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在研究早期移居与家庭变化时发出这样的感慨,“迁移过程中相遇的人们在宗教、种族、社会地位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相遇中家庭也在发生着变化。家庭是一个单位,同时也成为混合体……而17世纪英国到新英格兰的移民家庭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大多是由原有的家庭单位组成的移民,而不是像一些移民那样选择与外族人通婚”。造成这种“与众不同”特征的原因是( )。
A.经济差异 B.法治差异
C.种族隔离 D.宗教迫害
2.(改编)据研究,1492年,美国领土内的原住民人口有500万人—1 000万人。到1800年,原住民人数仅有60万人。与此同时,欧洲移民后裔的数量增长到500万人,同时还增加了100万非洲黑人的后裔。该变化源于(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
C.苦力贸易的进行
D.美洲出现劳动力短缺
3.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16—19世纪人口迁徙情况表(部分)”。表格中①②③处填写最恰当的是( )。
迁入地 迁出地 时间 主要背景
美洲 欧洲 16世纪
非洲 16世纪 ①
亚洲 19世纪中叶 ②
大洋洲 欧洲 18世纪中后期 ③
亚洲 19世纪中叶
A.殖民扩张 苦力贸易 开采金矿
B.黑奴贸易 苦力贸易 流放罪犯
C.殖民扩张 苦力贸易 流放罪犯
D.黑奴贸易 殖民扩张 开采金矿
4.下图为《全球文明史:人类自古至今的历程》中描绘的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其中,1840年至1940年欧洲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奴隶贸易利润的刺激
B.世界大战的影响
C.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
D.工业革命的扩展
5.新航路开辟之后,因欧洲殖民者血腥的屠杀和残酷的压榨剥削等,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濒于灭绝,巴哈马群岛的印第安人在12年内,几乎灭绝;古巴原有的30万印第安人,至1548年几乎绝迹;海地25万印第安人最后只剩500人。这一现象导致( )。
A.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
B.商业革命的到来
C.美洲民主运动的兴起
D.黑奴贸易的猖獗
6.(原创)据统计,印度尼西亚的日常生活和商业用语中可以找到大量汉语借用词;马来语中,汉语借用词有几百个;在菲律宾,许多蔬菜都使用中国名称,如“动考”即茼蒿,“培菜”即小白菜,“金菜”即芹菜。据此可知( )。
A.侨民的国家认同感得到显著提升
B.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C.“下南洋”丰富东南亚文化内涵
D.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化冲突
7.下表所示是英国奴隶贸易过程中的大事摘录。这反映了( )。
时间 大事
1562年 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70—1776年 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 英国废除了奴隶制
A.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
B.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
C.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进程
8.(原创)美国种植园文化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种植园文化的核心是种植园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种植园主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注重社交、娱乐和休闲。这种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提升了种植园主的社会地位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族群发生重大变化
D.南部盛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9.下表所示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世界人口的迁移情况。导致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迁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1500—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1850—1945年 欧洲、亚洲 美洲
A.非洲人口的大量减少
B.西方殖民扩张方式发生转变
C.华工被列强疯狂掠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0.澳大利亚的黑人是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后来其他种族或民族的移民人口大量涌入澳大利亚。如英国约把19万名犯人流放到澳大利亚。又如,从1820年到19世纪30年代初澳大利亚引进自由移民1.4万人,约占澳大利亚移民总数的1/3,此后自由移民引进数额直线上升。1841—1850年就引入自由民10.8万人。此举( )。
A.不利于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地调整
D.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的多种族化与多民族化
11.1925年,墨西哥作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发表《宇宙种族》,提出:“世界各种族日益趋向相互融合,直至形成一种新人类,它的构成将集现存各民族之大成。”他认为未来的种族将是融合各种族血液的“宇宙种族”,因而也将是一种最崇尚友爱、最具有普遍性的种族。这一观点( )。
A.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B.反映了墨西哥革命的曲折
C.基于美洲族群结构的变化
D.预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图景
12.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传教士遭到中国“暴民”的袭击,而中国劳工同样被美国工人的暴行所伤。美国传教士兼公使秘书威廉姆斯在1868年指出“如果在中国的美国人遭受的痛苦超过了自1855年以来在美华人所忍受痛苦的1/10,战争肯定就会发生。”据此可知( )。
A.华夷观念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B.美国试图派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中美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
D.在华传教士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30年代末到19世纪50年代初,随着美国兼并得克萨斯,与英国解决俄勒冈的边界争执,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向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大量移民,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修建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主张就在19世纪40年代被提了出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
西段工程于1863年破土动工,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自中国南方的 50名华工。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筑路大军中。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太平洋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 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
1869年,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它预示着美国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加利福尼亚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背景。(6分)
(2)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简述赴美华工的历史贡献。(6分)
参考答案
1.D 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英国到新英格兰的移民很多是清教徒,他们移民新英格兰是为了逃避国内的宗教迫害,希望能在新大陆迎来新生活,故选D项。
2.B 据材料可知,与1492年相比,1800年美国领土内原住民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欧洲移民和非洲黑人的后裔大幅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导致原住民大幅减少。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同时,很多欧洲人因为种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故选B项;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苦力贸易的主体是华工,排除C项;美洲劳动力的短缺可以解释非洲黑人后裔数量的增加,但不能解释原住民数量的减少,排除D项。
3.B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16世纪非洲人口迁入美洲主要是因为黑奴贸易,故①为黑奴贸易;19世纪中叶亚洲人口迁入美洲主要是因为苦力贸易,比如华工出国,故②为苦力贸易;18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口迁入大洋洲主要是因为流放罪犯,故③为流放罪犯。①②③处分别填写黑奴贸易、苦力贸易、流放罪犯,B项正确。
4.D 从材料中欧洲人迁徙的路线可知,这一时期欧洲人主要迁往美洲、亚洲等,结合材料时间“1840年至194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与工业革命的扩展有关,D项正确。
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一系列残酷行径,致使美洲原住民数量锐减,缺乏劳动力,进而导致欧洲人将非洲黑人贩卖至美洲充当劳动力,故选D项。
6.C 材料主旨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语言受到汉语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下南洋”带来了这一变化,丰富了东南亚的文化内涵,故选C项;本题主旨是中国移民与东南亚文化变化的关系,不涉及侨民对自身国家的认同感,排除A项;“全球范围”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文化冲突在题干中未提及,排除D项。
7.C 材料展示了英国在不同时期对待奴隶贸易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末到18世纪,英国通过黑奴贸易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英国需要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英国逐步废除了奴隶制。由此可见,英国奴隶制的发展状况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
8.B 根据材料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被发现、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美洲种植园经济兴起,种植园文化产生,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美洲族群出现变化是因为美洲人口结构发生改变,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当时美国种植园盛行的是奴隶制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除D项。
9.B 据材料信息可知,1500—1850年,人口的主要移出地是欧洲和非洲,主要移入地是美洲。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种植园、开采金银矿,由于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需要贩卖非洲的黑人奴隶到美洲,这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暴力掠夺的殖民扩张方式;1850—1945年,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及扩展,英国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欧洲的工业资产阶级为了维持在美洲的经营,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大批印度、中国的亚洲劳工来到美洲,故选B项。观察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发生变化的是两个时间阶段中的主要移出地——非洲和亚洲,无具体的数据显示人口数量的变化,排除A项;1850—1945年的主要移出地中有亚洲,除了中国,也包括印度等其他落后地区,华工被列强疯狂掠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格中的时间以1850年为分界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0.D 据材料“其他种族或民族的移民人口大量涌入”等可知,澳大利亚有原始居民,还有大量外来移民,这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的多种族化与多民族化,故选D项;移民能够推动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移民参政的情况,仅凭材料无法得出移民行为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排除B项;据材料“如英国约把19万名犯人流放到澳大利亚”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前期澳大利亚的移民是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带来的,在1820年以后自由移民引进数额才直线上升,排除C项。
11.C 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墨西哥作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提出,世界各种族日益趋向相互融合,未来的种族将是融合各种族血液的“宇宙种族”,这强调了种族的交融,符合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的变化,C项正确。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排除A项;这一观点未涉及政治革命运动,排除B项;这一观点是基于当下的情况对未来人类种族发展的一种设想,而不是对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图景的预示,排除D项。
12.C 据材料“美国人遭受……1/10……战争肯定就会发生”可知,美国传教士在华受到的伤害不如在美国的中国劳工受到伤害的1/10,如果超过了,美国会以此为理由诉诸武力,这体现了国家强弱影响了国民在外的待遇,也反映了中美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故选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已于1860年结束,因此,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并且1864年美国正在内战,不可能派兵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据材料“传教士遭到中国‘暴民’的袭击”可知,传教士是美国侵略势力的代表,与中国民众存在矛盾,改善中美关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后筑路潮流的影响;沟通东西部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对新拓展领土的控制,巩固美国疆域安全的需要。(6分)
(2)历史贡献:弥补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劳动力不足,推动了太平洋铁路完工,加快了美国的铁路建设进程;使美国东西部连成一体,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外,华工表现出的艰苦耐劳精神、聪明才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留在美国的华工保留并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末到19世纪50年代初”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筑路潮流的影响;据材料“修建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西段工程”可知,沟通东西部经济交流的需要;据材料“美国兼并得克萨斯……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可知,加强对新拓展领土的控制,巩固美国疆域安全的需要。第(2)问据材料“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可知,弥补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劳动力不足,推动了太平洋铁路完工,加快了美国的铁路建设进程;据材料“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狂飙时期”可知,使美国东西部连成一体,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据材料“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修建的”可知,华工表现出的艰苦耐劳精神、聪明才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结合所学可知,留在美国的华工保留并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