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区域认知)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五种地形部位,并会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疏密关系。(区域认知) 3.尝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基本方法 。(地理实践力) 4.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五种地形部位。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与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度的陡缓并学会应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近来,Citywalk悄然兴起,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人们以徒步的方式探索城市,深入城市肌理,贴近城市呼吸,感受城市独特的气质。在徒步过程中人们经常会用到地形图。 提问: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它是如何绘制的? <设计意图>导入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吸引学生注意力。 讲授新课 环节一: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过渡提问:带着问题,观看“等高线绘制”视频。 引导提问1: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明确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 引导提问2:这些线是怎么绘制的呢? 回答:海拔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我们就把这些线称为“等高线”,这些线表示的地形图就称为等高线地形图。 用彩泥制作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引导提问 3:等高线有何特征? 1.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2.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相等。3.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相等。4.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设计意图>根据视频更直观地看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 环节二:在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 实践活动:学生用彩泥制作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地形景观图,观察等高线地形图,说说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有何特点。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高,四周低。 山谷:等高线向数值高处凸出。(凸高为谷) 山脊:等高线向数值低处凸出。(凸低为脊) 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地势平坦。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地势陡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 1.在图中识别①-⑥表示的地形部位。2.比较②和⑥的坡度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山体模型,识别地形部位。引出本环节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构建起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环节三: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涂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丘陵和山地,褐色表示海拔较高的高山或者高原,白色表示积雪冰川(雪线以上的区域)。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判读各种各样的地形以及地表的起伏状况。 挑战一下(1)根据图中高度表,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完成分层涂色。 (2)判断图中①一⑤所代表的地形类型。 巩固练习 学校组织同学去下图所示地区进行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村所在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__。 (2)该图的等高距是______米,其中A地的海拔大约为______米,C、D 两地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__米。 (3)丙河段非常适合进行惊险刺激的漂流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中,A、B、E三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A_____,B_____,E______。如果在上述三地中选择一处开展攀岩活动,选择在_____(填字母)地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这道题设计了地形部位的判读,等高线疏密与坡度大小的关系。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培养了学生对地形图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 给自己的家乡绘制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和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