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1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认识地壳的变动,了解褶皱、断层的成因,了解外力的主要因素。
科学思维:能说明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究实践:寻找地壳变动的证据,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内力作用的结果;通过课本插图的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象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地形变化的事实,加深对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变动均表现为地壳上升 B.内力作用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动力
C.地壳变动均表现得十分激烈 D.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能量是太阳辐射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流动的岩浆 B.迷人的溶洞
C.沙漠中的石蘑菇 D.美丽的水库大坝
3.下列现象不是地壳运动造成的是( )
A.地震后马路开裂 B.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C.火山喷发 D.珠穆朗玛峰的成长
4.外力对地形形成的作用表现在( )
A.削低高山 B.填平深谷
C.使表面趋于平坦 D.以上选项都对
5.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A.(1)(2)(3) B.(1)(2)(4) C.(1)(3)(4) D.(2)(3)(4)
6.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 B.冰川 C.风力 D.生物
7.温州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8.下列地形变化是由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B.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上海崇明岛不断地“长大”
9.下列现象不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 )
A.高山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C.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 D.风蚀的岩石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 B.内力作用能使地表趋于平坦
C.外力总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 D.地形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表形态的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
B.喜马拉雅山地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C.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运动长期作用的结果
D.岩层在运动过程中会引起地震
12.地形能发生“沧海桑田”变化,这是由于地球 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 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有 ,属于外力作用的有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地震 ④搬运作用 ⑤火山喷发 ⑥堆积作用
13.读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2)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A.浙江千岛湖 B.杭州西湖 C.柴达木盆地 D.喜马拉雅山
(3)如图所示,A处海拔是 m;而A、B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m。
14.下列有关地壳变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B.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等都是地壳变动的证据
C.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D.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15.如图所示为北纬30°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M为陡崖,其地貌的成因可能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断裂 C.风蚀作用 D.泥沙堆积
16.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了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
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 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水陆两栖的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17.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说明了( )
①地壳变动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②地壳的升降运动是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③大理石会生长
④地壳变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18.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C.内力作用使高山削低、低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
D.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冰川,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19.如图是小明制作的地表形态变化的概念图,还有部分未完成。
(1)概念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 。
(2)温州江心屿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瓯江下游沉积而成。“江心屿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图中的举例 。(填序号)
20.阅读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所做的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吹风向里吹风。某同学想:风力不同,吹扬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实验一现象说明了 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实验二可见, 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如图所示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该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A.海蚀地貌B.冰蚀地貌C.风蚀地貌D.水蚀地貌
(4)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有 (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21.科学家精确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m,目前仍以每年18.5mm的速度在上升。同时考察发现该地区有大量的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故推测在2500万年以前该地可能是一片汪洋大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原因是 。
A.只有内力作用 B.只有外力作用 C.外力作用为主 D.内力作用为主
(2)据图分析,造成珠穆朗玛峰峻峭挺拔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
D.海浪
22.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说明,水平岩层在 的作用下,或发生 ,或引发 ,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2)图乙反映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这说明 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3)自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例如, 、 、 等,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23.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 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据此,你认为他绘制的应是 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 ℃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了。” 你认为学生丙绘制的两幅地貌景观图是 、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1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认识地壳的变动,了解褶皱、断层的成因,了解外力的主要因素。
科学思维:能说明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究实践:寻找地壳变动的证据,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内力作用的结果;通过课本插图的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象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地形变化的事实,加深对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1.【答案】B
【分析】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地壳变动表现为地壳上升或下陷,故A错误;内力作用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动力,故B正确;地壳变动表现的不均十分激烈,故C错误;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或地球本身,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壳变动的特征,根据所学理解解答。
2.【答案】C
【分析】世界陆地表面的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它们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活动;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力、水力等。四个选项中只有C石蘑菇是风力作用形成的,流动的岩浆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地下溶洞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美丽的水库大坝则有人力修筑而成。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产生的现象,属于基础题目。
3.【答案】B
【分析】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地壳运动往往会有火山、地震等现象,珠穆朗玛峰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属于地壳运动,而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由长江冲积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4.【答案】D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外力对地形形成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答案】A
【分析】地球表面的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解答】解:高山上的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海陆变迁、地壳上升的结果;峭壁上岩层断层的裂痕,是地壳变动造成的;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是地壳运动导致弯曲的变现;风蚀的岩石是风力侵蚀的结果,不是地壳变动;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理解题干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答题的关键。
6.【答案】C
【分析】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
【解答】解:读图可得,图中所示的是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属于外力作用。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北地区的外力作用,读图解答即可。
7.【答案】B
【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温州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由于流水的沉积,形成具有水乡特色的平原。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属于理解性问题,难度不大。
8.【答案】B
【分析】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解答】解: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水土流失形成的,与生物作用无关,A错误;
B、珊瑚是腔肠动物,捕食环节动物,因此珊瑚虫可以分泌石灰质堆积成珊瑚礁,形成岛屿,与生物作用有关,B正确;
C、风蚀蘑菇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与生物作用无关,C错误;
D、上海崇明岛形成的原因是河流堆积,与生物作用无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地形地貌的形成,理解地形变化的原因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答案】D
【分析】地球表面的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解答】解:高山上的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海陆变迁、地壳上升的结果;峭壁上岩层断层的裂痕,是地壳变动造成的;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是地壳运动导致弯曲的变化;风蚀的岩石是风力侵蚀的结果,不是地壳变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理解题干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答题的关键。
10.【答案】D
【分析】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地表形态。
【解答】解:A、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故不符合题意;
B、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变得缓和,故不符合题意;
C、外力不一定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D、地形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区别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解题即可。
11.【答案】A
【分析】地球表面的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解答】解:A、火山地震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A不正确。
B、喜马拉雅山地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B正确。
C、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运动长期作用的结果,C正确。
D、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可能触发地震,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海陆变迁及其原因,理解解答即可.
12.【答案】内力;外力;①②③⑤;④⑥。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地壳运动是促使地形变化的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和火山喷发都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属于地球的外力作用。
故答案为:内力;外力;①②③⑤;④⑥。
【点评】本题考查地地球表面形态的原因,解答此题的方法是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学知识点比较记忆。
13.【答案】(1)D;(2)A;(3)1300;600。
【分析】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能,表现形式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主要有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冰川堆积),固结成岩。
【解答】解:(1)甲图是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乙图为石林景观,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属于外力作用;丙图为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压力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因此属于内力作用;丁图为河谷,流水侵蚀而成,属于外力作用。
(2)浙江千岛湖是人工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杭州西湖、柴达木盆地、喜马拉雅山并不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A符合题意。
(3)B点距离海平面为500米+200米=700米,A处海拔是1300米,因此A、B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1300﹣700=600m。
故答案为:(1)D;(2)A;(3)1300;600。
【点评】本题考查了海陆变迁现象和相对高度的计算,读图解答即可。
14.【答案】D
【分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故A正确。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等都是地壳变动的真实有效的证据;故B正确。
地球内部能量是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故C正确。
板块运动能引起地震和火山发生;故D错误。根据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海陆变迁的地理知识点,掌握课本知识理解解答此题。
15.【答案】A
【分析】地表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据图可知,M为陡崖,位于沿海地区,并且由陆地凸向海洋,风浪大,其地貌的成因可能是流水侵蚀。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地质作用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
16.【答案】A
【分析】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有可能变成陆地,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解答】解: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太行山原来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变动逐渐隆起形成山脉。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现象,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属于基础题。
17.【答案】D
【分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说明了地壳变动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经历了多次的海陆变迁,地壳的升降运动是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原因,理解记忆即可。
18.【答案】A
【分析】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力作用、流水冲积作用、冰川作用等,地球的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内力作用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选项A正确;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是夏季暴雨的冲刷形成的,选项B错误;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起伏高低,外力作用使高山削低,低地填平,所以选项C错误;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风力作用、太阳辐射等物理作用的结果,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选项D错误。根据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的不同效果,理解相应的课本知识是答题的基础。
1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解答】解:(1)地表形态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表现形式为地震、火山喷发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冰川刨蚀作用、流水冲涮、风力侵蚀作用等。温州江心屿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瓯江下游沉积而成。“江心屿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图中的举例②流水作用。
故答案为:火山喷发;②。
【点评】本题考查了地表形态变化的特点,结合图示及教材知识点分析解答此题。
20.【答案】(1)流水;
(2)风力;
(3)C;
(4)ABCE。
【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重力能等,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
【解答】解:(1)实验一现象说明了流水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实验二可见,风力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图中所示的是风蚀地貌,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故选C。
(4)东非大裂谷和马里亚纳海沟都是板块张裂拉伸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是风力作用形成的,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是冰川作用形成的,长江下游三角洲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故选ABCE。
故答案为:
(1)流水;
(2)风力;
(3)C;
(4)ABCE。
【点评】本题考查地貌形成的原因等,读图解答即可。
21.【答案】(1)D;
(2)A。
【分析】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1)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板块发生挤压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并且随着两大板块的继续碰撞,喜马拉雅山会增高。故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原因是内力作用。故选D。
(2)据图分析,造成珠穆朗玛峰峻峭挺拔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侵蚀。故选A。
故答案为:
(1)D;
(2)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原因,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内容是解题关键。
22.【答案】(1)地壳运动;弯曲;断裂;
(2)地壳的升降活动;
(3)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分析】地壳变动的上升下降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底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的现象。
【解答】解:(1)图甲说明,水平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
(2)图乙反映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石柱上横线代表曾被火山灰覆盖,小点部分保留着海洋生物活动的痕迹。这说明地壳变动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这里曾经发生过地壳的升降活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3)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例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故答案为:
(1)地壳运动;弯曲;断裂;
(2)地壳的升降活动;
(3)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变迁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23.B 海浪侵蚀 C 冰川侵蚀 A E
【详解】(1)海南的三亚位于侵蚀海岸,图中B表示侵蚀海岸地貌,因此老家在海南三亚的学生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B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浪侵蚀。
(2)图示地貌中,海拔最高的应是冰川地貌,图中C表示的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冰斗、U形谷等冰川地貌,因此他绘制的应是C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侵蚀作用。
(3)冒着高达40 ℃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因此该学生观察的地区应为大陆性很强的内陆地区,这里风力较大,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作用明显,图中A表示风蚀蘑菇,E表示沙丘地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