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4.4 保护土壤 分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4.4 保护土壤 分层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03 21:22:4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4 保护土壤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我国土壤资源地基本状况;了 解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了解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科学思维:关注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探究实践:通过查找资料上网等方式来了解自然界中土壤的分布状况。
态度责任:保护土壤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保护土壤的责任感。
1.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
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
D.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所以土壤资源的不足可以由海洋代替
2.造成土壤生物性污染的是(  )
A.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B.含汞的工业废水
C.城市垃圾中塑料和橡胶 D.工业废渣
3.近年来有多处报道某些地方所产大米“镉超标”。你认为这种“问题大米”是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  )
A.酸雨 B.大气污染
C.水、土重金属污染 D.温室效应
4.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下列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B.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C.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中,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
5.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 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
C.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实用方便 D.厨余垃圾用塑料袋包装后,再填埋
6.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不是植物所需要的 B.土壤溶液浓度小,根吸水过多
C.土壤溶液浓度大,根吸水过多 D.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根不能吸水
7.如图是江西省在不同年代水土流失的面积图,以下关于江西省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许多地方出现乱砍滥伐森林现象 B.人们对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C.降水过于丰富,洪涝灾害频发 D.强取耕地和把薪柴作为能源
8.我国是世界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不同地表的水土流失情况(降雨量346毫米),你认为哪一类的地表最有利于防止沙漠化(  )
地表类型 林地 草地 作物地 裸地
水土流失量(千克/亩) 4 6.2 238 450
A.林地 B.草地 C.作物地 D.裸地
9.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下列不会导致土壤板结的是(  )
A.施有机肥 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
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
10.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 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
(1)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较多。这说明植被可以     。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导致     污染。
(3)嘉兴土壤资源短缺,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措施     。
1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你认为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林
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
C.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措施
12.“豆粮间作”的种植方式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主要原因是该方式(  )
A.能够利用植物固氮,提高土壤肥效
B.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抑制杂草生长
C.通过调整害虫的食物链,减少病虫害
D.通过增加单位土地的有效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13.某些加油站出售含铅汽油,使用这些汽油会造成铅污染。如图是温州市104国道某路段周边土壤样品的铅含量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你认为下列观点或建议不正确的是(  )
A.该路段周边土壤已明显受到铅污染
B.该路段周边土壤距国道越近,铅污染越严重
C.该路段两侧已受铅污染的土壤不宜种植农作物
D.要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14.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只是能除草,还能     。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     。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两个合理建议:    ,    。
15.近年某地再现镉含量超标大米的报道。为探究镉的危害,某班的学生进行了如下实验。
(一)该同学提出的问题:重金属元素镉对人类有多大的危害呢?
(二)实验过程:
(1)取32只体重为30g、生理状态、健康状况基本相同的小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雌雄各半,并编号A、B、C、D。
(2)用生理盐水配制不同浓度的镉溶液,然后分别用配制的溶液对小鼠进行灌胃实验,其结果如表:
组别 镉浓度/(mg/mL) 生理盐水用量/mL 24h死亡数/只
A 0 10 0
B 0.015 10 2
C 0.030 10 3
D 0.045 10 6
(3)实验结论: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随镉含量的增加,小鼠的死亡率    。说明镉含量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三)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4)该同学设置A组的目的是    ,该实验的变量是    。
(5)该实验设计分4组进行,每组样品都选用8只小鼠,主要是为了减小误差,避免出现    。
16.某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相对滞后.为此,某校自然科学兴趣小组成员对该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作了调查,结果如图甲;取该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铅(Pb)砷(As)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一.请根据这些信息回答:
(1)从图甲可以看出该市生活垃圾的成分以    为主.
(2)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害元素含量随着垃圾堆放深度增加而增大
B.各种有害元素在0~30层含量低于30cm~60cm层含量.
C.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无价值
(3)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市城市垃圾处理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设想(写两点)
17.近期,重金属铬因“毒胶囊”再次引起关注。小宏想知道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甲、乙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长状况如图所示。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这是一组     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控制     。
(3)该实验重复做三次,是为了     (选填:减少/增加)偶然性,提高准确性。
(4)实验结论是:该含铬溶液     (选填:促进/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18.大气中SO2含量增加是导致酸雨增多、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各种可溶性铝盐能抑制植物生长,减弱植物抵御外来侵害的能力。为了解土壤的情况,某中学“酸雨”课题研究小组对生物园的土壤作了调查。他们分点取样,把表面至100mm深的土壤分为4层,进行分析研究;并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数据记录及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如图表所示:
0~100mm土壤样本的数据(注:pH越小,酸性越强)
土层深度/mm 0~20 20~40 40~60 60~100
土样pH 4.5 4.2 4.18 4.15
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 0.4 1.3 1.7 2.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可以得出,土层的酸性强弱与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是     。
(2)分析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可知,被测定的土壤中植物往往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     。
(3)为减少和防止酸雨的形成,应采取什么措施?    (至少填一种方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4 保护土壤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我国土壤资源地基本状况;了 解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了解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科学思维:关注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探究实践:通过查找资料上网等方式来了解自然界中土壤的分布状况。
态度责任:保护土壤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保护土壤的责任感。
1.【答案】B
【分析】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除了湖泊、河流、裸露岩石等,有土壤覆盖的土地更少。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等原因,陆地面积中89%的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生产。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87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91.39%。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50%。耕地面积为137万平方千米;其中高产耕地仅29.4万平方千米,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
【解答】解:A、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A错误;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土壤资源并不丰富,B正确;
C、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C错误;
D、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地球淡水资源状况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A
【分析】土壤的生物性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或产生不良的影响.
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是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饲养场和屠宰场的污物等.其中危险性最大的是传染病医院未经消毒处理的污水和污物.
【解答】解: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是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饲养场和屠宰场的污物等。其中危险性最大的是传染病医院未经消毒处理的污水和污物。可见A正确。
故选:A。
【点评】知道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污染物是关键.
3.【答案】C
【分析】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当地土壤或水体中镉污染较严重时,被水稻吸收后,可能导致大米中镉含量超标,食用大米后,大米中的镉会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解答】解:A、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二氧化硫主要是由于燃烧煤产生的,因为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会生成大量二氧化硫,导致酸雨,不符合题意;
B、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和卤族元素等)及颗粒物(粉尘和酸雾、气溶胶等)。它们的主要来源是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不符合题意;
C、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废电池中含有镉等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内,导致患骨痛病。使用这种镉超标大米的对身体危害最严重的是镉造成结缔组织损伤、生殖系统功能障碍、肾损伤、致畸和致癌。符合题意;
D、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明确含镉的工业废水非法排入江中将造成重金属污染。
4.【答案】B
【分析】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积累有毒、有害物质,引起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或者残留在农作物中进入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
【解答】解:A、人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土壤中的污染物直接影响植物,也会危及人类健康,A错误。
B、塑料袋是不可降解的物质,会造成“白色污染”,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B正确。
C、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但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C错误。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受污染越严重,D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B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易造成水的污染等。
【解答】解: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给土壤带来污染;故A错误;
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能够减少土壤中的垃圾量,能大幅度降低垃圾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故B正确;
C、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毒的物质,会破坏土壤;故C错误;
D、厨余垃圾可以被分解作为有机肥使用,而使用塑料袋包装后则很难被分解,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6.【答案】D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知识,据此解答.
【解答】解: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盐碱地的土壤溶液中含较多的盐碱,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内部的浓度,因此植物细胞就会失水,导致根不能吸水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关键是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即可答题.
7.【答案】C
【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
【解答】解:由图可知,水土流失的面积是随着时间而增大的,而在70年代向80年代过渡的时候,变化尤为剧烈,可推测出是因为人口增多,人类活动而导致的,由此观察选项,ABD项均是人类活动而导致的,而C项是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并不是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的原因,故C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水土流失的原因。
8.【答案】A
【分析】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增加大气的湿度,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人类维持生命的氧。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降低温室效应;维持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在防护范围内风速可降低30%左右;根系可以固沙,减弱噪音,利人健康。
【解答】解:据题干列表可知,不同地表的水土流失情况是不同的,在林地、草地、作物地和裸地中,林地水土流失量最小,因此林地地表最有利于防治荒漠化。
故选:A。
【点评】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因此,我们要爱护植被,保护植被。
9.【答案】A
【分析】土壤板结危害:
1、植株根系呼吸受阻:土壤板结或长期水淹的情况下,植物根部细胞呼吸减弱,而氮素等营养又多以离子态存在,吸收时多以主动运输方式,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呼吸减弱,故能量供应不足,影响吸收。
2、导致缺素症:缺素症有时并不一定就是土壤中缺少这种元素,而是因为土壤板结、土壤酸碱度不适宜、或者是土壤水分供应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根部吸收能力下降导致的。
【解答】解: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造成土壤板结的原因有:①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黏土中的黏粒含量较多,土壤中毛细管孔隙较少,通气、透水、增温性较差。②有机物料投入少,不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土壤中有机物质补充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理化性状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造成土壤的酸碱性过大或过小,导致土壤板结。③长期过量偏施大化肥。④塑料废弃物污染。⑤镇压、翻耕、浇水等农耕措施导致上层土壤团粒结构破坏。⑥有害物质的积累。⑦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故选:A。
【点评】了解土壤板结的原因即可解答此题。
10.【答案】(1)减少水土流失;
(2)大气;
(3)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严禁乱砍滥伐等)。
【分析】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海浪、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解答】解:(1)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因此A坡与B坡不同的变量是草皮(植被)。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植被多)汇人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植被少)的比较多。故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沙尘暴夹杂着大量沙尘颗粒会使得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量大大增加,造成空气的严重恶化,因此沙尘暴频发主要造成了大气的污染。
(3)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最有效措施。嘉兴土壤资源短缺,保护土壤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严禁乱砍滥伐等。
故答案为:
(1)减少水土流失;
(2)大气;
(3)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严禁乱砍滥伐等)。
【点评】保护土壤应从防止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加,植被是保护土壤防止水土壤流失最有效的措施,土壤流失后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11.【答案】C
【分析】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解答】解: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有利于保护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会污染环境,B不符合题意;
C、化学肥料的成本高、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C符合题意;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不会污染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12.【答案】A
【分析】“豆粮间作,瓜类和豆类轮作”的种植方式,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其主要原因是豆类的根部有根瘤菌,能够利用植物固氮,提高土壤肥效,据此答题.
【解答】解: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就要充分的利用光能,合理密植、兼作套种充分的利用光能的重要措施,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种植同种农作物合理密植,同种农作物的叶片的现状相同,使得植物的叶片能以镶嵌的形式排列,在加以合理的密植,能让植物最大限度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可以提高产量;而兼作套种可以接受不同层面的阳光,更多的有机物,可以提高产量等。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因此选项A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豆类的根部有根瘤菌能将空气中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
13.【答案】B
【分析】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权衡利弊,既要考虑短期效益,更要考虑长远影响。
【解答】解:A、该路段周边土壤含铅量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上限,所以该路段周边土壤已明显受到铅污染。A正确。
B、距离国道100米处土壤含铅量最高,所以该路段周边土壤不是距国道越近,铅污染越严重。B不正确。
C、为了防止土壤中的铅通过食物危害人类,该路段两侧已受铅污染的土壤不宜种植农作物。C正确。
D、要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以减少尾气对道路周边土壤的污染。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4.【答案】(1)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使土壤变得疏松。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解:(1)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若土壤板结,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减少,抑制根的呼吸,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使土壤变得疏松。
(2)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使土壤变得疏松。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15.【答案】(3)增加;
(4)对照;生理盐水的镉含量;
(5)避免偶然性。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3)实验结论:“根据表中数据分析,随镉含量的增加”,小鼠的死亡率增加.“据此推测,镉含量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4)该同学设置A组的目的是对照.实验中“取32只体重为30g,生理状态、健康状况基本相同的小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雌雄各半”,“用生理盐水配制不同浓度的镉溶液,然后分别用配制的溶液对小鼠进行灌胃实验”.因此4组唯一不同的量是生理盐水的镉含量,其他条件相同.所以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生理盐水的镉含量.
(5)一只小鼠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小鼠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该实验设计分4组进行,每组样品都选用8只小鼠而不是一只”,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
故答案为:
(3)增加;
(4)对照;生理盐水的镉含量;
(5)避免偶然性。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1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题中的信息以及扇形图中各个项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1)根据调查结果图可以看出生活垃圾的成分以A有机物为主,占总量的54.0%;.
(2)据图可知:各种有害元素在0~30层含量低于30cm~60cm层含量.
(3)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制成肥料;制沼气;垃圾发电;回收废电池;不乱扔垃圾;加强科研,提高垃圾的利用效率.
故答案为:(1)有机物或A;
(2)B;
(3)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制成肥料;制沼气;垃圾发电;回收废电池;不乱扔垃圾;加强科研,提高垃圾的利用效率.
【点评】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卫生填埋、封闭式焚烧、堆肥法、分类回收,露天焚烧垃圾向大气排放的有害污染物至少有20多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非常有害,
1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甲乙只有一个变量有无铬(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因此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通过本实验的现象发现,无铬玉米幼苗正常生长而有铬玉米幼苗生长不良。所以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
(2)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此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控制变量。
(3)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减少偶然性,提高准确性。常常设重复组,并且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
(4)通过实验现象可知,实验结论是:该含铬溶液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故答案为:(1)对照;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
(2)变量
(3)减少
(4)抑制
【点评】设计探究实验时,注意单一变量的原则和设置重复组。
18.【答案】(1)土层的酸性增强,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增大
(2)土壤中酸性较强时,植物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率低
(3)开发新能源(或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废气处理后再排放等)(合理即可)
【分析】1、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2、由图中数据可知,当土壤显中性或弱酸性时,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率较好。
【解答】解:(1)pH值越小,酸性越强,根据表格数据,土层的酸性强弱与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是土层的酸性增强,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增大。
(2)当pH=4时,土壤显较强酸性。由图可知,植物在pH=4土壤中往往不能正常地生长,这是因为土壤中酸性较强时,植物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率低。
(3)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浓度的增加。因此为减少和防止酸雨的形成,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废气处理后再排放等。
故答案为:(1)土层的酸性增强,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增大
(2)土壤中酸性较强时,植物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率低
(3)开发新能源(或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废气处理后再排放等)(合理即可)
【点评】掌握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及其防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