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第2节建构分子模型 易错点培优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第2节建构分子模型 易错点培优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03 14:2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第2节建构分子模型 易错点培优练习
易错点一、模型与符号
例1:一个模型可以是   、   或   ,也可以是   。
例2:(2023八下·镇海期末)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科学概念,无法直接研究,我们可以建立模型,使不易研究的科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给磁场建立的模型称为   线,通过它可以表示出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强弱;实际上它并不存在。除此之外,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生物结构、光现象、物体相对运动时,还分别使用了“①原子”、“②细胞”、“③光线”、“④参照物”等概念,这些概念中,根据客观情况假想但实际不存在的是   (填序号)。
例3:(2024八下·杭州期末)下列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中,没有用到模型的是(  )
A.宇宙体系(哥白尼) B.表示磷元素(道尔顿)
C.叶结构 D.二氧化碳分子
例4:(2023八下·义乌期中)以下属于符号的是(  )
A. B. C. D.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东阳期末)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祭到的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
A.奥迪汽车 B.眼球结构 C.地球仪 D.动物细胞结构
2.(2023八下·仙居期末)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幅图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3.(2024八下·杭州月考)借助模型有利于学科概念的学习与理解,下列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4.(2024八下·余杭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易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幅图中属于模型的是(  )
A.氢元素 B.甲烷分子结构 C.电流表 D.有礼标志
5.(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研究中常用符号来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下列属于符号的是
A. B.C. D.
6.(2023八下·永嘉期中)在科学研究中,有时需要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有时也可以用符号来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下列属于符号的是 ( )
A.原子结构 B.新冠病毒 C.节水标志 D.足球烯结构
易错点二、原子模型和分子模型
例1:下列对如图所示四种分子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三个原子构成
B.氮分子和氢分子由相同的原子构成
C.比较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能说明分子可由种类不同的原子构成
D.比较氮分子和氢分子,能说明分子可由种类相同的原子构成
例2:(2024八下期中)2023年5月2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完成了首次商业航班飞行。飞机上以氯酸钠为产氧剂提供氧气。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20 B.O2 C.O D.O2-
例3.(2023八下·金东期末)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在这个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D.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不能由原子构成
例4.小金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物质变化微观示意图,表示物质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不同微观状态,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符号Δ所表示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分子没有变
B.在参加反应的氢气分子个数和氮气分子个数比为3:1
C.反应后N2有剩余
D.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氢气和氮气
例5.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例6.(2024春 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三态变化中分子的示意图,请完成:
(1)A为    态,C为    态,E为    态。
(2)B为    过程,D为    过程(均填物态变化)。
(3)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其实质为    。
(4)该物质在状态变化中,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
(例6) (例7)
例7: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分子中有   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   种原子;1个甲烷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甲醛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水分子中有   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的结论为   。
(3)比较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可得出的结论为   。
例8.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 原子
本质区别 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    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   再分
相同点 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都在不断地运动;③微粒间都有间隔;相同点④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化学性质不同;⑤都   直接构成物质
联系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临海期中)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铁 B.氯化钠 C.水 D.石墨
2.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氢元素 B.氢原子 C.氢离子 D.氢分子
3.(2022八·滨江)英国科学家在金星大气层中发现了“生物标志”——磷化氢(PH3)气体。如果用“O”表示氢原子,用“”表示磷原子,则下列模型可以表示磷化氢分子PH3的是(  )
A. B. C. D.
4.(2024八下·长兴月考)用“”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5.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同种分子的是(  )
A. B. C. D.
6.有①氮气,②碘,③金刚石,④水,⑤水银,⑥高锰酸钾,⑦氧气,⑧磷8种物质。其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②③⑧ B. ③⑤⑧ C. ②⑤⑦ D. ①④⑥
7.“超临界水”(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o”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中,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8.(2024八下·期末)观察下图分子模型,一种圆圈代表―种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相同种类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B.不同种类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C.相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D.不同的分子里不可能有相同的原子
9.图为甲烷燃烧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出现的分子和原子的种类分别为(  )
A.4和3 B.2和3 C.3和4 D.3和3
(9) (9)
10.(2023八下·武义期末)图示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水分子,表示氧分子,表示氢分子。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获得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不会发生改变
D.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构成
11.(2024八下·定海期末)过氧化氢(H2O2)与水(H2O)的化学性质不同,其原因是(  )
A.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同
B.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分子中的原子种类不同
D.过氧化氢中有氧分子而水中只有氧原子
12.(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家们制造出了含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针对以上事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新型“氧分子”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
B.氧气分子与新型“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新型“氧分子”与氧气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D.每个新型“氧分子”与每个氧气分子含有氧原子个数不同
13.下列两幅图表示的是液态水和气态.水的状态模型,“”表示水分子。
(1)图中表示气态水的是   。
(2)液态水温度降低时会变成   态的冰,而温度升高时会变成   态的水蒸气。
(3)水在状态变化中,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你能概括出物理变化的实质吗?   。
(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在状态变化中,是水分子之间的   发生了变化。
(13) (14)
14.水电解的过程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模型表示。试根据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水电解属于化学变化
C.水电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电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   和   ,分解产生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   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   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15.铁是由 构成;水由 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 构成;氧分子由________构成;氩气由 ________构成。
16.(2023八下·吴兴期中)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2)变化Ⅰ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从变化Ⅰ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两个变化过程的本质区别是   。
(4)该化学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
A.原子种类 B.原子个数 C.分子种类
17.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物质。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上现象:   。
(2) 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 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中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易错点三、水分子的构成
例1:(2024·义乌开学考)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
B.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C.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1:2
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例1) (例2)
例2:(2024八上·柯桥)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试管生成A气体,则b应该接直流电源的   极。
(2)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B气体中,能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B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性。
(3)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 1的原因可能是   。
例3:(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甲所示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为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a管与电源的   极相连。
(2)理论上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结合图乙所示的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推测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气体物质所含分子数目外,还有   (选填“气体分子的直径”或“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   (选填“氢气”或“氧气”)更难溶于水。
变式训练
1:(2024八上·义乌期中)从电解水的实验中可知(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水分子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水电解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分子
2:(2024八下·临海期中)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科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图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该反应是物理变化,因为反应过程中原子没有变化
B.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
C.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2) (3)
3.(2024八上·临海期末)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现象表示实验还未开始
B.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实验中a、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质量比为2:1
D.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不发生变化
4.(2024八上·杭州期中)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完成电解水的实验并收集产生的气体(U型管中预先加入了少量氢氧化钠,氢气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是电源的负极
B.d管中的气体先收集的气体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C.U型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导电性
D.该实验说明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4) (5)
5.(2024·八年级期末)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关于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A中收集到的是氧气 B.试管B端连接的电极为负极
C.AB试管中收集到气体的质量比值为2:1 D.该实验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由电解水的有关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
①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电解1g水可以得到 2g氢气和 1g氧气
③水中有氢气和氧气
④化学反应里分子可分成原子, 而原子不能再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2024八上·拱墅期末)如图是书上水电解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个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
B.一个水分子种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原子与氧原子组成的
8.(2024八上·期末)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如图甲),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氢气,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氧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2:1。由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两种气体中含有的分子的数量相同。
用上面得到的结论分析,如图乙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试回答:
(1)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
(2)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
(3)反应前原有氢气   mL。
9. 某学习研究小组用水电解器电解水, 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表, 请回答:
时间/min体积/mL 1 2 3 4 5 6 7 8
连电源负极的管(A)中气体 6 12 20 29 39 49 59 69
连电源正极的管(B)中气体 2 4 7 11 16 21 26 31
(1)水电解时在阳极和阴极产生气体的分子个数比理论上是   
(2) 装置气密性良好、读数正确, 但电解开始阶段两管气体的体积比不符合理论比值的原因是   
(3) 根据分子模型 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②从图中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填序号, 可多选)。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c.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 而原子不能再分
③在电解水实验中一般会加入   等物质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10.(2024·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图1是水电解实验装置,图2是某同学针对图1实验的创新装置。图2的创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先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其中注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液,用注射器将电解液注满移液管并倒立在装置的两极,连接好导线后闭合开关,通电约4分钟,产生一定量的气体时,关闭电源,随即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请你结合图示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2中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移液管中收集到某气体,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的好处是___________。
(3)你认为图2的创新实验相对图1来说,所具备的优点有( )
①实验时手不用直接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
②非常方便两极气体的检验;
③所用实验器材都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改制而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以下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 )
A.实验产生两种气体的质量之比为1∶2
B.由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在该实验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D.可以直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产生氢气和氧气
易错点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例1: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1)如果用“ ”表示碳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氢原子,根据下列分子模型回答。 双氧水的分子模型: ,乙炔的分子模型: 。
每个双氧水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每个乙炔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含有 种原子。
(2)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千克,那么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为   千克。
变式训练
1:“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  )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原子半径一般所在数量级是(  )
A.10-8 m B.10-9 m C.10-10 m D.10-11 m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将PM2.5和电子、原子核、分子等粒子一起按照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PM2.5、分 子、原子核、电子 B.分子、PM2.5、原子核、电子
C.分子、原子核、PM2.5、电子 D.分子、原子核、电子、PM2.5
4.利用油膜法可粗略测定分子的大小,其实验原理是将油滴滴到水面上,油滴会在水面上散开,形成单分子油膜(如图)。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先测出20滴油滴的体积为1毫升,再将一滴油滴滴入水中,测出油膜的面积约,可粗略(忽略分子之间的空隙,假定分子之间紧密排列)估算出油分子的直径为______m。
5.(1)“用微粒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材料一:微波炉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微波穿透食物达5cm深,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产生高频率震动,并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达到运动式加热或烹饪食物的目的。
材料二: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材料三:某同学在课后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立即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
①材料一说明:   ;
②材料二说明:   ;
③材料三说明:   ;
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请谈谈你对“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这句话的认识:   。
(2)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常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利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科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有①人体呼出的气体;②五氧化二磷;③酒精;④液态氮;⑤四氧化二氮;⑥固体二氧化碳;⑦氩气;⑧澄清石灰水。用序号填空:含有氮分子的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
八下科学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1-2节 易错点培优练习解析
易错点一、模型与符号
例1:一个模型可以是   、   或   ,也可以是   。
【答案】一幅图;一张表;计算机图像;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解析】(1)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解答】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 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
例2:(2023八下·镇海期末)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科学概念,无法直接研究,我们可以建立模型,使不易研究的科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给磁场建立的模型称为   线,通过它可以表示出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强弱;实际上它并不存在。除此之外,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生物结构、光现象、物体相对运动时,还分别使用了“①原子”、“②细胞”、“③光线”、“④参照物”等概念,这些概念中,根据客观情况假想但实际不存在的是   (填序号)。
【答案】磁感;③
【解析】模型法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一般用在物理实验上。
【解答】 磁场建立的模型称为磁感线,为虚拟光线;光线也用了模型法。
例3:(2024八下·杭州期末)下列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中,没有用到模型的是(  )
A.宇宙体系(哥白尼) B.表示磷元素(道尔顿)
C.叶结构 D.二氧化碳分子
【答案】B
【解析】模型法是利用有形的宏观模型来探究学习和研究利用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的微观粒子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探究方法。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解答】A:宇宙体系是哥白尼的成果,运用了模型法,故A不符合题意;
B:道尔顿提出原子的概念,属于符号,故B符合题意;
C:叶结构属于模型,故C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分子属于模型,故D不符合题意;
例4:(2023八下·义乌期中)以下属于符号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模型可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而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还有就是模型较立体,符号大多为字母。 符号主要以图片,路标为主,而模型主要是让事物实际化!
【解答】A.表示的是甲烷分子的模型,A不符合题意
B. 表示的是地磁场的模型,B不符合题意
C.表示的是电压表的符号,C符合题意
D.表示的是研究欧姆定律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模型,D不符合题意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东阳期末)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祭到的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
A.奥迪汽车 B.眼球结构 C.地球仪 D.动物细胞结构
【答案】A
【解析】 符号是代号。为了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样式的物品个体,给它作以标记,可以标在具体物品上,也可以记录在载体上。符号可以取替代物的特征,也可以就是标记。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解答】图中的奥迪汽车是一个标志,所有的标志都属于符号;BCD是模型;故答案为:A
2.(2023八下·仙居期末)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幅图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模型就是一个事物放大或缩小。然后统计图、表这一类的也是模型;符号就是字符啊,路标这一类的,比较简单明了。
【解答】A.原子结构模型图属于模型;
B.二氧化碳分子的图属于模型;
C.图中的电流表表示符号,是电学元件符号,不属于模型;
D.条形磁铁磁场的磁感线图片属于模型;
3.(2024八下·杭州月考)借助模型有利于学科概念的学习与理解,下列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模型的意义和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符号的含义:是指有一定意义的图像形、文字等。如:化学符号、交通标志等。
【解答】A、C、D都属于符号,B电路图属于模型。故选B。
4.(2024八下·余杭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易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幅图中属于模型的是(  )
A.氢元素 B.甲烷分子结构 C.电流表 D.有礼标志
【答案】B
【解析】 模型就是原型的样本,是对现实系统的描述和模仿,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氢元素,为符号,故A不合题意;
B:甲烷分子结构,为模型,故B符合题意;
C:电流表,为符号,故C不合题意;
D:有礼标志,为符号,故D不合题意。故选B。
5.(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研究中常用符号来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下列属于符号的是
A. B.C. D.
【答案】B
【解析】 符号首先是一种象征物,用来指称和代表其他事物。
【解答】A.图是原子的结构模型;
B.图为节约用水的标志,是符号,不属于模型;
C.图是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
D.图为足球烯的结构模型。
故答案为:B
6.(2023八下·永嘉期中)在科学研究中,有时需要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有时也可以用符号来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下列属于符号的是
A.原子结构 B.新冠病毒
C.节水标志 D.足球烯结构
【答案】C
【解析】模型就是一个事物放大或缩小。 符号就是字符,路标这一类,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原子结构 ,为模型,故A不合题意;
B.新冠病毒 ,也是模型,故B不合题意;
C.节水标志 ,为符号,故C符合题意;
D.足球烯结构 ,为模型,故D不合题意。
7.(2023八下·下城期中)下列选项不属于模型的是(  )
A.一种原子结构 B.氧分子
C.镁元素Mg D.U=IR
【答案】C
【解析】 符号是代号,为了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样式的物品个体,给它作以标记,可以标在具体物品上,也可以记录在载体上。 符号可以取替代物的特征,也可以就是标记。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模型可以是公式,图片,表格等;
【解答】A.一种原子结构图是模型;
B.氧分子的图是模型;
C.镁元素的符号是符号,不属于模型,C符合题目要求;
D. U=IR ;公式属于模型;
故答案为:C
易错点二、原子模型和分子模型
例1:下列对如图所示四种分子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三个原子构成
B.氮分子和氢分子由相同的原子构成
C.比较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能说明分子可由种类不同的原子构成
D.比较氮分子和氢分子,能说明分子可由种类相同的原子构成
【答案】B
【解析】A、根据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分析。
B、根据物质的微粒构成分析。
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
D、根据氮分子和氢分子的构成分析。
【解答】A. 由如图信息可知,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氮分子是由氮原子构成,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氮分子和氢分子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故错误,符合题意;
C.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说明分子可由种类不同的原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氮分子是由氮原子构成,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能说明分子可以同种原子构成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例2:(2024八下期中)2023年5月2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完成了首次商业航班飞行。飞机上以氯酸钠为产氧剂提供氧气。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20 B.O2 C.O D.O2-
【答案】B
【解析】根据分子的定义以及氧气的化学式分析;
【解答】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氧分子的符号是 O2 ,故选:B
例3.(2023八下·金东期末)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在这个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不能由原子构成
【答案】A
【解析】由图中可以知道,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重新构成汞,氧原子重新构成氧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没有改变。
【解答】A.由图中可以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故A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故C错误;
D.氧化汞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汞是由汞原子构成,故D错误。
例4.小金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物质变化微观示意图,表示物质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不同微观状态,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符号Δ所表示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分子没有变
B.在参加反应的氢气分子个数和氮气分子个数比为3:1
C.反应后N2有剩余
D.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氢气和氮气
【解答】解:由物质变化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N2+3H22NH3。
A、由物质的变化可知,符号△所表示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分子没有变,故A正确;
B、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在参加反应的氢气分子个数和氮气分子个数比为3:1,故B正确;
C、由物质的变化可知,反应后N2没有剩余,H2有剩余,故C不正确。
D、由物质的变化可知,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氢气和氮气,故D正确。
故选:C。
例5.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解答】解:A、该变化中分子体积增加了,而上述变化中分子大小不变,只是间隙变大,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21教育网
B、该变化中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了一倍,而分子大小没变,分子数目也基本不变,符合题意,所以正确;
C、该变化中分子全部破裂了,原子变大了,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D、该变化中分子全部破裂成了原子,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故选:B。
例6.(2020春 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三态变化中分子的示意图,请完成:
(1)A为    态,C为    态,E为    态。
(2)B为    过程,D为    过程(均填物态变化)。
(3)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其实质为    。
(4)该物质在状态变化中,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
【解答】解:(1)A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距离小为固态,C分子排列较松散,分子间距离较大,作用力较小为液态,E分子排列更松散,分子间距离更大,分子间作用力更小为气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B固态变气态为熔化过程,D液态变气态为汽化过程;
(3)从微观角度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其实质为物质分子间的距离和作用力发生改变;
(4)该物质在状态变化中,但构成物质的分子没有改变,所以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故答案为:(1)固;液;气; (2)熔化;汽化;(3)物质分子间的距离和作用力发生改变;(4)没有。www-2-1-cnjy-com
例7: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分子中有   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   种原子;1个甲烷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甲醛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水分子中有   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的结论为   。
(3)比较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可得出的结论为   。
【答案】(1)2;3;5;4;3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合理即可)
(3)种类相同、个数不同的原子,可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合理即可)
例8.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 原子
本质区别 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    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   再分
相同点 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都在不断地运动;③微粒间都有间隔;相同点④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化学性质不同;⑤都   直接构成物质
联系
【答案】分子;可以;不能;能
【解析】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概念、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和联系来分析。
【解答】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故答案为: 分子 ; 可以 ; 不能 ; 能。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临海期中)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铁 B.氯化钠 C.水 D.石墨
【答案】C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解答】铁、石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物质,故ABD错误,选C.
2.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氢元素 B.氢原子 C.氢离子 D.氢分子
【答案】D
【解析】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
【解答】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
故答案为:D。
3.(2022八·滨江)英国科学家在金星大气层中发现了“生物标志”——磷化氢(PH3)气体。如果用“O”表示氢原子,用“”表示磷原子,则下列模型可以表示磷化氢分子PH3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化学式PH3可知,磷化氢分子由1个磷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故D正确,而A、B、C错误。
4.(2024八下·长兴月考)用“”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解答】水由水分子构成,保存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水分子化学式为H2O,故A、B、D错误,C正确。故答:C
5.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同种分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分析各个选项中粒子的组成情况即可。
【解答】A.图片中存在 和 两种原子,故A不合题意;
B.图片中存在、、3种分子,故B不合题意;
C.图片中存在、2种分子,故C不合题意;
D.图片种只存在1种分子,故D符合题意。
6.有①氮气,②碘,③金刚石,④水,⑤水银,⑥高锰酸钾,⑦氧气,⑧磷8种物质。其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B )
②③⑧ B. ③⑤⑧ C. ②⑤⑦ D. ①④⑥
7.“超临界水”(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o”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中,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超临界水”(H2O)是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还是属于水。
【解答】“超临界水”(H2O)是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还是属于水,所以分子模型就是水分子模型。
A. 粒子为氢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B. 粒子为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C. 粒子为水分子,故符合题意;
D. 粒子为过氧化氢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22八下·南浔期末)观察下图分子模型,一种圆圈代表―种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相同种类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B.不同种类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C.相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D.不同的分子里不可能有相同的原子
【答案】D
【解析】A.根据氢分子可知,相同种类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一氧化碳分子可知,不同种类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一氧化碳分子和二氧化碳的分子可知,相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一氧化碳分子和二氧化硫分子可知,不同的分子里不可能有相同的原子,故D错误符合题意。
9.图为甲烷燃烧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出现的分子和原子的种类分别为(  )
A.4和3 B.2和3 C.3和4 D.3和3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分析分子和原子的种数。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烷燃烧过程中分子为:、、、,即分子有4种。
而原子为:、、,即原子有3种。
10.(2023八下·武义期末)图示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水分子,表示氧分子,表示氢分子。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获得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不会发生改变
D.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构成
【答案】D
【解析】由图中可以知道,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没有改变,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解答】A.由图中可以知道,分子由原子构成,故A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正确;
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故C正确.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故D错误。
11.(2022八下·定海期末)过氧化氢(H2O2)与水(H2O)的化学性质不同,其原因是(  )
A.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同
B.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分子中的原子种类不同
D.过氧化氢中有氧分子而水中只有氧原子
【答案】B
【解析】根据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判断。
【解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则:过氧化氢(H2O2)与水(H2O)的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故B正确,而A、C、D错误。
12.(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家们制造出了含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针对以上事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新型“氧分子”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
B.氧气分子与新型“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新型“氧分子”与氧气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D.每个新型“氧分子”与每个氧气分子含有氧原子个数不同
【答案】A
【解析】根据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根据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物理性质可能不同进行分析。
【解答】A、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结构可能不同,故A错误;
B、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物理性质可能不同,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13.下列两幅图表示的是液态水和气态.水的状态模型,“”表示水分子。
(1)图中表示气态水的是   。
(2)液态水温度降低时会变成   态的冰,而温度升高时会变成   态的水蒸气。
(3)水在状态变化中,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你能概括出物理变化的实质吗?   。
(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在状态变化中,是水分子之间的   发生了变化。
【答案】(1)乙
(2)固;气
(3)没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4)间隔
【解析】(1)根据气态水分子间的间隔比液态水分子间的间隔大分析。
(2)根据物质的三态变化分析。
(3)根据水在状态变化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分析。
(4)根据液态水和气态水的状态模型图分析。
【解答】(1)气态水分子间的间隔比液态水分子间的间隔大,图中表示气态水的是乙。
(2)液态水温度降低时会变成固态态的冰,而温度升高时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3)水在状态变化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则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在状态变化中,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14.水电解的过程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模型表示。试根据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水电解属于化学变化
C.水电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电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   和   ,分解产生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   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   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答案】(1)C
(2)氢原子;氧原子;水分子
(3)原子;分子;原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解析】(1)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水电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改变;
水电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解产生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解答】(1)A.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电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改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D.水电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解产生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15.铁是由_______构成;水由_______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 _______构成;氧分子由________构成;氩气由 ________构成。
【答案】铁原子;水分子;碳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氩原子
16.(2023八下·吴兴期中)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2)变化Ⅰ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从变化Ⅰ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两个变化过程的本质区别是   。
(4)该化学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
A.原子种类 B.原子个数 C.分子种类
【答案】(1)C (2)化学变化 (3) 是否有新分子生成(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4)A;B
【解析】(1)根据物态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1)在变化II中,气态的水变成液态的水,发生液化现象,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故选C。
(2)在变化I中,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
(4)在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17.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物质。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上现象:   。
(2) 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 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中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答案】(1)上述实验中碘分子不变,碘分子能使淀粉(湿润的馒头)变蓝(上述实验中碘分子不变,同种分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会
(3)不存在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因此相同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解答】(1)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是因为无论是把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还是碘溶解在酒精中,再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过程中都存在碘分子,说明相同的分子,性质相同。
(2)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由于碘蒸气中存在碘分子,馒头会变蓝色。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中不存在碘分子。
易错点三、水分子的构成
例1:(2024·义乌开学考)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
B.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C.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1:2
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答案】C
【解析】根据对电解水实验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纯水为绝缘体,普通的水能够导电是因为其中存在离子,且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因此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量可知,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正确不合题意。
例2:2024八上·柯桥)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试管生成A气体,则b应该接直流电源的   极。
(2)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B气体中,能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B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性。
(3)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 1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负 (2)带火星木条复燃;助燃性 (3)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氢气
【解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
(2)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检验方法解答;
(3)可从氧气和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的角度分析。
【解答】(1)根据图2可知,A的体积大于B的体积,则A为氢气,B为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因此b应该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2)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B气体(氧气)中,能看到的现象是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B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助燃性性。
(3)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 1的原因可能是: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氢气。
例3:(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甲所示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为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a管与电源的   极相连。
(2)理论上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结合图乙所示的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推测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气体物质所含分子数目外,还有   (选填“气体分子的直径”或“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   (选填“氢气”或“氧气”)更难溶于水。
【答案】(1)负(2)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3)氢气
【解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
(2)根据图乙确定气体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
(3)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氧气的溶解度较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a管内气体体积大于b管,则a管气体为氢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2)根据图乙可知,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气体物质所含分子数目外,还有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更难溶于水。
变式训练
1:(2024八上·义乌期中)从电解水的实验中可知(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水分子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水电解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分子
【答案】D
【解析】根据对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D正确,而A、B、C错误。
2:(2024八下·临海期中)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科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图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该反应是物理变化,因为反应过程中原子没有变化
B.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
C.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答案】C
【解析】水电解模型中,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与氧原子拆散后重新组合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解答】A、该反应中原子虽然没有变化,但是重新组合成了新分子,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B、图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故B错误。
C、水分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属于不同种原子,氧气分子由氧原子构成,属于同种原子,故C正确。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是从它的结构上,还能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D错误。
故选C。
3.(2024八上·临海期末)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现象表示实验还未开始
B.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实验中a、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质量比为2:1
D.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不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够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生成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大约等于1:2,据此解答。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a中生成的气体的体积是b中生成气体体积的2倍,由此看出,实验已经开始一段时间,故A错误;
B.该实验能够证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故B错误;
C.实验中a、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2:1,故C错误;
D.在水分解的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氢原子与氧原子的数目不发生变化,故D正确。
4.(2024八上·杭州期中)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完成电解水的实验并收集产生的气体(U型管中预先加入了少量氢氧化钠,氢气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是电源的负极
B.d管中的气体先收集的气体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C.U型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导电性
D.该实验说明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答案】D
【解析】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认识判断。
【解答】A.a管中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它的密度小于空气,应该为氢气。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因此a是电源的负极,故A正确不合题意;
B.d管中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它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该为氧气,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U型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导电性,从而加快反应进度,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该实验说明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故D错误符合题意。
5.(2024·八年级期末)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关于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A中收集到的是氧气 B.试管B端连接的电极为负极
C.AB试管中收集到气体的质量比值为2:1 D.该实验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答案】D
【解析】A. 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所以试管A中收集到的是氢气,此选项错误;
B. 试管B端连接的电极为正极,此选项错误;
C. A、B试管中收集到气体的质量比值为2×2:32=1:8,此选项错误;
D. 该实验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此选项正确。故选D。
6.由电解水的有关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
①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电解1g水可以得到 2g氢气和 1g氧气
③水中有氢气和氧气
④化学反应里分子可分成原子, 而原子不能再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氢气,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
【解答】在电解水实验中,电源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体积比为2:1.通过实验现象和验证,可以得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结合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不可能电解1g的水可以得到2g的氢气和1g的氧气。所以①④正确。
7.(2024八上·拱墅期末)如图是书上水电解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个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
B.一个水分子种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原子与氧原子组成的
【答案】D
【解析】根据水电解的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根据水分子的化学式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据此解答。
【解答】A.这个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即氢原子和氧原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可知,一个水分子种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氢原子与氧原子组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4八上·期末)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如图甲),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氢气,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氧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2:1。由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两种气体中含有的分子的数量相同。
用上面得到的结论分析,如图乙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试回答:
(1)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
(2)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
(3)反应前原有氢气   mL。
【答案】(1)氢气
(2)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
(3)6
【解析】(1)根据反应过程中氢气体积随反应的发生减小分析;
(2)根据两线交点为恰好完全反应分析;
(3)根据氢气和氧气反应的体积比为2:1分析。
【解答】(1)横坐标表示氧气体积,实线随氧气的增加,气体体积减少,则说明为氢气剩余气体。(2)实线与虚线交点表示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3)恰好完全反应消耗氧气体积3mL,氢气与氧气反应的体积比为2:1,则反应前原有氢气6mL.
9. 某学习研究小组用水电解器电解水, 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表, 请回答:
时间/min体积/mL 1 2 3 4 5 6 7 8
连电源负极的管(A)中气体 6 12 20 29 39 49 59 69
连电源正极的管(B)中气体 2 4 7 11 16 21 26 31
(1)水电解时在阳极和阴极产生气体的分子个数比理论上是   
(2) 装置气密性良好、读数正确, 但电解开始阶段两管气体的体积比不符合理论比值的原因是   
(3) 根据分子模型 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②从图中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填序号, 可多选)。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c.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 而原子不能再分
③在电解水实验中一般会加入   等物质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答案】(1)1:2
(2)开始阶段氧气和氢气在水中溶解未达到饱和状态且氧气在水中的容解度比氢气大
(3)甲;ac;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解析】(1) 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氢气,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
(2)根据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它们的溶解性不同分析。
(3)根据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
实验中一般会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解答】(1)水电解时在阳极和阴极产生气体的分子个数比理论上是1:2。
(2)电解开始阶段两管气体的体积比不符合理论比值的原因是: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它们的溶解性不同,开始阶段氧气和氢气在水中溶解未达到饱和状态,且氧气在水中的容解度比氢气大。
(3)① 甲是水,乙是氢气,丙是氧气,三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水,氢气、氧气属于单质。
②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③ 在电解水实验中一般会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10.(2024··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图1是水电解实验装置,图2是某同学针对图1实验的创新装置。图2的创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先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其中注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液,用注射器将电解液注满移液管并倒立在装置的两极,连接好导线后闭合开关,通电约4分钟,产生一定量的气体时,关闭电源,随即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请你结合图示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2中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移液管中收集到某气体,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的好处是___________。
(3)你认为图2的创新实验相对图1来说,所具备的优点有( )
①实验时手不用直接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
②非常方便两极气体的检验;
③所用实验器材都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改制而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以下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产生两种气体的质量之比为1∶2
B.由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在该实验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D.可以直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产生氢气和氧气
【答案】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增加水的导电性 D C
【解析】(1)在图2中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移液管中收集到氧气,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2)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的好处是增加水的导电性。
(3)①实验时手不用直接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比较安全,故①正确;
②非常方便两极气体的检验,故②正确;
③所用实验器材都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改制而成,故③正确。
故选D。
(4)A.实验产生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为1∶2,而不是质量之比,故A错误;
B.由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B错误;
C.在该实验中生成了新物质,即水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正确;
D.不能直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产生氢气和氧气,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故D错误。故选C。
易错点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例1: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1)如果用“ ”表示碳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氢原子,根据下列分子模型回答。 双氧水的分子模型: ,乙炔的分子模型: 。
每个双氧水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每个乙炔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含有 种原子。
(2)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千克,那么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为   千克。
【答案】(1)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 4 2 (2)7.307×10-26
【解析】(1)每个双氧水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
(2)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千克,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所以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为 1.993×10-26+2×2.657×10-26= 7.307×10-26 .
变式训练
1:“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  )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A
【解析】一滴水的体积就非常小,但其中还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说明水分子的体积很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2:原子半径一般所在数量级是(  )
A.10-8 m B.10-9 m C.10-10 m D.10-11 m
【答案】C
【解析】根据对原子大小的认识判断。
【解答】原子半径一般所在数量级是10-10m,故C正确,而A、B、D错误。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将PM2.5和电子、原子核、分子等粒子一起按照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PM2.5、分 子、原子核、电子 B.分子、PM2.5、原子核、电子
C.分子、原子核、PM2.5、电子 D.分子、原子核、电子、PM2.5
【答案】A
【解析】根据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属于物质的粒子集合体,比分子的空间尺度大分析。
【解答】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仍属于物质的粒子集合体,其空间尺度大于分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4.利用油膜法可粗略测定分子的大小,其实验原理是将油滴滴到水面上,油滴会在水面上散开,形成单分子油膜(如图)。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先测出20滴油滴的体积为1毫升,再将一滴油滴滴入水中,测出油膜的面积约,可粗略(忽略分子之间的空隙,假定分子之间紧密排列)估算出油分子的直径为______m。21·cn·jy·com
【答案】1×10-8
【解析】20滴油滴的体积为1毫升,合1cm3,则一滴油滴的体积为
V=0.05cm3=5×10-8m3
一滴油滴滴入水中,得到油膜的面积约 5m2 ,则油分子的直径为
d=1×10-8m
5.(1)“用微粒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材料一:微波炉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微波穿透食物达5cm深,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产生高频率震动,并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达到运动式加热或烹饪食物的目的。
材料二: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材料三:某同学在课后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立即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
①材料一说明:   ;
②材料二说明:   ;
③材料三说明:   ;
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请谈谈你对“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这句话的认识:   。
(2)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常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利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科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有①人体呼出的气体;②五氧化二磷;③酒精;④液态氮;⑤四氧化二氮;⑥固体二氧化碳;⑦氩气;⑧澄清石灰水。用序号填空:含有氮分子的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
【答案】(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①④;⑦
【解析】(1)①根据“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产生高频率震动,并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分析;
②一滴水的体积和质量本就很小,而组成一滴水的分子个数却很多很多,那么平均下来,一个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就会很小很小;
③水面下降,说明水和块糖总体积减小了,只能是因为糖分子跑到水分子的空隙里面去了,即分子有空隙;
④可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是否能够再分解答。
(2)氮气由氮分子构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和少数的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解答】(1)①材料一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②材料二说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③材料三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我对“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这句话的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含有氮分子的只能是氮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液态氮是氮气的液态形式,故选①④;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氩气,故选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