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二)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2.(改编)下图所示为出土的五千年前的古埃及莎草纸,其制作过程是将莎草茎的硬质绿色外皮削去,把浅色的内茎切成一片片薄片,再用石头等重物压制而成,曾在欧洲和西亚流行,并因发明久远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由此可见,莎草纸的发明( )。
A.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有力证明
B.推动了西亚和欧洲文明的产生
C.是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产品
D.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
3.古埃及雕塑家着重刻画人物的头部,其他部位则雕刻得十分粗犷、简略,这通常使雕塑显得僵直、呆板,没有丝毫的感情流露,而古希腊的雕塑家时时刻刻考虑的是如何在人物姿态的优美与形象的自然之间找到平衡。这种不同( )。
A.证明自然环境影响文化发展
B.说明人文主义传播范围狭窄
C.表明两地不存在文明的交流
D.根源于两地政治经济的差异
4.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下表所示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这反映出( )。
地区 斯芬克斯形象
古埃及 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
亚述、波斯 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着皇冠
希腊 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A.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C.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D.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
5.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发现了原产于15世纪左右中国的瓷器。这体现了( )。
A.中国古代发达的手工技艺
B.文明交流的源远流长
C.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
D.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6.有学者认为,罗马人不但用自己的劳动和心智创造了本地区文明,而且还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在开放、融合中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达文明。由此可知,罗马文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为( )。
A.坚持本民族物质文化特色
B.坚持开放并不断融合文化
C.激发民族创造力和自豪感
D.地中海区域得天独厚的优势
7.日耳曼人统治西欧之后,创造了基督教的神学观,古希腊、罗马文化被视为“异教”惨遭抛弃。在公元8—10世纪的百余年中,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场有组织的翻译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的运动,大量相关典籍以阿拉伯语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据此可知,该运动( )。
A.表明阿拉伯与西方文化同根同源
B.体现了中古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C.对欧洲文明的存续产生深远影响
D.加速了对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吸收
8.下表反映的是柏拉图有关财富的言论。这可以折射出柏拉图( )。
A.财富观带有伦理色彩
B.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C.受智者学派思想影响
D.迥异于孔子的义利观
9.希腊神话产生一千多年后,在西方文学中得以发扬光大,其中的美神阿佛洛狄忒,成为彼特拉克笔下美丽的劳拉,而爱神厄洛斯的世界则是《十日谈》抒情的笔意所在……希腊神话中,诸如海神、智慧女神等,多数在外形上无异于人类,他们个性张扬,尽情地享受现实世界的生活。这说明,希腊神话( )。
A.改变了西欧民众审美意趣
B.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C.推动了基督教信仰世俗化
D.成为文艺复兴旗帜
10.15世纪,不少教皇热衷于搜集和收藏古典手稿,如尼古拉五世一当上教皇,就宣称要建立一所教廷图书馆,他还在梵蒂冈设立了一个翻译、抄写和编纂中心,招募各地知名学者前来服务。这些古典手稿内容广泛,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哲学著作,古希腊宗教和神学著作。教皇的上述活动( )。
A.意在用宗教的形式彰显人文精神
B.通过自身的特有方式助推文艺复兴
C.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利于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11.罗马诗人贺拉西说:“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文学艺术被搬进了荒野的拉丁区。”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现象的是( )。
A.希腊字母逐步演化出拉丁字母
B.古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
C.万神殿集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
D.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的形成
12.哥特式建筑在中古西欧广泛流行。下图所示的科隆大教堂就是其中的典型,它生动地阐释了“美是上帝的名字”。这说明中古西欧文化( )。
A.继承了古代希腊的传统
B.深受基督教信仰的影响
C.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倾向
D.有浓厚的骑士文化色彩
13.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来自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14.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道:“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文中描述的这一制度( )。
A.根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传统
B.有利于古代印度各阶层的团结
C.导致古代印度频繁遭受外族的入侵
D.凸显了古代印度文化的等级性
15.有研究者论及某一古代文明时说道:它非起源于大河平原,而是崛起于贫瘠的火山高地和茂密的热带雨林之中。它没有金属工具,没有牛马猪羊,没有轮车,生产力水平只停留在石器时代,却建起了20层楼高的金字塔、遍饰精美浮雕的巨石祭坛、观测天体运行的天文台,培育出了世界文明之苑中耀眼的一朵奇葩。“它”位于( )。
A.巴尔干半岛南部 B.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C.中美洲尤卡坦半岛 D.欧亚非三洲交界处
16.我国一些学者发现,印第安人的医学、历法、习俗等与古代中国十分相似,墨西哥瓦哈卡地区的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国海岸、海底发现了3 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在加州的岩壁上发现了中国古文字。对此合理的推论可能是( )。
A.中国和美洲较早已有交流
B.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
C.世界各地文化具有同质性
D.美洲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萨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国)时期,阿拉伯人的军事征服,从国家界限上打破了双方交往所受的政治阻隔。倭马亚王朝(阿拉伯帝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时期,波斯统治者大力实行语言和币制改革,推行了一系列阿拉伯化的举措。许多波斯人皈依伊斯兰教,逐渐适应并融入阿拉伯社会。阿拉伯人开始重视对波斯等民族古代作品的翻译工作,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第二个世袭王朝)前期,一批波斯籍学者将大量波斯语文学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版本,而不少阿拉伯学者也积极学习波斯语言,研究波斯文化。
——摘编自李敏《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的交往》
材料二 在美国,关于美洲文化产生和发展存在着两个学派的争论。独立发明学派认为,古代美洲文明是独立产生的。文化传播学派认为古代美洲突然出现的高度文化是在亚洲文明的影响下产生的。两个学派强调亚洲和美洲都把老虎作为崇拜对象。文化传播学派把这种类似的崇拜对象视为两种文明联系的证据。而独立发明学派却把这种相类似的崇拜物视为巧合。但在关于美洲高度文化起源的争论中,独立发明学派似乎忽视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古代中国人与北美、中美、南美印第安人在祈雨传统、图腾崇拜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
——摘编自[美]刘敦励《中国古代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的美洲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阿拉伯文明与波斯文明交流的方式。(8分)
(2)指出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并说出作者持该观点的依据。(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文明交流的积极影响。(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位于亚欧大陆交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拜占庭文明,曾在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拜占庭文明在君士坦丁时代已在罗马帝国的框架内形成。拜占庭帝国在行政统治机构与原则、传统法制观念及应用上完全延续罗马帝国的传统。文明地区相当近,甚至在帝国初期还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人类最初的辉煌文明所在之处,所以可以相当便利地接受古代东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君士坦丁利用其对基督教的宽容政策以达到其争取民心,巩固统治,扩大势力,完成罗马帝国统一,建立自身专制的目的。到后来,拜占庭文学、艺术逐渐渗入基督教精神,该宗教哲学也逐渐替代以前起主导作用的世俗哲学,成为拜占庭的正统哲学。基督教教义等与古典文化的修辞学、哲学完美地结合,使基督教文化系统化、理性化,可以被大众所接受。
——摘编自杨龙《浅析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二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客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前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地一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三则史料的历史价值。(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亚、中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从“文明的汇聚与传播”角度对材料进行说明。(14分)
参考答案
1.A 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网等活动,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故B项排除;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比较古代世界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故排除D项。
2.D 莎草纸由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及其特殊属性可以被长久保存,因此在欧洲和西亚地区流行,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D项正确。地理环境对莎草纸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但是以此来印证地理环境决定论则失之偏颇,排除A项。莎草纸对西亚及欧洲的文明会产生影响,但并非推动了其产生,排除B项。莎草纸并非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产品,排除C项。
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是奴隶制专制国家的典型代表,农耕经济占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古埃及雕刻家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的,他们创作雕塑作品主要是为了歌颂王权;古希腊雕塑艺术则是在一个更加重视人的理性和感性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和人文主义哲学影响了雕塑艺术,艺术家追求表现人体的自然美和动态美。在古希腊,人体被认为是美的最高形式,雕刻家们力求在作品中展现人体的和谐比例和自然姿态,故选D项。古埃及与古希腊雕塑存在差异与自然环境的不同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是古埃及与古希腊雕塑存在的差异,与人文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不存在文明的交流”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4.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传播开来后,在多个地区文化中都有斯芬克斯这一传说,但是其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和含义,从中可以看出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D项正确;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但材料体现的是斯芬克斯形象在各地文化中的不同之处,并非多元一体,排除A项;“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的表述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不是文明的一脉相承,而是文化现象在发展中的演变,排除C项。
5.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产于15世纪左右中国的瓷器”在今非洲的坦桑尼亚被发现,这体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瓷器的制作工艺,无法反映中国古代的手工技艺情况,排除A项;仅由材料无法看出“源远流长”,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没有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D项范围太大,排除。
6.B 据材料“海纳百川……开放、融合中……文明”可知,罗马人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明,还通过开放和融合的方式,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明,故选B项;虽然罗马文明有其独特的物质文化特色,但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文明的开放和融合,而不仅仅是坚持本民族的物质文化特色,排除A项;虽然民族创造力和自豪感对于文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材料并没有强调这一点,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到地中海区域的优势是罗马文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是强调了罗马人的开放和融合态度,排除D项。
7.C 阿拉伯世界翻译古希腊、罗马典籍,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存续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同根同源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阿拉伯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D项所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8.A 据所学知识可知,伦理的意思是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而材料中柏拉图的财富观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来衡量财富的,主张追求财富必须要有德性,否则不能称之为财富,带有较强的伦理色彩,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追求财富的标准,而不是反对追求财富,故排除B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财富,而柏拉图主张追求财富要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故排除C项;虽然孔子和柏拉图的财富观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在看待财富和道德的问题上是基本一致的,故排除D项。
9.B 材料“希腊神话中,诸如海神、智慧女神等,多数在外形上无异于人类,他们个性张扬,尽情地享受现实世界的生活”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欧民众的审美意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信仰的世俗化,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古希腊神话影响了文艺复兴,但其并没有成为文艺复兴的旗帜,排除D项。
10.D 教皇为了扩大政治影响,积极开展搜集和收藏古典手稿的活动,这些活动保护和抢救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扩大了文艺复兴的成果,有利于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故选D项;题干所述教皇的活动意在扩大教皇的政治影响力,而不是用宗教形式彰显人文精神,排除A项;教皇的上述活动意在汲取其他营养助力基督教的发展,而不是助推文艺复兴,排除B项;宗教改革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而不是教皇的上述活动,排除C项。
11.C 根据材料“希腊被擒为俘虏……文学艺术被搬进了荒野的拉丁区”可知,希腊地区被古罗马占领,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和历法等领域多有建树,万神殿集古希腊柱廊式和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故C项正确;拉丁字母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由希腊字母间接发展而来,而公元前146年罗马共和国基本实现对希腊地区的完全控制,A项不是古罗马占领希腊后受其文学艺术影响的结果,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古罗马占领希腊后,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融合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但材料未涉及拜占庭文化,排除D项。
12.B 据材料“生动地阐释了‘美是上帝的名字’”可知,中古时期,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故选B项;哥特式建筑发源于12世纪的法国,其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与古希腊传统无关,排除A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骑士文学大多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3.C 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胡俑,这生动地反映了东罗马人、波斯人、回鹘人、粟特人在当时中国和朝鲜半岛的生活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代丝路畅通发达的结果,故选C项;墓葬中出现胡俑,无法体现当地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排除A项;唐代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畅通,“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的说法比较片面,排除B项;“外交”是近代伴随着主权国家的形成才出现的概念,中国古代王朝只有藩务和夷务,而没有外交关系,排除D项。
14.D 由“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中的四姓指的是四个种姓,其突出特点是将人分为四个等级且互不通婚,因而凸显了古代印度文化的等级性,故选D项;婆罗门教为这一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并不是这一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制度将社会划分为森严的等级,不利于古代印度社会各阶层的团结,排除B项;这一制度导致古代印度社会缺乏凝聚力,可能给外族入侵以可乘之机,但不是外族频繁入侵的原因,排除C项。
15.C 据所学可知,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羽蛇神金字塔的塔顶建有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在塔上观察天象,与材料“遍饰精美浮雕的巨石祭坛”“观测天体运行的天文台”相符,故选C项;巴尔干半岛南部属于地中海型气候,与材料“热带雨林”相悖,排除A项;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为肥沃的冲积平原,与材料“贫瘠的火山高地”相悖,排除B项;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的文明生产力水平较高,与材料“生产力水平只停留在石器时代”相悖,排除D项。
16.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第安人在医学、历法、习俗甚至某些文字的发音等方面,与古代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美国海岸、海底发现的古代中国的石锚等,反映出中国和美洲较早已有交流,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说明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世界各地文化的同质性,排除C项;“美洲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7.【答案】(1)方式:军事征服;语言和币制改革;宗教皈依;翻译文学作品。(8分)
(2)观点:美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亚洲文化的影响。(2分)
依据:亚洲和美洲都曾经把老虎作为崇拜对象;美洲人在祈雨传统、图腾崇拜等方面与古代中国人具有相似性。(6分)
(3)积极影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多元化;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有利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阿拉伯人的军事征服,从国家界限上打破了双方交往所受的政治阻隔”可知军事征服;根据材料“波斯统治者大力实行语言和币制改革,推行了一系列阿拉伯化的举措”可知语言和币制改革;根据材料“许多波斯人皈依伊斯兰教,逐渐适应并融入阿拉伯社会”可知宗教皈依;根据材料“阿拉伯人开始重视对波斯等民族古代作品的翻译工作,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第二个世袭王朝)前期,一批波斯籍学者将大量波斯语文学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版本,而不少阿拉伯学者也积极学习波斯语言,研究波斯文化”可知翻译文学作品。第(2)问,根据材料“文化传播学派认为古代美洲突然出现的高度文化是在亚洲文明的影响下产生的”可知美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亚洲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两个学派强调亚洲和美洲都把老虎作为崇拜对象”可知亚洲和美洲都曾经把老虎作为崇拜对象;根据材料“古代中国人与北美、中美、南美印第安人在祈雨传统、图腾崇拜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可知美洲人在祈雨传统、图腾崇拜等方面与古代中国人具有相似性。第(3)问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18.【答案】(1)特点: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密切联系。(6分,任答两点即可)
(2)史料一、二是文献史料,史料三是实物史料,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西亚的以下情形:政治上,史料二的《汉谟拉比法典》及其相关规定,可以用来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比如其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等等。经济与社会生活上,三则史料相互印证,葡萄酒的成熟的制作工艺,以及葡萄酒在古代西亚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因此受到法律的规范。文化上,史料一的《吉尔伽美什》及其相关描述,可以用来研究古代西亚辉煌的文化成就,以及楔形文字的使用情况,等等。(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接受古代东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及所学可知,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据材料一“基督教教义等与古典文化的修辞学、哲学完美地结合”可知,与基督教文化密切联系。第(2)问,从史料类型、内容、蕴含的历史信息等方面分析三则史料的价值。学生能区分不同史料的类型,并能从古代西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角度对史料进行解读,言之有理即可。
19.【答案】示例
论题:人类交往的过程是不同文明汇聚、传播、升华的过程。(2分)
说明:亚历山大远征途中兴建了许多城市,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促使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也与希腊文化进行碰撞和交流。
印度科学文化成就如数字、代数、天文学、医学等,通过阿拉伯帝国这座文明之桥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西亚、中亚的伊斯兰教文明也传到南亚次大陆,对印度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华文明很早就与西亚、中亚进行了交流。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纺织、凿井等技术传到了西亚、中亚,继而传播到欧洲,中华文明也随之传播到这些地区。后来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先进中华文明传到欧洲,对人类文明的交流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亚、中亚的文学艺术和农业技术传播到中国,罗马商人和政府使者的往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西亚、中亚在文明交流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自身文明之间也互生出多元的特色,本土的文明也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阿拉伯人把古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本地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10分)
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各地区的文明不断交流并相互影响。(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西亚、中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知,西亚、中亚在传播东西方文明的同时,又吸收东西方文明,由此可见人类交往的过程是不同文明汇聚、传播、升华的过程。论述可结合西亚、中亚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到的作用以及东西方文明传播、交流的史实进行概括,如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华文明的传播,西亚、中亚在这些文明的传播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