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三)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检测(三)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3 15:4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三)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殖民者涌入西西里、意大利半岛南部及西班牙等地区,先后建立了库迈、麦加拉、叙拉古等一系列城邦。希腊不仅与这些殖民城邦进行商品交换,而且通过它们与周围的民族进行商品交换。这表明(  )。
A.希腊奴隶制帝国雏形出现
B.希腊背弃了民主政治
C.地中海沿岸联系得到加强
D.城邦间社会矛盾加剧
2.《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指出,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最古老的印欧人社会开始瓦解,人们骑上马,带着其他动物向着新的土地进发。最终,除东亚、东南亚外,印欧人几乎统治了整个欧亚大陆。由此可推知,印欧人的大迁移(  )。
A.反映了欧洲文明的崛起
B.推动了欧亚贸易的繁荣
C.导致了亚洲文明的衰落
D.影响了欧亚文化的发展
3.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3世纪上半叶,日耳曼人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5世纪末,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铁和青铜,甚至连金和银也可以经常被加工制作,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直领先世界
B.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被迫打断
D.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较为缓慢
4.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到之后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组织本邦部分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另立家园,建立起数百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希腊殖民解读准确的是(  )。
A.源于大河文明的优势与扩张潜能
B.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一致
C.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D.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延续
5.有学者指出,现代拉美文明是一种多元混合的文明,具有和谐性与不平等并存、开放性与依附性并存、多元文明与不平衡性并存的“悖论”。这主要是由于(  )。
A.新的美洲文化趋于形成
B.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
C.美洲族群的变动
D.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6.保留地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进行限制的地区。它的作用就是把印第安人与白人社区隔离开来,承担“文明开化”的功能,迫使保留地里的印第安人采取白人的生活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宗教团体和传教士开赴印第安人的居住区进行大规模的传教活动。伴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进行,从19世纪前期开始,保留地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广泛建立。据此可知,保留地制度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北美洲的族群结构
C.导致美国长期的种族矛盾
D.使南北矛盾激化且不可调和
7.甘蔗的培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遭受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分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8.下表为1862—1872年从中国澳门运出华工人数一览表,导致华工出国人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年份 1862年 1863年 1864年 1868年 1870年 1872年
人数/人 2 536 6 660 10 712 12 206 13 407 21 854
①不平等条约签订,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 ②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 
③洋务运动展开,提升了华工的劳动技能 ④黑奴贸易被限制,殖民者寻找廉价劳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移民人数为260万人左右,1900—1910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21—1932年,近5 000万的欧洲人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主要原因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0.下图所示是从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其中高峰段人口数据的出现显示出(  )。
A.封建经济的持续繁荣
B.资源危机日益严峻
C.政治局势的相对安定
D.税制改革效果显著
11.1949年,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小说《人间王国》问世,作者运用“神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写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法国统治下的海地,黑奴传播非洲的迷信故事、原住民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等现象。据此可知,该作品(  )。
A.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
B.具有深刻的种族歧视倾向
C.真实再现了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
D.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珍惜
12.据报道,越来越多的亚裔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放弃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西方国家,转而移民至亚洲一些主要城市。某学者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专业型人才,原本打算进入西方劳动力市场,之后却开始大批来到东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亚洲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B.冷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
C.世界经济重心完成了转移
D.东亚改变了人才引进的政策
13.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 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资料,2005年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91亿,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的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前往欧洲的根源是(  )。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D.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14.2005年以来,德国制定政策,允许投资德国公司并带来益处的外国公民在3到5年后获得德国绿卡;欧盟委员会也制定和实施了《全球移徙和流动办法》,支持与新兴国家发展“流动伙伴关系”,更好地解决外国出生者融入劳动力队伍的问题。这反映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B.南北国家经济差距的缩小
C.全球劳动力流动的扩大化
D.跨国公司对移民的依赖性
15.美国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移民数量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响
16.(原创)有学者撰文指出,智利、秘鲁注重从难民中吸收防疫人才,并设立卫生专业人员大学学位快速认证程序;2022年,波兰还专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创建在线招聘和求职平台,以提高难民与潜在雇主的匹配率。这表明(  )。
A.难民治理应该加强国际合作
B.难民危机应对具有包容性
C.难民问题是持续性世界难题
D.世界政治局势进一步紧张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史称“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各“胡”族不仅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从而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现象。当时,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敌对的政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敌对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
——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材料二 从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经过3—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了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王国并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曼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胡内迁”和日耳曼人迁徙共同的积极影响。(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后,数万犹太人被迫走上了海外流亡道路。对此,美、英、法等大国选择了沉默和忽视。当时中国因日本入侵而政局动荡,政府无法在上海继续行使职权,上海处于“签证失控”状态,外国人进入无须担保。同时,上海开放之初已有犹太人建立的犹太社区,这为难民来华提供便利。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向数以千计的犹太难民发放前往上海“诺亚方舟”的签证,该签证被誉为“生命签证”。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犹太人纷纷奔向上海。二战时上海接纳了至少25 000名犹太难民,这些难民不乏各行各业的技术和理论人才,他们在上海积极工作,本地市民也为犹太难民提供许多经济帮助。
——摘编自高辛凡《犹太难民流亡上海的政治背景与差异性分析(1933—1945)》
材料二 仅1933年的知识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加之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美国远远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最多的国家。正是这些难民知识精英们,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和最严谨的学风,他们在美国拓展新研究方向,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奠定了美国科学教育的世界领先地位。当然,难民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在人文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也大放光彩。
 ——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犹太难民流亡上海的特点及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欧洲知识难民对美国的影响。(6分)
19.(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1650—1950年世界人口估计表。(单位:百万人)
年份 1650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1900年 1950年
非洲 100 95 90 95 120 198
亚洲(不含苏联) 327 475 597 741 915 1 320
拉丁美洲 12 11 19 33 63 162
北美洲 1 1 6 26 81 168
欧洲(含苏联) 103 144 192 274 423 593
大洋洲 2 2 2 2 6 13
总计 545 728 906 1 171 1 608 2 454
 ——据[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8分,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据材料“希腊殖民者涌入……西班牙等地区”“与周围的民族进行商品交换”可知,希腊人通过对外殖民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城邦,并加强了与殖民城邦周边民族的商业交流,从而推动了地中海周边地区联系的加强,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希腊建立的一系列城邦国家是分散的据点,并没有形成帝国,排除A项;材料强调希腊通过殖民方式与周边地区建立联系,据所学可知希腊各个城邦的体制各不相同,既有民主政体,也有贵族政体,因此不能说希腊背弃了民主政治,排除B项;社会矛盾加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2.D 据材料“人们骑上马,带着其他动物向着新的土地进发”“除东亚、东南亚外,印欧人几乎统治了整个欧亚大陆”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欧人的大迁徙带来人口和物种的迁移,对整个亚欧大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了欧亚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欧洲文明的崛起,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欧亚贸易,“欧亚贸易的繁荣”没有依据,排除B项;据材料“印欧人几乎统治了整个欧亚大陆”可知,印欧人的大迁移对亚洲文明有影响,但不能说其导致亚洲文明“衰落”,排除C项。
3.B 据材料“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3世纪上半叶……到5世纪末……”可以看出,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在不断发展进步,结合所学可知,这得益于民族迁徙的推动,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罗马商品经济同其他地区商品经济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欧洲的农耕文明发展状况,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状况,排除D项。
4.C 希腊城邦用200多年时间,组织居民向海外殖民,另建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推动了希腊文明的发展繁荣,反映出希腊殖民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C项正确;希腊属于海洋文明,而非大河文明,A项错误;古代希腊殖民的目的是解决地狭人多的问题,与近代欧洲列强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而进行殖民扩张不同,B项错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建立,而古希腊是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海外殖民的,D项错误。
5.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种族,这些因素相互融合和碰撞,形成了拉美文明的多元混合特点,故选B项;新的美洲文化的形成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族群的变动受到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的影响,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影响了拉美文明的发展进程,但它并不会造成拉美文明具有多元混合特点,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保留地制度是伴随着西进运动而出现的历史现象,是白人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手段,满足了白人社会对印第安人土地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北美洲族群结构改变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保留地制度与美国种族矛盾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南北矛盾激化且不可调和,排除D项。
7.B 据材料“甘蔗的培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遭受疟疾肆虐”可知,甘蔗的培植需要大量劳动力,且甘蔗园的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他们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而逐渐普及。因此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不高,这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而新航路开辟使得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和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项错误。
8.B 根据材料可知,华工出国人数逐渐上升,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以及黑奴贸易被限制,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①④正确;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在二战后,排除②;华工出国和洋务运动无关,排除③。故选B项。
9.B 依据材料“其中1821—1932年,近5 000万的欧洲人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人口向外迁徙的速度加快,B项正确;“严重制约”说法有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两次工业革命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能说明世界经济中心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移民与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可知,高峰段人口数据出现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此时正值清朝末期,封建社会已渐趋没落,小农经济发展渐趋极限,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给社会造成一定压力,带来日益严峻的资源危机,B项正确;鸦片战争前,清朝经济已走向衰落,并非持续繁荣,排除A项;政治局势相对安定的局面在清朝之前的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但并未造成人口的急剧增长,因此这并非决定因素,排除C项;税制改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赋役制度,并不会直接造成人口的快速增长,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黑奴传播非洲的迷信故事、原住民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可知,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种族歧视,而是强调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排除B项;小说故事情节为虚构内容,无法真实再现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只能从侧面反映,排除C项;该作品并未表达人民对和平的珍惜,排除D项。
12.A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专业型人才放弃进入西方劳动力市场,而来到东亚,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亚洲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亚洲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情况,未体现科学技术革命,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重心仍然在欧美,并未发生转移,排除C项;材料并无东亚人才引进政策的内容,排除D项。
13.A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移民趋势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其中欧洲是主要接收地之一,这既有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较好的福利制度等因素,也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东和巴尔干地区的动荡等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严重失衡,故答案为A项。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现象发展,但不是根源,排除B项;世界范围内的移民现象与多极化发展趋势没有太大关联,排除C项;人口政策只是移民的主观因素,不是根源,排除D项。
14.C 据材料可知,21世纪,德国制定了相关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人才,欧盟委员会也推出了《全球移徙和流动办法》,这些政策和措施意在解决外国出生者融入本国、本地区劳动力队伍的问题,说明全球劳动力流动现象在扩大,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与欧洲经济模式的转型无关,排除A项;投资、技术移民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容易扩大南北差距,而非“缩小”,排除B项;虽然跨国公司在当代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发展并不依赖移民,且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5.C 根据材料“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移民数量的……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可知,从1965年到20世纪90年代,希望减少美国移民人口的美国人比例逐渐增高,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口增加同财政负担之间的关系,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人口增加同社会贫富分化之间的关系,B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6.B 据材料可知,秘鲁、智利不仅接收难民,且注重在难民中吸收技术人才,波兰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这说明两国在难民危机的应对上具有包容性,B项正确;虽然难民治理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材料并未突出难民问题是持续性世界难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排除D项。
17.【答案】(1)表现:“五胡内迁”;北人南迁;“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
原因: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八王之乱;连年灾荒;政权争斗,相互倾轧;气候寒冷导致游牧民族向南迁徙。(12分)
(2)积极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社会生活变迁。(8分)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可知,“五胡内迁”;根据材料“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现象”“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可知,北人南迁,“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第②小问,根据材料“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可知,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发生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借中原混乱之际纷纷南迁,同时战争和自然灾害也推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流动,气候寒冷导致游牧民族向南迁徙;根据材料“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敌对的政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敌对势力”可知,政权争斗,相互倾轧。第(2)问,根据材料“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各‘胡’族不仅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可知,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封建化进程;根据材料“‘胡’族不仅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可知,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社会生活变迁。
18.【答案】(1)特点:受纳粹政策影响被迫流亡;人数较多,来源广泛(阶层多样);知识水平较高;与当地人民相处和谐。(4分,任答两点即可)
成因:法西斯的种族灭绝政策;美英等大国的忽视;中国政局动荡,签证失控;上海作为租借地的特殊性(犹太人汇集在上海或上海存在犹太社区);中国人民的善意。(4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美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而超越德国;为美国开辟多领域的研究蓄积大量人才;促进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奠定美国科教的世界领先地位。(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一“纳粹党上台后,数万犹太人被迫走上了海外流亡道路”得出受纳粹政策影响被迫流亡。据材料一“大批犹太人纷纷奔向上海……这些难民不乏各行各业的技术和理论人才”得出人数较多,来源广泛(阶层多样);知识水平较高。据材料一“他们在上海积极工作,本地市民也为犹太难民提供许多经济帮助”得出与当地人民相处和谐。第②小问,据材料一“纳粹党上台后,数万犹太人被迫走上了海外流亡道路”得出法西斯的种族灭绝政策;据材料一“美、英、法等大国选择了沉默和忽视”得出美英等大国的忽视;据材料一“中国因日本入侵而政局动荡……上海处于‘签证失控’状态”得出中国政局动荡,签证失控;据材料一“上海开放之初已有犹太人建立的犹太社区,为难民来华提供便利”得出上海作为租借地的特殊性(犹太人汇集在上海或上海存在犹太社区);据材料一“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生命签证’”“本地市民也为犹太难民提供许多经济帮助”得出中国人民的善意。第(2)问,据材料二“仅1933年的知识难民潮……美国远远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最多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美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而超越德国;据材料二“在美国拓展新研究方向”“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在人文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也大放光彩”并结合所学得出为美国开辟多领域的研究蓄积大量人才,促进美国文化多元化;据材料二“奠定了美国科学教育的世界领先地位”并结合所学得出奠定美国科教的世界领先地位。
19.【答案】示例
观点:科技发展助推世界人口增长。(2分)
理由:在传统农业时代,受制于粮食生产、医疗卫生水平等,整个世界的人口增长幅度都比较小,个别地区因为战争等因素甚至出现了人口下降的现象。18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巨大的增长,即使有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整个世界的人口仍出现了增长的趋势。
以19世纪为界限,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就是科技的进步。(14分)
由此可见,科技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2分)
【解析】首先,由表中的数据可知,从整体看,17世纪到20世纪各大洲的总人口是增长的,而这一时间段恰恰是科技发展较快的阶段,出现了近代科学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等,故由此可确定论题为“科技发展助推世界人口增长”。其次,结合所学按照时间段展开分析科学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先大致分析一下传统农业时代制约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再以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发展来说明人口增长的原因。最后,总结论题,再次明确科技进步与人口增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