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5届九师联盟核心模拟卷(下)(样卷)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2025届九师联盟核心模拟卷(下)(样卷)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3 07:56:37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下)
语文(一)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
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
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关键时期的今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各行各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
要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强大支撑,迫切需要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发扬科学家精神,破解时代难题,回应
人民期待,推动国家向科技强国迈进。

回顾百年,华夏大地上的科学史,本身就是一部书写科学家精神的历史。作为科技后发国家,从科技
落后、一穷二白到大桥飞跨、高铁奔驰、蛟龙入海、神舟巡天…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史上,最重的底色是
科技报国、科技为民的爱国情怀。“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一这是一位雷达专家的

心声;“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之复兴”一这是一代代科学家的自我期许、使命担当。
科学家精神有丰富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第一要义,是灵魂。科技工作者从事何
种研究,有“小我”的兴趣使然,更多则来自“大我”的使命驱动。袁隆平院士年轻时眼见饿殍而痛心,把
“解决吃饭问题”当作终身追求;“稀土之父”徐光宪,因为国家的需要而5次改变研究方向。科技工作是

艰苦的跋涉,有时会板凳一坐十年冷,有时会隐姓埋名数十年,有时会上下彷徨苦苦追索,这些孤独、艰苦
甚至清冷的过程,背后支撑的正是强大的精神、火热的灵魂。
科技从来不只是实验室里的计算与推演。在人类发展史上,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面
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形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
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这两个“自”字,饱含国家和人民的期待,饱
含时代召唤和崇高使命,也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大展身手、实现自我的广阔舞台。
(摘编自鲁珊《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
材料二: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
【高三核心模拟卷(下)·语文(一)第1页(共8页)】2024~2025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下)
语文(一)参考答案
1.C(“这导致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错,强加因果,从材料二可知,前后句并无因果关系。)
2.A(B项,“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前沿问题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错,从材料二“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宇宙演化和意识活动
机理等重大前沿问题有望取得突破”可知,选项变未然为已然。C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遭到破坏”错,材料二中并未
提及相关内容。D项,从材料二“做好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篇大文章,要顺应科学研究边界、研究范式、技术趋
势等发展变化,强化制度供给…”可知,选项条件关系倒置。)
3.B(B项的藿香小可乐不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不属于新质生产力:A项的自动化立库,C项的光伏发电、D项
的量子卫星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属于新质生产力。)
4.①引用雷达专家的心声,科学家的自我期许,有力地证明了爱国情怀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史的重要底色,增强了论证的
权威性和可信度。②列举袁隆平、徐光宪的事例,说明了科技工作者从事研究更多来自“大我”的使命驱动,体现了爱国
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5.①有助于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科技转型,拓宽科技边界,实现创新飞跃,以更好地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②有助于强化协同合作与人才培养,构建开放共享的科研生态,形成“科学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
慧。③有助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C(“又由虚而实,由历史回潮到现实中的热闹集市、精彩表演”错,热闹集市、精彩表演是“我”对曾经游历府谷的场景的
回忆,而非现实。)
7.D(“运用借喻的手法”错,应是使用暗喻手法,本体为“虎头山、城墙湾、盐奶河、石容子…”,喻体为“历史教科书”。)
8.①丰富文章内容。府谷与神木土地相连,山水相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折家将与杨家将两家联姻,世代守城,名留青
史,这些内容体现了府谷与神木的地域关联,拓展了府谷的历史文化维度,使文章更加丰满。②深化文章主题。神木杨
家将的忠勇精神与府谷折家将的忠毅气概相呼应,作者由此联想到浴血哈拉寨的英勇无畏的忠烈们以及保卫家园、追
求解放的神府人民,深化了文章赞美英雄精神的主题。(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作者在游历府谷的过程中,感受到当地的自然风光之美,沉浸在其人文内涵之中,领略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这种体
验让作者从日常的忙碌中跳脱出来,明白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实现了心灵的升华,所以说是“化境之旅”。②作者通过府
谷的历史看到了过去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繁荣;通过府谷的自然学会了敬畏自然,尊重规律;作
者还明白了要坚强成长,实现自我价值,他从府谷之旅中获得了诸多启示,所以说是“汲取智慧之旅”。(每点3分,意对
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10.CH(原文标点为:言鸡秩山西有虏众,祁连即戒弘,使言无虏,欲还兵。)
11.D(A项,“闻虏已引去”的“引”指退,“遂引兵还”的“引”指率领,二者意思不同。C项,“其置也若弃”的“置”指放下,与
文中加点的“置”意思不同。D项,文中加点的“光”指光耀,名词活用为动词,“明道德之广崇”的“明”指阐明,形容词活
用为动词,二者用法不同。)
12.B(“他带着这些战果回国后”错,从“乌孙皆自取所虏获”可知,这些战果被乌孙国留用。)
13.(1)受伤,逃亡的匈奴百姓数不胜数,于是匈奴(国力)就衰弱耗损,(匈奴人)怨恨乌孙。(“去”“衰耗”各1分,句意通顺
2分)
(2)遭逢匈奴动乱,(汉宣帝)推翻施行亡道之国,巩固施行存道之邦,信义威震北方夷狄,单于敬仰(汉宣帝的)仁义,
(向汉宜帝)叩首称为藩臣。(“乖乱”“推亡固存”“慕”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度辽将军、前将军二人虽不到预定地点就收兵,但斩获颇丰,汉宣帝认为他们过失不严重,所以未加处罚。②虎牙将
军不到预定地点就收兵,且虚报战果;祁连将军明知敌人就在前面,却畏缩不前,汉宣帝便下令审理二人。③公孙益寿
劝说祁连将军前进攻击匈奴,汉宜帝将他擢升为侍御史。(每点1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戊辰日,五位将军从长安出发。句蚊听说汉朝军队大举出击,年老的和年轻的人都快速述走,驱赶着牲畜向远方述
奔,因此五位将军收获很少。夏季,五月,汉军收兵。度辽将军出塞一千二百余里,到达蒲离候水,斩杀、俘获匈奴七百余
人。前将军出塞一千二百余里,到达乌员,斩杀、俘获匈奴一百余人。(两位将军)听说匈奴已经退去,便都不到预定地点
【高三核心模拟卷(下)·语文(一)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