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同步练(含解析)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同步练(含解析)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3 15:1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文明互学互鉴,彼此交相辉映。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下列选项中最不可能出现在此次亚洲文明展演活动中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释迦牟尼佛像
C.阿拉伯数字 D.埃及金字塔
2.佛教认为人生是一种苦难,苦难源自人的追求,不论何种种姓,只要坚信佛教并身体力行地践行佛教的主张,就能够得到解脱。佛教的主张旨在(  )。
A.彰显人文主义 B.缓和社会矛盾
C.维护种姓制度 D.实现人人平等
3.(改编)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该艺术形式的产生主要得益于日本(  )。
A.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文明开化”的开启
D.贵族阶层的审美偏好
4.(原创)Khipus 是一捆捆绑在一起的羊毛绳,上面还打了结,用来编码信息。有些是天然的米色棉布,有些则是精心设计的颜色组合。Khipus 记录了有关税收和库存的信息,也记录了有关时间和历法周期的信息。据报道,它们还记录了法律、司法程序,或许还有历史叙事。材料所述的Khipus所属的文明还(  )。
A.建造了羽蛇神金字塔 B.知道了“零”的概念
C.善用“浮动园地”种植 D.能进行人体解剖
5.古代印度算学书里有这样一道题目:朋友们玩耍撕扭的时候,扯断了一串珍珠。六分之一的珠子落在地上,五分之一落在柜上,美女拾去了五分之一,仆人拿了十分之一,只有十颗珍珠留在穿珠子的线上。请问:这一串珍珠共有多少颗 据此可知,古代印度的算学(  )。
A.源自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B.领先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
C.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思维
D.注重构建生动有趣的情境
6.公元600年以后,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它的地盘,而婆罗门教则准备好了自己的种种礼仪。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解脱、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这反映了(  )。
A.婆罗门教为教徒指出了解脱的方法
B.佛教已经不被印度的民众接受
C.婆罗门教具有较强的创新适应能力
D.婆罗门教满足了各阶层的需要
7.中国儒家认为“百行孝为先”,而日本武士道在形成之际就将“忠”凌驾于“孝”之上,还强调“义”“仁”“勇”“克己”等武士品质。这说明日本武士道的出现(  )。
A.适应了日本政治发展态势
B.否定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C.意在阻滞中华文化的传播
D.冲击了神道教信仰体系
8.《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来说明(  )。
A.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
B.中华文化对古代朝鲜的辐射
C.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D.古代越南与唐朝关系友好
9.《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C.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D.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
10.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还将美洲豹、秃鹜、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他们游行,以示神圣。这反映出(  )。
A.印加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
B.印加文化有效继承了埃及文明的精华
C.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的因素
D.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11.(原创)“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从文明发展受限的角度看,该观点可以论证(  )。
A.非洲阿克苏姆文化 B.美洲印第安文化
C.古代日本、朝鲜文化 D.古代东南亚文化
12.“在白人踏上美洲的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为发展中南美洲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这反映出(  )。
A.欧洲殖民者破坏了印第安文化
B.中南美洲主要是西班牙殖民地
C.阿兹特克文化属于印第安文化
D.殖民者曾对印第安人野蛮屠杀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万年以前,印第安人就通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到达了美洲的南端。他们到达美洲后,择地而居发展起来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其中,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一种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以及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玛雅人发明了“玛雅历”;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并且制定了精确的历法;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导致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在2 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这几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都处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中。最终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非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及玛雅文明的主要贡献。(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D 埃及金字塔是非洲古埃及文明的重要体现;《汉谟拉比法典》是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成果;阿拉伯数字源自印度;释迦牟尼是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故最不可能出现在亚洲文明展演活动中的是埃及金字塔,因此D项正确。
2.B 据材料“不论何种种姓……能够得到解脱”可知,佛教要求人们压抑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以求解脱,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B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种姓制度,排除C项;实现人人平等与材料“不论何种种姓……能够得到解脱”不符,排除D项。
3.B 浮世绘是日本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需求提升后的产物,故选B项。浮世绘并非雕版印刷术下的印画,排除A项。“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政策,浮世绘产生于江户时代,在明治维新之前,排除C项。材料中所述的浮世绘表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因此并不是贵族阶层审美偏好下的产物,排除D项。
4.D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的Khipus为印加人的结绳记事法,印加人掌握了麻醉剂的使用方法,会进行人体解剖,故选D项。玛雅人建造了羽蛇神金字塔并知道了“零”的概念,排除A、B两项。阿兹特克人善于在“浮动园地”上进行种植,排除C项。
5.D 材料中所描述的情境充满趣味性,让复杂的算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古代印度算学的特色,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展示出古代印度算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需求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不能说明古代印度算学领先于同时代的世界其他地区,排除B项;此题主要是通过实际情境来求解问题的,这个问题尽管需要一些思维活动,但并未展现出特别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思维的特点,排除C项。
6.C 根据材料“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它的地盘,而婆罗门教则准备好了自己的种种礼仪”“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解脱、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等信息可知,佛教相对衰落,而婆罗门教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其教义进行更改,即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婆罗门教进行创新,说明婆罗门教具有较强的创新适应能力,C项正确;根据材料“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解脱、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可知,婆罗门教提出了自己通往解脱的道路,但不代表其已经为教徒指出了解脱的方法,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佛教相对衰落和婆罗门教通过创新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现象,不代表佛教已经不被印度的民众接受,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婆罗门教通过创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强调婆罗门教满足了各阶层的需要,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7.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武士道特别强调武士阶层的忠诚等品质,这是为了服务于势力强盛的封建领主阶层,适应了日本政治发展态势,故选A项;日本属于东亚文化圈,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武士道强调的“忠”“孝”“义”“仁”“克己”等思想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排除B项;武士道的出现意在要求武士忠诚于自己的主人,维护领主统治,并不是为了阻滞中华文化的传播,武士道本身就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吸收,排除C项;武士道是在神道教基础上形成的,排除D项。
8.B 由材料“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等信息可知,中华文化在唐玄宗时期对以朝鲜为代表的周边国家具有辐射作用,以朝鲜为代表的周边国家表现出的知礼、尊儒等都是受了唐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由“玄宗在蜀”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代的蜀地属于唐朝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政权,排除A项;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古代越南,排除D项。
9.C 学前教育和种类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现出阿兹特克人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故C项正确;学校种类多样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育目的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育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可能出现全民接受教育的现象,故D项错误。
10.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加人的崇拜对象有很多,包括太阳、动物及统治者的木乃伊等,这反映了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故选D项;材料强调印加人的宗教信仰,属于思想文化领域,而非政治领域,排除A项;印加文明位于美洲,埃及文明位于非洲,二者之间缺乏交流,排除B项;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是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美洲内部孤立发展、缺乏交往,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C项。
1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洲文明曾一度繁荣,但是古代美洲文化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的状态,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因此美洲印第安文化发展相对缓慢,故B项正确;非洲阿克苏姆文化地处红海沿岸,与外界有广泛的联系,因此其文化发展相对较快,故A项错误;古代日本、朝鲜地处东亚,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较大,所以它们的文化发展较快,故C项错误;古代东南亚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较大,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也开始传播到东南亚,促进了东南亚文化的发展,故D项错误。
12.A 据材料“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为发展中南美洲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可知,欧洲的殖民入侵使中南美洲没有发展起来与其他大洲相媲美的文化,说明欧洲殖民者破坏了印第安文化,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对美洲文化的破坏,不能说明中南美洲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排除B项;阿兹特克文化属于印第安文化,但材料强调的是外来侵略者对印第安文化的破坏,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印第安文化被破坏与欧洲殖民者有关,但没有明确说明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进行野蛮屠杀的内容,故“殖民者曾对印第安人野蛮屠杀”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1)主要特征:丰富多彩;内部发展不平衡;独立发展,封闭孤立。(4分)
主要贡献:发明了表意文字;发明了历法;研究天体运动,积累了非常广泛的天文学知识;修筑了壮观的金字塔。(4分)
(2)原因:气候的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外族侵略与破坏。(4分)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一“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一种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玛雅人发明了‘玛雅历’”“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并且制定了精确的历法”“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可得丰富多彩;据材料一“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文明均分布在……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可得内部发展不平衡;据材料一“择地而居发展起来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印第安文化”并结合所学,可得独立发展,封闭孤立。第②小问,据材料一“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一种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可得发明表意文字;据材料一“玛雅人发明了‘玛雅历’”,可得发明了历法;据材料一“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可得研究天体运动,积累了非常广泛的天文学知识;据材料一“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可得修筑了壮观的金字塔。第(2)问,据材料二“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得气候的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据材料二“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并结合所学,可得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据材料二“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并结合所学,可得外族侵略与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