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共3份课件)-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共3份课件)-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3 09:08:39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基础主干落实
一、农产品生产基地
1.农业生产条件:_____资源丰富,土壤_____,气候_________。
2.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农作物类型 分布
粮食作物 _______、水稻、
玉米、大豆 玉米主要以松嫩平原和_____平原相对集中
经济作物 _____、花生、亚麻 _____集中在松嫩平原和_____平原,黑龙江
省是主产区之一
土地
肥沃
温和湿润
春小麦
辽河
甜菜
甜菜
三江
二、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
(1)丰富的_____________资源。
(2)便利的交通运输。
(3)较好的工业基础等。
2.代表性的工业基地:_______工业基地。
煤、铁、石油
辽中南
3.主要工业部门:钢铁、_____、汽车、石油、化学等,进入21世纪以来,_____________
及轻纺工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机械
高新技术产业
4.工业分布特点:靠近_____产地。
5.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1)原因:_____不足,甚至面临枯竭;矿区沉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
(2)振兴措施:加快_____________,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运用_________改造传统
产业。
原料
资源
产业结构调整
高新技术
关键词
商品粮基地、黑土地、重工业、辽中南工业基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地图笔记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及生活习性
教材再开发
东北地区的小麦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 农作物一年几熟
答:春小麦。一年一熟。
名师提醒
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形成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源充足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重点主题探究
东北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
(2023·江西学业考)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某同学对家乡农业生产及环境状况开展了调查活动,根据他收集的图文资料及撰写的调查报告,回答下列问题。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类型多样。平原地区夏季温暖多雨,沃野千里,机械化耕作,粮食产量高,大量粮食外运,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山区森林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开展了林下种植、养殖等农业经营活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在三江平原新建了许多国营农场,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图1示意东北地区略图,图2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环境变迁调查报告。
(1)甲、乙两地中,适宜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的是___地。
(2)东北地区_____(填土壤类型)广布,土壤肥沃;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_____(选填“大于”
或“小于”)400毫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黑土
大于
(3)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
答:粮食产量高;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铁路、海运等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等。
(4)说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答: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
【解析】本题考查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农业发展。第(1)题,图中甲位于大兴安岭,以林地为主;乙位于松嫩平原,以种植业为主;因此,适合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的是甲地。第(2)题,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第(3)题,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产量高;东北地区机械化水平高;铁路、海运等交通便利,便于粮食运输;我国粮食的市场需求量大;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等。第(4)题,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径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素养分层评价
                               
  读东北地区部分农作物分布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甜菜主要分布在( )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B.辽河平原、海河平原
C.海河平原、松嫩平原
D.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2.以下属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是( )
A.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
B.河湖面积广,水产业发达
C.经济作物有大豆、棉花、甜菜等
D.耕作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
A
D
【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及农业生产特点。第1题,据图可知,东北地区的甜菜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第2题,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甜菜等,不适合棉花的生长;耕作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
  东北地区沃野千里,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读东北地区简图,完成3~4题。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 )
A.地形起伏大,不利于耕作
B.平原面积小,耕地不足
C.夏季短促,作物一年一熟
D.生产落后,机械化程度低
C
4.关于振兴东北的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开采森林资源,促进木材贸易
B.将采矿业作为支柱产业
C.发挥资源优势,引进高耗能、高耗材产业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
D
【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和振兴东北的正确措施。第3题,读东北地区简图可知,该地地形起伏小,利于耕作;平原面积大,耕地充足;生产比较先进,机械化程度高,但纬度较高,夏季短促,作物一年一熟,发展农业不利。第4题,东北地区应该保护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东北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体系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内燃机车等1 000多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史上“第一”都诞生在这里。右图为我国东北地区简图。读图,完成5~6题。
5.与珠三角地区相比,该地区发展重工业的最大优势是( )
A.科技发达 B.交通便利
C.劳动力丰富 D.矿产资源丰富
6.图中A城市最主要的工业部门是 ( )
A.石油工业 B.钢铁工业
C.电力工业 D.棉纺织工业
D
A
【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和工业部门。第5题,据图可知,东北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而珠三角地区,矿产资源贫乏,因此矿产资源是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的最大优势。第6题,图中显示,A城市附近石油资源丰富,可推测其最主要的工业部门是石油工业。
  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读东北地区简图,完成7~8题。
7.图中区域①和②分别代表是( )
A.辽河平原和京津唐工业基地
B.三江平原和辽中南工业基地
C.成都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D.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B
8.以下关于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优势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交通便利  ②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③水能资源丰富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工业摇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
【解析】本题组考查读图能力和东北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第7题,结合图示来看,①指的是三江平原,由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②指的是辽中南工业基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第8题,该区域水能资源缺乏。
(2022·阳泉学业考)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上东北籍健儿屡获佳绩,赛场外刻着“东北制造”的智能比赛场馆“冰立方”、雪车等赋能冬奥,“冷冰雪”为东北经济转型提供了机遇。如图示意东北地区工业城市和交通分布。据此完成9~10题。
9.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
A.以轻工业为主    B.以综合性工业为主
C.以重工业为主    D.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10.借北京冬奥之势,兴冰雪装备之器。东北将优势延伸至冰雪产业,旨在( )
A.扩大进口贸易    B.实现绿色转型
C.提高生产技术    D.发展传统工业
C
B
【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地区的产业。第9题,东北地区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重点发展钢铁、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第10题,东北将优势延伸至冰雪产业,旨在实现绿色转型。
  中国人必须端牢中国饭碗,中国饭碗里要装中国粮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东北平原黑土广布,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读图,完成11~12题。
11.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水稻等,是我国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人
文方面的优势是( )
A.农业种植历史悠久 B.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高
C.土地集中连片,便于耕作 D.地广人稀,粮食消费少
12.肥沃的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保障东北三省粮食生产的“压舱石”。
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黑土地的是( )
A.开发优质牧场,发展畜牧业
B.开垦湿地,增加黑土地面积
C.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防止黑土退化
D.充分发挥黑土价值,实现一年两熟
D
C
【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人文方面的优势、黑土地的保护。第11题,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土地集中连片,便于耕作,是自然方面的优势;地广人稀,粮食消费少是人文方面的优势。第12题,肥沃的黑土地适合发展种植业;开垦湿地,增加黑土地面积,破坏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黑土价值,实现一年两熟,不利于保护黑土地。
13.阅读有关“三江平原”的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江平原位于东北地区的东北部,地势低平,沼泽地广布。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开垦了大面积的沼泽,从而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1世纪初,该地区出现了湿地植物退化严重、珍稀动物急剧减少等问题。
材料二 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1)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大的原因包括( )
①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  ②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③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④河流密布,水源充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2)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期,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是_____面积
大量增加,而湿地面积大量减少。
(3)该地区纬度较高,发展农业生产最大的限制性自然条件是_________,耕作制度只
能一年一熟。
(4)东北平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越的自然条件,
同时人口稀少,机械化水平高,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区域内分布有
重要的糖料作物_____。
(5)目前,该地区由于长期开垦,造成了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针对这一问题,请提出
一条合理的解决措施。
答:退耕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耕地
热量不足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雨热同期
甜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东北平原。第(1)题,湿地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降水量多、地表径流流入多、地表径流流出少、下渗少、蒸发少等;地势低洼、冻土广布等也是湿地形成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湿地的形成与气候、地貌、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与湿地形成无关。第(2)题,读图可知,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湿地面积减少。第(3)题,该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是其发展农业的限制条件。第(4)题,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雨热同期等是其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主要的糖料作物是甜菜。第(5)题,为了保护三江平原的湿地环境,可实行退耕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14.近些年来,立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东北许多工矿城市着力实施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发展新型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示意大庆油田石油产量的变化,图乙示意大庆市非油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的变化,表格示意大庆市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的变化。
(科普版八下P57)  (科普版八下P57)
(科普版八下P57)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1.8 89.7 8.5
2010 3.3 82.2 14.5
2020 10.6 46.7 42.7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大庆人抓住振兴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时机,克服各种困难,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每年吸引大批游客来大庆旅游,大庆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油化之都”“北国温泉之乡”“天然万湖之城”。(科普版八下P57)
(1)大庆油田的石油产量是如何变化的
答:2000年以前产量比较大,而且逐年增多;2000年以后产量逐渐减少。
(2)进入21世纪之后,大庆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非油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上升;第一、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3)大庆市在工业转型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答:发展多种经营;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应同步发展等。
【解析】本题考查东北地区的产业转型和读图能力。第(1)题,读图可得,大庆油田的石油产量2000年以前比较大,而且逐年增多;2000年以后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产量逐渐减少。第(2)题,读图可知,大庆市非油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上升。读表可得,大庆市的第一、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第(3)题,大庆市的工业转型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启示:发展多种经营;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应同步发展,努力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区域发展老路。(共36张PPT)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基础主干落实
一、地理位置
1.范围:包括_______省、_____省和_____省,简称“东北三省”。
2.位置
(1)经纬度位置:大致处于120°E~135°E和40°N~53°N,跨暖温
带、_______和寒温带。
(2)相对位置: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核心位置;东、北
两面与①_____及②_______为邻;西接③_____________;南连
④_______,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中温带
朝鲜
俄罗斯
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省
二、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以_____、丘陵和_____为主。
2.地表结构:大致呈_____状的三带。
3.主要地形区
(1)东北平原:由A_____平原、B_____平原和C_____平原三部分组成。
(2)主要山脉:西部a_________,北部b_________,东部c_________。
平原
山地
半环
三江
松嫩
辽河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脉
三、气候特征
项目 特点 成因
气温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纬度较高、紧邻___季风源地,自南向北
跨纬度较广
降水 多集中在___季,冬季降雪较多 夏季受_____季风影响,冬季易受寒冷气
流影响
类型 _________气候


东南
温带季风
关键词
位置、范围、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易错易混
(1)东北地区冬季冷湿,不是寒冷干燥。
原因:东北地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多降雪。
(2)东北地区年降水量不多,但东部和北部属于湿润地区。
原因: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东北地区虽然降水量不多,但纬度高,气温低,蒸发比较弱。
情境思考
东北人为什么有在炕上吃饭的习惯
答: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气温比较低,坐在炕上比较暖和。

名师提醒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重点主题探究
东北地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和大平原绘就了“北大仓”的壮美画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计算中心基地的云存储对电能的消耗较大,数据中心需要不断地降温来达到恒温的环境。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哈尔滨已建成“中国云谷”——云计算数据中心基地、应用创新研发基地、产业发展基地等。
材料二 图1为松花江某水文站年平均径流量示意图,图2为东北地区简图。
(1)图中①是_____(海域),②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以_____为主。
(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哈尔滨建设“中国云谷”的有利条件。
答:气温低,低温时间长,而且能源(电力)充足,高校人才集中。
(3)结合材料二,描述松花江水位季节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答: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在春季和夏季出现汛期;春汛时水量增大主要是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水多;夏汛的发生与夏季风密切相关,夏季风能带来大量的降水。
渤海
草地
【解析】本题考查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第(1)题,图中①是渤海海域,②地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高原,土地类型以草地为主。第(2)题,哈尔滨纬度高,紧邻冬季风源地,气温低,低温时间长,气候环境及地理优势明显、能源电力充足、高校人才集中,为哈尔滨建设“中国云谷”提供了有利条件。第(3)题,读图可得,松花江的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在春季和夏季出现汛期,春汛时水量增大的原因主要是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水多;夏汛的发生与夏季风密切相关,夏季风能带来大量的降水。
素养分层评价
                               
  冬季的东北是冰雪的世界,哈尔滨的冰雕更是如梦如幻。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图中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是三江平原 B.b是蒙古国
C.c是渤海 D.d是大兴安岭
A
2.东北地区的地形格局是( )
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B.山环水绕,平原居中
C.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D.河湖密布,水田广布
3.哈尔滨是著名的冰城,冰雕举世闻名。和北京相比,哈尔滨开展室外冰雕的优势
是( )
A.冰雕技术高超 B.游客资源丰富 C.冬季寒冷漫长 D.夏季炎热多雨
B
C
【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第1题,a、b、c、d分别是三江平原、俄罗斯、黄海、小兴安岭。第2题,东北地区的地形格局是山环水绕,平原居中,呈半环状。A是中南半岛的特点,C是青藏高原的特点,D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点。第3题,哈尔滨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是哈尔滨开展室外冰雕的优势。
  东北又称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读东北地区地形图,完成4~6题。
4.图中甲山脉是( )
①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③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 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B
5.图中年降水量①地大于②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纬度因素 C.海陆分布 D.人类活动
6.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广人稀 ②土壤肥沃 ③水热充沛 ④地形平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D
【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地区的地理特征。第4题,读图可知,甲山脉为大兴安岭,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该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秦岭—淮河一线。第5题,①地位于大兴安岭的迎风坡,降水多,②地位于大兴安岭的背风坡,降水少,因此影响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第6题,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黑土地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该地区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该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是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
  黑龙江省漠河市的北极村是中国观测北极光的最好地点,同时也是中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读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单位:℃)分布图,完成7~9题。
7.对北极村平均气温最低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纬度位置高,气候寒冷 ②离冬季风源地近,影响大 
③地势高峻,平均气温低 ④夏季风吹不到,缺乏热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8.图中甲地年平均气温低于乙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度位置 B.地形地势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9.依据图中信息可推断,甲地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荒漠
B
B
【解析】本题组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和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第7题,“北极村”位于我国领土的最北端,纬度高,太阳辐射少;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所以冬季气温最低。第8题,图中的甲、乙两地纬度一致,甲地位于大兴安岭,地势高,气温低,乙地位于东北平原,地势低平,气温较高,可见影响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第9题,甲地是大兴安岭,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宝库。
10.(2022·福建学业考)“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为了青山常在,东北甲林场积极探索“从伐木取材到生态建设的转型”之路。如图示意甲林场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气温、降水和地形分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_________。甲林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_____为主。
(2)“青山不墨”是指青翠的山岭不是笔墨丹青画出来的,而是森林为其着墨。从资源
可否再生和可否更新角度看,森林属于_______资源。
(3)森林具有调节气候、_________等生态环境效益。
(4)甲林场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夏季温暖,年降水量较___,有利于森林
生长;年平均气温___,树木生长速度慢,成材时间长。
(5)为了“青山不墨千秋画”,甲林场加强林场生态建设。开发冰雪旅游是甲林场转型
举措之一,从气候、地形角度简要分析甲林场发展冰雪旅游的优势。
答: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冰雪深厚;地形属低山丘陵,山势和缓。
黑龙江省
林地
可再生
涵养水源
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本题考查黑龙江省的概况。第(1)题,该省级行政区域是黑龙江省。甲林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第(2)题,森林属于可再生资源。第(3)题,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环境效益。第(4)题,甲林场所在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年降水量较大,有利于森林生长;年平均气温低,树木生长速度慢,成材时间长。第(5)题,甲林场发展冰雪旅游的优势是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冰雪深厚;地形属低山丘陵,山势和缓。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最北部,与俄罗斯接壤。也是沟通东北亚与欧洲里程最短的大陆桥的重要中间站和联络点,区位优势显著。读东北地区略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东北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中国东北部,东临太平洋
B.地形结构呈环状排列,四周高、中间低
C.山脉大多呈东北—西南走向
D.北部、东部与俄罗斯、蒙古陆上相邻
C
12.该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变化的趋势是( )
A.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B.由南向北递减
C.由平原向山地增加 D.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东北地区的地理概况。第11题,读图可知,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南部地区临渤海和黄海;地形结构呈半环状分布,东、北、西三面高,中南部低;北部、东部与俄罗斯、朝鲜陆上相邻。第12题,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给该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图1为东北地区局部示意图,图2为A、B剖面示意图和对应景观。读图,完成13~15题。
13.甲山脉是( )
A.小兴安岭 B.太行山脉 C.大兴安岭 D.长白山脉
14.下列关于A、B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年降水量约600毫米 B.B地海拔约400米
C.纬度位置相同 D.地形类型不同
15.A、B所在区域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分别是( )
①山地畜牧业  ②草原畜牧业  ③林业  ④种植业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C
D
D
【解析】本题组考查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差异。第13题,读图可得,A是内蒙古高原,B是东北平原,其分界线山脉甲是大兴安岭。 第14题,A位于内蒙古高原,B为东北平原,两地地形类型不同;A地年降水量在300~400mm;B地海拔在200m以下;两地纬度位置不同。第15题,读图2景观图可知,图中A地草场广阔,适合发展草原畜牧业;B地为平原,是肥沃的黑土地,适合发展种植业。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亚麻是纯天然纤维,具有拉力强、柔软、吸汗、透气性良好和对人体无害等特点,可制高级衣料。亚麻喜凉爽、湿润的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层为宜。黑龙江兰西县亚麻种植面积2.7万亩(1亩约为666.67平方米),是著名的“亚麻之乡”,20世纪初成功引种亚麻,目前已形成良种繁育、种植、原料加工、精深加工等系列产业。亚麻产品由过去的“麻纱布老三样”,拓展到汽车坐垫、家居用品、服装鞋袜、保健食品、旅游纪念品等8大类170多个品种,亚麻产业已成为兰西县的支柱产业。
材料二 东北地区略图、兰西县及周边区域略图、兰西县气候图。
(1)兰西县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该地纬度较高,处于_________(填干湿地区),
气候凉爽湿润,加之当地地处东北平原,_____(填典型土壤)广布,深厚肥沃,有利于亚
麻生长。
温带季风气候
半湿润区
黑土
(2)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原料、交通、市场任选两点分析兰西县发展亚麻产业的有利条件。
答:原料:亚麻种植面积大,原料充足。市场:亚麻用途广,距哈尔滨等城市较近,市场需求量大;亚麻制作工艺精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交通:离铁路、公路较近,交通便利,利于亚麻制品远销。(角度任选两点回答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东北地区的气候和阅读图文材料的能力。 第(1)题,由兰西县气候图可知,该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处半湿润区,由于黑土广布,深厚肥沃,有利于亚麻生长。第(2)题,由材料可知,兰西县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亚麻种植面积大,原料充足;生态环境优良,亚麻品质高;麻纺织生产起步早,产业基础好,生产工艺先进;亚麻用途广,距哈尔滨等城市较近,市场需求量大;亚麻制作工艺精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离铁路、公路较近,交通便利,利于亚麻制品远销等。
17.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屋顶坡度较大、墙体较厚、窗户较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教版八下教材P16活动)
答:东北地区冬季多降雪,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大便于积雪滑落,以免压塌房顶;东北地区冬季严寒,民居墙体较厚、窗户较小是为了保暖。
(2)东北的服饰、饮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东北地区冬季传统服饰图(下图),说出东北地区的服饰特点。(晋教版八下教材P15)
答:头戴皮帽,身穿厚厚的棉衣、皮袍,足蹬皮靴。
(3)东北民俗中有“窗户纸糊窗外”(如右图)和“不吃鲜菜吃酸菜”
等说法,试解释原因。(晋教版八下教材P15)
答:“窗户纸糊窗外”是由于东北冬季寒冷,室内火炕取暖,室内外
的温差很大。如果糊在里面,窗外所结的冰霜遇到室内温度高时
融化,窗户纸就会破损。而且,窗框也会腐烂,影响其使用寿命;由于东北无霜期很短,农作物是一年一熟,所以需要贮存大量的蔬菜;新鲜蔬菜不易贮存,而腌制酸菜比较方便贮存。
【解析】本题考查东北地区的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1)题,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多降雪,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大便于积雪滑落,以免压塌房顶;东北地区冬季严寒,民居墙体较厚、窗户较小是为了保暖。第(2)题,读图可知,东北地区的人们,为适应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头戴皮帽,身穿厚厚的棉衣、皮袍,足蹬皮靴。第(3)题,“窗户纸糊窗外”是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环境和民间风俗的产物。东北冬季寒冷,室内又以火炕取暖,室内外的温差很大。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窗外所结的冰霜,遇到室内温度高时融化,水就会流到窗户纸和窗框上,经过水的浸泡,窗户纸和窗框就会脱离,风再一刮,窗户纸就会破损,雨雪就会飘进室内。而且,窗框也会腐烂,影响其使用寿命。由于东北无霜期短,农作物是一年一熟,所以冬季要贮存大量的蔬菜;新鲜蔬菜不易贮存,既怕热,又怕冻,腌制酸菜比较方便贮存。(共31张PPT)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基础主干落实
一、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不均匀
稠密区 ___________平原地区 举例:_____平原和_____平原
工业和_________发达的地区
稀疏区 山区 举例:黑龙江省北部山区
中部和南部
交通运输
松嫩
辽河
2.主要少数民族:___族(东北地区人数最多)、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赫哲族等。

二、城市分布
1.特点: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___。
2.分布特点:集中在_________沿线地区。
3.主要铁路线:哈大线(哈尔滨—_____)、滨洲线(哈尔滨—_______)、滨绥线(哈尔滨
—_______)。

交通干线
大连
满洲里
绥芬河
4.主要城市
城市 A________ B______ C______ 大连
特点 东北地区北部的
中心城市、重要
的铁路枢纽 东北地区
中部的中
心城市 东北地区_____的综
合性中心城市和交
通枢纽,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 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
工业
部门 机械、医药、食
品、_________、
亚麻纺织、_____
制糖等 _____制造、
铁路车辆
制造 机电、_________、
有色冶金等 造船、机车制造、石油化学、服装等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最大
石油化学
甜菜
汽车
重型机械
关键词
人口分布、少数民族、主要铁路线、城市分布
地图笔记
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图示导学
名师总结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素养分层评价
  读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东北地区人口最稠密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 )
A.黑龙江省    B.吉林省
C.辽宁省    D.一样稠密
2.下列关于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三江平原人口稠密   B.山区人口稀少
C.人口分布南多北少   D.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
C
A
3.图示北部地区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崎岖 ②气候严寒 ③交通不便 ④水源短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C
【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第1题,读图可知,辽宁省人口密度最大。第2题,读图可知,三江平原的人口密度在10~100人/平方千米,人口较为稀少。第3题,东北地区北部纬度高,气候严寒;多山地,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稀疏;这里位于季风区,降水多,水源比较充足。
  下面三幅图是东北地区地理事物分布图。图甲为地形分布图,图乙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图丙为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图。读图,完成4~7题。
4.东北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 )
A.纬度较低的平原地区
B.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
C.蒙古族集中分布区
D.纬度较高的山谷地区
A
5.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集中分布区分别是( )
A.长白山山林地带和辽河平原
B.三江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林地带
C.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D.辽河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林地带
6.“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即“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由此推断,鄂伦春
族的传统生产方式主要是( )
A.泛舟捕鱼 B.农耕定居 C.山林狩猎 D.草原游牧
B
C
7.下列关于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哈尔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B.长春是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
C.大连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
D.沈阳是中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
C
【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地区的城市和民族。第4题,读图可知,东北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第5题,据图中图例的分布可得,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地区,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山林地带。第6题,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山林地带,以打猎为主,穿兽皮制成的皮袍,他们的衣食住行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第7题,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也是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和全国重要的水产基地。
  读2022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统计表(下表),完成8~9题。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常住人口(2022年) 自然增长率/%
吉林 2 347.69万人 -4.07
辽宁 4 197万人 -4.96
黑龙江 3 099万人 -5.75
8.东北地区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
①失业率增加 ②人口老龄化 ③住房紧张 ④劳动力紧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9.为了促进东北地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正确的应对措施是( )
A.从外省迁入大量人口 B.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政策配套衔接
C.实施提前退休的制度 D.执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
B
【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第8题,由表格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出现了负增长,出现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紧缺等;失业率增加和住房紧张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第9题,从外省迁入大量人口,不能够实现长期的均衡发展;实施提前退休的制度,与题目表述无关;为促进东北地区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可以鼓励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孩子等措施,适当鼓励生育,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政策配套衔接。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林区,新修筑的铁路进入林区以后,林区人民高兴地说:“货车一响,黄金万两。”读图,完成10~11题。
10.东北的森林资源主要通过下列哪条铁路线从东北运往全国各地 ( )
A.滨洲线  B.沈丹线  C.京哈线  D.滨绥线
C
11.铁路进入林区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铁路进入林区,改变了木材外运困难的局面  ②林区劳动效率得以提高,增加林区经济收入  ③发展林区经济,交通运输应先行  ④铁路的修建,扩大当地黄金开采规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修建铁路对东北林区的影响。第10题,东北的森林资源运往全国各地需要联系东北与全国其他地区的铁路,滨洲线、沈丹线、滨绥线都属于东北地区区内的铁路,京哈线是东北地区联系到区外的重要干线。第11题,铁路适合长距离运输,且运量较大,因此适合东北林区木材的运输;铁路运输量大,进入林区会加大木材的运输能力,提高劳动效率,将木材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林区经济的发展;“货车一响,黄金万两”是指货车来了,将木材等资源运输出去,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入,“黄金万两”比喻大量的经济收入,并不是说开采黄金。
  读东北地区图,完成12~13题。
12.①~④中,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D
13.我国民俗风情多种多样,下列符合图中③地少数民族风俗的是( )
   A      B         C        D
D
【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和民俗风情。第12题,图中②松嫩平原和④辽河平原都是人口稠密的地区,①大兴安岭和③长白山区人口分布稀少。第13题,分布在③地区的少数民族是朝鲜族,对应的图片是D朝鲜族的跳跳板。A是傣族的孔雀舞,B是维吾尔族的手鼓舞,C是蒙古族的摔跤。
  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是目前我国最北端的一条高铁。读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关于哈大高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经地形区均在平原上
B.沿途所经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C.沿线资源丰富,城市以重工业为主
D.人口数量大,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华北地区
C
15.建设哈大高铁的积极影响有( )
①分流部分哈大铁路客源,有效缓解哈大铁路运输压力 ②拉大东北主要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③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④对巩固国防和稳定边疆地区起到决定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解析】本题组考查哈大高铁沿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及哈大高铁对东北地区的影响。第14题,哈大高铁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沿线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经过辽中南工业区,沿线城市以重工业为主。哈大高铁经过东北平原和辽东丘陵,沿线河流含沙量小,人口密度低于华北地区。第15题,建设哈大高铁的积极影响有分流部分哈大铁路客源,有效缓解哈大铁路运输压力,缩短东北主要城市之间的运输时间,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没有对巩固国防和稳定边疆起决定性作用。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位于___(选填“低”“中”或“高”)纬度地区,在我国温度带中大部分位于_____
带,南部和北部小部分分别位于暖温带和寒温带。

中温
(2)大兴安岭东西两侧降水差异显著,B地比A地年降水量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3)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地区。
(4)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有关少数民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 B.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为旗装
C.满族是当地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D.赫哲族长期以渔猎为主

位于山地迎风坡
中部和南部平原
B
【解析】本题考查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第(1)题,由图中纬度可知,东北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位于中温带,小部分位于暖温带和寒温带。第(2)题,大兴安岭东侧为迎风坡,降水多,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第(3)题,由图可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第(4)题,满族传统服饰为旗装。
17.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读东北三省分布图(图1)、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科普版八下教材P50)   (人教版八下教材P20)
(1)在图1中找到漠河、绥芬河,分析铁路修建到两地的可能原因。
答:铁路修建到漠河的主要目的是开发矿产;铁路修建到绥芬河的主要目的是便于中俄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发展边境贸易等。
(2)读图2,图中输油管道经过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和长春、沈阳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输油管道经过大庆油田、辽河油田的目的是方便石油的运输;输油管道经过长春、沈阳的主要目的是为两市提供充足的能源。
【解析】本题考查东北地区的交通。第(1)题,漠河附近金矿丰富,铁路修建到漠河的主要目的是开发矿产;绥芬河是我国与俄罗斯的边境城市,铁路修建到绥芬河的主要目的是便于中俄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发展边境贸易等。第(2)题,输油管道经过大庆油田、辽河油田目的是方便石油的运输;输油管道经过长春、沈阳主要目的是为两市提供充足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