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 第二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3节 易错点培优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科学 第二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3节 易错点培优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03 14:2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科学 第二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3节 易错点培优练习
易错点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例1:(2024八下·嘉兴期末)科学家通过艰辛的探索,揭示了原子结构的秘密。如图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该模型不能反映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 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
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
(例1)(例2)
例2: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如图),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
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a粒子质量相当
例3:(2023八下·杭州月考)原子结构模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④所示的四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B.如图②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C.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
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④③
例4:(2023八下·仙居期末)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提出了“面包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    。
(2)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例5:(2024八下)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
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a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史料三: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发现____。(可多选)
A.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
B.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
C.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拱墅期末)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较大
C.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2024八下·温州期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下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 (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①玻尔:分层模型 ②卢瑟福:核式结构 ③汤姆生:面包模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3.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 B. C. D.
(3) (4)
4.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
C.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原子呈电中性
5.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以氢原子为例,下图中的四个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  )
A. B.C. D.
6.(2024八下·南浔期末)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911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   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3)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4)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 α粒子带正电荷) ,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7、(2024八下·浙江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甲所示:
①α粒子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原子核带2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如乙图所示。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
8、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偏转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   。
(2)若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
(3)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4)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以下原子结构图示最合理的是____。
A. B. C.
易错点二、原子结构、质子数与中子数等计算和离子
例1: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 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例1) (例2)
例2: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例3:下列有关夸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例4:(2023八下·嘉兴期末)2019年,俄罗斯的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新的元素,暂定名为Uue,其质子数为119,中子数为180。下列关于Uue的说法错误的是(  )
A.Uue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9 B.相对原子质量为299
C.Uue核电荷数为180 D.Uue原子呈电中性
例5、(2024秋 蒙城县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科学家正在设法研究探索“反物质”,所谓的“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和相同的电量,但电荷的符号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推测出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例6.(2024八下·期末)202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质子数为92,则铀-214 原子的中子数为(  )
A.92 B.122 C.214 D.306
例7、(2024八下·临平期末)如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锂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
(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B.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变式训练
1、小柯学习科学知识时很懂得联想和类比。他想,书本上说卢瑟福研究发现的原子结构模型叫太阳系模型,如果把八大行星看作是原子中的八个核外电子的话,那么(  )
A.“太阳”相当于一个原子 B.“太阳”中肯定有八个中子
C.“太阳”中肯定有八个质子 D.“太阳系”相当于一个碳原子
2.(2024秋 校级期末)关于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原子一定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C.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也可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2024秋 期末)锂元素的一种原 中质 数为3,中 数为4,该锂原 的核外电 数为(  )
A.3 B.4 C.6 D.7
(3) (4) (5)
4.(2024 校级期末)如图是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碘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
B.碘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3
C.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氯元素与碘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D.碘化钠的化学式为NaI2
5、(2024八下·婺城期末)碳—14是碳的一种具放射性的同位素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4。如图为碳—14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碳—14原子(  )
含有14个质子 B.含有6个中子 C.核电荷数为6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6.(2024八下·杭州期末)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而在地球上,图中“”代表(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6.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构成的。u夸克带电量为+()e,d夸克带电量为-()e,e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B.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C.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8、(2023八下·柯桥期末) 1854年法国化学家德维尔在实验室中意外地发现一种新元素。已知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中含有40个微粒,其中14个微粒不带电,则该原子的质子数是   个,中子数是   个。
9、(2024八下·嘉兴期末)当一颗大质量恒星耗尽其自身内部燃料时,它将迎来死亡的时刻,在一次巨大的爆发之后形成每立方厘米的质量达一亿吨的黑洞或中子星。大恒星演变为中子星时,在巨大的压力下,电子会被压缩到原子核内,与   (选填“质子或“中子”)电性中和,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原来的原子结构将不复存在,那么发生的这个变化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化学变化。
10.(2024八下·柯桥期末)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1)以下是科学家及其提出的原子结构假设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2)191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氢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结果得到氧、氢两种原子。某学生说:”这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制取。”小柯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不正确,其理由是   。
(3)2022年4月26日,我国首次国产化碳-14批量生产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启动。下列模型能表示碳-14 (有6个质子,8个中子)原子结构的是(  )
易错点三、元素和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例1:(2024八下·余杭期中)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月球土壤中含量较高的元素有氧、硅和铁等,氧元素与铁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质量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例2:(2024八下·温州月考)月球上的土壤含有丰富的氦-3,氦-3是理想的核聚变燃料,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以氦-4形式存在。氦-3和氦-4互为同位素原子(如右图),它们不相同的是 (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原子数
例3:用“”“”“”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下图表示四种原子的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丁互为同位素 B.乙、丁属于同一种元素
C.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例4:(2024八下)下表是小明收集的一些微粒资料,请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表中的元素共有   种。
(2)属于阳离子的是   (填字母)。
(3)与A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
例5:(2024八下·余杭期末)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表。试回答:
(1)由图可知,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   。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T2O。T2O中T的化合价为   ,T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变式训练
1.日本福岛核泄漏成分中有碘-131和铯-137等。碘与铯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2.(2024 月考)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因此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之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有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B.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3.(2024八下·苍南期末)核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氚,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会对人造成辐射损害.氕原子和氚原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氕原子 氚原子
A.氕原子与氚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B.氕原子与氚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氕原子与氚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D.氕原子与氚原子的中子数相同
4、2021年3月,考古学家对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进行了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约3200年左右。已知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互为同位素,则据碳-12原子的原子模型可确定碳-14原子的原子模型图为(  )
A.B.C.D.
5.(2024八下·杭州期末)2024年5月嫦娥六号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采样,科学研究院团队将对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样品中存在的钛(Ti)含量进行研究。Ti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9,核外电子数为是22。则钛原子的质子数为(  )
A.71 B.49 C.27 D.22
6、(2023八下·拱墅期末)2022年,德国和日本的研究者观察到了“四中子”,“四中子”是由四个中子组成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微粒。研究者通过在液态氢靶上发射某一原子的原子核,碰撞可将一个该原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和一个“四中子”。关于此项研究中的微粒,说法错误的是(  )
A. “四中子”的相对质量是4 B.“四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微粒
C.一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D.向氢靶上发射的是含两个质子和四个中子的原子核
7﹒月球上的23He(3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2表示原子的质子数)蕴藏量巨大,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以24He形式存在。从原子的构成来看,23He、24He两种原子的 数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互称为 原子。
8.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_________;
(3)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__; (4)带正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
(5)带负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 (6)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是:__________;
(7)在同一原子里数目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______;
(8)在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
9..小明同学收集了一些微粒的资料,请你和他一起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表格中属于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
(2)已知微粒B是铁元素的一种微粒,根据表格信息写出微粒B的符号   。
(3)比较C与D两种微粒,其中质量较大的是   。
10.(2024八下·余杭期中)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如今这些观点均是   (选填“正确”“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   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4)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提取出反物质一一超快正电子源,“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α粒子是带2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 ,则反α粒子的符号可表示为   。
易错点五、离子
例1:(2024八下·长兴月考)对 Mg和Mg2+认识正确的是 (  )
A.Mg和Mg2+不是同一种元素 B.Mg和Mg2+化学性质不同
C.Mg2+比Mg少两个质子 D.Mg2+比Mg多两个电子
例2:(2024八下·杭州期中)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①④ 属于同种元素 B.②③④ 属于离子
C.⑤ 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 D.①⑤ 的结构不稳定
例3:(2024校级期末)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可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m=n B.m=n﹣x C.m=x﹣n D.m=n+x
例4:某元素原子A的质子数为a,已知和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则B元素的质子数为(  )
A. B. C. D.
例5:(2023八下·下城期中)(1)如图为某粒子R的结构示意图:
①当x=10+y时,该粒子为   (填“原子”或“阳离子”或“阴离子”)。
②若该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是Cl﹣,则y=   。
变式训练
1.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钠离子。钠原子与钠离子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核外电子数相同 B.核内中子数不同
C.电性相同 D.属于同一种元素
2.R2-的离子核外共有n个电子,则R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A.n+2 B.n-2 C.n D.2n
3.(2024八下·诸暨期中)化学上常用符号“ZAX”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 abXn+和 cdYm﹣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b-a=d-c B.a+n=c-m C.a-n=c+m D.b-n=d+m
4、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钠离子。钠原子与钠离子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核外电子数相同 B.核内中子数不同 C.电性相同 D.属于同一种元素
5.(2022八下·杭州月考)有关Mg和Mg2+两种粒子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②化学性质相同 ③核外电子总数相同
④属于同种元素 ⑤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6.用序号回答: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电子⑤离子、⑥原子核、⑦中子、⑧元素中,选择填空。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   (写出3种),其中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和   构成的。
(2)元素的种类由   数决定。
(3)Mg和Mg2+因具有相同的   数,故属于同种   。
7.(2024八下·杭州月考)如图甲是钠和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过程图。据此回答:
(1)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2)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钠原子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   。
8.(2028秋 卧龙区校级期末)图是A,B,C,D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A,B,C,D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字母)。
(2)a的数值可以是    。
9.如表列出了部分人体中含量较多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H O Na Mg Cl K Ca
(1)属于第四周期的元素是   .
(2)钙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若某种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则它的中子数为   .
(3)一般来说,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   (填“<”、“=”或“>”)4个;钠、钾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比较下列三种微粒的架构,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相同点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②不同点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10.(2024八下·长兴期中)化学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中甲是   。
(2)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
(3)图2表示甲、乙、丙三种微粒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三种微粒表示   种元素。
(4)三种微粒中质量最大的是    (填“甲”、“乙”或“丙”)。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
①a的值为   .
②该元素属于   元素 (填“金属”、“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该元素的原子容易   (填“获得”或“失去”)电子变成   (填“阴离子”或“阳离子”),离子符号书写为   .
③根据该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填编号).
A 核电荷数 B电子层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E中子数.
易错点四、相对原子质量
例1:(2024八下·湖州期中)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一个甲原子的质量为n,则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B. C. D.
例2:(2024八下·新昌期中)已知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6。有一种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该铕(Eu)原子的质量为(  )
A. B. C. D.
例3:(2024八下·临平月考)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百万吨的He-3,其原子核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而地球上的氦主要以He-4(比He-3多一个中子)形式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e-3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克 B.He-3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C.He-3和He-4的原子质量相同 D.He-3和He-4核外电子数相同
例4:(2024八下·临海期中)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锫原子,合成117号元素(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钙和锫都属于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
C.该元素的中子数为177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
例5:(2024八下·温州期中)科学家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少数元素如C1是35.5倍,则是由于实验误差造成的。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12C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在克鲁克斯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而   不同。
(2)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气氘氚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2、3,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则三种原子中百分比含量最多的是   。
(3)结合已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 (可多选)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大于它所有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B.自然界中大部分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由此推测大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
C.若相对原子质量采用12C的1/6作为标准,则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也会改变
D.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自然界仅有的两种同位素原子35C1和37C1,二者数量百分比各占一半
E.在化学变化中某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与其他原子化合,计算该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仍能使用该金属元素原来的相对原子质量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余杭期中)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akg,另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则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  )
A. B. C. D.
2:下列有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克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质量
D.相对原子质量就是碳原子(12C)的质量的
3: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另一种A原子的质量是1.793×10-25 kg,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9 B.24 C.56 D.108
5:已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若银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则氧原子的实际质量可以表示为   。
6: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千克,则一个质量为千克的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7.(2024八下·拱墅期末)人们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材料一:19世纪初,有科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国际上采用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支持材料一的是____
A.O-16 B.Cl-35.5 C.Ag-108
(2)在克鲁克斯的假设中,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这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   。
(3)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自然界氯元素仅有35C1和37C1两种同位素原子。根据材料三可以推出,氯元素中,35Cl和37Cl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
八下科学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3节 易错点培优练习解析
易错点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例1:(2024八下·嘉兴期末)科学家通过艰辛的探索,揭示了原子结构的秘密。如图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该模型不能反映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
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
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
【答案】C
【解析】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结合图片反映的信息分析判断。
【解答】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从行星模型无法反映出来,故B符合题意;
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例2: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如图),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
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a粒子质量相当
【答案】A
【解析】A.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判断;
B.根据“多数a粒子能穿过金属箔”判断;
C.根据图片描述的现象判断;
D.根据“有极少数的a粒子被弹回”判断。
【解答】A.a粒子带正电,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是因为距带正电的粒子较近,受到斥力,说明了金原子核带正电荷,故A正确;
B.大多数a粒子能穿过金属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金原子并不是实心球体,原子核外空间很大,故B错误;
C.该实验的三种现象均不能说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情况,故C错误;
D.有极少数的a粒子被弹回,说明遇到了质量较大的粒子,即金原子核质量比a粒子质量大,故D错误。故选A。
例3:(2023八下·杭州月考)原子结构模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④所示的四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B.如图②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C.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
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④③
【答案】D
【解析】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的过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波尔的分层模型,现代电子云模型。
【解答】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模型,他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A正确;
B.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行星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B正确;
C.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C正确;
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④②③,D错误;
例4:(2023八下·仙居期末)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提出了“面包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    。
(2)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答案】(1)电子(2)原子核
【解析】(1)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2)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它的质量很大,但是体积很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提出了“面包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电子。
(2)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例5:(2024八下·长兴期末)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
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a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史料三: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发现____。(可多选)
A.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
B.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
C.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答案】(1)A
(2)A;D
【解析】(1)根据“ 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a粒子被弹了回来 ”分析即可;
(2)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判断。
【解答】 (1)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体积很小,所以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且是很少被弹回,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A.汤姆森、卢瑟福两位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故A正确;
B.19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认为原子是枣糕式模型,卢瑟福能过α粒子散射实验验证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不是推翻了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故B错误;
C.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在当时是认为正确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发现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也不全对,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但并没有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完美的境界,故C错误;
D.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故D正确。
故选AD。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拱墅期末)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较大
C.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答案】D
【解析】根据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的现象以及对此作出的推断进行分析。
【解答】 A.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方向直接通过,说明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的质量比较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带正电荷,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不能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4八下·温州期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下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 (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①玻尔:分层模型 ②卢瑟福:核式结构 ③汤姆生:面包模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B
【解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1911 年卢瑟福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轨道式原子模型。
【解答】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1911 年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了轨道式原子模型(即分层结构模型)。
所以,先后顺序为③→②→①。
故答案为:B。
3.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原子核带正电荷, α粒子也带正电荷,则 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而离原子核较远的几乎不受排斥力而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故a错误,而bcd正确。
故选C。
4.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
C.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原子呈电中性
【答案】A
【解析】根据行星模型给出了原子的构成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带电情况,但无法证明原子的运动分析。
【解答】A、该模型只给出了原子的内部构成,不能得出原子总是不断运动的结论,符合题意;
B、由模型可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 ,不符合题意;
C、由行星模型可知,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不符合题意;
D、由行星模型可知,构成原子中子不带电,质子和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应,所以原子呈中性,不符合题意;
5.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以氢原子为例,下图中的四个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  )
A. B.C. D.
【答案】C
【解析】【解答】解:氢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外围电子构成,且原子核相比原子的体积小。
故答案为:C。
【分析】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a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
6.(2024八下·南浔期末)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911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   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3)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4)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 α粒子带正电荷) ,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答案】(1)正电荷 (2)错误 (3)A (4)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属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解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4)α离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则α离子会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根据甲图可知,只有少数α离子的运动轨迹发生改变,而大多数都没有发生改变,这说明原子核排斥力作用的范围很小,即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中绝大部分都是空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1911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个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
(3)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
(4)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 α粒子带正电荷) ,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属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7、(2024八下·浙江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甲所示:
①α粒子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原子核带2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如乙图所示。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
【答案】(1)不会
(2)B
(3)质子
【解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 则α粒子在各个方向受力平衡,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所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答案为:B
(3)α 粒子就是氦的原子核,电荷数为2, 氮原核电荷数为7,生成氧原子核电荷数为8, 被打出的微粒 核电荷数是2+7-8=1,所以是质子。
8、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偏转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   。
(2)若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
(3)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4)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以下原子结构图示最合理的是____。
A. B. C.
【答案】(1)原子内部是空旷的,而且空旷的体积所占比例非常大
(2)不会大角度偏转
(3)原子核
(4)C
【解析】根据题意,原子的结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分析。
【解答】(1)大多数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是空旷的,而且空旷的体积所占比例非常大。
(2)若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不会大角度偏转。
(3)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4)根据题意,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原子核,
故答案为:C。
易错点二、原子结构、质子数与中子数等计算和离子
例1: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 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答案】C
【解析】 A、根据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解答;
B、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解答;
C、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解答 ;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即质子数和中子数上解答。
【解答】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 故错误;
B、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b 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故正确。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b和c上,故错误;
故选C。
例2: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答案】D
【解析】【解答】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是错误的叙述,应为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2;A答案错误;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B答案错误;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答案错误;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是正确的叙述,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2分析;
B、根据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分析;
C、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分析;
D、根据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分析。
例3:下列有关夸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答案】C
【详解】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质子、中子由夸克构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4:(2023八下·嘉兴期末)2019年,俄罗斯的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新的元素,暂定名为Uue,其质子数为119,中子数为180。下列关于Uue的说法错误的是(  )
A.Uue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9 B.相对原子质量为299
C.Uue核电荷数为180 D.Uue原子呈电中性
【答案】C
【解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分析。
【解答】A、Uue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9 =质子数=119,不符合题意;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99 ,不符合题意;
C、Uue核电荷数=质子数=119,符合题意;
D、Uue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呈电中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例5、(2024秋 蒙城县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科学家正在设法研究探索“反物质”,所谓的“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和相同的电量,但电荷的符号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推测出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思路点拨】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反粒子与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来考虑。
【尝试解答】:A、氢原子内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且带的电荷与一般说的质子和电子电荷正好相反,故A错;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没说明电荷种类,因为反粒子与正常的质子和电子不同,故B错;
C、氢原子内有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的电子,则反氢原子的结构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故C正确。
D、质子没说带的电荷种类,故D错。
故选:C。2-1-c-n-j-y
【答案】C
例6.(2024八下·期末)202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质子数为92,则铀-214 原子的中子数为(  )
A.92 B.122 C.214 D.306
【答案】B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解答】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即铀-214 原子的中子数为:214-92=122,故B正确,而A、C、D错误。
例7、(2024八下·临平期末)如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锂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
(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B.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答案】(1)3 (2)3 (3)B
【解析】(1)根据原子核中带正电荷的粒子为质子,质子数=核龟荷数分析;
(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3)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
【解答】(1)由图示可知,锂原子原子核有3个单位正电荷粒子,则锂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3。
(2)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锂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3)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正确;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错误;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正确;D.电子质量很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正确。
故答案为:(1)3;(2);(3)B。
变式训练
1、小柯学习科学知识时很懂得联想和类比。他想,书本上说卢瑟福研究发现的原子结构模型叫太阳系模型,如果把八大行星看作是原子中的八个核外电子的话,那么(  )
A.“太阳”相当于一个原子
B.“太阳”中肯定有八个中子
C.“太阳”中肯定有八个质子
D.“太阳系”相当于一个碳原子
【答案】C
【解析】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将太阳系看作一个原子,则中间的太阳相当于原子核,周围的八大行星相当于八个核外电子。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其中一定有八个质子,而中子数不能确定,故C正确,A、B错误;
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太阳系”相当于氧原子,故D错误。
2.(2024秋 校级期末)关于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原子一定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C.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也可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解答】解:A、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分子都比原子大,如1个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个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故选项说法错误。
B、原子不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如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不限于化学变化,原子还可再分,可以分成原子核和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3.(2024秋 期末)锂元素的一种原 中质 数为3,中 数为4,该锂原 的核外电 数为(  )
A.3 B.4 C.6 D.7
【解答】解:锂元素的一种原子中质子数为3,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因此电子数为3。
故选:A。
4.(2024 校级期末)如图是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碘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
B.碘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3
C.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氯元素与碘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D.碘化钠的化学式为NaI2
【解答】解:A、由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碘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故A正确;
B、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核电荷数和原子序数相等,故碘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3,故B正确;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时,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氯原子和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故氯元素与碘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故C正确;www-2-1-cnjy-com
D、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1个电子,故碘元素显﹣1价,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故钠元素显+1价,因此碘化钠的化学式为NaI,故D错误。【来源:21cnj*y.co*m】
故选:D。
5.(2024八下·婺城期末)碳—14是碳的一种具放射性的同位素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4。如图为碳—14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碳—14原子(  )
A.含有14个质子 B.含有6个中子 C.核电荷数为6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答案】C
【解析】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碳原子的电子数为6,根据“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它的质子数为6,核电荷数也是6,故A错误,C正确;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中子数为:14-6=8,故B错误;
该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相等,故D错误。
6.(2024八下·杭州期末)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而在地球上,图中“”代表(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答案】B
【解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原子结构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分为质子数和中子数;
【解答】从图中可与看出氦原子有两个核外电子数,所以他有两个质子数,白色的圆圈表示中子数;
7.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构成的。u夸克带电量为+()e,d夸克带电量为-()e,e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B.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C.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答案】C
【解析】质子带正电,而中子不带电,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由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设质子中u夸克、d夸克个数分别是x、y,x、y取正整数,则;解得:x=2、y=1;
设中子中u夸克d夸克个数分别是m、n,m、n取正整数。
,解得:m=1、n=2。
8、(2023八下·柯桥期末) 1854年法国化学家德维尔在实验室中意外地发现一种新元素。已知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中含有40个微粒,其中14个微粒不带电,则该原子的质子数是   个,中子数是   个。
【答案】13;14
【解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其中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解答】该原子中含有40个微粒,其中14个微粒不带电,也就是说有14个中子,则该原子的质子数是40-142=13。所以含有13个质子,14个中子。
9、(2024八下·嘉兴期末)当一颗大质量恒星耗尽其自身内部燃料时,它将迎来死亡的时刻,在一次巨大的爆发之后形成每立方厘米的质量达一亿吨的黑洞或中子星。大恒星演变为中子星时,在巨大的压力下,电子会被压缩到原子核内,与   (选填“质子或“中子”)电性中和,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原来的原子结构将不复存在,那么发生的这个变化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质子;不属于
【解析】(1)在原子内部,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二者电性相反,而电量相同;
(2)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即分子发生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大恒星演变为中子星时,在巨大的压力下,电子会被压缩到原子核内,与质子电性中和,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原来的原子结构将不复存在。
(2)原子结构不复存在,而并不是分子发生改变,那么那么发生的这个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10.(2024八下·柯桥期末)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1)以下是科学家及其提出的原子结构假设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2)191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氢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结果得到氧、氢两种原子。某学生说:”这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制取。”小柯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不正确,其理由是   。
(3)2022年4月26日,我国首次国产化碳-14批量生产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启动。下列模型能表示碳-14 (有6个质子,8个中子)原子结构的是(  )
【答案】(1)③①②
(2)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不变化的,粒子轰击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一定不是化学变化,所以元素不能用化学反应来制取。
(3)C
【解析】(1)三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假设顺序依次为;
③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①汤姆生的枣核模型;②卢瑟福的核式模型。 正确顺序为③①②。
(2)小柯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不正确,其理由是: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不变化的,粒子轰击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一定不是化学变化,所以元素不能用化学反应来制取。
(3)碳-14的质子数为6,那么核外电子数也是6个,故B、D错误;
在A中,中子数为6个。在C中,中子数为8个,故A错误,C正确。
易错点三、元素和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例1:(2024八下·余杭期中)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月球土壤中含量较高的元素有氧、硅和铁等,氧元素与铁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质量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答案】A
【解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
【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 氧元素与铁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质子数不同 ,故选:A。
例2:(2024八下·温州月考)月球上的土壤含有丰富的氦-3,氦-3是理想的核聚变燃料,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以氦-4形式存在。氦-3和氦-4互为同位素原子(如右图),它们不相同的是 (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原子数
【答案】B
【解析】根据同位素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成为同位素原子,则氦-3和氦-4互为同位素原子,它们不相同的是中子数,故B正确,而A、C、D错误。
例3:用“”“”“”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下图表示四种原子的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丁互为同位素 B.乙、丁属于同一种元素
C.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答案】B
【解析】(1)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称为同位素原子;
(2)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3)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
(4)同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答】甲的核外电子数为1,则它的质子数为1;丁的核外电子数为2,则它的质子数为2。二者的质子数不同,肯定不是同位素,故A错误;
乙的核外电子数为2,则质子数为2,那么乙和丁的质子数相同,为同种元素,故B正确;
甲的核电荷数为1,则它的质子数为1;丙的的核电荷数为1,则丙的质子数为1,则甲和乙的核电荷数相同,故C错误;
甲和丙的质子数相等,但是中子数不同,那么为同位素原子,故D错误。
例4:(2024八下)下表是小明收集的一些微粒资料,请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表中的元素共有   种。
(2)属于阳离子的是   (填字母)。
(3)与A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
【答案】(1)2 (2)B (3)D
【解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即元素的本质区别就是核电荷数不同,即质子数不同。根据表格可知,质子数只有两种,因此共有2种元素。
(2)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如果质子数大于电子数,那么带正电,为阳离子。根据表格可知,只有B的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因此阳离子是B。
(3)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根据表格可知,A和D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为同位素原子。
例5:(2024八下·余杭期末)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表。试回答:
(1)由图可知,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   。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T2O。T2O中T的化合价为   ,T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答案】(1)质子 (2)+1;22
【解析】(1)根据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由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结合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2)①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解答】 (1)由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由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结合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原子结构模型中的“ ● ”表示的粒子是质子;
(2)①在 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T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0,则x=+1价,即T的化合价为+1价;
②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16=22。
变式训练
1.日本福岛核泄漏成分中有碘-131和铯-137等。碘与铯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答案】A
【解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而质子数=核电荷数,因此相同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质子数,故A正确,而B、C、D错误。
2.(2024 月考)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因此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之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有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B.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解答】解: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则于衰变后生成的新原子核中质子数为6+1=7,中子数为8﹣1=7,即衰变后生成的新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为氮原子核。
故选:B。
3.(2024八下·苍南期末)核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氚,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会对人造成辐射损害.氕原子和氚原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氕原子 氚原子
A.氕原子与氚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B.氕原子与氚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氕原子与氚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D.氕原子与氚原子的中子数相同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确定氕原子和氚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分析。
【解答】A、 氕原子与氚原子中子数不同,相对原子质量不相同 ,不符合题意;
B、 氕原子与氚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不符合题意;
C、氕原子与氚原子的质子数相同,符合题意;
D、 氕原子与氚原子的中子数不相同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1年3月,考古学家对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进行了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约3200年左右。已知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互为同位素,则据碳-12原子的原子模型可确定碳-14原子的原子模型图为(B)
A.B.C.D.
5.(2024八下·杭州期末)2024年5月嫦娥六号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采样,科学研究院团队将对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样品中存在的钛(Ti)含量进行研究。Ti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9,核外电子数为是22。则钛原子的质子数为(  )
A.71 B.49 C.27 D.22
【答案】D
【解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解答】 由题意可知,Ti的核外电子数为是22,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故其核内质子数为22。故选D。
6、(2023八下·拱墅期末)2022年,德国和日本的研究者观察到了“四中子”,“四中子”是由四个中子组成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微粒。研究者通过在液态氢靶上发射某一原子的原子核,碰撞可将一个该原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和一个“四中子”。关于此项研究中的微粒,说法错误的是(  )
A. “四中子”的相对质量是4
B.“四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微粒
C.一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D.向氢靶上发射的是含两个质子和四个中子的原子核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子的相对一为1,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分析。
【解答】A.“四中子”是由四个中子组成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微粒,一个中子相对质量为1,“四中子”的相对质量是4,不符合题意;
B.中子不带电,“四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微粒,不符合题意;
C. 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 一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符合题意;
D. 通过在液态氢靶上发射某一原子的原子核,碰撞可将一个该原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和一个“四中子”向氢靶上发射的是含两个质子和六个中子的原子核 ,符合题意;
7﹒月球上的23He(3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2表示原子的质子数)蕴藏量巨大,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以24He形式存在。从原子的构成来看,23He、24He两种原子的__中子__数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互称为 同位素 原子。
8.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_________;
(3)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__; (4)带正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
(5)带负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 (6)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是:__________;
(7)在同一原子里数目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______;
(8)在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子、原子 (2)分子、 原子(3)分子、原子、中子(4)质子、原子核
(5)电子 (6)原子核 (7)质子和电子 (8)分子
9.(2024八下·浙江期中)小明同学收集了一些微粒的资料,请你和他一起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表格中属于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
(2)已知微粒B是铁元素的一种微粒,根据表格信息写出微粒B的符号   。
(3)比较C与D两种微粒,其中质量较大的是   。
【答案】(1)A和D (2)Fe2+ (3)D
【解析】(1)根据同位素的定义分析;
(2)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荷,据此根据表格确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进而写出对应微粒的符号。
(3)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则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
【解答】(1)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则表格中属于同位素原子的是A和D。
(2)根据表格可知,微粒B的质子数为26,电子数为24,即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写作 Fe2+ ;
(3)根据表格可知,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D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则质量较大的是D。
10.(2024八下·余杭期中)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如今这些观点均是   (选填“正确”“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   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4)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提取出反物质一一超快正电子源,“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α粒子是带2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 ,则反α粒子的符号可表示为   。
【答案】(1)错误 (2)正电荷;A (3)大多数 粒子通过金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4)
【解析】(1)根据原子内部结构的知识分析;
(2)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及带电情况解答。根据探究实验的环节的知识解答;
(3)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带正电荷,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这些粒子受到排斥力后肯定会改变运动轨迹。如果没有受到排斥力,那么它们会沿原来的路径前进,而根据改变运动轨迹的粒子的数量,可以确定原子核的大小和质量。
【解答】(1)原子内部为原子核,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很大,周围是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据此可知,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 。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4)反粒子和正粒子的质量相同,电量相同,但是电性相反,因为 带正电荷,所以它的反粒子带负电荷,写作 。
易错点五、离子
例1:(2024八下·长兴月考)对 Mg和Mg2+认识正确的是 (  )
A.Mg和Mg2+不是同一种元素 B.Mg和Mg2+化学性质不同
C.Mg2+比Mg少两个质子 D.Mg2+比Mg多两个电子
【答案】B
【解析】根据镁原子和镁离子的转化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 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了镁离子。
A、Mg和Mg2+的质子数相同,属于一种元素,故A错误;
B、Mg和Mg2+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B正确;
C、Mg比Mg2+的质子数相同,故C错误。
D、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了镁离子,所以Mg2+比Mg少两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例2:(2024八下·杭州期中)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①④ 属于同种元素 B.②③④ 属于离子
C.⑤ 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 D.①⑤ 的结构不稳定
【答案】B
【解析】A、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由 质子数决定,进行解答;
B、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解答;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 );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进行解答。
【解答】A、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由 质子数决定,可知①④中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属于同种元素;故A正确;
B、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故②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可知③中核电荷数=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④中核电荷数=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为阴离子;故B错误;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 );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粒子结构示意图由可知⑤属于金属元素,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故C正确;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①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⑤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因此说结构不稳定;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例3:(2024校级期末)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可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m=n B.m=n﹣x C.m=x﹣n D.m=n+x
【解答】解: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m。
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Rn+离子是表示R原子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x+n。
则m=x+n。
故选:D。
例4:某元素原子A的质子数为a,已知和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则B元素的质子数为( B )
A. B. C. D.
例5:(2023八下·下城期中)(1)如图为某粒子R的结构示意图:
①当x=10+y时,该粒子为   (填“原子”或“阳离子”或“阴离子”)。
②若该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是Cl﹣,则y=   。
【答案】(1)原子;8
【解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相对稳定结构是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结构(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分析。
【解答】(1)①当x=10+y时,质子数=电子数,该粒子为原子。 ②若该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是Cl﹣,氯离子是氯原子得一个电子达到的相对稳定结构,y= 8.
变式训练
1.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钠离子。钠原子与钠离子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核外电子数相同 B.核内中子数不同
C.电性相同 D.属于同一种元素
【答案】D
【解析】根据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分析。
【解答】A. 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核外电子数比钠原子少了一个电子,故错误;
B. 因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只是电子发生了改变,核内中子数不变,故错误;
C. 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而钠原子不显电性,故错误;
D. 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Na+比Na少一个电子,但质子数不变,所以属于同种元素,故正确;
故答案为:D。
2.R2-的离子核外共有n个电子,则R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A.n+2 B.n-2 C.n D.2n
【答案】B
【解析】根据阴离子是原子得电子后形成及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解答】 R2-的离子是R原子得2个电子形成,其核外共有n个电子,则R原子的电子数为n-2,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n-2,B正确;
3.(2024八下·诸暨期中)化学上常用符号“ZAX”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 abXn+和 cdYm﹣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b-a=d-c B.a+n=c-m C.a-n=c+m D.b-n=d+m
【答案】C
【解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两种离子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就说明这两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解答】A.此项表示的X、Y离子的中子数相等,而XY离子的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此项等式表示XY原子的电子数相等,故B错误;
C.此等式表示X、Y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故C正确;
D.此项等于没有正确的意义,故D错误。
4、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钠离子。钠原子与钠离子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核外电子数相同 B.核内中子数不同 C.电性相同 D.属于同一种元素
【答案】D
【解析】根据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分析。
【解答】A. 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核外电子数比钠原子少了一个电子,故错误;
B. 因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只是电子发生了改变,核内中子数不变,故错误;
C. 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而钠原子不显电性,故错误;
D. 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Na+比Na少一个电子,但质子数不变,所以属于同种元素,故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2八下·杭州月考)有关Mg和Mg2+两种粒子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②化学性质相同 ③核外电子总数相同
④属于同种元素 ⑤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两种微粒的主要区别为电子数量不同。
【解答】由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可知,其质子数,元素种类和相对原子质量均相同。
6.用序号回答: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电子⑤离子、⑥原子核、⑦中子、⑧元素中,选择填空。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   (写出3种),其中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和   构成的。
(2)元素的种类由   数决定。
(3)Mg和Mg2+因具有相同的   数,故属于同种   。
【答案】(1)①②⑤;②;④;⑥
(2)③
(3)③;⑧
【解析】(1)根据物质的构成,原子的定义及构成分析;
(2)根据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分析;
(3)根据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分析。
【解答】(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故选 ①②⑤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2)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3) Mg和Mg2+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属于同种元素。
故答案为:(1) ①②⑤ ; ② ; ② ; ② ;(2) ③ ;(3) ③ ; ⑧ 。
7.(2024八下·杭州月考)如图甲是钠和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过程图。据此回答:
(1)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2)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钠原子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   。
【答案】(1)质子数不同(2)失去;钠离子和氯离子
【解析】(1)元素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可形成离子。
【解答】(1)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钠离子带正电荷,故钠原子 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 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
8.(2022秋 卧龙区校级期末)图是A,B,C,D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A,B,C,D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字母)。
(2)a的数值可以是    。
【解答】解:(1)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由示意图看出,A、C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21·cn·jy·com
(2)由示意图看出,D可能是原子,也可能是离子,当是原子时,质子数=电子数,17=2+8+a,a=7;当是离子时,得到一个电子,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a=7+1=8。【出处:21教育名师】
故答案为:(1)A、C;(2)7或8。
9.如表列出了部分人体中含量较多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H O Na Mg Cl K Ca
(1)属于第四周期的元素是   .
(2)钙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若某种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则它的中子数为   .
(3)一般来说,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   (填“<”、“=”或“>”)4个;钠、钾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比较下列三种微粒的架构,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相同点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②不同点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答】解:(1)由元素周期律可知,: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由结构示意图可知属于第四周期的元素是:K、Ca;
(2)由钙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钙元素的核电荷数是20,若某种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则它的中子数是:40﹣20=20.
(3)一般来说,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4个,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可知金属钠、钾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由三种微粒的架构可知,①相同点是电子层结构相同;②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
故答案为:(1)K、Ca;(2)20,20;(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4)①电子层结构相同;②核电荷数不同.
10.(2024八下·长兴期中)化学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中甲是   。
(2)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
(3)图2表示甲、乙、丙三种微粒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三种微粒表示   种元素。
(4)三种微粒中质量最大的是    (填“甲”、“乙”或“丙”)。
【答案】(1)原子
(2)Na+与Cl-
(3)2
(4)甲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