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斗转星移》、《傅科摆实验》证明地球自转现象的存在,并结合航拍视频和 生活经验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科学探索精神。 2.通过科学实验表演秀环节,小组设计实验,演示、感受太阳东升西落、昼夜更替现象,并初步理解时差的产生,培养地理实践力。 3.通过“互动竞猜·生活自‘转’”环节,分享、思考、互动生活案例,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理解地球自转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在理解地球自转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过程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场白: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来自杭州银湖实验中学的地理老师蔡伊,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索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地球的运动》自转部分。 教师导入:噫!有同学去过这吗?浙江省科技馆已经成了假期打卡圣地,省科技馆每月都会推出当月科普活动日历,各种创新活动人气爆棚。马上就到我们学校的科技节了,请同学们以“地球的运动——自转篇”为主题设计一场校园科普活动。请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地球自转呢?又可以通过哪些活动来进行展示呢? 学生反馈1:地球为什么会自转?怎么转的?地球自转会带来什么影响?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反馈2:我们可以模仿省科技馆的活动,采用小课堂讲解、实验秀演示、观看科普视频、参与知识竞答等方式。 教师转承:根据大家的讨论,同时参照省科技馆的科普活动,我们初步设计本次活动日历,希望通过小课堂、科学实验表演秀、互动竞猜三个环节向大家科普地球自转的知识。 【设计意图】 借助浙江省科技馆、科普活动日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创造轻松课堂氛围,也为学生的科普活动设计提供参考支架。活动海报设计增添了情景的真实性、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经验从学生中来,问题从学生中寻,充分做到以生为本。 【新课讲授】 环节一:小课堂《斗转星移》 教师转承:第一个活动老师已经制作完成,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到斗转星移小课堂。请你观看视频,并思考以下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学生反馈1:我看到星星在转。 学生反馈2:我觉得是地球在转。 教师转承:那到底是天转还是地转呢?恩!大家都认为是地球在转,如今,地球自转已经成为常识。那是谁证明了地球在自转呢?没错,是科学家傅科。 (播放视频:傅科摆实验) 教师小结:通过小课堂,我们已经证实了地球自转现象,那地球究竟是怎么自转的呢?现在让我们拿起地球仪观察。我们发现,地球始终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匀速旋转,自转一周需要一天。我们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仪呈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学生提出疑问-视频验证猜想-动手操作地球仪”三步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星空、了解傅科摆实验、观察卫星航拍三步感受参与地球自转现象的被证实过程,为地球自转知识的习得作铺垫,有利于逻辑的完整性,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 环节二:科学实验表演秀《谁先迎来黎明》 教师转承:地球自转除了会产生斗转星移的自然现象,还会产生其他自然现象吗?请大家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按要求和评价量表设计活动方案。 要求:1.明确活动意图:解释“太阳为何东升西落”。 2. 材料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彩色胶带 3.合作完成: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可参考教科书22页),时间8分钟。 4.小组展示:小组合作完成现场实验秀。(场景参考:凌晨观看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北京时间1:30、巴黎时间19:30))
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满意(10分)基本满意(7分)有待改进(3分)设计科学严谨操作简单明确解说清晰易懂
学生展示1: 实验设计:(1)在暗示里,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2)按逆时针方向匀速、缓缓波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3)观察光线在地球仪上的分布,找到对应的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4)判断你的家乡和巴黎谁先迎来黎明。 实验过程解说(大致):大家看,我们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可以发现,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昼半球,另一半就是夜半球,他们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早晨,我们自东方迎接黎明,傍晚从西方送走黄昏,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了吧。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我们人为的将一天设为24小时,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这就是时差。在地球仪上我们找到巴黎和杭州所在地,贴上胶带,我们发现,在同一天内,是杭州先迎来黎明。 学生展示2: 实验设计:(1)在暗室里,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身体,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2)按逆时针方向匀速、缓缓转动身体,模拟地球自转。(3)观察光线在身体上的分布,找到对应的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实验过程解说(大致):大家看,我们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身体模拟地球仪,可以发现,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身体的一半。身体一边明亮、一边黑暗对应着白天和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所以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教师小结:这两组的科普实验太有趣了!大家知道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自然现象了吗?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回顾。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夜半球。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太阳也会东升西落,在地球上经度不同,时间也就不同了。我们简单计算后,地球自转一周360度需要24小时,所以每15度相差1小时。 【设计意图】 探究是科学的本质。本环节通过设计实验,以“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为探究问题,以小组讨论为解决方式,鼓励学生向科学家一样思考,完成科学知识的建构。该环节围绕真实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形成有趣、可参与、有挑战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授给”模式,转为主动“获取”,有助于学生形成论证阐述、质疑思辨的综合思考能力。 环节三:互动竞猜·生活自“转” 教师转承:这些自然现象又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呢?接下来,各个小组寻找地球自转在生活中的印记。 学生活动:按要求和评价量表设计活动方案。 要求:1.明确活动意图:寻找地球自转在生活中的印记。 2. 前期准备:结合生活经验,上网查阅、搜集资料。 3.合作完成:小组讨论并选择最合适的资料,设计互动问题,时间8分钟。 4.小组展示:与参观者现场互动。 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满意(10分)基本满意(7分)有待改进(3分)素材生活化互动趣味化
学生展示1: 第一小组:如图,为什么国内航班运营时间大多在这个时间段呢? 学生反馈:老师,是不是因为乘客和工作人员晚上都要休息呀。 学生展示2: 第二小组:如图,为什么我们学校的作息表要这样安排? 学生反馈:白天学习、娱乐,夜晚需要休息。 教师小结:人们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学生展示3: 第三小组:暑假,小李一家从杭州去往乌鲁木齐旅游,中午11点他们却找不到营业的餐馆。一查才发现乌鲁木齐的餐馆营业时间大多是从12:30开始,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反馈:因为杭州和乌鲁木齐离得远,有时差。 教师小结:为了方便交流,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也就是东八区区时。但实际上我国幅员辽阔,横跨经度大,比如乌鲁木齐和杭州的经度相差约30度,所以出现同一时刻不同的景象。 【设计意图】 本环节赋权学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生生讨论中刺激深度思考,激活学生在旧经验中寻找新知的增长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意识。 项目拓展: 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为全校师生展现了一场地球自转的科普活动。这场活动还可以有所完善吗? 学生反馈:还可以给大家介绍区时、时区的知识…… 【设计意图】 项目拓展引导、帮助、鼓励学生采用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是对学习能力习得的巩固。 课堂总结:通过小课堂,我们了解到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况。在科学实验设计中解释了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时差这些现象;在互动竞猜中感受到地球自转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那有同学设想过:地球如果停止自转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吗?还会产生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现象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揭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