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3 10:2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了解文体知识: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
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对象)
“与……书”
《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
“报……书”
《报任安书》(司马迁)
(复信)
(高官)
“上……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回信)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苏武书》(李陵)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司马”:即司马光
“书”:文体名,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解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少年时期
21 岁
48 岁
65 岁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
人生经历
项目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局面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 在开封设“市易务” 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 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 在各路段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化训练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
“政敌”与“诤友”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三次致书王安石(《与王介甫书》),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
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
宋神宗
写作背景
王安石
司马光
《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
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也可以说这是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绝交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启:本人陈述。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用于书信开头,表明下面开始陈述。
蒙:敬辞,承蒙。
窃:私下,谦辞,代“我”。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每:常常 操:持。术:方法、主张。
故:缘故
王安石陈述: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和您往来交好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梳理文本
如何理解开头第一句的含义?
王安石
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
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浓,拉近了两人情感距离;
第三层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
强聒:勉强解释。强,勉强。聒:喧扰
见:表被动。察:理解
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辨:同“辩”,分辩。
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
反覆:指书信往返
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粗鲁
具:详细地。所以:......的原因
冀:希望
或:或许
见:原谅我。见:第一人称,“我”。
虽然想要 (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考虑到蒙受您的优厚对待,在书信往来时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1.和“看”有关
2.同“现”
3.表示被动,可译成“被”。和“于”连用表示被动(见……于)格式。
例:是以见放。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终必不蒙见察。(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如何,可译成“我”。
例:慈父见背。“见谅” “见笑” “有何见教”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古汉语中 “见” 的常见用法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回复上次略回信的原因: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以”
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2、措辞有何特点?
①措辞彬彬有礼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②语调含蓄委婉
③暗藏锋芒
盖儒者所争,
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句首语气词。
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读书人。
尤:特别。 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
得:清楚。
所以:表凭借,用来.....的。
以为:认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
以致:因而招致。
怨谤:怨恨和诽谤。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非议。
侵官: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怨谤
《与王介甫书》中对王安石的批评
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
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
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
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詈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
资料链接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以谓:以为,认为。
人主:君主
议:商议。修:修正。
以:来
不为:不是,不算
举:施行
利: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利的事业。
我本人却认为从君主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廷上商议修正法令制度,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主的政治主张,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也不是生事扰民;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理财:治理整顿财政。
辟:批驳
邪说:不正确的言论。
难:排斥。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前:预先。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的 怨恨和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
研读文本
第二段中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名实之辩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司马光(名) 王安石(实)
侵官 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 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 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对于司马光的指责
王安石如何辩驳?
以致天下怨谤也
司马光(名) 王安石(实)
侵官 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 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 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修之于朝廷
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
难壬人
从决策、制定到推行都是名正言顺,经过各项程序,并非“我”专断
符合先王之道,
目的是兴利除弊。(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
出发点是“为天下”
反对的是不正确的言论和巧辩的小人。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才叫拒谏
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习:习惯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以:把……作为
恤:顾念、忧虑。
同俗:附和世俗。
媚:形容词用作动词,献媚讨好。
善:形作名,好的做法,上策。
量:估量。
敌:政敌,反对者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大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好事。皇上才想要变革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来抵抗这股势力,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为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迁:迁都。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仅
度(dù):①计划②(duó)考虑。
义:适宜
是:认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
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
守:墨守。
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盘庚迁都的时候,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恩惠给人民,那么我知罪了;如果说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么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从第三段来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欲变此”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怨谤”
天下

“汹汹然”
他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根本原因: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对。
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盘庚迁殷是指商王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①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
②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应该因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
③同时也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不可动摇。
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典故,他想借此表达什么?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代书信的套语】
由:缘由 会晤:见面 不任:不胜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翻译】没有缘由见面,
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语气由强硬转为缓和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结构梳理
答司马谏议书
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二、驳斥谬论
三、分析原因 指出现状、坚持自己、表明态度
驳 “侵官”
驳 “生事”
驳 “征利”
驳 “拒谏”
四、书信常规的结尾
受命于人主
议修于朝廷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辟 邪 说
难 壬 人
为天下理财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本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进而说明自己的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
【课堂小结】
驳论过程
1、中心论点:
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2、论据: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①名实相符的原则
①新法的实际情况 ②盘庚迁殷
书信体 驳论文
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实际原则基础之上
3、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 ②举例论证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 ____, 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 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 ____, 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直接点明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
情景默写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答司马谏议书》中,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有分歧的原因所在。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观点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所有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____,____”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情景默写
不为征利 为天下理财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四)句子翻译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又想到承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鲁莽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所持的治国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批驳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那么多的怨恨诽谤,那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思考: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在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
魏征和王安石都是封建时代名臣,从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们胸怀家国天下、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和品质。
异:
本文讲的是臣道,《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是君道。前者是名臣之间的辩难交锋,表明自己不同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后者是诤臣对贤君的劝谏,劝谏君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行无为之治。
①如果你是司马光,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你该怎么回复王安石呢?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内容呢?
②试着在王安石的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驳点。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有哪些可反驳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