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导入口:
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能力
导出口:
必备品格
总体难度降低,知识量剧增 以往教材采用专题史体例编写,内容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新教材采用通史体例编写,在难度上注重了必修部分和选择性必修部分的循序渐进,必修是基础,选必是必修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均按通史加专题体例编纂,根据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时序的发展和空间的联系确立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一个基本认识,是为全体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与专题史教材相比难度降低。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在保证必要的历史概念的前提下,有关历史概念尽可能少出,可以不出的历史概念尽可能不出。这一特点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了较大的自主空间,但对年经教师以及等级考阶段的复习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应为应对等级考难度的提升,教学和复习内容必然面临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这可能是新教材的短板。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对峙与交融中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单元地位
对中国古代史来说,辽宋金夏元时期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民族交融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民族的并立与交融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得以继续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教材编排
本专题一共四课内容: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知识
储备
学生
特点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社会课程的学习已了解较为丰富的史实,对于辽宋夏金元时期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得出史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
初中所学比较简单浅显,且大多是零散的、具体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认识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因而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的材料,进行学法的指导,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抽象的史论认识。
高一学生正处于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充满着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学习目的性强,思维的独立性强、自觉性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积极展开历史学科的学习与思考。
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学习疲劳和懈怠。因此,教师应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注重学法指导与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家国情怀。
*重点
认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难点
认识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时空观念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并立与政权形势图紧密结合,理顺逻辑,准确理解这一时期多民族政权发展的阶段。
历史解释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多方面的变化,形成立体多面的认知。
文献史料、图片史料、视频资源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北宋雄州 今日雄安
贯通古今 交相辉映
*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
【导入】
拔地而起的雄安新区,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着中国北方的经济新奇迹。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梦想,在华北大地交相辉映。一千年前,地处中原的宋朝,搁置政治争议,通过经济手段唤醒了雄州的边贸潜力。
设计意图
以时事热点带动思考进入专题主题,
由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从雄州区域功能来(线索)
探究对峙与交融中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题)
一、雄州的政治功能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二、雄州的经济功能
对峙
交融
第一课时: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入:收复燕云地区是北宋初期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目标。雄州位居要冲,是宋辽争夺燕云地区的必争之地。为了争夺燕云地区,北宋做了哪些准备?
展开:对内北宋加强专制集权,通过《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两个思维导图介绍宋初是如何加强专制集权的。
对外组建庞大的军队,通过史料介绍北宋时期的募兵政策。
通过问题引导,探讨北宋对内对外的两个措施会带来怎样的问题?北宋统治危机面临这军事和财政两个方面,由此引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
收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对峙期间,政治和军事较前朝有很大的变化?
第一课时: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立意】
祖宗之法的突破与回归
一、祖宗之法的确立——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二、祖宗之法的突破——边疆压力与王安石变法
三、祖宗之法的回归——南宋的偏安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
响、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影响的认识、评价王安石变法等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结合《北宋的建立》、《北宋、辽、西夏对峙图》、《金、南宋、西夏对峙图》等图片和相关史实结合时空变化和联系去理解几个政权之间的关系
史料实证: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或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
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家国情怀:1,通过学习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
签订合议的影响使学生充满人文情怀认识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充满自豪感
2,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增强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
展并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意识
材料:(安)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担任节度使),而见唐废帝、晋高祖皆自藩侯(节度使)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安重荣传》
第一课时: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祖宗之法的确立——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材料:开宝九年(976)宋太宗即位诏:“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
问:从中获取什么信息?
960
北宋
建立
1127
1279
南宋
建立
南宋
灭亡
1069
王
安
石
变
法
绍
兴
和
议
1141
对内
中央
地方
二府三司
台谏、三衙
四监司
通判、文官知州
禁军制、更戍法、募兵制
原则:分化事权、相互维制、崇文抑武、重内轻外
情
释兵权
制
恩
扩大科举、优待士子官员
核心: 相互牵制
有创新
有积极:当时
有局限:后来
第一课时: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入:收复燕云地区是北宋初期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目标。雄州位居要冲,是宋辽争夺燕云地区的必争之地。为了争夺燕云地区,北宋做了哪些准备?
展开:对内北宋加强专制集权,通过《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两个思维导图介绍宋初是如何加强专制集权的。
对外组建庞大的军队,通过史料介绍北宋时期的募兵政策。
通过问题引导,探讨北宋对内对外的两个措施会带来怎样的问题?北宋统治危机面临这军事和财政两个方面,由此引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
收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对峙期间,政治和军事较前朝有很大的变化?
960
北宋
建立
1127
1279
南宋
建立
南宋
灭亡
1069
王
安
石
变
法
绍
兴
和
议
1141
对内
中央
地方
二府三司
台谏、三衙
四监司
通判、文官知州
禁军制、更戍法、募兵制
原则:分化事权、相互维制、崇文抑武、重内轻外
变法时代
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失败
时代反思
情
释兵权
制
恩
扩大科举、优待士子官员
对外
边疆战事
募兵政策
第二课时: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入:对于燕云地区的争夺不仅是北宋重要的政治目标,也是辽国的重要目标。通过教材导言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了解北方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时,还深入地向中原地区拓展?
展开:过表格整理辽、西夏、金和元的兴起和发展。
通过史料和元朝形势图分析蒙古的崛起和元朝的统一。
通过问题探究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辽夏金元的统治与中原地区的异同。
收束:通过教材最后的问题探究的分析,探究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制度和统治理念的措施,为何在入主中原后采用“汉法”?有怎样的困难和作用?
第二课时: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立意】在历史上,最威胁中国的是北族。他们和中国人的接触,始于公元前 4 世纪秦、赵、燕诸国与北方的骑寇相遇,至 6 世纪之末五胡全被中国同化而告终结,历时约 1000 年。
其第二批和中国的交涉,起于 4 世纪后半铁勒侵入漠南北,至 10 世纪前半沙陀失却在中国的政权为止,历时约 600 年。
从此以后,塞外开发的气运,暂向东北,辽、金、元、清相继而起。其事起于 10 世纪初契丹的盛强。 这三批北族,其逐渐移入中国,而为中国人所同化,前后相同。惟一二期,是以被征服的形式移入的,至第三期,则系以征服的形式侵入。
。
960
北宋
建立
1127
1279
南宋
建立
南宋
灭亡
916
契丹国建立
1125
辽国灭亡
1038
西夏建立
1227
西夏灭亡
1115
金国建立
1234
金国灭亡
1206
蒙古汗国
对峙中的一统
统治中的交融
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
南宋与西夏、金的对峙
元朝的统一
大一统的趋势
金朝猛安谋克
元朝的“四等人制”
辽南、北面官
西夏、金仿汉制建制
元:中书省、宣政院、行省制
多民族交融
的趋势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三课时: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导入:澶渊之盟导入,引出雄州榷场。从雄州榷场看这一时期的经济与社会。
展开:从榷场的商品看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结合两宋经济形势图展开分析。
从榷场特点看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结合《清明上河图》、《宋代海外贸易图》进行说明。
从榷场政策看社会变化,通过史料解读,教师引导,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收束:通过思维导图小结本课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化的这一逻辑。
第三课时: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立意】 放松
经济控制的放松——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社会控制的放松——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强;
一、土地管制的放松——农业的发展 不抑兼并。
二、工商管理的放松——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三、社会管理的放松——社会的变化
商业和城市繁荣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观念平民化
国家对社会控制松解
社会
变化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民族融合
第四课时: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导入:回顾第三课时中,雄州榷场的商品,抓住书籍这一内容,通过问题教学的形势展开教学。
展开:问题一:雄州榷场中会有哪些书?儒学、文学、科技、文字等。
问题二:不同时期,书的内容一样吗?不同时期的理学、文学和科技的发展。
问题三:为什么会有这些书和内容?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
收束:通过思维导图小结本课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对峙与交融中的文化创新。
儒学创新
文学创新
科技创新
文字创新
对峙与交融下的文化创新
宋词繁盛
元曲兴起
绘画高超
程朱理学
三教合一
西夏文字
金:女真文字
辽:契丹大字、小字
《梦溪笔谈》
三大发明
《授时历》
畏兀体蒙古文;
《蒙古秘史》
第四课时: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本专题每一课所涉及内容时间跨度长,知识庞杂,需要1-2个课时来落实。本人尽量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民族政权的对峙与融合有逻辑地串联起来。
2. 本课的核心主题是“民族并立与融合” 。由于民族意识与本国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相伴而生,所以它也是历史的产物;。教师本人还需更多地学习。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