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12 18: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述情节的巧妙技法。
2.结合事件,披文入意,引导学生把握并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插叙在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妙处。
2.学会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历史上人物与小说中人物有所区别,学会客观评价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背一背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说说你所了解的曹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望梅止渴”等等。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从史书记载中得到的,哪些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
3.要求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请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首先疏通课文的字词障碍。大家可以去查工具书,或者运用以往的文言积累,或者结合语言环境去猜测这个词的含义。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疏通文字障碍,教师巡回指导。
三、熟读课文,把握情节
师: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一共写了几件事?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要求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己概括,同座完成后可以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明确:
小说依次写了七件事:
1.解“鸡肋”遭斩。
2.“门”中添“活”解操意。
3.分食“一合酥”遭操忌。
4.解“梦中杀人”遭操恶。
5.告发曹丕阴事。
6.教曹植斩门吏而出。
7.为曹植作《答教》。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研读这几件事,能否对这些事情作一分类,或者说,这七件事情,触使曹操产生杀杨修之心的有哪些?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杀近侍事件属于杨修的小聪明,数犯曹操之忌;后三件事,杨修已经卷入曹丕、曹植的兄弟间的世子之争,属于政治活动的范畴。杨修的存在,已成为曹操的身后大患,故杀之。
四、理清脉络,赏析技巧
师:这篇课文以简要的语言叙述了七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讨论:课文中的顺序与我们叙述的顺序,两者各有什么优劣?说说作者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顺序?
讨论引导明确:
课文采用的是插叙,先写“鸡肋”事件,再一步步地交待曹操对杨修的情感变化,使文章波澜起伏,也可以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再者“鸡肋”事件也是曹操杀杨修的直接诱因。
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写,属于顺叙,条理清晰,但缺少波澜。
再次讨论:除“鸡肋”事件外的六件事,又是按照何种顺序进行介绍的,其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组织讨论并引导明确:
从事情的程度轻重来介绍的,前三件是杨修与曹操比个人才智的问题,后三者则涉及到了曹操立世子的核心问题,影响曹氏政权的稳定。这也是曹操对杨修的态度越来越恶劣的原因。
五、小结课堂教学
本节课侧重梳理了小说的情节,对情节的把握,要能够分析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能够欣赏情节的安排的艺术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几名同学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梳理出了课文的故事情节,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以“杨修之死死于 ”为话题,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待学生充分讨论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归纳明确:
杨修之死死于曹操的]嫉妒才能。杨修能够摸准曹操的心思,以曹操看法,留杨修这样的人在身边,总可能酿成祸患。
杨修之死死于杨修自己的不明智。杨修屡次卖弄自己的才思,屡犯曹操之忌,并煽动他人作归计,确实是扰乱军心,身遭杀戮,也不能怨得他人。
杨修之死死于对政治的不敏感,将自己置身于世子之争的漩涡之中,必然会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杨修之死,再所难免。
二、感知人物形象
师: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课文中刻画了曹操与杨修两个人物形象,请大家根据本课内容,甚至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情节,来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分析归纳时一定要用“我认为曹操(杨修)是一个的______________人,这从 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的方式来答题,做到有看法,有依据。
1.曹操:既心胸狭窄、嫉妒才能、阴险狡诈,又深谋远虑,善于收买人心。
2.杨修:才华横溢,却又恃才放旷。
三、拓展延伸
师:对于杨修的死,我们深感惋惜。现在我们尝试着为杨修写一副挽联、写一句墓志铭,表达我们对他的追思与缅怀之情。
此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用墓志铭与挽联的方式加以表现,不求对仗的工整,只要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可。
示例:“满腔才华遭主忌,两字军令迎死来”;“聪慧机智才华横溢堪称英才,恃才放旷目无军纪却酿苦果”;“为人可恃才无须放旷,做事贵忠诚定要三思”,等等。
四、辩证阅读,客观分析
师:我们同学对曹操十分熟悉,在学习本课之时,也曾收集了许多资料,下面我们分两个角度,来交流交流对这个人物的认识:第一个角度是艺术作品中的曹操(主要是指《三国演义》),第二个角度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要求学生在介绍曹操时,先介绍其事情,然再分析其性格特征。
艺术作品的曹操:奸雄的代名词。如杀吕伯奢一家、追杀匈奴使等等。
历史的曹操:是一位杰出政治,如五色杀威棒、指挥官渡之战后焚烧私通袁绍的信件等等。
引导学生讨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与曹操的情感有何不同即可。由此指导学生课后有计划地阅读《三国演义》一书。
五、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人物 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之死的原因
1.杨修恃才放旷(内因)
2.曹操欲消除隐患(外因)
【资料宝藏】
1.关于《三国演义》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故事最早流传于晋代和南北朝时期,晋代陈寿曾修撰《三国志》史书,南朝宋人斐松之采集许多轶闻传说为其作法。至隋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讲唱;宋代则有了专门说“三国”故事的科目和专业艺人;金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编为戏剧在舞台上演出。罗贯中正是根据上述各类材料经过艺术再造,写成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小说,应避免把它看成历史教科书。
2.关于曹操
小说中的曹操多为“奸雄”形象。毛宗岗说:“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说明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典型,他既是“治世能臣”,又是“乱世奸雄”,既有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又有多疑、奸邪、伪诈、阴险、凶残的人性弱点。历史上的曹操(公元155-220)是东汉末年的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开创“建安风骨”的杰出诗人;他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汉献帝建安初年拜大将军及丞相,后又封为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他在历史上曾统一北方,兴屯田、抑兼并,结束了当时北方“千里无鸡鸣”的惨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今有中华书局1959年版《曹操集》。
3.关于杨修
裴注引《典略》云:“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又是时临菑侯植以才捷爱幸。……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三国演义》中杨修共出场三次,第一次是在第六十回,蜀人张秋欲献川中地图,而曹操傲慢无礼,张松讥讽操手下人时,杨修现身,这时作者有几句介绍:“此人博学能言,智识过人。松知修是个舌辩之士,有心难之。修亦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第二次出场是在七十一回,曹操兵进汉中途中在潼关访蔡琰,与杨修一起解“黄绢幼妇”之谜,“众皆叹羡杨修才识之敏”。第三次出场则是第七十二回的“鸡肋”事件,由此引出杨修生平中一系列犯曹操之忌的事情。
对于小说中杨修这个形象的评价亦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杨修的“有才与不义有时是混合在一起的,他的性格还是有诡诈和凶恶的特点”,杨修的被杀“并非属于卓越人物或一般轻佻者的被枉杀,他本人亦有诡诈和不义的一面”,因而他并非是个正面人物。有的观点认为“杨修不乏可爱、可贵、甚至可敬的地方”,他“未曾卖尽自己,这既是他难能的那么点‘骨气’,也正是他‘不识时务’的口实”,他是一个“不易养”的奴才,“也不是一个乖顺的典型的中国人,所以他也一直不讨中国人的喜欢,至今我们还在骂他,笑他”。“他的天性不够奴性,不够世故,也不够中庸”。还有的人对杨修评价很高,认为他具有“正直的道德”“正义的品质”“勇敢的气质”和“深刻的洞察力”,会“为被压迫者鸣不平”。
4.关于杨修之死的若干事件
“鸡肋”故事,原见于《武帝纪》裴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今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世说新语·捷悟》:“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世说新语·捷悟》:“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晋·裴启《语林》:“魏武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辄斫人不觉,左右宜慎之。’后乃佯冻眠,所幸小儿窍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尔莫敢近之。”(按:此事本与杨修无关,小说移花接木与杨修联系起来。)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裴注引《世语》:“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末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认之。修禀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
《任城陈萧王传》斐注引《世语》云:“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于至门,不得出而还。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修遂以交构赐死。”“修与贾逵、王凌并为主簿,而为植所友。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预作答教十余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
《世说新语·捷语》:“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见卿,乃觉三十里。’”
5.关于教学疑点
疑点之一:曹操发现夏侯惇等将士收拾行装“准备归计”以后,为什么怒杀了杨修,却对应负主要责任的夏侯惇毫无惩处?
疑点之二:曹操杀杨修之后,“首级号令于辕门外”,为什么后来却又“将修尸收回厚葬”?难道他对杀杨修之事后悔了吗?
疑点之三:曹操在斜谷界口“屯兵日久”,对是否进兵“犹豫不决”,可为什么怒斩了杨修之后,却果断地“下令来日进兵”?
疑点之四:曹操“手提纲斧,绕寨私行”的原因是“当夜……心乱,不能稳睡”吗?
疑点之五: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为什么曹操知道植“立斩”门吏行为是杨修“所教”,就因此“亦不喜植”呢?
疑点之六:曹操杀杨修时,为什么没有人替他说话,而曹操对夏侯惇“亦欲斩之”时,却得到“众官告免”,这是为什么?
6.关于杨修被杀的原因
一种意见认为: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内心深恶此人,早有斩杀之心,此时不过借“鸡肋”事件安其一个“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乘机除去而已。一种意见认为:课文中补叙的六事中,前三事属生活小节,操虽“恶”,也只是“厌恶”,操作为治世能臣,不会为此小事杀修的;后三事才是真正令曹操疑惧的,因为杨修直接介入了曹氏家庭内部争宠夺位的斗争,这是操不能容忍的,所以杨修是死于曹家内部废立之争,即使操不杀修,别人(如曹丕)也不会放过他的。有人认为:曹操杀杨修的实质是维护曹氏根本利益,曹操为防止袁绍“废长立幼”招致的兄弟俱亡的惨痛教训再次发生,当然要巩固太子曹丕的地位,而必须剪除植党势力,植党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杨修,因而杀修是必然的。另一种观点讲:曹操因“忌贤妒能”而杀杨修,认为作者本意是“鞭曹”,曹操杀修即是为了表现操的好恶本质,并引罗贯中在嘉靖本卷十五“曹孟德忌杀杨修”中的话来证明:“操平生为人,虽然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如已。”还有人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在于曹操的极端利已,阴险、残忍”的性格。还有人认为,“杨修之死其实是封建主奴关系演绎的恶果”,“是人们的个性活力在封建专制意识形态下的悲剧”,“杨修‘恃才放旷’不过是表面,关键在于他冲撞了固有的封建等级秩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杨修的悲剧就在于对自己的奴才命运缺乏认识。在主子君临上界,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现实社会里,奴才所表现出的‘自主’精神和‘平等’要求,不论是何种形式,在原有的框式之内,“都只能以悲剧告终。”再一种观点是毛宗岗在修订评刻《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的回评中提出的:“或疑操以才,忌杨修者,非也”,“盖才而不为我用则忌之,才而为我用则不忌耳”。“彼谓修之以才见忌者,殆未为笃论矣。”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有一段话也涉及杨修的死因:“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7.关于课文的线索
一种意见认为“鸡肋事件”是作者设置的一个“贯串事件”,能起到“贯串作用”。一种意见认为,“作者以‘忌’字为针线,或明或暗,缀正事、闲事于一体”。
8.关于作者的写作目的
有人认为作者写杨修之死是往曹操“好”的光彩上“平添了一朵小白花”,作者对杨修毫无责备、怪罪之意,而是“充满了无限的惋惜之意,慨叹之情”。还有人认为“作者写《杨修之死》的目的,决非贬修,而是抑曹,是要把曹操写成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还有人认为:“《杨修之死》只有一千六百多字,它不过是作家在紧锣密鼓的戎马杀伐的情节之中,穿插一点逸闻雅兴、文人墨客,引起读者的回味,满足欣赏习惯而已。”杨修不过是一个“过场人物”。作者写杨修之死一事,应联系全书创作内容来看。曹操外与孙、刘、袁、马诸人争战,内则与东汉遗君遗臣争斗操出兵汉中之前,作者先写了许都反曹的叛乱。联系以前东汉遗臣多次反曹的行为,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杀杨修与杀孔融、祢衡一样,均是为了巩固自家的统治地位。因而作者写杨修之死这一节的目的无非是在紧张的外战空隙接续上不断的内战,使内、外之战交叉,表明政治斗争与军事战争同等重要而已,而这也是《三国演义》写战争的一个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