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作文: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作文: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3 14:1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作文范文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写作指导:
1.选择研究内容,提出问题。
可以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也可以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等,围绕生活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等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内容,写出研究报告的标题。
如《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研究问题的提出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研究背景——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李,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李。
研究内容——“李”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李”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
研究目的——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2.选择研究方法,搜集资料。
确定好要研究的问题,选择各种合适的方法搜集资料:查阅书籍和报刊、询问他人、上网搜索、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搜集的资料可以记录下来留用,写研究报告只需要将运用到的研究方法写出来。
3.运用多种方法,整理资料。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来的资料,可能很零散,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问题的研究更清晰。怎样进行分类整理呢?可以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如:
来源——“李”姓是怎么来的?
历史名人——历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
现状——现在的“李”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整理资料,如:汉字的起源,汉字字体的变化,汉字的规范化。
4.根据研究问题,写出结论。
写结论,要对应开头提出的问题,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概述,还可以写写自己对问题的分析、感受和建议等。
如《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研究结论有三方面:“李”姓来源于上古时代的官名,“李”姓人才辈,“李”姓在我国户籍人口中排名第二。
5.按照基本格式,有条理呈现。
标题的基本格式:“张四关于张三的调查报告”“关于张三的调查报告”
正文的基本格式: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整理;
四、研究结论。
作文范文:
关于“妇”字由来含义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上个周六妈妈和我说今天是妇女节,我当时就很好奇“妇”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妇”为什么旁边放的是一个倒山呢?为什么,他们又把妇女节说成女神节呢?抱着这些疑问,我展开了调查。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阅资料;
2.看相关书籍;
3.询问老师。
三.资料整理:
(一)“妇”的意思。
在清朝灭亡之前“妇”是“婦”的意思。但现在又有两种说法。
1.女字旁说的是已婚的女子,帚是扫帚,说的是古代女子在家中,干家务事她们的工作。
2.女字旁是指所有女子,帚是古代的战事,将的是古代女子带兵出去打仗的战事。而在改革后“婦”改为了“妇”字。
(二)“妇”旁边的倒山。
还记得当时周总理说“妇”字的意义很好呀!就像女子把一座大山推到的样子。这就是“女”字旁边倒山的由来。
三.为什么叫“女神节”?
在我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无意中看见“女神节”其实是网上为了让女子花钱而炒作出来的。可是“妇女节”并非只有漂亮的“女神”才可以过,妇女节就是为了全世界女子“推到成见的大山”而设置的一个纪念日,因而“女神节”是片面的,也可以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暗中设限。
四.研究结论:
1.“妇女”一词指的是年满14周岁以上的女性。
2.这次研究让我对“妇”这个字又有新的概念。
关于“刘”姓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咱老刘家那是人丁兴旺,历史上名人辈出。我很好奇,这“刘”姓是从何而来的呢?为啥有这么多姓刘的分布在全国各地呢?所以,我决定研究一下这个“刘”姓。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资料。
我跑到图书馆,一头扎进历史书里面。那史书就像一个个装满金银珠宝的盒子,给我带来了很多“刘”姓的宝贝。
2.上网搜索。
网络就是一个大信息库,我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刘”姓的起源,“刘”姓的分布之类的关键词,各种信息像如潮水一般,朝我涌来。
3.询问长辈。
家里的长辈都是行走的书本,我就拉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他们将那些关于刘姓的老故事。
三.资料整理:
1.刘姓的起源。
祁姓刘氏:这可是刘姓最主要的起源之一。传说上古时期,尧帝的后代有个叫刘累的人,他特别擅长养龙(我们也不知道龙长什么样子)。他被夏朝的君主孔甲封为御龙氏。后来刘累的家族就以刘为姓氏。这就像是一颗大树开始生根发芽,刘姓家族慢慢壮大起来。
姬姓刘氏:这一支源于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中有一个叫士会的人,他在晋国当官,后来他的子孙留在了秦国,就以刘为姓氏了。这就像是一条小支流汇入了这条大河。
2.刘姓的分布。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刘姓遍布全国。在北方,像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刘姓人口众多,在南方呢,像广东、四川、湖南等地,刘姓也是大姓,这就像是星星洒满了天空,到处都有刘家人的身影。而且,由于历史的迁徒,刘姓还走出了国门,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有刘姓华人。
3.刘姓的历史名人。
刘邦,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汉高祖!他从一个小小的亭长,一路逆袭,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这多亏了老刘家的刘邦那股不服输的劲头。
刘禹锡:这位大诗人才华横溢。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叹照亮了唐代的文坛。
四.研究结论:
1.刘姓的起源有很多,主要有祁姓、姬氏这两大来源。
2.刘姓分布广泛,在国内国外都有姓刘的人口。
3.刘姓名人数不胜数。
从皇帝到诗人,从政治家到军事家,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为中国历史作出巨大贡献。
通过这次研究,我对自己的姓氏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也为我的姓氏感到骄傲,希望自己也可以在未来的某个领域发光发热,为“刘”姓增添一员大将!
关于“颜真卿的书法特点”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从小就被“书法”深深的吸引,经常看着各种书法作品,也被颜真卿的书法所深深吸引。为了更了解书法,我展开了一次研究,探寻他的书法特点。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阅资料;
2.参考各种古籍;
3.请教书法老师。
三.资料整理:
(一)颜真卿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1.颜真卿的书法多以“瘦”而闻名,他与柳宗元的书法并称“颜筋柳骨”。
(二)他有什么书法作品?都有什么形式?
1.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像《洛神赋》等,这些都是他的书法代表作品。
2.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多以纸类书写展现,也有些事以碑刻的形式流传。
(三)颜真卿现如今在大众视野里的形象。
1.现如今,许多人深陷电子产品,开始逐渐远离书法。如果在街上,你随便问一个人,你认识哪位书法家?别人多半会说:“不认识”,或者“王羲之”。以前的人们肯定会有人说出“颜真卿”的名字。虽然现在的颜真卿正在逐渐淡离大众的视野,但他也树立过为人正直、书法好的个人形象。
四.研究结论:
1.书法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像“金文”,“小楷”等。我们不能忘记了书法。在唐代,书法曾名扬中外。
2.颜真卿是书法大师,我们应当纪念他,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书法之火,使其作为“国风”,再次名扬中外,照亮每个中华儿女骨头里流淌的国魂。
关于学校用字不规范情况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爱你,汉字”板块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班展开了关于学校用字不规范情况调查活动。写错别字是我常犯的毛病,借此机会,我整理了一篇关于学校用字不规范情况的研究报告,让身边的同学意识到书写规范的重要性,以此来减少错别字的情况,并提高我们得书写水平。
二.研究方案:
1.搜集本班同学的作业本。
2.实地调查并拍照记录高年级、低年级的黑板报,手抄报。
3.询问老师。
三.资料整理:
通过分析45本作业本,15处黑板报及57份手抄报并结合自身写字时爱犯的错误,我发现写字不规范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1.写错字。尤其是笔画错误,别看我们已是五年级学生了,但这种情况仍然会犯。有得同学认为自己会写某个字,结果不是多一画,就是少一笔。比如有人将“侯”写成“候”,将“策”的下半部写成“束”,将“染”的“九”写成“丸”。这种情况数不胜数。
2.写别字。比如将“欣赏”写成了“欣常”,将“刻苦”写成了“克苦”,将“树梢”写成了“树稍”,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3.提笔忘字,自己“造”汉字。有些同学书写时着急,当忘了汉字怎么写,便会“造”一个不存在的字。虽然这种情况不多,但我们也不能轻视这个问题。
四.研究结论:
个人态度不认真,识字、写字不认真,汉字掌握不扎实,便会有写错字,写别字,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需要摆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写字这一基础学习任务,争取做到字字规范。
关于“饕餮”起源与含义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在一本成语故事书上看到了一个词——“饕餮之徒”。那么这个“饕餮”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有什么象征意义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展开了一次简单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请教他人;
2.查阅相关书籍;
3.网站搜索。
三.资料整理:
(一)“饕餮”的意思:
饕餮(tao tie),别名老饕、狍鸮(pao xiao),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与混沌、穷奇、梼杌(tao wu)并称为“四大凶兽”。《左传.注》记载:“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即“饕餮”意义:贪财贪食的神兽。
(二)“饕餮”的根源:
对于“饕餮”最早的记录是春秋末期的《左传》记载,“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缙云氏不成器的的儿子)。孔子的《春秋》中亦有记载。
(三)“饕餮”的象征含义:
饕餮最广为人知的寓意是贪婪与暴食。其形象常被用来象征人性中无尽的贪欲和欲望无度的一面。“饕餮之徒”就用于指贪得无厌的人,尽管饕餮被视为凶兽,但在某些文化背景(例如良渚文化中“饕餮纹”是一种主流装饰)下,它也被赋予了保护和祝福的力量,用于护主驱凶,招财纳福。
四.研究结论:
饕餮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但不管怎样,它依旧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恒星!
关于“王”姓起源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提出问题:
“王”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一,姓“王”的人较多。因此,我决定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展开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可查阅关于百家姓的书籍,更加深入理解王姓的起源);
2.上网查阅(搜索一些与姓氏相关的一些信息,了解该姓氏的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3.询问家长或请教他人(寻找可能对此研究报告内容了解更多的人);
4.结合生活实际,(看看是否有对这次做研究报告有帮助的经历)。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通过调查,我将整理好的资料制作成表格。
“王”这个姓氏占了全国的百分之八,王姓的起源据说是因古代的皇帝被称为王,因此并流传到了今天。“王”姓是一个古老的中华姓氏,其起源主要是己姓和外族的改姓。
在古代王姓里,伟大的诗人有: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以及许多很重要的伟人。
我们在阅读书籍也可以查到一些关于这个研究报告的相关资料,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相关的事件。
四.研究结论: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当传承并发扬自己的姓氏文化。通过加强姓氏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姓氏。希望我们可以为姓氏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于错别字的出现情况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错别字时常出现,甚至在班级里也是常见现象。为什么错别字会频繁出现呢?有什么方法能避免错别字?错别字会在哪个场合出现?对于这些问题我充满了疑问,因此想要深入地探究其中原因。
二.研究方法:
1.进行实地调查;
2.采访老师;
3.结合实际生活经验。
三.资料整理:
(一)实地调查: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广告牌,有些商家会故意打错字,吸引人们注意,比如卖面膜的商家会将“魔法”中的“魔”换成“膜”,如“膜法世家”。卖面的商家将“烩面”换成“会面”。
(二)采访老师:
通过与老师交流,我发现写错别字有两种原因:
1.学生不知道怎么写,且因为懒惰不想查字典,于是用同音字代替。
2.学生本来知道正确写法,但偶尔忘记,临时用同音字代替。有些人后来改正了,但有些人却养成了坏习惯,无法改正。
(三)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经验我发现写错别字的原因包括:
1.粗心:比如将“已”写成“己”。
2.懒惰:有时懒得不想查字典,故意写错字。
四.结论报告:
当前错别字频繁出现不会写的原因是懒惰和粗心大意,另一部分则是故意写错字。
五.建议与改进:
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写字规范,同时相关部门对应商家滥用错别字进行管制。
关于“善”字演变与内涵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善”字的演变过程,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善字的背景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资料。
2.阅读相关书籍。
3.请教他人。
三、资料整理:
(一)“善”字的演变:
“善”字最早见于金文,其字形上是“羊”,下面是“言”表示说话。整体含义可能是指说话吉祥、美好,即表示善良、美好之意。随着汉字的演变,其字形逐渐定型为现在的“善”。
二.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善”是核心价值观之一。孔子主张“仁”而“善”是“仁”的具体体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友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人们以善良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则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就有善良的本性,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将“善”视为人的本性和道德修养的基础。
佛教文化:佛教强调“善”的修行,认为通过积善可以获得福报,脱离苦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的重要教义,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善事,包括慈悲为怀,乐于助人,宽容忍让等。
民间文化:在民间“善”也被广泛推崇。人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通过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来宣扬的品质。如《田螺姑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年轻人,因为帮助田螺姑娘而获得幸福结局。这些故事体现的是人们对善良行为的赞美和对美好的期望。
四.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可知“善”最早出现在金文,人们都对善良有着赞美的情感,通过对“善”字的演变过程的研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汉字的博大,也能更深入地探索汉字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继续探索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明的光荣传统。
关于“苏”姓来源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的名字中第二个字就是“苏”。在社会中也颇为常见。可是“苏”姓的起源是什么呢?古代有哪些名人姓“苏”呢?我带着这些疑问,展开了一次对“苏”姓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书籍;
2.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三.资料整理:
(一)“苏”姓的来源:
1.出自于己姓,为周化昆吾之后。据《苏洵族谱》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了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地名为姓,称为苏氏。
2.来自外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如北宋时西夏党项族,金国女真族等均有改汉族苏姓者;清朝时,满洲人旗的伊拉里氏,一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均有人改汉族苏姓。
(二)“苏”姓的名人:
苏姓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名人,如: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和外交家苏秦,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苏轼,以及他的父亲与弟弟苏洵和苏辙。
三.“苏”姓的现状: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苏姓在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两广和华北地区比较常见。在全国人口中,苏姓大约占百分之0.47,平均每10000人中有17个人姓“苏”,总人口约为564万人。
四.研究结论:
1.苏姓氏一个古老的中华姓氏。
2.历史上出现过众多苏氏名人,如苏秦。
截止2024年,苏姓在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总人口约564万人。
关于错别字的现状与概率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得生活中,错别字经常出现,在同学们的作业、试卷中也经常出现。可为什么经常有错别字出现?它们主要出现在哪里?我对于这些问题充满了好奇,因此,我决定深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资料;
2.采访老师;
3.联系生活。
三.资料整理:
(一)上网查资料。
在网上,我查到了许多门店上面故意将错字写在招牌上,并拍照上传至网络上吸引眼球。
(二)采访老师。
我发现造成学生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1.学生本来知道这个字怎么去写,但在写的时候突然忘记了,又不想查,就随便用一个自己觉得像的字来代替;
2.学生会因为粗心造成笔误,或把很像的字搞混,检查时发现不了。
(三)联系生活。
通过联系生活,我发现造成人们写成错别字的原因有:
1.因为懒于查找,所以写错;
2.因为不想修改,所以把写错的字晾在原地。
四.研究结论:
错别字的频繁出现大多数是因为懒惰,许多人不愿查找正确的写法;另一部分是因为商家为引来顾客故意写错。
(一)提出建议:
我建议老师们多多关注孩子们的写字,进行整改;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应当阻止商家想博流量所以故意写错的现象。
关于“苏”姓起源与分布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有很多朋友姓苏,在古代也有很多诗人姓“苏”。那么“苏”的起源是什么?古代有那些名人姓“苏”?我怀着这些疑问,我展开了一次调查。
二.研究方法:
1.在网络上进行调查;
2.向他人询问。
三.资料整理:
1.出自于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为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地名为姓,成为苏氏。
(一)“苏”姓的名人:
苏姓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和外交家,擅长谋略,曾为各国争取利益,被誉为“纵横家之冠”的苏秦。
(二)“苏”的现状:
根据统计显示,“苏”姓在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两广比较常见。每10000人中至少有17人姓苏,总人口约为564万人。
四.研究结论:
1.苏姓氏一个古老的,多名族的姓氏。
2.历史上,苏氏名人众多,如苏秦等。
3.截图2025年,苏姓在中国排名四十一位,约为565万人。
关于错别字的情况与概率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生活中,错别字时常出现,在班级写错别字也是常见现象。为什么错别字经常出现呢?有没有方法避免错别字出现呢?错别字主要出现在哪些重要场合呢?对于这些问题,我决定探究其中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1.采访老师和同学;
2.结合生活经验;
3.实地调查。
三.资料整理:
(一)采访老师与同学。
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采访,我发现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1.学生本来知道怎么写,却因为忘了,用同音字代替,从而养成了坏习惯。
2.学生不知道怎么写,不想去查这个字,用形近字或同音字代替。
3.一些学生在小时候,看到一些谐音梗节目,以为这些字就是这么写的,形成了记忆。
(二)实地调查。
在路边的广告牌上,我看见了一些商家为了博眼球,将“烩面”写成了“会面”将“魔法”写成了“膜法”......这样的商家数不胜数。
(三)结合生活经验。
1.学生在家写作业时,因为字的笔画太多,不想写,用多音字代替。
2.一些人因为不会写这个字,但不想去查字典,直接写多音字或者形近字。
3.一些商家想要博眼球,故意写成谐音字,误导顾客。
四.结论报告:
我发现大部人因为懒惰不愿意查字典,因而将字写成错别字;还有商家为博眼球故意写错字,错字常见场所便是学校和娱乐场所。
五.建议和改进:
建议家长和学校关注学生书写规范。另外,为防止商家写错别字,有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相关处理。
关于“福”字来源与含义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福”字最早是什么含义?为什么每逢过年都要贴“福”字?又为何要倒着贴?
二.研究方法:
1.在网上进行查询。
2.像老师请教。
3.查阅相关的书籍。
三.整理资料:
(一)“福”字的起源和寓意。
“福”字出自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很像手捧着酒樽往祭桌上进奉的样子,表示用酒来祭神。“福”的本义是为保佑和赐福。用作名词,又指幸福和福气。“福”在旧时还有一种礼节,又指“万福”。也指行万福礼。
(二)关于“福”字的小故事。
据传,在朱元璋攻入南京城后,城中又许多人支持他,也有人反对。朱元璋想处死反对者,于是命令支持者贴上“福”字。然后,有些人不识字,贴反了。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处死贴反者,马皇后急忙说:“他们贴反了是想把福倒过来,福到,您也到啊!”朱元璋听后消了气。后来马皇后去世,倒贴“福”的人们一方面是纪念她,另一方面是寓意福到家。
四.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可知,“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代表双手举杯祭天的意思。贴“福”字的目的是祈求福气和好运,而倒贴“福”字一方面是纪念马皇后,另一方面则表示祈求福气降临到家门口。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中提到2018年我国姓“王”的人口最多,那么“王”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王”的名人有哪些?“王”姓现在还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网络查询;
2.请教他人;
3.其他方法。
三.整理资料:
传说周灵王的台子姬晋因把父亲惹怒了,被贬为平民,但顾及他的后人是周朝的贵族,大家都称为“王”家,后来他们便姓“王”。
1.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2.唐朝诗人王之涣、王昌龄。
3.西汉时期的著名宫女王昭君。
4.明朝时期最有名的思想教育家王阳明。
5.在秦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和将领王翦。
6.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者王国维。
7.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的王安石。
8.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和画家被誉为“诗佛”的王维。
9.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
10.“画梅圣手”王冕。
据统计,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中,现状,张、王、李、刘、陈五个姓氏位居前五名,其中姓“王”的人口高达一亿零三百万多人。稳居中国第一大姓的地位。
四.研究结论:
1.“王”姓历史久远,代代名人层出不穷。
2.传说中,“王”姓源自上古时代的至尊之位,且“王”姓是中国目前的第一大姓,其地位无需多言。
关于“赵”姓的来源和人口历史的研究报告
一.提出问题:
“赵”在百家姓中排第一,但我却觉得“赵”在我们得班级里异常的少。赵姓的人那么少,但为什么会成为百家姓之首呢?因此,我决定做一个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了解赵姓为什么可以成为百家姓第一,查找“赵”的起源以及古代哪些人物姓赵。
2.查找“赵”姓相关资料,了解“赵”姓的人口情况。
3.通过网络找到与“赵”姓有关的历史。
三.调查与资料整理:
(一)赵的来源:
“赵”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公认的是出自赢姓,在一次徐偃王造反,周穆王不在的情况下,造父驾车千里迎接周穆王,平定叛乱,周穆王因此立下的功勋,赐予他赵城,并将其改为“赵”姓。
(二)赵姓著名的人物:赵云、赵信、赵匡胤等。
(三)赵姓的人口数量。目前约有1977万人姓赵。
(四)赵的排名原因:在百家姓中,“赵”能排第一,是因为以前的皇帝正好姓赵。
四.得出结论:
我国百家姓中对排名并非按照人口多少,而是取决于定位。“赵”排在第一,是因为以前的皇帝正好姓赵,而“赵”姓目前约有2977万人,在我国占2.29%。通过这次调查,我对“赵”姓更加地了解。
关于“胡”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姓胡,我哥哥也姓胡,而且班上也有很多同学也姓胡。因此,对于“胡”姓的起源以及历史名人的情况,我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于是展开了一次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
2.请教他人;
3.网络查找。
三.资料整理:
(一)“胡”姓的来源。
胡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姓氏,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1.胡姓源自商朝的贤臣胡公瑗。他以卓越的功勋和崇高的品德,赢得了后世的敬仰与缅怀。
2.周武王灭商后,将长女嫁给了舜帝后代满,并封他与陈地,满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多年。尊称陈胡公,亦称胡公满。
(二)“胡”姓的历史名人。
胡姓的名人众多,其中为人熟知的便是胡适。他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价、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
胡姓的名人还有胡居仁,胡松年,胡安国等人。
四.得出结论:
“胡”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胡姓的名人有很多,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为胡姓家族增添了无数的历史价值和荣耀。
关于“恒”字的意义与文化研究报告
一.提出问题:
在生活中“恒”是持之以恒的代名词。可为什么它代表了永恒?有多少人的名字带有恒?对此我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阅资料;
2.通过查阅书籍;
3.询问他人。
三.资料整理:
在许多名人诗句中,“恒”都会有出现,“桃花一现恒在眼,岂然忘怀岁月长。”中的“恒”代表了持久、长久。“恒”字在以前便代表了永恒,与它的偏旁相似,从内心发出的坚持、持久,带来了“恒”。
在我了解的许多人里,有许多名字里带有“恒”。如刘恒、李恒等等,他们是西瓜带的名人,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对“恒”字持之以恒的表现,成功地呈现出恒的重要,让大家学会与理解“恒”字,让大家身上拥有这样美好的精神。
四.研究结论:
“恒”字是家长与祖先对后代的美好寄托,希望大家可以传承下去,通过这次研究,我理解了“恒”的意义。
关于“蒋”姓来源和现状发展的研究报告
一.提出问题:
中国有百家姓,而我恰好是姓蒋的一名学生。我想对姓氏进行一次研究。了解“蒋”姓的人口数量、有名人物,在我国境内在哪里姓蒋的人口最多。带这问题我展开了对“蒋”姓的奥妙旅程。
二.研究方法:
1.书籍查阅;
2.网络搜索;
3.请教他人;
4.问卷调查。
三.资料整理:
“蒋”姓是中国百家姓之一,在《元和姓纂》中有记载。“蒋”姓来源于姬姓。来自周王族、乃周公旦第三子蒋伯龄之后,以国民蒋国为氏。
蒋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早在宋朝时期就大约有26万余人姓蒋,约占全国人口0.34%,排在六十一位。在我国江苏是“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蒋”姓总人口的226%。明朝时期,大约有49万人姓蒋。大约占了全国人口0.53%,排在四十三位。江苏依然为“蒋”姓第一大省,占了大约232%。根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数据。现代“蒋”姓人口已近540万人口,已是全国第四十五大姓,大约占了全国0.43%。主要在江苏、四川、湖南三大省,约占“蒋”姓人口42%。
“蒋”姓里也有许多名人,如三国东吴名将蒋钦,蜀汉丞相长史蒋琬等。
四.研究结论:
中国姓氏长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应当发扬姓氏文化,让中国人民更加了解自己的姓氏。
关于“徐”姓的起源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周围,有很多人姓“徐”。那么,“徐”姓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知名的“徐”姓人物?全国范围内有多少人姓“徐”?怀着这些疑问,我展开了调查。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资料;
2.阅读相关书籍;
3.向老师或家长请教。
三.资料整理:
1.徐姓源于赢姓,少昊的重孙子博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赐予徐姓,建立徐国。还有的徐姓氏由少数名族改姓。
2.徐福:秦始皇手下的方士,奉秦始皇的命令率三千童男童女去寻找长生不死药。
3.徐庶:刘备手下的谋士,为刘备出谋画策,大破曹军,后因母亲被捕而不得离开刘备。后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4.根据最新全国人口统计报告,徐姓的人口居第十一位,数量庞大,大约有两千多万人。
四.研究结论:
1.徐姓源于赢姓,伯益因治水有功而被赐予徐姓,还有一些少数名族改姓。
2.徐姓的历史名人有方士徐福,谋士徐庶等。
3.徐姓的人口居全国第十一位,大约有两千多人。
关于“侯”姓来源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身边有许许多多姓王、李、赵......的人,但我很少看见有姓侯的人。这就让我产生了疑问:侯字的来源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姓侯的人物?为什么侯在百家姓中比较靠后?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个关于“侯”姓的历史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各种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上网站搜索相关的资料。
三.资料整理:
来源:侯这个姓出自姬姓,是以爵位为氏。
历史名人:
侯方域、侯芝、侯赢、侯君集、侯显......
现状:现在姓侯的人数,肯定没有姓王、姓李、姓赵......的人数量多,分布广。
但姓侯的也不少,因为姓侯的大多的在一些村庄见到的比较多,虽不聚集,但全国许多地区都分散着“侯”姓的人。
“侯”这个姓为什么在百家姓中如此靠后,这时因为在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不是因为人口多少而排名前后,而是取决于当时的地位。因为当时地位最高的皇帝姓赵,所以赵在第一。而姓侯的地位比较低下,所以在百家姓中比较靠后一些。
四.研究结论:
1.侯氏以爵位为氏。
2.古代有许多姓侯的著名人物。
3.因为当时是按地位排的百家姓,所以侯这个姓比较靠后。
关于“刘”姓起源和分布状况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姓刘,我爸爸也姓刘,而且班上有很多同学也姓刘。因此,对于“刘”的起源、历史名人以及在中国人口中的分布情况,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展开了一次深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
2.问老师,家长请教;
3.查阅相关书籍。
三.资料整理:
1.刘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地帝尧的后裔刘累,他是夏朝后期汇总的一个人物,因驯养龙有功,被赐姓为“御龙氏”。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被连累,为了脱罪便逃到河南鲁山躲了起来,子孙于是以“刘”为姓。此外,刘姓还源自姬姓,是周太王的后裔。周成王时期,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便邑为氏,形成了河南刘氏。
2.当代,刘姓的人口总数已超过5229万。全国刘姓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地区,如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此外,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四.研究结论:
1.“刘”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源于皇族的姓氏,二是有些人主动改氏。
2.根据2022年11月最新数据,刘姓约排第四,约有5229万人。
关于“刘”姓来源与人口数量的研究报告
一.提出问题:
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姓刘,我的邻居也有许多姓刘。所以我对这个姓充满好奇,“刘”姓是怎么来的?“刘”姓在全国人口数量排名第几?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一次关于“刘”姓的深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各种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一)“刘”姓的来源。
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因驯养龙有功,被夏朝君主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因养龙失职,刘累率族人迁至鲁山一带,其后代遂以刘为姓,这一脉在“刘”姓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
(二)“刘”姓排名。
根据数据显示,“刘”姓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9%。在王、李、张之后,排名第四。
(三)“刘”姓名人。
“刘”姓名人也是层出不穷,比如西汉的开过皇帝刘邦,汉武帝刘彻;三国蜀国皇帝刘备;唐代诗人刘禹锡。
四.研究结论:
1.“刘”姓的名人有刘邦、刘备、刘彻等。
2.据统计,刘姓人口约7200万,在全国人口排名第四。
关于“杨”姓来源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杨”这个字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我很好奇“杨”姓的来源是什么?“杨”姓现状是什么?有哪些“杨”姓名人?
二.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
2.向身边的人请教;
3.探索其他研究方法。
三.资料整理:
(一)“杨”姓的来源:
杨姓起源,第一种说法:有五个主要来源,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时封次子伯桥于杨,称杨侯。第二种是杨侯被灭,后裔以杨为姓。第三种是,晋灭羊舌氏,杨道逃到华山,一祖封地为杨姓,史称杨氏正宗。
(二)“杨”姓现状:
人口大约有4000万,是中国第六大姓,人口大约占了全国的3.19%。
(三)“杨”姓名人:
杨姓历史上涌出了许多名人,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也有抗日战争的烈士杨靖宇、杨添瑞。也有北宋名将杨业,还有东汉名臣杨震......
四.研究结论:
1.“杨”姓起源说法众多,足以可见“杨”姓人口之多
2.“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占全国人口约3.19%
3.“杨”姓名人从古至今数不胜数,他们都为“杨”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于“朱”姓的由来历史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百家姓中,“朱”的历史底蕴十分古老。那么,“朱”姓的由来是什么?全国范围内有多少人姓朱?有哪些历史名人姓朱?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阅资料;
2.向老师请教。
三.资料整理:
1.“朱”的来源:
(1)源于朱襄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以赤心禾禾为图腾。后朱襄氏为“炎帝”,其后代以朱为姓。
(2)源于祁姓,源于尧帝之子丹朱,当舜打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为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徒,以丹朱名为氏。
(3)源于子姓,出自送过君主徽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其后代以其名为氏。
(4)源于曹姓,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战国时,楚灭邾国,邾国的贵族为不忘故国,改为朱姓。
(5)其他来源,朱姓可能是少数名族改姓或帝王赐名等。
2.姓朱人数:
到2013年,全国姓朱人数排名13.约百分之一点二,约1500万人,据2022年数据显示,朱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苏。
3.姓朱名人:
有朱熹、朱温、朱棣、朱土行、朱元璋等。
四.研究结论:
1.朱姓主要为改姓、赐名。
2.朱姓的人口众多,全国约有1500万人。
3.历史上,姓朱名人众多,如朱载堉等。
关于“金”姓来源和历史发展的研究报告
一.提出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金”这个姓氏好像不会经常出现,因为在我的班里只有我一个人姓“金”。那我的问题就来了,“金”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还有什么姓“金”的名人呢?
二.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
2.询问老师;
3.上网查找。
三.资料整理:
1.我通过询问老师,发现了“金”姓起源于上古的少昊帝,另一支较早的金氏出自西汉时的金日磾。
2.我通过上网查找,知道了当今金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分之0.3%,总人口大约有380万。
3.我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姓金的名人有宋代的金文刚,官龙图阁直学士。明代有学者金问,散曲家金銮。明末清初有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等。
四.得出结论:
“金”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且有许多姓金的名人。通过这次调查,也解开了我心中疑惑良久的谜题。
关于“铭”字的历史发展及文化意义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班上,“铭”字时常跃然纸上,其独特的韵味与深刻的内涵总能引起我的浓厚兴趣。于是我想“铭”字的起源和衍变过程是什么?“铭”字的文化意义是什么?“铭”字有怎样的艺术价值?对此我特此开展了一项关于“铭”字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铭”字的定义、起源、历史发展以及文化意义,以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认识这一汉字的独特魅力。
二、研究方法:
1.查阅各种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上网搜索相关资料等。
三、资料整理:
(一)“铭”字的起源和衍变过程。
“铭”字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最早铭文见于青铜器。后到周商时期:主要用于记录王室重要事件和功绩。接着秦汉时期:铭文普及,内容更加多样化。后来唐宋时期:铭文成为文学创作形式,表达情感和哲学思考。后到明清时期:铭文艺术提升,成为书法和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铭”字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铭”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铭”字不仅是历史记录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在书法、篆刻等艺术领域,“铭”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三)“铭”字有怎样的艺术价值?
通过铭文,后人可了解古人思想文化和艺术价值。而且在书法、篆刻等领域都具有独特魅力。
四、得出结论:
1.“铭”字最早见于青铜器,演变过程是从周商到秦汉再到唐宋后至明清时期。
2.“铭”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它不仅是历史记录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
通过铭文,后人可了解古人思想文化和艺术价值。而且在书法、篆刻等领域都具有独特魅力。
关于“屈”字的含义及名人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姓氏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记忆。作为屈原的后裔,我对“屈”这个字眼有着特殊的情感与好奇。“屈”字的由来是什么?“屈”字有什么含义?姓“屈”的名人和名言有哪些?于是我决定对“屈”字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此向先祖致敬,并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二、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
2.采访老师;
3.网络搜寻与书籍查阅。
三、资料整理:
(一)屈字的由来:
“屈”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字形像一只弯曲的膝盖,本义指弯曲。《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屈,无尾也。从尾,出声。”这里的“无尾”其实是对字形的一种误解,实际上更贴近于表示弯曲的动作或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屈”字逐渐引申出屈服、委屈、退让等多重含义,反映了古人对柔韧与顺应自然之道的理解。
(二)屈字的含义:
弯曲:这是最基本的含义,如“屈膝”、“屈指可数”。
屈服:指在外力作用下低头或让步,如“不屈不挠”。
委屈:表示受到不应有的待遇或误解,心理感到憋屈,如“含冤受屈”。
缩减:在数学或财务上,指数量或价值的减少,如“屈指可数”。
(三)姓屈的名人与名人名言。
名人: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诗人,创作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被誉为“中华诗祖”。
屈大均:明末清初文学家、思想家,参与反清复明活动,著有《广东新语》等。
名人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表达了探索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虽非直接出自姓屈之人,但“丹心照汗青”的精神与屈原的忠诚爱国情怀相呼应。)
四、得出结论:
1.“屈”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字形像一只弯曲的膝盖,本义指弯曲。
2.“屈”字有弯曲、屈服、委屈、缩减等含义。
3.名人有屈原、屈大均。名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综上所述,“屈”字不仅承载着弯曲、屈服等字面意义,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遗产。
关于“竹”字历史文化及内涵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漫步于公园小径,还是翻阅古籍书卷,我们都不难遇见“竹”这个字眼。这一频繁的出现不禁引发了我的好奇:竹子最初在文字中的形态是如何的呢?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界中的植物,它对现代社会有哪些深刻的启示?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带着这些疑问,我展开了一次关于“竹”字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找相关资料。
2.查看相关的书:特别关注了《说文解字》、《汉字源流》等专业书籍,以及古代诗词歌赋中涉及竹子的篇章,从多角度理解“竹”字的深层含义。
3.向语文老师、历史爱好者及植物学家请教。
三、资料整理:
(一)“竹”字最初的样子。
追溯至甲骨文时期,“竹”字已初见雏形,其形状大致为两片下垂的竹叶,既简洁又形象,生动展现了竹子的基本特征。随着文字的演变,经历了金文、小篆等阶段,字形逐渐规范化,直至现代汉字中的“竹”,依然保留了其原始的象形特征,成为了汉字中极具辨识度的一个字。
(二)竹子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个人层面:竹子空心而直,象征着虚心好学、胸襟宽广的品质。其坚韧不拔的生长态度,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勇于突破自我。
社会层面:竹子丛生,彼此扶持,展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这启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弘扬正向能量,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国家层面:竹子在恶劣环境中仍能茁壮成长,体现了顽强不屈、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这对于国家而言,意味着无论面临何种艰难险阻,都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竹”字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精神的寄托。它被赋予了高洁、坚韧、谦逊等美好品质,成为了君子品格的象征。从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到郑燮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数文人墨客以竹为题材,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使得“竹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得出结论:
1.甲骨文时期,“竹”字已初见雏形。后经历了金文、小篆等阶段,直至现代汉字中的“竹”。
2.个人层面象征着虚心好学的品质,社会层面展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国家层面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3.竹子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精神的寄托。它被赋予了高洁、坚韧、谦逊等美好品质,成为了君子品格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