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3 11:1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2012年)
中国现代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 探索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历史解释)
2.通过教材和补充材料,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依据我国国情建立的,明确它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利用图片等材料,了解我国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的措施。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
by 哈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任务一:结合书本60页,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
3.地位:
1.背景:
2.含义:
4.确立过程:
5.实施概况:
(一)内容: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单元目录节选
①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历史特点)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区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我国民族分布图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
《复兴之路 》展览
②我国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都有不一样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现实情况)
1、背景: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地位:
1.背景:
2.含义:
4.确立过程:
5.实施概况: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
统一多民族国家
大杂居、小聚居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共同纲领》确定为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49
1954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制度化
法律化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实施概况: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
5个自治区
30个自治州
120个自治县(旗)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地位:
1.背景:
2.含义:
4.确立过程:
5. 实施概况: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意义:
任务二:结合书本61页,概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①从制度和政策方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的权利;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材料:P61《相关史事》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二、共同繁荣发展
佤族翁丁寨
处于奴隶社会的彝族
带着镣铐的农奴
少数民族存在四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社会的约100万人口,保留原始时代生活方式的约60万人口。
任务三:以下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什么问题?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二、共同繁荣发展
任务三: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义?
2、措施:
方面 措施 意义
政治
经济
文化
国家政策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1)政治:
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西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材料:P15《相关史事》
1959年,西藏翻身农奴参加选举
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二、共同发展
2、措施(2)经济: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教育援疆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意义: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
二、共同发展
2、措施:(3)文化: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维吾尔文
蒙古文
壮文
藏文
一角:高山族和满族
两角:朝鲜族和土家族
五角:苗族和壮族
一元:侗族和瑶族
两元:维吾尔族和彝族
五元:藏族和回族
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
二、共同发展
2、措施(4)国家战略: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示意图
北煤南运
青藏铁路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吉祥的天路
二、共同发展
2、措施(4)国家战略:
【合作探究2】
中华民族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①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班级里少数民族的同学,尊重他们不同的生活习俗向身边的人们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观念,;
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P60
民族大团结
直击中考
1. (2024·四川眉山·8)创作于1960年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主的喜悦,唱出了感谢毛主席和党恩的真情,表达了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决心。该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西藏(  )
A.和平解放 B.进行民主改革 C.自治区建立 D.实行改革开放
2. (2024·福建中考·16)在执行国家法定节假日基础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放假2天,民族节日放假7天。这体现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各地支援边疆开发
C.节日活动精彩纷呈 D.旅游行业蓬勃发展
B
A
直击中考
3.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16)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结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4. (2023·江西·14)分析表格,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B
B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扶持资金(亿元) 1.12 6.42 6.73 10.26
A.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B.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 D.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
【合作探究1】
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发展,民族对立阻碍国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