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练(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练(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3 15:2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过程中,中华文化也乐于接纳除了“中国”这一地域外的异域文化,如印度佛教文化、欧洲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异域文化的输入和补充,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材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
A.本土性 B.多样性
C.包容性 D.连续性
2.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处应填入(  )。
A.儒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3.一位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这一年(  )。
A.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
4.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当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伏尔泰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5.(改编)两汉时期,儒家的“五经”已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约3世纪,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向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了假名。由此推知,汉字的传播(  )。
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B.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
C.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D.促使宗藩关系体系最终形成
6.(改编)罗汉观念源于印度,魏晋以后,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壁画和绘画中。到了宋代,有的画家甚至将罗汉描绘为醉心于琴棋书画的文士形象。这反映了佛教(  )。
A.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B.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C.逐步融入中华文化 D.主导绘画发展方向
7.下表所示为古代日本重要人物的事迹。这可用于印证(  )。
A.汉字的传入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契机
B.儒学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
C.日本文化的学习对象由欧洲转向中国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
8.(原创)史料记载,元代去缅甸的华商十去九不还,他们在缅甸“教以诗书礼乐”,使知行礼让,而至社会上竟“与中国之风无间然矣”。据此可知,元代去缅甸的华商(  )。
A.推动了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B.促进了儒学在东南亚的传播
C.使缅甸完全被中华文化同化
D.以传播中华文化为毕生追求
9.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体现了徐光启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
A.东西方文化交流影响明末学术视野
B.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
C.空谈义理的理学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传入推动明末经济发展
10.清代学者赵翼(1727—1814)在《檐曝杂记》中说道:“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这反映了赵翼(  )。
A.揭露宋明理学的空谈误国
B.传承经世致用的思想
C.提出“中体西用”的政治主张
D.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念
11.(原创)《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它的狂飙猛烈地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五四运动前后,各种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据此可知,“它的狂飙”(  )。
A.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思想文化
B.彻底清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
D.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12.2019年,“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设计全球招募大赛”评选结果揭晓。“阿璞”从来自全球的2 000多个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个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阿璞”形象兼具艺术创意、文化内涵,凸显国际化和青年元素,展现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时代风貌。可见,大熊猫国际形象的塑造有助于(  )。
A.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B.扩大中国外交话语权
C.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D.奠定中国的大国地位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茶叶的起源,在中国有“神农说”“吴理真说”“诸葛亮说”“葛玄说”等。在西方广为流传的是,6世纪,印度人达摩在中国苦修期间,将眼皮变成了“茶”的故事。然而,在中国传世的文献典籍中却没有这个故事的记载。18世纪,达摩眉毛变茶的故事在西方有了早期传播,基本保持原本面貌。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学界通过多种手法将其篡改为一个印度故事,炮制出“茶叶印度起源说”,各种典籍、报纸、杂志加以记录。英国人推崇一时的中国武夷红茶被印度阿萨姆茶取代,中国茶在西方科学话语中被价值重构和污名化。茶叶起源于中国这一原本在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受到挑战和质疑。
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学家吴觉农发表了《茶树原产地考》等重要文章,举出各种有力证据,系统驳斥茶叶起源于印度这一无稽之谈。他通过考证,认为茶叶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茶的记载,“中国茶叶在周秦以后,已当食用,至汉晋已渐盛,到唐宋则为极盛之时代”。改革开放后,吴觉农等人继续深入开展中国西南地区才是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的论证研究。科学界还发现云南、四川一带有生长两三千年的野生大茶树。
——摘编自宋时磊《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学界篡改茶叶起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茶叶起源于中国的依据。(6分)
参考答案
1.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对外来优秀文化兼收并蓄,C项正确;本土性是指由地域、文化习俗、时间累积共同作用形成的,在人群中具体体现出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地区性差异,材料所述是与外部交流过程中接纳、吸收外来文化,排除A项;多样性指的是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异,形成了很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指的是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未发生断裂,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2.C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选C项;儒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所以不符合题干中的“传入”这一条件,排除A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力远小于佛教,排除B、D两项。
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八年”指的是1919年,根据材料“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故选B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前期,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排除D项。
4.A 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体现了其对当时法国现实的不满,为启蒙运动寻求思想支撑,故选A项;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不是宗教改革家,排除B项;孔子、伏尔泰都不反对君主制,排除C项;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客观上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但这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了假名”及所学可知,朝鲜和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既有助于本国国内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吸收中华文化从而推动自身的文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字的传播有利于邻国对中华文化的吸收,并不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排除A项;“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夸大了事实,汉字的传播有助于增强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排除B项;汉字的传播并不是推动宗藩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佛教罗汉形象被描绘为文士形象,这说明佛教逐步本土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C项正确;佛教世俗化指的是佛教文化逐步与社会生活融合的过程,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罗汉形象的变化,无法说明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佛教并未主导绘画发展方向,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带着《游仙窟》《王勃集》等诗文回日本后,写就了《沉疴自哀文》,并在作品中引用了《抱朴子》《游仙窟》等经典书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汲取和应用,这反映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辐射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汉字的传入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儒学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日本文化的学习对象应该是从中国转向欧洲,排除C项。
8.B 由材料“教以诗书礼乐”可知,元代去缅甸的华商起到了传播儒家思想的作用,增强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力,B项正确;元代去缅甸的华商起到了传播儒家思想的作用,而不是传播佛教,排除A项;“与中国之风无间然矣”说明中华文化对缅甸影响很大,但完全被同化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元代去缅甸的华商传播了儒家思想是客观事实,但“以传播中华文化为毕生追求”表述夸张,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农政全书》则体现了徐光启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可知,明代的科技著作中引入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这说明东西方文化交流影响了明末学术视野,故选A项;“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中国仍是农业文明,到了近代,工业文明才传入中国,排除B项;徐光启的著作体现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想并不能说明空谈义理的理学思想被时代抛弃,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推动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赵翼对西洋人制作的自鸣钟和时辰表的精湛技艺表示赞赏,体现了他对西方先进器物的赞叹与认可,表明他认识到西方在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因此赵翼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念,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赵翼认识到西方科技的进步之处,而不是揭露宋明理学的空谈误国,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B项;“中体西用”的政治主张是晚清时期洋务派提出的,排除C项。
11.C 根据材料“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前后”可知,“它”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故C项正确;“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思想文化”与材料“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不符,故A项错误;在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但“彻底清算”表述太绝对,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之前,马克思主义尚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12.C 据材料可知,“阿璞”形象兼具艺术创意与文化内涵,其展现的国际化和青年元素,成功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关注,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C项正确;大熊猫国际形象的塑造无法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的开放政策和格局的形成,排除A项;大熊猫国际形象的塑造无法扩大中国外交的话语权,排除B项;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定基于综合国力、国际贡献等多方面因素,单个文化符号的推出不能直接奠定大国地位,排除D项。
13.【答案】(1)原因:英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摆脱对中国茶的依赖;为提升印度茶的地位和扩大市场份额作舆论宣传;19世纪的欧洲学术界普遍存在着对东方文化和知识的误解和偏见。(6分)
(2)依据: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的记载;中国西南地区发现了生长两三千年的野生大茶树,这为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提供了直接的物证;中国茶业的发展历程。(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学界通过多种手法将其篡改为一个印度故事,炮制出‘茶叶印度起源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摆脱对中国茶的依赖;根据材料“英国人推崇一时的中国武夷红茶被印度阿萨姆茶取代,中国茶在西方科学话语中被价值重构和污名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提升印度茶的地位和扩大市场份额作舆论宣传;根据材料“茶叶起源于中国这一原本在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受到挑战和质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欧洲学术界普遍存在着对东方文化和知识的误解和偏见。第(2)问,根据材料“《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茶的记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的记载;根据材料“科学界还发现云南、四川一带有生长两三千年的野生大茶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西南地区发现了生长两三千年的野生大茶树,这为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提供了直接的物证;根据材料“中国茶叶在周秦以后,已当食用,至汉晋已渐盛,到唐宋则为极盛之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茶业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