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汉代重视发展私学,下表所示为汉代私学学习内容的简要情况。政府重视发展私学主要是为了( )。
A.凸显儒学独尊地位 B.培养人才综合素质
C.加强基层民众教化 D.创新教育实施路径
2.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列举了两宋22个书坊名称。这些书坊开始在所刊书之首尾、序后、目录后,或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如“闽山阮仲猷种德堂刊”。该现象表明( )。
A.两宋已有版权保护意识
B.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普及
C.商品经济促进书坊繁荣
D.技术革新推动文化传播
3.1872—1875年清政府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下表所示是对他们归国后就业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该现象( )。
从事行业 外交(海关)、海军(船业)、矿务、电报
人数/人 3 216 818
从事行业 铁路、商业、医业、教育
人数/人 16 754
A.加速了清政府走向灭亡
B.有助于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C.标志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D.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4.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强推近代族学,鼓励各地宗族用祭祀产业兴办近代初等小学。各省设立督学视察制度,督导各地族学的建设。这些学校还聘用私塾老师,课程也是四书五经。近代族学的兴办( )。
A.说明中国乡村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体现南京国民政府致力于教育近代化
C.说明中国学校仍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
5.民国创立后,公立中学由地方政府主办,分为省立、市立、县立等。1938年后,教育部在国统区先后创办数十所“国立中学”,学校主要招收沦陷区、战区来的流亡中学师生,国家拨款教育经费乃至生活费。这( )。
A.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
B.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承
C.强化了国民党一党专政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到15世纪末,欧洲已有40多所大学,它们基本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大学具有司法权,在经济上不依赖于城市政府;在内部,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与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表明,当时欧洲大学( )。
A.设置了完善的课程体系
B.摆脱了对封建领主的依赖
C.推动了城市的自治进程
D.改变了科学的从属地位
7.拿破仑从1802年起进行教育改革,建立帝国大学作为全面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的机构,将全国划分为27个学区,学生必须身着统一制服,按军队编制进行严格操练。拿破仑的教育改革( )。
A.适应帝国统治和社会需要
B.使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C.加快了军国主义扩张步伐
D.推动教育世俗化和商业化
8.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
A.印刷书的积极作用
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
C.战争对文化的破坏
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9.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来自国王和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该博物馆还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
A.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自然遗产的保护
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术的改进
10.近代以来,一些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这说明( )。
A.绅吏阶层支持推动新政兴起
B.社会读书风气浓厚
C.公共资源建设彰显国家自觉
D.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11.1964年颁发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将百年来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及其科学化历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以国际性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由此可见,该宪章是( )。
A.第一个古迹保护的法律
B.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
C.文物建筑的修复性宪章
D.古迹保护的国际性宪章
12.2013年,“美国公共数字图书馆”正式上线,读者在该平台上除了能阅读各类数字图书外,还可以轻松获取报纸、期刊、手稿、图片、音像、视频、档案文献、博物馆藏品等众多格式的资源。这反映了( )。
A.政府重视全民阅读与教育强国
B.科技发展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
C.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文化输出
D.人类共同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
13.2022年春晚舞蹈节目《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的画意。这表明( )。
A.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14.(原创)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4 0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200余万册(件),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线上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同步对外开放。这表明( )。
A.我国图书馆体系逐渐完备
B.国家高度重视图书事业发展
C.图书馆拥有服务公众的职能
D.人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15.2022年,经网络评选并听取相关专家、市直有关部门意见,石家庄市最终确定的本市“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是:桃林坪花脸社火、正定高照(“中幡”)、无极剪纸、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井陉拉花、常山战鼓、耿村民间故事、石家庄丝弦、石家庄酒酿造技术、井陉木雕。这一举措( )。
A.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B.旨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C.缘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D.凸显了石家庄的省会地位
16.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顶被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2024年底修复后的巴黎圣母院重新对外开放。2024年7月,中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 )。
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朝就有了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馆长”之类的职务,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民间私人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宋代,宋太宗建立崇文院,专门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明清时期,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除官方图书馆外,民间图书馆也广泛存在。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从唐代开始,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公藏还是私藏,均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
——摘编自谢灼华主编《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
材料二 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图书馆是广雅书院的藏书楼——冠冕楼。它的藏书除传统的经史子集丛书外,当时流行的西政丛书、西学大成、各国交涉公法等汉译西书均有收藏。冠冕楼设掌书生二人,专门管理藏书,同时又有便利读者的阅览规则及措施。院长朱一新还编印藏书目录,以便检目借阅。为方便院生夜间阅览,在住宿的斋院附近另设小书楼。藏书有复本的也供院外士人借阅。近代性质的图书馆在戊戌前后组创的各种学会中首先普及开来。它们大多由会员捐款购买中外经世有用之书,藏于公所,供会内同仁借阅。会外有志读书者,可以出资租书阅读,也可由保人介绍在会内阅览。
——摘编自张晓《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14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书》载:“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大业初年,隋炀帝又在通济渠西段,先后修筑了洛口仓、含嘉仓等。洛口仓其仓城周围20余里,城内三千粮窖,每窖可储存粮食八千石,可谓“积天下之粟”。它位于黄河与洛水交汇处且高出河床50米的台地上。含嘉仓有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以解两都粮食供应的燃眉之急。含嘉仓北望邙山,南邻洛水,东临瀍河,仓城内地高土厚,地势北高南低。除仓窖外,粮仓有保护其安全的仓城,仓城有城墙,并驻有重兵把守,仓城内有专供运粮使用的漕渠、道路,还设置了专门的粮仓管理区。
——摘编自龚?《隋唐大运河通济渠西段三个粮仓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
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大运河沟通了燕文化区、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文化相互接触、整合。在唐代的时候,胡乐、胡舞、胡服,在运河流域就风靡一时。在运河沿线的北京、通州、扬州、苏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寺庙,成为运河流域佛教的传播中心。
——摘编自杨家毅《大运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大运河粮仓设置的特征,并说明其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截至2023年9月,中国已有57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名录,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名单(部分)
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上表(或其他中国世界遗产)中任意选取其中两处分别论证其历史文化价值。(12分,要求:角度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合理。)
参考答案
1.B 材料提及汉代私学学习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儒学、黄老之学、法律、天文等诸多方面,据此可知汉代私学注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故选B项;“凸显儒学独尊地位”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专经教授“黄老之学、法律、天文”等相悖,排除A项;私学教育群体范围小,无法达到加强基层民众教化的目的,排除C项;“创新教育实施路径”不符合时空,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D项。
2.A 材料“这些书坊开始在所刊书之首尾、序后、目录后,或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说明书商已经有了版权意识,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普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多个“书坊”在书籍上印有“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以便与其他书坊区别开,这反映的不是书坊的繁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技术革新,排除D项。
3.D 据材料“1872—1875年清政府派遣”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归国后就业基本集中在外交和工商业领域,这体现的是洋务派现代化的尝试,故选D项;据表格信息可知,留学生归国后就业集中在外交和工商业领域,助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表格信息可知,留学生归国后就业集中在外交和工商业领域,助推了中国外交、工商业、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这也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起到了瓦解作用,“有助于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晚于新式学堂的兴办时间,排除C项。
4.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族学以宗族组织为依托,兴办近代初等小学,所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故选D项;南京国民政府倡导兴办近代族学,有利于教育近代化,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说明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排除A项;“课程也是四书五经”说明近代族学并非“致力于教育近代化”,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近代中国部分乡村的学校教育内容仍是四书五经,不能表明中国学校都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C项以偏概全,排除。
5.B 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学校主要招收沦陷区、战区来的流亡中学师生,国家拨款教育经费乃至生活费”。对沦陷区、战区的流亡师生的教育保障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故B项正确;官僚资本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内容,而本题所说的主要是文化方面,排除A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本题未涉及,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6.C 据材料“大学具有司法权,在经济上不依赖于城市政府”“在内部,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与各种事务进行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欧洲大学具有对内部事务进行独立管理的权力,能影响城市的自治,推动了城市的自治进程,故选C项;当时设有的学科只有四个,无法完全覆盖所有的课程,因此无法证明当时欧洲大学设置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排除A项;虽然当时欧洲大学在经济上独立于城市政府,但材料并没有明确提到其已经摆脱了对封建领主的依赖,且与中世纪欧洲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科学地位的信息,无法证明当时欧洲大学改变了科学的从属地位,排除D项。
7.A 由“建立帝国大学”“全面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将全国划分为27个学区”“学生必须身着统一制服,按军队编制进行严格操练”可得,拿破仑的教育改革体现出国家对教育的统一管理和严格规范,这适应了帝国统治和社会需要,故选A项;题干所述是关于教育方面的宏观政策和规定,并未涉及教学与研究这种微观问题,排除B项;拿破仑进行的是教育改革,而不是军事改革,且法国当时并不存在军国主义扩张,排除C项;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涉及帝国公共教育的宏观政策,与教育的世俗化和商业化不符,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该政府官员认为保存历史文献更有效的方式是增添副本,而非用更加密闭的方式保护历史文献,这从侧面说明印刷书的广泛流行为历史文献的保护提供了更多样的方式,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主旨是历史文献的保护而非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印刷历史文献副本的作用,而非公民的作用,排除D项。
9.A 据材料“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可知,亚历山大博物馆积极推进希腊典籍和相关科学的研究,有利于古希腊文化的传承,故选A项;“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说明博物馆主要用于科学的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有利于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分科教育,排除C项;中国唐宋时期才出现印刷术,后来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和非洲,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的态度非常积极,并在1910年颁布图书馆章程,这说明国家自觉建设公共资源,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政兴起的信息,排除A项;“社会读书风气浓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将百年来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及其科学化历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以国际性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可知,该宪章将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及科学化的概念、理论、原则用文字形式在国际层面加以确定并约束,具有国际性,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1964年颁发的文件,没有明确其他时间的相关规定,故“第一个”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宪章规定,没有明确具体的缔约国数量,且没有明确其他相似法律文件的签订国家情况,故“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该宪章是古迹保护与修复的国际性宪章,内容广泛,不仅仅强调文物建筑的修复,故“文物建筑的修复性宪章”与材料逻辑不符,排除C项。
12.B 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公共数字图书馆上线,读者可以从中轻松获取各类资源,这反映了科技发展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教育强国”,排除A项;“文化输出”是指本国文化向其他国家传播,材料中读者轻松获取资源不是美国文化输出的表现,排除C项;人类共同遗产是指人类共同拥有的物品,材料“美国公共数字图书馆”不属于人类共同遗产,排除D项。
13.B 据材料“2022年春晚舞蹈节目《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可知,春晚舞蹈与冬奥会选手服装的创意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故选B项;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中华文化对其他文明的吸收借鉴上,排除A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千里江山图》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以天下为己任是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丰富,与数字图书馆一起对外开放,拥有服务公众的职能,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我国图书馆体系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国家对图书事业的态度,排除B项;人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无从体现,排除D项。
15.A 据材料“常山战鼓、耿村民间故事、石家庄丝弦”等可知,石家庄市确定的本市“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的项目多属于民间项目,且多有民间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故选A项;石家庄市确定的本市“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世界文化多样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石家庄市是省会,但是民间文化传承无法凸显其省会地位,排除D项。
16.B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B项正确;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排除A项;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C项说法错误,排除;庆祝民族节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D项说法错误,排除。
17.【答案】(1)特点:出现较早;政府主导;曲折发展;受统治政策和技术条件影响较大;重收藏,少开放;藏书种类丰富。(8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影响: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4分)
(2)主要变化:开始大量收藏西方书籍;藏书更加注重实用性;管理制度更加科学规范;管理方法更加人性化;借阅范围扩大,开放程度增强。(8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影响;有志之士的推动。(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周朝就有了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可知图书馆出现较早;根据材料一“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可知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可知藏书种类丰富;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公藏还是私藏,均重在收藏”可知重收藏,少开放;根据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可知,中国古代图书馆发展曲折,受统治政策及技术条件影响较大。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的影响体现在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等方面。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二“当时流行的西政丛书、西学大成、各国交涉公法等汉译西书均有收藏”“经世有用之名”可知,中国近代图书馆开始大量收藏西方书籍,藏书注重实用性;根据材料二“冠冕楼设掌书生二人,专门管理藏书,同时又有便利读者的阅览规则及措施”可知,近代图书管理制度更加规范;根据材料二“为方便院生夜间阅览,在住宿的斋院附近另设小书楼”可知,管理方法更加人性化;根据材料二“会外有志读书者,可以出资租书阅读,也可由保人介绍在会内阅览”可知,借阅范围扩大,开放程度增强。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严重、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影响、有志之士的推动等方面分析。
18.【答案】(1)特征:规模大,仓窖数量多;仓城格局完整,与运河连成体系;粮仓选址合理。(2分,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便于粮食运输和调拨;为都城的粮食供应提供了保障;对应对灾荒起到了一定的赈济作用。(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包容与统一;扩散与开放;创新与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价值: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展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中国大运河的漕运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是国家政权的生命线,即国脉所系;大运河流经地区遗留的河道、水利设施、古城等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由材料一“洛口仓其仓城周围20余里,城内三千粮窖,每窖可储存粮食八千石”“含嘉仓有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又在通济渠西段,先后修筑了洛口仓、含嘉仓等”可得,规模大,仓窖数量多;由材料一“在通济渠西段,先后修筑了洛口仓、含嘉仓等”“仓城内有专供运粮使用的漕渠、道路”“设置了专门的粮仓管理区”可得,仓城格局完整,与运河连成体系;由材料一“位于黄河与洛水交汇处且高出河床50米的台地上”“仓城内地高土厚,地势北高南低”可得,粮仓选址合理。第②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粮食运输与调拨、都城粮食供应和救灾救荒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粮食运输与调拨角度看,由于粮仓都位于运河沿岸和都城附近,所以便于粮食运输和调拨;从都城粮食供应角度看,由材料一“又在通济渠西段,先后修筑了洛口仓、含嘉仓等”“以解两都粮食供应的燃眉之急”可得,为都城的粮食供应提供了保障;从救灾救荒角度看,由材料一“为水旱之备”可得,对应对灾荒起到了一定的赈济作用。第(2)问第①小问,由材料二“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沟通了燕文化区、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各种文化相互接触、整合”等可得,包容与统一;由材料二“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胡乐、胡舞、胡服,在运河流域就风靡一时”“运河沿线的北京、通州、扬州、苏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寺庙”“运河流域佛教的传播中心”可得,扩散与开放;由材料二“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等可得,创新与发展。第②小问,从大运河的地位、功能与沿岸的遗存等角度来分析作答。具体来说,从大运河的地位看,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展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从大运河的功能看,中国大运河的漕运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是国家政权的生命线,即国脉所系;从大运河的历史遗存看,大运河流经地区遗留的河道、水利设施、古城等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19.【答案】中国世界遗产:明清皇宫(北京故宫)。
论证: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现称为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紫禁城)是明清北京城的核心,其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见证了明朝的迁都、明清的改朝换代、近代的风云变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保护,是研究明清以来历史的重要资料。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6分)
中国世界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论证: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于1918年被发现,其不仅是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罕见的历史证据,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大量化石和遗迹对于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6分)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所给信息选择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两处进行论证。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这两处文化遗址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进行论述。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