米引进中国,至少是在它第一次被记录的前二三十年。”这将玉米的引进设定在十六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最早的烟草种植记录来自福建,时间是在1611年。这一资料的作者姚旅(1573—1620年),声称烟草是从吕宋(位于菲律宾)引进,当时产量很高,以至于反而向吕宋出口。卡罗尔·本尼迪克特(Carol Benedict)认为烟草如上面讨论的其他作物一样,要达到这样的产量水平,应该在之前的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引进中国并得以种植。可以说,这四种美洲作物很可能是在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引进中国的。一些先从陆路经由缅甸进入云南,一些沿中部或东南海岸进入。对于这种沿海的引进,葡萄牙或福建商船极可能是最初的联络者。
摘编自达白安《吃辣:辣椒的中国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稻的传播促使中国形成稻粟混作农业形态,为“五谷丰登”农业模式奠基,这对早期中国文化格局发展意义重大。
B.距今4500年左右中国进入古国时代,稻作农业向更多区域传播,奠定了早期中国文化格局和地理版图。
C.材料二对花生等美洲作物引进中国的时间和路线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D.花生、甘薯、玉米、烟草等美洲作物通过海路或陆路传入中国,葡萄牙或福建商船可能是沿海引进的最初联络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水稻的驯化传播到美洲作物的引进,可见物种的交流传播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明。
B.水稻向东北亚和中南半岛传播虽晚于粟黍农业,但促进了当地社会发展和饮食文化形成,说明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并不取决于传播先后顺序。
C.材料一以时间为线索,清晰展现了稻米之路对早期中国以及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材料二则聚焦美洲作物引进中国的相关探究。
D.从材料一及材料二中不同地区食物传播的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只会让彼此变得更加相似,最终趋向单一文化模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日本,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形成了以大米为主食,搭配各类海鲜、蔬菜的独特饮食文化,如寿司、饭团等美食深受喜爱。
B.有研究表明,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丝绸、瓷器等商品的贸易,也推动了不同地区农作物品种的交换与传播。
C.考古发现,在东南亚一些岛屿上出土的文物中,有与中国古代稻作农业相关的农具,其年代与当地新石器化进程相近。
D.某学者研究指出,玉米在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各地广泛种植,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
4.根据材料二内容推断,作者在后文可能会用怎样的研究方法来确定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4分)
学校组织“中华文明面面观”展示活动,你和同伴准备以“饭桌上的中华文明”这个话题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介绍给大家。请简要陈述你的演讲稿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送考
丰子恺
今年的早秋,我不待手植的牵牛花开花,就舍弃了它们,送一群孩子到杭州来投考。这一群小学毕业生中,有我的女儿和我的亲戚朋友家的儿女。
坐船出门的一天,乡间旱象已成。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①,已种田而未全枯的当然要出席,已种田而已全枯的也要出席,根本没有种田的也要出席;有的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窗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我喊他们:
“喂!抱佛脚没有用的!看这许多人工作!这是百年来未曾见过的状态,大家看!”
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
“穿山甲欢喜吃甚么东西的?”
“耶稣诞生是中国甚么朝代?”
“无烟火药是用甚么东西制成的?”
“挪威的海岸线长多少哩?”
我全被他们难倒,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装着长者的神气对他们说:“这种题目不会考的!”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①我虽老羞,并不成怒,管自笑着倚船窗上吸香烟。后来听见他们里面有人在教我:“穿山甲欢喜吃蚂蚁的!……”我管自看那踏水的,不去听他们的话;他们也管自埋头在书中,不来睬我,直到舍舟登陆。
乘进火车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一直看到赴考的前晚。在旅馆里我们又遇到了几个朋友的儿女,他们也是来报考的,于是大家合作起来。赴考这一天,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噪醒,就起个早来送他们。许多童男童女各人挟了文具,带了一肚皮“穿山甲欢喜吃蚂蚁”之类的知识,坐黄包车去赴考。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一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哪个题目难,哪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讲了半天,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然而嘴上大家准备不取。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
他们每人投考的不止一个学校。有的考二校,有的考三校。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通地投考的。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所选择不同。但在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似乎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明知自己知识不足,算术做不出;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人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
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之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有一个学校录取案发表的一天,奇巧轮到我同去看榜。我觉得看榜这一刻工夫心绪太紧张了,不教他们亲自去看;同时我也不愿意代他们去看;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教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看了回到茶店里来报告他们。
然而这方法缓和得有限。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他终于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渡回来。“回来了,回来了”,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谁取的”“谁不敢”,——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②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以后各校录取案发表的时候,我有意回避,不愿再看那种紧张的滑稽剧。但听说后来的缓和得多,因为小胆儿吓过几回,有些儿麻木了的原故。③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旱灾比我们来时更进步了,归乡水路不通,下火车后,须得步行三十里。考取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起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辛苦,置备入学用品也不惜金钱。④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
我被旱灾阻留在杭了。我教我的儿女们也不须回家,托人带信去教家里人把行李送来。行李送来时,带到了关于牵牛花的消息:据说我所手植的牵牛花到今尚未开花,因为天时奇旱的缘故。我姊给我的信上说:“你去后我们又加了几排竹钉。现在爬是爬得很高,几乎爬上墙顶了。但是旱得厉害,枝叶都憔悴,爬得高也没有用,看来今年不会开花结子的。”
(有删改)
注:①用戽斗或水车引水灌田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考》是描绘考试众生相的一篇叙事散文,文中对学生考试前后不同神态和心态都做了细腻而形象的描写,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 既是送考者又是旁观者的“我”,始终以充满善意的眼睛在观察,以家长的心态在体验“考试”对孩子们的心灵所造成的影响。
C. 文中用近乎铺陈的写法详细记述了投考的孩子们考前埋头苦学的诸多情形,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时时学,处处学,充满了赞赏。
D. 作者通过生动的场面描写描绘了学生们听到结果后丰富而传神的表情,主要突出了学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的焦虑、期盼神态和脆弱的心灵。
7.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通过连用三个“管自”,详细描绘了“我”和孩子们在认识上格格不入而各自专注于自己所认为重要事情的情景。
B. 句子②中“霹雳”的比喻,形象描摹了“每一句话”给我带来的震击,“几乎想包耳朵”就是以我感受反衬孩子们的真切感受。
C. 句子③中的“捞”写出了得到学校的不确定性、随意性,这与考试的严肃性形成了鲜明对比,表露出作者对当时考试制度的思考。
D. 句子④写出了学生对“考取”后近乎完美的认知,作者通过“似乎”一词对这种认知进行了否定,幽默的表达中蕴含着无穷深意。
8. 文中说“以后各校录取案发表的时候,我有意回避,不愿再看那种紧张的滑稽剧”,请简要梳理概括“我”看到了哪些“紧张的滑稽剧”。(4分)
作者在第二段连用五个“出席”描写了与送考无关的灌溉场景,其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 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小国德薄,不朝聘大国,不与诸侯会聚,孤特不相守,独居不同群,遭难莫之救,所以亡也。非独公侯大人如此,生天地之间,根本微者,不可遭大风疾雨,立铄消耗。卫侯朔固事齐襄而天下患之虞虢并力晋献难之。晋赵盾,一夫之士也,无尺寸之土,一介之众也,而灵公据霸主之余尊,而欲诛之,穷变极诈,诈尽力竭,祸大及身。推盾之心,载小国之位,孰能亡之哉?故伍子胥,一夫之士也,去楚,干阖庐,遂得意于吴。所托者诚是,何可御邪?楚王髡托其国于子玉得臣,而天下畏之;虞公托其国于宫之奇,晋献患之。及髡杀得臣,天下轻之;虞公不用宫之奇,晋献亡之。存亡之端,不可不知也。诸侯见加以兵,逃遁奔走,至于灭亡而莫之救,平生之素行可见也。隐代桓立,所谓仅存耳,使无骇帅师灭极,内无谏臣,外无诸侯之救;载亦由是也,宋、蔡、卫国伐之,郑因其力而取之。此无以异于遗重宝于道而莫之守,见者掇之也。
(节选自《春秋繁露·灭国上》,有删改)
材料二:
无世而无圣,或不得知也;无国而无士,或弗能得也。故世未尝无圣也,而圣不得圣王则弗起也;国未尝无士也,不得君子则弗助也。上圣明,则士暗饰矣。故圣王在上位,则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故王者衰,则士没矣。故暴乱位上,则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也。故国者有不幸而无明君;君明也,则国无不幸而无贤士矣。故士易得而难求也,易致而难留也。故求士而不以道,周遍境内,不能得一人焉。故求士而以道,则国中多有之。故待士而以敬,则士必居矣;待士而不以道,则士必去矣。
(节选自《新书·大政下》,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卫侯朔A固事B齐襄C而天下D患之E虞虢F并力G晋献H难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聘,指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也可指朝廷的聘用。
B. 据,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东据成皋之险”中的“据”字意思相同。
C. “见者掇之也”中的“掇”与《芣苢》“薄言掇之”中的“掇”字意思相同。
D. 致,指招引,与《劝学》“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史实,说明国君把国事托付给贤臣的必要性以及失去贤臣辅助的后果,强调了君臣相辅对国家安危的重要性。
B. 小国若想保住国家,需要与各诸侯会合联盟,这样才能在遭遇危难时得到他人援救,这说明了外交活动关系到小国的存亡。
C. 晋灵公想要诛杀臣子赵盾,极尽权谋欺诈,他为此用尽力气,反而惹祸上身,而吴王阖闾却任用伍子胥,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D. 材料二指出国家是否有不幸的事与这个国家有无圣明的君王有关,意在说明圣明的君王无须贤士的辅助也能治理好国家。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侯见加以兵,逃遁奔走,至于灭亡而莫之救,平生之素行可见也。
国未尝无士也,不得君子则弗助也。
1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圣明的君王应如何寻求、对待贤士。(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怀示邻里①
陈师道
断墙著雨蜗成字②,老屋无僧③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④。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⑤未开花。
【注】①此诗写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1094年,陈师道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②蜗成字:蜗牛爬过之处留下的黏液,如同篆文,称为蜗篆。③僧:诗人自指,自嘲如游方和尚般浪迹在外。④两衙:众蜂簇拥蜂王,如朝拜时两旁站着的侍卫,称为蜂衙。⑤容有:当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选取典型意象,断墙、蜗迹、蛛网、蜂窠、春花等共同营造了荒寂的氛围。
B.“剩欲”“却嫌”写出诗人的复杂心绪:本想出门应酬,又怕风沙大而放弃。
C.邻家相邀赏春诗人屡次爽约,如今或许还有未开的花,遗憾中流露出些许希望。
D.诗歌结构上前后照应,一、三两联写居住环境,二、四两联写诗人生活。
16.有人认为“风翻”两句蕴含着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慨叹,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赞美屈原“文如其人”的句子是“ , ”。
(2)战争使无数家庭分离,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 , ”两句,就将夫妻分别的痛苦写得细腻动人。
(3)在古诗文中,“沧海”经常和其他意象组合,寄托各种情绪 、哲思,如“ , ”就非常具有意境美和感染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一则“英国医疗机构将利用AI预测人类寿命”的新闻引发热议。尽管人们对于AI 的“无所不能”已 A ,但突然出现的“死亡预测”功能,还是让不少人开始倾向于相信“AI的尽头是玄学”。
这样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体报道的一些 B 的“关键词”,误导了公众的认知。实际情况是:AI能够基于心电图测试等医学检测结果,发现患者诸如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脏问题的早期征兆,识别出医生可能无法察觉的隐藏风险,并根据这些风险水平生成一个以年为单位的预估寿命数字。
AI之所以能够“预测”人类寿命,主要得益于( 甲 )。在实际应用中,AI会收集大量的医疗及个人健康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的生活习惯、遗传信息、疾病史、体检结果等,而这只是第一步。AI真正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数据分析能力,它能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高效、准确的分析。
其实,这只是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冰山一角。①纵观整个医疗领域,②AI已经应用于广泛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药物研发等各个环节。③在疾病诊断方面,AI表现出色,④能够对医学影像进行精准地分析和识别,⑤辅助医生诊断肿瘤、心脑血管等复杂疾病的细微病变迹象。在治疗方案的制定环节,AI更是展现出个性化定制的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特点等,( 乙 )。在药物研发这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AI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大量药物数据的分析,快速筛选出有潜力的化合物,加速新药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如果将AI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一一展示,我们会发现更多比“死亡预测”还新奇的场景。而这些,岂能简单地以玄学一概而论之?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请在文中的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D.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假如你是《科普时报》的记者,将要采访一位AI医疗领域的知名科学家。请依据文本内容,围绕AI应用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在访谈提纲中设计3个问题。(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妈妈给她儿子电话,得知他正和一群孩子在做饭。
妈妈:“做饭为啥带上你 你一个菜都不会做。”
儿子:“我会洗碗呀。”
儿子的回答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