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五)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埃及国王雅赫摩斯二世(公元前570—公元前526年)在位时期,曾在埃及北部三角洲地区为境内的希腊人创建了一个聚居地——瑙克拉提斯城,以此将希腊人与埃及人隔离开来。此举旨在( )。
A.取得欧洲文化控制权
B.抵制希腊的殖民侵扰
C.捍卫国王的至高权威
D.有限地接受外来文化
2.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攻占埃及后,自称法老之子;灭亡波斯帝国后,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并穿波斯服装,任用波斯人为官。这些做法有利于( )。
A.加快对非洲的征服
B.推进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
C.控制东西方的贸易
D.使西亚和北非地区进入铁器时代
3.13世纪初,蒙古征服撒马尔罕后不久,就有较多来自中国的工匠和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在一起修复该城基础设施,还有大量商人在此经商。这反映出蒙古西征(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B.旨在与西方国家建立经济联系
C.未给撒马尔罕带去灾难与痛苦
D.使元朝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4.“希腊化时代”是近代史学创造的一个概念,指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这一时期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方传播即东方在希腊人统治下不断希腊化的过程。今天看来,这个理解难免有些简单化,这是因为( )。
A.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但不是东方文明源头
B.东方希腊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东方罗马化的过程
C.野蛮的征服者终要被所征服地区的先进文明征服
D.希腊文化向东传播过程也是希腊文化东方化过程
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和英国革命比较起来,法国革命显得更经典一些,因为它对封建因素的革除最为彻底。实际上唯有法国革命才真正实现了对封建社会的革命性改造。事实上,它历来被认为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是全球性的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下列不能印证法国大革命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是( )。
A.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C.华沙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D.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6.戊戌年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上书的本质意图是( )。
A.学习西方先进器物
B.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C.学习西方现代文明
D.革除旧有社会陋习
7.埃及出土文献中记载了一对父子名字的变化:公元前119年,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公元前116年,父子均用双名;公元前115—公元前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公元前101年,儿子被描述为“一个马其顿人”。这可以用来印证( )。
A.血缘关系影响政治选择
B.民族冲突改写历史记忆
C.文化交流促进族群认同
D.帝国扩张塑造同质文明
8.(原创)阿根廷的国名有白银的意思,起源于拉丁语和西班牙语。哥伦比亚的国名是为了纪念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而命名的,意思是哥伦布之国。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
A.欧洲的文化侵略
B.美洲原生文化的没落
C.殖民主义的影响
D.欧美政治制度的移植
9.“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该论述的主题是,英国殖民侵略( )。
A.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
B.建设性远大于破坏性
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D.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10.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因此,“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他还提倡军国民教育,推崇尚武精神。据此可知,梁启超意在( )。
A.说明国人体质决定战争胜负
B.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C.呼吁实施分科教育培养人才
D.强调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
1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政府鼓励非洲殖民地属民参战,并去杀死德国“白人”殖民者。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 )。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加速了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C.推动了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
D.构筑了欧洲集体安全体制
12.二战期间如同一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二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由此可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法西斯集团覆灭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进步思想的传播 D.战争规模的扩大
13.下表所示为20世纪部分非洲国家更改国名(或翻译)情况。这些国家改名意在( )。
时间 原国名 现国名(简称)
1957年 黄金海岸 加纳
1960年 法属苏丹 马里
1985年 象牙海岸 科特迪瓦
A.争取非洲独立统一 B.瓦解世界殖民体系
C.发扬黑人传统文化 D.摆脱殖民主义色彩
14.马来西亚现有的公共假期包括:农历新年、穆罕默德迁移日、斋戒月、圣诞节、屠妖节、国家元首官方诞辰、马来西亚独立日等。这反映了( )。
A.马来西亚文化宗教色彩浓厚
B.经济发展带动文化繁荣
C.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包容性
D.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15.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
A.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
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
C.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
D.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
16.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东道主通常会为与会领导人提供定制的当地传统服装,在宣传介绍东道主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了“亚太大家庭”的理念。在每次会议上,“穿什么”总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反映出( )。
A.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深入人心
B.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了传播
C.文化活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D.贸易往来推动了文化交融和认同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亚历山大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的历史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14—1991》,把1914—1991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随后就是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材料三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6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两幅图片的提示信息,说明“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的史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其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10分)
(3)概括材料三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6分)
1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枷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其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战争在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10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变革与女装革命
17世纪以来,巴黎作为欧洲时装中心,一直引领各时期文化潮流的变迁,给法国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在时代的激流中动荡,在促进社会变迁的同时也加速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成功地抓住了时代的契机,将中国、俄罗斯、日本等的服装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一改统治了几百年的欧洲服装风格,将女性从传统的裙撑、紧身胸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那一时期的时尚指挥棒。 ——摘编自凌玲《浅析东方元素对保罗·波烈服装的影响》 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20世纪初设计的女装 左、中、右三图分别为法国设计师受古希腊文化、 俄国芭蕾舞、中华文化影响设计的女装。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世界变革与女装革命”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埃及国王雅赫摩斯二世限制境内的希腊人与埃及人直接交往,主要目的是防止埃及的希腊化,限制外来文化对埃及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埃及控制欧洲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希腊对埃及进行殖民侵扰,排除B项;材料与国王权威无关,排除C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埃及和波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亚历山大扩张的主要方向是亚洲而不是非洲,排除A项;材料中亚历山大的做法与东西方贸易无关,排除C项;西亚在公元前4世纪前就已经进入铁器时代,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3.A 材料“有较多来自中国的工匠”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使中国人进入撒马尔罕,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故A项正确;蒙古西征的主要目的是掠夺人口和土地,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蒙古西征之时元朝尚未建立,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在“希腊化时代”,被征服地区文化与希腊文化碰撞交流,这是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方传播即东方在希腊人统治下不断希腊化的过程,也是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与希腊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即希腊文化东方化过程,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希腊化时代”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但不是东方文明的源头无关,排除A项;东方希腊化指的是东方文化受希腊文化影响较深,而不是受罗马文化影响较深,排除B项;“野蛮的征服者终要被所征服地区的先进文明征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5.A 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于1775—1783年,而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789年,美国独立战争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不能印证法国大革命具有全球性意义,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1825年12月,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即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C 康有为列举了发辫于机器使用、军事行动等的不便之处,认为应当去除发辫,结合题干“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可知,康有为的本质意图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C项正确;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排除A项;革除发辫不等于推翻满洲贵族统治,而且康有为主张改良而非革命,排除B项;革除旧有社会陋习是表象而不是本质意图,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中父子名字的变化可知,该地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再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远征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材料中的儿子被描述为“一个马其顿人”,说明文化的交流不断促进族群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与族群认同的关系,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埃及父子对希腊文化的认同,没有涉及民族冲突,排除B项;帝国扩张推动了文化交流,有利于族群认同,而非塑造同质文明,排除D项。
8.C 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的殖民扩张而传入的,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向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排除A项;西方国家在中美洲的殖民扩张过程中也传播了基督教文化,进而带来美洲原生文化的没落,B项不是原因,排除;材料重点突出的是西方殖民扩张过程中基督教的输入,没有提到中美洲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且与欧美政治制度的移植无关,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统一文化的发展,即客观上促进了印度文化的重构,A项正确;材料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的积极作用,并未提到其破坏性,排除B项;民族独立运动属于政治方面的影响,而材料强调文化的重构,排除C项;材料仅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的影响,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推崇尚武精神,强调中国要复兴,必须改变国民缺乏公德、“智慧不开”的现状,体现了梁启超对思想启蒙的重视,表明他意识到国民性改造在中国近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性,D项正确;“国人体质决定战争胜负”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劳”方面,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
11.C 根据“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可知,一战推动了非洲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了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殖民体系是在二战后土崩瓦解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与凡尔赛体系的形成无关,也与欧洲集体安全体制无关,排除B、D两项。
12.C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C项正确;一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的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战争规模的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3.D 据材料“黄金海岸”“法属苏丹”“象牙海岸”可知,表中非洲国家的原名都是殖民主义的产物,独立后的非洲各国迫切需要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树立国民对新国家的认同,故而这些国家多有改名的举动,故选D项;据材料“原国名”“现国名”可知,表中信息体现了各国对国名的更改,说明改国名的国家已经获得了独立,并且材料不涉及其他国家或者整个非洲的统一,因此,争取非洲独立统一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瓦解世界殖民体系是客观影响而非更改国名的主观意图,排除B项;据材料“加纳”“马里”“科特迪瓦”可知,这些国名体现了非洲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未体现其黑人种族的特色,发扬黑人传统文化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4.C 据材料“农历新年、穆罕默德迁移日……圣诞节……马来西亚独立日”可知,马来西亚的公共假期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伊斯兰教传统节日、西方基督教传统节日和马来西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纪念日,这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马来西亚对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文化包容,故选C项;材料中马来西亚的公共节日只有穆罕默德迁移日、斋戒月和圣诞节与宗教信仰有关,而且这主要是由马来西亚复杂的民族结构所决定的,无法体现马来西亚的文化宗教色彩浓厚,排除A项;文化繁荣需要建立在具体的文化活动或者文化成果上,公共假期不属于文化成果,无法体现文化的繁荣,排除B项;马来西亚的公共假期同时包括了传统假日和现代纪念日,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排除D项。
15.B 由材料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地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排除A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
16.B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东道主通过提供定制的当地传统服装作为会议服饰来宣传东道主传统文化,这种宣传通过媒体得到放大,这反映了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了传播,B项正确;开放包容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亚太经合组织是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没有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的交融与认同,排除D项。
17.【答案】(1)作用: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传播了先进的语言文字;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6分)
(2)史实依据: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法西斯势力兴起,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4分)
影响:一战中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得到传播,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6分)
(3)观点:现代世界秩序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建立的,其形成与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与经济掠夺。(2分)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
目标: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2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可知,希腊化时代打破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由材料一“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可知,希腊化推动了希腊文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使其成为各地通用的语言;由材料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可知,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第(2)问,结合图文信息“1918年德国签订投降书”“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可知,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具体事件是指一战和二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使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得到传播,二战对世界殖民主义造成致命的打击,促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第(3)问第①小问,依据材料三“资本主义……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可知,现代秩序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建立的;由材料三“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可知,世界秩序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与经济掠夺。第②小问,为了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方案,那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在独立、平等、友好合作等基础上开展的,故我们秉承的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追求的目标是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18.【答案】(1)作用:传播了民主自由等启蒙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催生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有利于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建立;也为近代民族主义走向民族沙文主义、加剧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8分)
(2)特征: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得到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援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10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可知,拿破仑战争高举民主自由的旗帜,客观上促进了启蒙思想在欧洲地区的传播,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据材料一“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可知,被占领地区的人民逐渐意识到团结一致的重要性,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据材料一“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和态度”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建立;据材料一“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可知,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逐渐超出了反击侵略的范畴,变成了对欧洲其他国家的侵略,为近代民族主义转变为民族沙文主义、加剧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第(2)问,据材料二“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得亚非拉国家纷纷转向求助于苏俄;据材料二“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可知,一战加深了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知,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人们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高潮;据材料二“转向求助苏俄政府”“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下”可知,当时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得到了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支持;据材料二“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可知,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促进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全球各地兴起。
19.【答案】示例
女装革命是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的社会变革和各国文化交融的产物。(2分)
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启蒙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发展,政治和社会运动的推动,以及一战期间欧洲大部分男子投入战场,促使更多的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促进了妇女解放;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贸易扩大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商品的世界流动性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保罗·波烈等抓住时代与历史机遇,融合东西方服装文化,创新设计,推动女装革命,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妇女解放,推动了社会进步。(8分)
女装革命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社会变革和各国文化的交融。(2分)
【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在时代的激流中动荡,在促进社会变迁的同时也加速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得出,女装革命是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的社会变革和各国文化交融的产物。叙述的过程中,分析一战、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等对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结合保罗·波烈等抓住时代与历史机遇,得出女装革命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社会变革和各国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