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含答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含答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3 15:0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通过《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示意图》等,探究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根据不同时期的愚公形象,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价值,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悟新知】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多元起源
(1)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①    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发展历程
时间概况
先秦时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秦汉时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②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时期儒、佛、道交汇融通,玄学盛行
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③    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宋元时期的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提倡④    的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⑤    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以后⑥    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内涵举例
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⑦    ”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倡“⑧    ”
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⑨    ”说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⑩    ”的概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墨家主张“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内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主张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视“   ”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特点:(1)本土性。 (2)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1840年以前创造的并能够经过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换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其内容包含物质形态、知识技艺、行为制度、文学艺术、思想精神等层面。
2.文化认同
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在共同的宗教信仰、历史经验、语言、民族、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文化价值指向,它可以超越政治和经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这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从修身开始的,中经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以个人道德实践为基础,以实行德治为核心,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与广大人民的生活相贴近,与中国人传统的伦理文化心理相合拍,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易于在社会实践中推广实施。因此,这种“入世”精神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和中期,对于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稳定封建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制统治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这种以修身、齐家为基础的思想,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协调了家庭伦理关系,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
思考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把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
思路引领:从源远流长这一关键词入手,思考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历史悠久且从未中断,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引导学生按领域从地理位置、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分析。
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解题关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
思路引领:可结合材料任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其中的某一内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具体阐述。
问题探究 结合课文,查阅资料,列举更多的核心概念,探讨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解题关键:明确核心概念就是核心价值观。
思路引领:可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选取;结合所学知识点明其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
学习拓展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解题关键:判断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明确当代价值指向。
思路引领:第①小问重在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进而把握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具体表现;第②小问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和作用等方面思考。
【合作探究·提素养】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材料二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努力探求救国之道。
材料三 “中华民族具有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根据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图中的a、b、c、d四处曲线的走向作出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二,请将时间轴中①②所代表的晚清时期的探索补充完整。在时间轴上所展示的四件大事中任选一件,说明其实践效果。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材料 愚公移山的故事源起于《列子·汤问》,愚公形象经过数代人的建构,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愚公形象的演变 史料出处
南宋以后,愚公形象世俗化倾向更趋明显……泛化成世俗说教中的经典故事……至明代,愚公移山被定型为一种精诚的精神,愚公成为训谕后人的标志性形象 李素梅《愚公移山形象的传承与演变考论》
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徐悲鸿创作的国画《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形象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的写照,其宏大的气魄正是让敌人望而生畏的自信,民族的艰辛、对胜利的渴望让潜伏在人们血液中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开始沸腾。可以说,这幅国画的创作是一个苦难时代对愚公移山精神价值的又一发现
自从1953年开始实行农业合作社制度后,厉家寨大山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兼党支部书记厉月举带领社员们改河道,削岭头,建水库,闸山沟,砌石井,并地块,整梯田,科学种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到1956年,全合作社的粮食亩产已经达到了276.4公斤,这标志着厉家寨提前完成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为此也获得了“英雄的大山社”的荣誉称号。1957年,毛泽东在《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报告中,题词写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 缪琳《愚公移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请结合时代背景,对材料中不同时期的愚公形象进行解读。
【随堂检测·精评价】
1.汉初,《诗》《春秋》等五经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齐、鲁两地。到西汉中后期,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因此私学盛行、学校林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统一国家的巩固
B.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C.太学教育的衰落
D.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
2.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迎新,清明节踏青,端午节挂艾草,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  )。
A.天人感应 B.天人合一
C.敬天保民 D.厚德载物
3.据下图可推知,中国古代体育(  )。
     
图1          图2
A.彰显社会实践的德艺相兼特征
B.包含雅俗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C.注重贵贱尊卑的道德行为规范
D.镌刻循规守礼的传统文化烙印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悟新知
知识梳理
①华夏族 ②儒家思想 ③理学 ④个性自由
⑤科学与民主 ⑥马克思主义 ⑦敬天保民 ⑧仁 ⑨仁政 ⑩道 尚贤 和
教材问题
思考点
答案提示
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不易受到外来文明入侵。经济上:自然经济不断发展,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政治上:国家政体以统一为主,政局相对稳定。民族上:民族交融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文化上:汉字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和传承性。
学思之窗
答案提示:以儒家的“五常”思想为例。儒家把仁、义、礼、智、信,即“五常”当作主要理念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对他人要讲仁爱,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讲正义,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解决问题要讲智慧,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答案提示
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核心思想理念类,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二是中华传统美德类,诸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三是中华人文精神类,诸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以个人道德实践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等。
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为“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与奋斗过程中由经验凝结而成的文明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历代关于传统经典的解读与阐述都蕴含深刻思想,有必要通过阅读经典的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不断地传承下去。
学习拓展
答案提示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既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也不乏摧残人性、压制创新能力的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下面列举了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精华和糟粕。
精华部分
①仁、中庸: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②仁政、民本、德治:有利于社会稳定,保证统治长治久安。③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等进取精神。④注重道德、团结、诚信、气节等民族精神。⑤见义忘利,见危授命,“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⑥注重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糟粕部分
①维护尊卑等级的纲常礼教。②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③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缠足、一夫一妻多妾制等。④扼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士”。⑤宣传迷信,培养愚忠愚孝的奴才意识。
为此,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看问题,“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能因传统文化中有优有劣,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取之有道的义利观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创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彰显中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是建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我们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合理资源,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当代文化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融通,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和“流”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愿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合作探究·提素养
任务1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审题思路
【参考答案】 (1)a:秦朝焚书坑儒,以法家思想治国。b:汉武帝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c: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d:宋朝出现理学,实现了儒学的复兴。
(2)①洋务运动。②辛亥革命(清末新政、义和团运动亦可)。
实践效果: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解放了思想。洋务运动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是其保障国家安全、抵御外来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维新变法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以失败告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但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清末新政在官职、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未能实现自救,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但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任选一件说明即可)
(3)认识: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任务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审题思路
【参考答案】 宋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理学的发展及儒学人士投身教化,愚公移山被定性为精诚的精神,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意志,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秩序。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危机加深,愚公形象成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写照,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救亡意识,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的困难局面,愚公化身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总之,愚公移山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从题引得出“愚公形象经过数代人的建构,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从出处得出“《愚公移山形象的传承与演变考论》”“《愚公移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从正文得出“南宋以后,愚公形象世俗化倾向更趋明显”“泛化成世俗说教中的经典故事”“愚公移山被定型为一种精诚的精神,愚公成为训谕后人的标志性形象”“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徐悲鸿创作的国画《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形象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的写照,其宏大的气魄正是让敌人望而生畏的自信”“1957年,毛泽东在《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报告中,题词写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等,进而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明确其目的和作用
“四定” 定向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 请结合时代背景,对材料中……(指导学生在设问中画出关键词)
定法词(概括、说明、评析): 进行解读。(指导学生在设问中画出关键词)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时空限定——不同时期;内容限定——愚公形象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本题要求“对材料中不同时期的愚公形象进行解读”,即从不同的时代背景来解读这一现象。据材料“南宋以后,愚公形象世俗化倾向更趋明显”“泛化成世俗说教中的经典故事”“愚公移山被定型为一种精诚的精神,愚公成为训谕后人的标志性形象”“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徐悲鸿创作的国画《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形象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的写照,其宏大的气魄正是让敌人望而生畏的自信”“1953年开始实行农业合作社制度后”“1957年,毛泽东在《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报告中,题词写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归纳得出要点,最后总结明确不同时期的愚公移山精神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备注:第1课“四定”中的“定向词”和“定法词”,目的是让学生在审题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后面的所有课时不再设置,“四定”改为“两定”。)
随堂检测·精评价
1.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促使天下的年轻人学习儒学,即主流意识形态由黄老之学转变为儒学,故选D项;统一国家的巩固包含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而材料仅仅是主流思想变化的表现,排除A项;秦朝已经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促进太学教育的发展,“衰落”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2.B 据材料可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这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顺应,是天人合一的表现,故选B项;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敬天保民是西周统治者提出的统治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厚德载物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形容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3.A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左侧图片反映了礼仪为先的道德品质,右侧图片反映了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二者相结合彰显了社会实践的德艺相兼的特征,故选A项,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民间娱乐活动,排除B项;图片中的围棋所反映的道德教化适用于所有人,不存在等级色彩,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