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一)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鼎的演变折射出( )。
A.中华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B.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
C.尊卑等级制度的持续发展
D.分封制的不断完善
2.有学者指出,商朝出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书面语,它由表示意义或物体的汉字组成。这些汉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音方式,但是,一个汉字在不同地区不论发音如何千差万别,其含义却是同样的。该学者意在强调商朝的书面语( )。
A.促使中国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B.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延续
C.助推了中国汉字走向多元化
D.促进了奴隶制王朝文化的繁荣
3.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在《春秋》中进行的“华夷之辨”,把文化(礼乐)放在了区分标准的第一位,韩愈在《原道》中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由此可见,孔子重文化的主张有利于( )。
A.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
C.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
D.推动礼乐制的形成与发展
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当夏天出现寒冷天气,当冬天出现暑热天气,那么这一年一定是恶年,“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是故人主之大守,在于谨藏而禁内,使好恶喜怒必当义乃出”。董仲舒这一论述意在( )。
A.防止君主过度专制带来弊端
B.论证天人感应具有合理性
C.表明君权神授应当顺应自然
D.强调君主治世应注重策略
5.《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6.鲁迅先生认为唐朝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汉族有汉族的文化,但没有扼杀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鲁迅大力推崇汉唐文化。这其中核心的思想内涵在于( )。
A.各民族文化发展旗鼓相当
B.唐文化雍容华贵、兼收并蓄
C.中华文明呈开放包容状态
D.汉族统治阶级的开明开放
7.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的“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8.黄宗羲反对“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顾炎武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王夫之倡导“惩墨吏,纾富民”。他们把思想从超越追求提升到现实关怀,但无法开创出一条时代新路。其主要原因在于( )。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科举选官制影响
C.程朱理学趋于僵化 D.新经济因素薄弱
9.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的《黄山图》(局部)。“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峰无不有”道出了他创作鲜活、生动的《黄山图》的缘由。该作品的创作( )。
A.践行了重视“行”的哲学思想
B.反映了写意画的颓势
C.顺应了商品经济下的社会风尚
D.体现了“异端”思想
10.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把农历九月初九作为重阳节,重阳节的求寿之俗始于汉代。唐代,重阳节被政府定为正式节日。宋代,重阳节时朝廷拜先帝、祀三皇,普通百姓则上坟祭奠祖先,这一习俗延续至明清。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这主要说明( )。
A.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B.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C.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D.中国历代政府推崇尊老敬老
11.唐玄宗时,高仙芝率军攻打石国(西域古国),石国求助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751年,怛罗斯之役使高仙芝几乎全军覆没。阿拉伯人带着高仙芝部队的大批俘虏班师回朝,其中有一批造纸工匠。阿拉伯人让这些俘虏发挥长处,传授造纸技术。由此,造纸术先传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地区),再传到巴格达,最后传到欧洲。这突出反映了唐代( )。
A.造纸术十分发达
B.国内外势力相互勾结
C.丝绸之路曾受阻
D.科技传播的特殊途径
12.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中的设计图相似。此说法可用以印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13.面对辛丑年之后的瓜分危机和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搜罗古籍,编刊《国粹丛编》《国粹丛书》,形成了一股较有影响的学术文化思潮。该时期,上述学者的主要目的是( )。
A.排斥和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依托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C.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
D.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4.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提出“我们今日所需要的道德,不是……阶级的道德”,认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他又说:“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是要靠自己的力量……从那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李大钊的这一思想( )。
A.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革命同等重要
B.表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变化
C.认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符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
15.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掌握了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
A.全面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
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
16.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在接受封爵时,要求在受封的纹章上加上道教太极图案,并刻上铭文“对立互补”;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为非洲人民提供的医疗援助。这体现出( )。
A.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
B.东方智慧得到认可
C.宗教推动科技的发展
D.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成风气。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国家治理。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他们国家(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思潮”振兴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对法国启蒙运动的积极推动作用。(6分)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春秋时期齐相晏婴继承他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和与同异”。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继承并发展前人关于“中”与“和”的观念,提出了中庸思想,进而上升为“和而不同”“和为贵”这些经典命题。子思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中对“中”与“和”这两个观念加以联系,提出中和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家不断充实中和思想的内涵,使之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哲学智慧。
——摘编自陈苗苗等《儒家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材料二 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方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的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十月革命后他认为“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
——摘编自杨芳《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思想的政治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意义。(14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学者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归结为文化的移动。这种移动有两种表现:第一,文化在地域上由内而外的扩展性波动和自外而内的反馈性波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心的移动;第二,文化在不同阶级、阶层乃至不同民族间的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自身的内容及形式的变化。从第一种表现来看,中国文化暂时停止由内向外的扩展性波动的时代为东汉后期至西晋;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的时代为十六国至唐中叶;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达于顶点的时代为唐末五代。从文化移动的第二种表现来看,汉武帝时开始倡导的儒家文化,通过与政治、选举紧密结合的教育政策,并经过学问的“中毒”及其反动、社会风气和选举制度的变迁等复杂的转化过程,最终普及地方社会。与此同时,文化由汉族向周边民族的传播,唤起了后者的民族自觉,最后形成向中国内部发展的势力;而“中世”时期贵族垄断文化逐步向非贵族的平民阶层下移,以及与之相应的诸如文学形式由诗赋到散文再到词曲的变化……
——摘编自牟发松《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试析》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文化的移动”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依据材料可知,鼎由烹饪器具演变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再演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这说明随着时代发展,中华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不是尊卑等级制度的持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中国最古老的书面语”“不同的发音”“含义却是同样的”可知,商朝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并推广到各地区,文字是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这种共同的书面语及汉字的相同含义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历史的延续,B项正确;夏朝时中国就进入了文明社会,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商朝的书面语助推中国汉字走向多元化,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3.C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文化礼仪来区分“夷”与“夏”,主张以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德行对“夷”进行感召,这种重文化的主张有利于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C项正确;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孔子重文化有利于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排除B项;孔子所处时期礼乐制度逐渐崩溃,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用春夏秋冬四季的冷暖更替映射政治,要求君主和四季变换一样遵循治国规律,不要举措失宜,据此可知,董仲舒的这一主张旨在尽可能防止封建君主过度专制所带来的弊端,A项正确;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材料没有描述天人感应,排除B项;君权神授指皇帝由天命派遣,于凡间管治世人,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作为人民只可遵从君主的指示,不能反抗,材料并未强调君权神授,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5.D 朱熹的做法强调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有利于重续儒家的道统,符合复兴儒学的时代内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四书的发展,而不是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魏晋战乱使儒学受到冲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断绝,儒学仍是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理学的出现受到释道二教的影响,故C项错误。
6.C 根据材料可知,鲁迅大力推崇汉唐文化,是因为其认为当时“汉族有汉族的文化,但没有扼杀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这其中核心的思想内涵在于中华文明呈开放包容状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民族文化发展旗鼓相当,排除A项;材料是想通过唐文化的开放包容,体现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而不是唐文化雍容华贵、兼收并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汉族统治阶级的开明开放,排除D项。
7.A 从材料“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故B、C两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排除。
8.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明末清初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但我国封建经济仍根深蒂固,导致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难以超越传统儒学的范畴,故选D项;上层建筑的发展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所以君主专制的强化也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排除A项;科举制的盛行只是传统儒学盛行的客观保障,并非新思想难以开创时代新路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程朱理学的逐步僵化在客观上有利于新思想的萌发,排除C项。
9.A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创作《黄山图》的缘由体现了程朱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其践行了重视“行”的哲学思想,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写意画发展呈现颓势,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下的社会风尚,排除C项;“异端”思想与作者“心期万类”、以黄山为师等不符,排除D项。
10.B 材料“始于汉代。唐代……宋代……延续至明清。1989年……”反映了重阳节在不同时期内涵不断丰富,B项正确;“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历代政府推崇尊老敬老,排除D项。
11.D 唐朝对外战争的失败,使得阿拉伯人将造纸术传到中亚、西亚和欧洲,这突出反映了唐代科技传播的特殊途径,D项正确;战争失败使造纸术传到欧洲的过程,不能说明唐朝造纸术发达,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内外势力相互勾结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唐朝的对外战争失败导致造纸术外传,不能说明丝绸之路受阻,C项错误。
12.D 根据材料“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中的设计图相似”可知,孟席斯的著作可印证中国古代科技的输出对西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材料无法否定达·芬奇自身的创造性,所谓“模仿”证据不足,排除A项;文艺复兴的发生是西方社会内在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排除C项。
13.B 根据材料“面对辛丑年之后的瓜分危机和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可知,这些学者希望通过传承和弘扬国粹来应对瓜分危机和“西化”浪潮,其主要目的是依托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文化方面的内容,与西方的经济侵略无关,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这些学者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考虑,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反对“阶级的道德”,认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这说明其认识到劳工阶级是社会革命和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和道德体系的创造者。李大钊将民族解放和个性解放结合起来,指出个性解放的出路在于改天换地的社会革命,李大钊的这一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在当时是符合中国社会形势发展要求的,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对伦理道德和社会革命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转变,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
15.D 据材料可以看出,辜鸿铭认为中国文明将会是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人民重建战后新文明的秘诀。由此可见,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D项正确;材料中辜鸿铭只是指出了中国传统文明在一战后对西方人的价值,而没有全面肯定中国传统文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西方文明的评价,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中西文化作对比,不能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排除C项。
16.B 材料反映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接受中国道家思想,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的贡献,这说明了东方传统智慧得到西方的认可,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只单方面反映了西方认可东方文化,不能体现文化交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玻尔认可中国道教“对立互补”的思想,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东方医者的肯定与宗教无关,故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后,第三世界日益崛起,且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第三世界崛起,故排除D项。
17.【答案】(1)社会背景:唐末五代以来社会道德规范遭受严重破坏;传统儒学发展面临严重困境;佛道思想的冲击;韩愈等人对儒学的发展;宋代重文国策的推动。(8分,任答四点即可)
主要内容:“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6分)
(2)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贵族特权;冲击了天主教权威;有利于宣扬“理性”精神。(6分)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儒学思潮”指的是理学,其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有唐末五代以来社会道德规范遭受严重破坏;传统儒学发展面临严重困境;佛道思想的冲击;韩愈等人对儒学的发展;宋代重文国策的推动;等等。第②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理学的主要内容有“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等。第(2)问,根据材料一“士大夫们……参与国家治理”可知,在法国宣扬宋明理学有利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贵族特权;根据材料二“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可知,冲击了天主教权威;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宣扬“理性”精神。
18.【答案】(1)政治背景: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大变革;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或礼崩乐坏、分封宗法制度瓦解);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主要内容: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新旧调和中主张开新;中西调和中主张兼容中西文明创造新文明(马克思主义)。(6分)
意义:有利于国人理性认识新旧、中西文化;推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推动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8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继承并发展前人关于‘中’与’和’的观念,提出了中庸思想,进而上升为‘和而不同’‘和为贵’这些经典命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是在百家争鸣时代提出的。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大变革,宗法血缘关系瓦解,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第(2)问第①小问,由材料“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可得出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由材料“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可得出新旧调和中主张开新;由材料“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方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的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可得出中西调和中主张兼容中西文明创造新文明(马克思主义)。第②小问,由材料“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国人理性认识新旧、中西文化,推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由材料“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可得出推动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与包容性。(2分)
阐述:古代中国文化演变受制于封建王朝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其发展历程具有明显波动的阶段特征,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与包容性。自夏、商、西周三代以来,中华文化立足于华夏区域,经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和秦汉的儒学复兴逐渐成形,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文化正统。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时局的影响,中国文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文化的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较为明显,周边少数民族文明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中华文化吸收融入多民族文明。而两汉以来,尤其是隋唐、宋明时期,中国文明自内向外的波动性较为明显,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其影响波及日本、朝鲜半岛等区域。(8分)
由此可知,中国文化凭借自身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包容性,使得自身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先依据材料得出相应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如依据材料“文化在不同阶级、阶层乃至不同民族间的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自身的内容及形式的变化”等可知,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依据材料中其他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进行归纳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其他答案,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