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2 中国古代经济(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2 中国古代经济(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3 10:2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三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25届初三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
科目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复习 授课人
课题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专题时,具备一定基础但也存在知识短板。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对中国古代史的部分内容有所了解,像原始农耕生活、秦汉经济等,对历史事件和现象有一定认知,能够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这为本次复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在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上仍有不足。他们对各朝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理解,如不能清晰认识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的关联。在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复杂知识点上,学生难以全面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容易混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此外,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在面对中考真题时,因无法准确把握题意,导致答题错误或不完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强化知识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的掌握程度。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学生能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时空脉络,理解经济发展在时空维度上的延续性与变化,形成清晰的历史时空架构。 史料实证:借助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等多种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探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依据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对商业城市兴起、经济重心南移等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唯物史观: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教学重点 各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原始农耕、商周至明清经济特征)、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与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经济各部门及与政治文化的内在联系、从史料提取信息并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情境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课堂导入 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能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你最先想体验哪个时期的生活呢?是去河姆渡,尝尝他们种植的水稻;还是到唐朝长安的集市,感受商业的繁华;又或者在宋朝,见证世界上最早纸币 “交子” 的诞生?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经济印记。河姆渡人用骨耜辛勤耕种,开启了早期农业的篇章;秦汉统一货币,让经济交流更加顺畅;宋朝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城市活力四射。这些古代经济发展的点滴,不仅塑造了当时的社会,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深入探寻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轨迹,揭开历史背后的经济密码 。 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古代经济,同时自然衔接课程内容,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课堂讲授 (一)专题概述 中国古代经济展开,涵盖农业、手工业、商业及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关注农作物、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利工程;手工业涉及陶瓷、冶铸、纺织、造船业;商业按朝代梳理,唐朝繁荣,宋朝有最早纸币,市民阶层壮大但。明朝商品经济活跃,清朝前期发达后期缓慢;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与过程 ,全面呈现古代经济发展脉络。 (二)重点讲解 考点1:原始农耕生活 1.河姆渡遗址讲解: 展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猪纹陶钵图。 讲解“距今约 7000 年,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他们住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适应潮湿环境。主要种植水稻,骨耜是重要农耕工具。还饲养猪、狗、水牛,手工技艺丰富,能制作精美的玉器、乐器,掌握象牙雕刻和天然漆技术。” 2.半坡遗址讲解: 展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人面鱼纹彩陶盆图。 讲解:“距今约 6000 年的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他们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冬暖夏凉。主要种植粟,使用磨制石器、骨器,会纺织,制作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很有特色。”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生活的差异。讨论结束后,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差异,强化知识理解。 知识拓展: 展示良渚遗址玉器、陶寺遗址简要文字介绍。 讲解:良渚遗址 距今5000年前后的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遗址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陶寺遗址 距今4300—4000年,位于山西襄汾东北的陶寺遗址,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及陶鼓、龙盘等礼器。有学者推论当时黄河的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大汶口遗址 距今5000年前后,山东大汶口文化农耕经济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大汶口原始居民从事原始手工业,会制作黑陶和白陶,有了私有财产。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龙山遗址 距今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社会分化更加严重。 考点2:商周时期经济的发展 1.农业发展讲解: 展示春秋时期铁质农具和牛耕图 讲解:“春秋时期,铁质农具和牛耕出现,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战国时进一步推广。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推动了农业发展。” 2.水利工程讲解: 展示都江堰全景示意图、各部分特写示意图、在成都平原的位置图。 讲解:“都江堰由李冰修筑,位于成都平原的岷江之上。鱼嘴分水,内江灌溉,外江分洪;飞沙堰排沙泄洪;宝瓶口控制水流,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青铜铸造业讲解: 展示司母戊鼎的高清图片 讲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司母戊鼎是最重青铜器,四羊方尊造型精美,采用范铸法,体现高超技艺。 知识拓展:展示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到唐朝的变革图表,标注各时期工具及特点。 原始社会:人们使用打制石器和木器,比如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切割猎物、挖掘植物根茎,木器用于简单的采集和狩猎辅助。 河姆渡、半坡居民时期:出现磨制石器,相比打制石器更加精细、锋利,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骨耜、角器、骨器等,像骨耜是用兽骨制成的翻土农具,用于开垦土地 。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开始出现,青铜比石器和木器更坚固耐用,不过由于青铜较为珍贵,未广泛普及。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铁制农具硬度高、韧性好,能更有效地进行耕种,牛耕则解放了人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是农业发展的重大变革。 汉朝:耧车发明,这是一种播种工具,可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工序,加快了播种速度,提高了播种质量。 唐朝:曲辕犁和筒车出现。曲辕犁设计精妙,操作灵活,适应不同土壤和耕作要求;筒车是灌溉工具,利用水力自动灌溉,节省了人力。 宋朝:秧马出现,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工具,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拔秧效率。强调生产工具变革推动农业和社会发展,让学生记住重要工具及出现时期。 考点3:秦汉时期经济的发展 1.秦始皇经济举措: 展示圆形方孔半两钱与各国旧货币对比图、度量衡器具图。 讲解要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结束货币混乱局面,方便交易;统一度量衡,保证公平;统一车辆形制,便利交通。这些措施促进经济交流,巩固国家统一。” 2.汉朝经济政策: 展示休养生息政策图表。 讲解政策:“汉朝建立初,经济凋敝,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让士兵还乡、释放奴婢、轻徭薄赋。文景时期继续推行,出现文景之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汉武帝: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展示东汉改革措施文字资料、“光武中兴” 景象图片。介绍刘秀改革措施及 “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知识拓展:展示时间轴 讲解:治世与盛世列举 文景之治:处于西汉时期,由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这一时期,他们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得到显著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较为安定,为西汉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光武中兴:在东汉,由光武帝刘秀开创。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释放奴婢、减轻刑罚、整顿吏治等,使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安定局面,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开皇之治:属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政治上改革官制,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隋朝呈现出繁荣景象。 贞观之治:唐朝唐太宗统治时期,他任用贤能,虚心纳谏,轻徭薄赋,完善科举制度,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 贞观遗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她延续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科举制度发展,使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史称有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高度繁荣,文化昌盛,国力达到鼎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康乾盛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时期,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经济繁荣,人口增长,文化成就显著。 共同原因分析: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是基础,为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政策开明且统治者励精图治,能制定出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注重农业、轻徭薄赋,保障了百姓基本生活,促进农业生产;选贤用能、重用人才,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根本,他们的努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 考点4:魏晋时期经济的发展 1.三国经济发展:展示三国地图,标注各国统治区域、重要水利工程和城市; 讲解要点:“三国时期,曹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蜀锦有名;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卫温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与台湾联系。” 江南地区开发: 讲解原因与表现:“魏晋时,北方战乱,南方安定,自然条件好,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开发。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发展。” 考点5: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 1.农业发展:展示曲辕犁和筒车示意图 讲解要点:“隋唐时期,垦田面积扩大。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推广提高生产效率,大运河利于灌溉。农业发展为社会稳定繁荣奠定基础。” 2.手工业发展: 讲解要点:“隋唐手工业发达。纺织业品种多,蜀锦精美;陶瓷业中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各具特色;造船、矿冶、造纸业也有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手工业繁荣对手工业者和社会经济有何意义?” 邀请学生回答,总结答案。 3.商业发展:展示长安城市布局图。 介绍长安是商业中心和国际性大都会,让学生了解隋唐商业发展情况。 考点6:宋朝时期经济的发展 1.农业发展: 讲解要点:“宋朝农业发展,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进步,占城稻推广,水稻产量居首位,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 2.手工业发展: 讲解要点:“宋朝手工业成就大。丝织业南方发达,棉纺织业兴起,制瓷业辉煌,景德镇成瓷都,造船业领先世界。” 商业与海外贸易发展:展示交子会子图片 介绍宋朝商业繁荣,城市商业突破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发达。 考点7: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1.明代经济发展: 讲解要点: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盛产青花瓷器的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徽商等有名的商帮。 2.清朝前期经济发展: (1)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农业: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对黄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与改良新品种。 ②手工业:丝织业、棉织业等传统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③商业: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2)人口的增长 ①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 1.5 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 3 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②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考点8:经济重心南移 展示汉代、唐后期、宋代经济分布地图和西晋流民南迁图。讲解要点:“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漫长过程。两汉时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江南开发奠定基础,唐朝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原因分析:展示关于北方战乱、南方自然条件、南方统治者政策、人口南迁的材料。 讲解要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包括北方战乱、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 (三)链接中考——十八道中考真题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知识的大致范围和重点 通过图片和表格,直观呈现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理解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 加深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通过对比,突出不同地区原始居民生活的多样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除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外其他重要的原始文化遗址,进一步丰富对原始社会发展状况的认知。 帮助学生了解商周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成就,认识到生产工具变革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青铜文化的辉煌。 让学生清晰了解生产工具的发展脉络,理解生产工具变革与农业发展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 帮助学生梳理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件和政策,理解这些措施对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繁荣时期,认识到这些时期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使学生清晰了解魏晋时期各政权经济发展的差异与江南地区经济崛起的原因,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隋唐时期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体会这一时期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经济各领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提升学生对历史时期经济特征的归纳与分析能力。 让学生深入了解宋朝经济的全面繁荣,培养学生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和综合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变化,理解新的经济因素(新作物、手工业工场、商帮)出现的意义,认识到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空观念,理解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的发展脉络紧密联系。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课上,我们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脉络。在农业方面,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生产工具不断革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让农作物的种类更加丰富。手工业从早期的简单制作发展到具有高超技艺,像商周的青铜铸造、唐宋的制瓷业,都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商业则从唐朝的城市繁荣,发展到宋朝突破时空限制,纸币的出现更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明清时期的商帮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流通。经济重心南移是古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变化,从魏晋南北朝的初步开发,到南宋完成转移,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这不仅改变了经济格局,还影响了文化和社会发展。这堂课的内容在中考中十分重要。课后大家要认真复习,通过做题巩固知识,深入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