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四)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含解析)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检测(四)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含解析)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3 15:4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四)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亚历山大远征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张骞“凿空”西域,到达中亚。这表明(  )。
A.张骞曾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
B.东西方都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作出了贡献
C.战争是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D.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2.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
3.公元前255年,塞琉古王国下的巴克特里亚成为独立王国(位于今阿富汗一带)。该王国曾出现过大量正面为亚洲象的大象头,反面为希腊胜利女神站像的金银币。这反映了(  )。
A.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希腊化世界的形成
D.古代陆路贸易的发达
4.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5.下表所示为对唐代社会状况的有关描述。据此可知,唐代(  )。
A.陆上丝路较为繁荣 B.诗人推崇异域文化
C.民族交融出现高峰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6.宋代,“泉州杨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赀二万万”,“度今有四十万缗”。经商航海的建康巨商杨二郎,“数贩南海,往来十有余年,累赀千万”。这反映出宋代(  )。
A.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D.海上丝路贸易繁荣
7.埃及出土的莎草纸文书表明,2世纪时,埃及与南亚次大陆的海上贸易较为频繁,往来商人已学会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来安排航线。这(  )。
A.推动了地圆学说的广泛传播
B.源于亚欧大陆陆上贸易通道受阻
C.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
D.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
8.(改编)鸦片战争后,英国谢菲尔德的商人运来大批刀叉,准备卖给中国人当作餐具,结果陈列在商店多年无人问津;伦敦的商家将一批钢琴运往中国,结果这些钢琴被堆积在仓库里受潮变质。出现此类现象说明(  )。
A.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存在盲目性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英国对中国消费市场毫不了解
D.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的力度有限
9.1845—1854年,英国领事阿礼国在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时,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在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时,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  )。
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
10.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中国与世界:理解变化中的经济联系》的报告,该报告从多个维度探讨了中国与世界之间正在发生变化的经济联系。其中下图说明(  )。
(注:七大经济体指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英国和美国。)
A.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B.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相对下降
C.中国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
D.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相对上升
11.有学者认为,大陆轴线(下图所示)的走向关乎农作物的传播速度和其他发明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前,农作物从两河流域向西到欧洲和埃及(由埃及向南到了埃塞俄比亚后就此打住)、向东到印度河流域,每年传播约1.13千米,但墨西哥3500年前被驯化的玉米北上美国东部则是在公元900年,每年传播不到0.48千米。据此可知(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欧亚文明高于非洲、美洲文明
C.全球已初步建立起联系
D.农作物在各大洲间传播
12.18世纪后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同时,中国人开始学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能够自己制作钟表,下图所示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这表明(  )。
A.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标准
B.贸易交流推动文化交融
C.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
D.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
13.18世纪,英国某作家称茶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1797年,英国人艾登写道:“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据此可知,英国当时(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文学创作成果丰硕
C.失地农民蜂拥入城
D.饮茶之风相当盛行
14.下图为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情况(计算单位:荷兰盾)。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荷兰(  )。
A.大众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B.垄断了东方的商品贸易
C.重构了全球的生产分工
D.工业革命增加原料需求
15.20世纪50年代晚期,四个来自英国北部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年轻人理解了美国的摇滚乐,并将他们本地的音乐风格掺入其中,由此改造出了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流行的音乐;20世纪60年代美国某快餐品牌抵达欧洲时,也为吸引新市场的不同口味而对其快餐的成分做了微妙的改变。这主要说明(  )。
A.文化的一体化特征 B.欧洲文化的美国化
C.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D.美国文化的欧洲化
16.2002—2010年,日本对欧美地区文化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由56%下降到32%。其中具有日本特色的视觉艺术、工艺品和新媒体的出口额下降明显,而受欧美文化影响较多的产品出口额则较为稳定。据此可知,日本文化产业(  )。
A.长期陷入增长停滞 B.出口规模不及欧美
C.面临文化兼容挑战 D.遭遇别国强大竞争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2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平等交往的历史,对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中外海上交通有了重大发展。从广州出发,沿马来半岛,经印度洋、波斯湾到达阿拉伯的海上中西航线已初步形成。这条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力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中国与外国的水陆交通、商贸、文化交流都超越了前代,并为以后中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宋代是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较之前代,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增长,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材料三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商船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郑和下西洋以后,海禁屡开屡禁。总的来看,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不过,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一些新的航路形成,如马尼拉至拉丁美洲的航线便是这个时期由西班牙开辟的。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外方面,明清政府的政策和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6分)
18.(18分)茶文化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使者。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在南宋留学期间从禅寺质朴的饮茶方式中有所领悟,便把茶叶带回日本九州地区培植,期望在日本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当时的日本佛教已基本完成本土化,并衍生出日本独特的佛教宗派。依托于佛教的茶文化也得以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形式——茶之汤。“茶禅一味”恰是对日本茶道与佛教文化这种共生关系的最佳写照。1214年,荣西将自己所著的《吃茶养生记》进献给当时的镰仓幕府将军源赖朝,该书受到其推崇,日本本土的茶文化得以从佛教界走向武士阶层。此后,幕府将军中喜爱茶道者辈出,如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将自己隐退后的居所命名为“同仁斋茶室”,这是日本最早的具有书院风格的茶室。
——摘编自张博《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材料二 17世纪末,茶叶随同欧洲移民一起来到美洲大陆,并很快成为广受移民欢迎的饮料。1784年,美国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商船首航中国并运回茶叶等物资,开创了中美茶叶贸易的时代,推动了饮茶之风在美国的兴起;日益频繁的茶叶贸易活动也大大促进了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美国的饮茶习俗主要是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其中最流行的是速溶冰茶,它在速溶茶的基础上,通过加柠檬、白糖、新鲜果汁、牛奶、可可等调味品配制而成,最后加冰水冲饮,一般作为夏季清凉消暑、止渴提神的冷饮。其消费量位居第二,被称为第二号软性饮料。
——摘编自黄敏《中美两国茶文化特点及比较》
(1)概括古代日本茶文化和近现代美国茶文化的异同。(10分)
(2)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重要意义。(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下表为1570—1649年到达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数量与运回白银数量统计表。
时期 船只数/艘 输入白银/万两
1570—1579年 75 28.5
1580—1589年 234 88.9
1590—1599年 185 70.3
1600—1609年 274 104.1
1610—1619年 273 103.7
1620—1629年 237 90.1
1630—1639年 368 139.8
1640—1649年 181 68.8
——摘编自吴承明《市场·近现代化·经济史论》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体,它通过对事物的介绍说明,使听众了解事物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角度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写一段解说词。(12分,要求:自拟主题,过程完整,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亚历山大远征开辟了从地中海到达中亚、印度的交通体系,张骞“凿空”西域,连接东亚到中亚的交通,表明东西方都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张骞并未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A项错误;和平交往是人类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D项错误。
2.B 据材料中西汉王朝“设立五个属国”“建立四郡”“修筑很多烽燧”后,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扫除匈奴对西域的障碍,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等联系,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B项;“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不符合逻辑,与材料涉及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相悖,排除A项;“因地制宜”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中西汉直接管控西域相悖,排除C项;“确保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3.A 据材料“该王国曾出现过大量正面为亚洲象的大象头,反面为希腊胜利女神站像的金银币”可知,地处中亚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出现了具有古希腊元素的金银币,说明东西方文化存在交流融合,故选A项;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中心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希腊化世界包括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等,“形成”说法错误,排除C项;金银币是巴克特里亚人自己铸造的,材料无法体现古代陆路贸易发达,排除D项。
4.C 材料中佛教高僧为剃度设置一定限制,以此与忠君和孝道思想相适应,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适应现实,C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儒家思想的地位问题,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佛教关于剃度的规定,无法得出“三教合一开始出现”的结论,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三则史料描述了唐代河西走廊、西域地区、甘肃陇右地区从事农耕、中外贸易繁荣的景象,体现了唐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比较繁荣,故选A项;宋敏求与司马光皆是北宋的大臣,诗人王建所作的《凉州行》反映的是唐代河西走廊一带胡人学习汉族从事农桑的情景,故诗人对异域文化的推崇与题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唐大诏令集》与《资治通鉴》描述了唐代西域地区中外贸易繁盛的景象,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中信息没有体现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状况,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D 据材料“泉州扬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赀二万万”和“数贩南海,往来十有余年,累赀千万”可知,宋代泉州和建康地区出现了依靠海外贸易发家的大商人,反映出宋代海上丝路贸易繁荣,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泉州和建康的海外贸易,并未涉及南方与北方之间的民间贸易,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宋代海外贸易状况,虽然提到泉州和建康两处不同地区,但是并未对不同地区的经济贸易状况进行对比,因此无从体现区域经济差异,排除B项;材料中的泉州和建康都在南方,材料并未涉及北方地区的贸易状况,因而无法体现经济重心转移,排除C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2世纪时,埃及与南亚次大陆已经存在贸易往来,往来商人利用地理知识安排航线,这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C项正确;地圆学说最早提出于古希腊时代,在文艺复兴前后得到证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明海上贸易频繁是因为亚欧大陆陆上贸易通道受阻,排除B项;印度洋沿岸的水手早已发现了季风的规律并借助季风从事海上贸易,并非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排除D项。
8.A 英国商人运来中国的刀叉、钢琴并不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存在盲目性,所以滞销,故选A项;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指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材料只涉及了英国商品在中国的滞销,没有体现英国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排除B项;“毫不了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商人运来中国的刀叉、钢琴之所以滞销,并非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的力度有限,同样在只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的基础上,英国运来中国的洋纱、洋布在鸦片战争后大量销售,排除D项。
9.B 据材料可知,英国人发现中国境内的区域贸易网络,这就使得他们可以更方便地掠夺中国的原材料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商品倾销,因此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故选B项;晚清政府的开放是被动的,材料中的新发现均站在列强角度,服务于其侵略目的,晚清政府的态度未知,排除A项;窃取商业情报是指用非常规手段窃取其他公司机密的行为,据材料可知,英国是通过“追踪”“梳理”而发现贸易网络的,并非使用非常规手段获得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列强于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划分势力范围,排除D项。
10.C 由图中数据可知,2000年以来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逐渐上升,并远远超过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这说明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增大,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相对上升,故B项错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相对下降,故D项错误。
11.A 材料显示欧亚大陆的轴线为东西走向,因此相似的纬度、气候更容易推动文明的交流,而美洲和非洲的大陆轴线为南北走向,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对文明传播不利,A项正确;文明没有高低之分,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才建立全球联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之前农作物并没有在各大洲间传播,排除D项。
12.B 国际贸易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中国由进口钟表到自己制作钟表,反映了贸易交流推动文化交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审美标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策调整的信息,排除C项;中国学习西方制作钟表,不属于科技创新,排除D项。
13.D 依据材料“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可知,18世纪,英国饮茶之风盛行,D项正确;“垄断”表述错误,英国此时并未垄断世界茶叶贸易,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饮茶之风盛行,未涉及文学创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的喝茶习惯,并未涉及失地农民的状况,排除C项。
14.A 据所学可知,中国饮茶风俗传入西欧后大受欢迎,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饮茶之风在荷兰广为盛行,与材料1711—1790年,荷兰从亚洲进口的商品中,糖呈现下降趋势,咖啡有所增加,但茶大幅增加,远远超过糖、咖啡的进口金额之和的情况相符,故选A项;“垄断了东方的商品贸易”不符合史实,荷兰被英国打败后,荷兰失去了“海上马车夫”的地位,其市场份额被英国抢占,排除B项;“生产分工”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荷兰从亚洲进口茶叶、咖啡、糖三种商品相悖,排除C项;“原料需求”概念混淆,与茶叶、咖啡、糖是消费品明显相悖,排除D项。
15.C 据材料可知,英国音乐人吸收美国摇滚乐,美国某快餐品牌在欧洲也根据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做了调整,这说明文化在碰撞中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故选C项;文化的一体化强调文化的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既体现不出欧洲文化的美国化,也体现不出美国文化的欧洲化,排除B、D两项。
16.C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日本对欧美地区文化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产品出口额下降,而受欧美文化影响较多的产品出口额则较为稳定,这说明欧美受众对日本特色文化的认可程度有限,C项正确;仅根据材料不能推断日本文化产业长期陷入增长停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日本与欧美文化出口的比较信息,排除B项;日本对欧美地区文化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下降是文化兼容问题,D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17.【答案】(1)背景: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北方战乱,南方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影响:进一步推动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以后中外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9分)
(2)表现:贸易港口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政府的积极鼓励。(7分)
(3)不同:明清政府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朝贡贸易,和平往来(宣扬国威);闭关自守(或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交往。
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积极主动对外探索。(6分)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中外海上交通有了重大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②小问,根据材料“这条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力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中国与外国的水陆交通、商贸、文化交流都超越了前代,并为以后中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较之前代,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 “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增长,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概括。第②小问,根据材料“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增长,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商船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不过,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一些新的航路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8.【答案】(1)同:都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都实现了茶文化的本土化。(4分)
异:日本引入茶文化以佛教为媒介,美国引入茶文化依托殖民和商贸活动;日本茶叶以自身栽培为主,美国茶叶大多来自进口;日本茶文化得到了官方的推崇,美国茶文化主要在民间传播发展;日本茶文化追求精神境界,受众较小,美国茶文化注重感官享受,受众广泛。(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流;提供了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人类的饮食生活;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8分)
【解析】第(1)问,相同点,据材料一、二“日本僧人荣西在南宋留学期间从禅寺质朴的饮茶方式中有所领悟”“‘中国皇后号’的商船首航中国并运回茶叶等物资”可知,古代日本茶文化和近现代美国茶文化都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据材料一、二“日本本土的茶文化得以从佛教界走向武士阶层”“美国的饮茶习俗主要是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可知,古代日本茶文化和近现代美国茶文化都分别结合了本国国情,实现了茶文化的本土化。不同点,据材料一、二“依托于佛教的茶文化也得以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形式”“开创了中美茶叶贸易的时代”可知,日本茶文化的传入主要以佛教为基本媒介,美国的茶文化伴随着殖民扩张和商业贸易活动而进入美国;据材料一、二“幕府将军中喜爱茶道者辈出”“一般作为夏季清凉消暑、止渴提神的冷饮”可知,日本茶文化得到了以幕府将军为代表的官方的支持,美国茶文化主要作为普通饮品在民间传播;据材料一、二“‘茶禅一味’恰是对日本茶道与佛教文化这种共生关系的最佳写照”“其消费量位居第二,被称为第二号软性饮料”可知,日本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紧密结合,体现了茶禅合一的精神境界,美国的茶文化只是普通的消费饮料,主要面向普通民众。第(2)问,据材料一“便把茶叶带回日本九州地区培植”可知,中国茶叶被带往日本培植,说明茶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据材料二“一般作为夏季清凉消暑、止渴提神的冷饮”可知,中国茶文化在美国被改造成为日常生活的饮品,有利于丰富人类的饮食生活;同时,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纽带紧密联系了中国、日本、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成为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最后,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中逐渐实现了本土化,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9.【答案】示例1
主题: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早期太平洋贸易的代表。(2分)
介绍:15、16世纪,西班牙成为开辟新航路的先锋。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占领了中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墨西哥成为其殖民地。在亚洲,西班牙还占领了菲律宾。(背景)16世纪中叶,西班牙开始以马尼拉为基地经营太平洋贸易。从马尼拉出发的大量帆船在装备精良的武力保护下,把产自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产品运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把美洲的白银运回马尼拉。(内容)由于中国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品在国际市场备受推崇,西班牙从美洲运回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品资本的集聚。而西班牙作为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虽然在殖民扩张中获得巨额利润,但终因生产水平等因素未能完成社会转型,逐渐衰落,被荷兰、英国等国家取代,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随之衰落。(结果)(8分)
结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的代表,这种以暴力为手段的殖民贸易虽然使殖民国家获得巨大利益,但难以长久。中国凭借手工业的生产优势在贸易中获利,保持太平洋贸易的中心地位,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示例2
主题: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近代全球交流的媒介。(2分)
介绍:16世纪中叶,西班牙开辟美洲和菲律宾殖民地,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背景)到17世纪中期,满载中国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品到达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日益增加,再由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中国的商品横渡太平洋,被运至墨西哥,并通过墨西哥流入欧洲,满足了西欧对东方商品的需求。与此同时,大量白银通过大帆船贸易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原产于墨西哥的玉米、番薯等农作物和其他土特产品也传入中国,对明清时期农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影响)(8分)
结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主导的早期太平洋贸易航线中的主要媒介,沟通了亚洲、美洲和欧洲,对物产交流,以及商品交换、文化传播等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对贸易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分)
(其他角度的主题只要符合题目要求,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材料一显示16世纪中叶,西班牙经营着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该贸易主要在西班牙的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这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有关,因此可以先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入手介绍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背景。再根据“1570—1649年到达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数量与运回白银数量统计表”可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中西方的贸易和世界市场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等角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