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基础自主落实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政府做了什么决定 其基
本任务是什么 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有何意义
1.现状: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_________,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决定: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_______________。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___________、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基础薄弱
第一个五年计划
重工业
交通运输业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_______________迈进。
思维导引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而非片面发展重工业。
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_____第一汽车制造厂、_____
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
运输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
_____长江大桥建成
4.成就。
长春
沈阳
武汉
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料研习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材料中的“宪法”有何地位 它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1.地位: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_________的宪法。
2.会议:1954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会议。
3.会议内容。
(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选举领导:_______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_______为国务院总理。
4.会议意义: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奠定了基础。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人民利益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毛泽东
周恩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史料研习
从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草案初稿。从1954年3月23日草案提交到同年6月1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了7次正式会议讨论,来自全国各地共8000多人进行了广泛讨论,提出了5900多条修改意见。6月16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宪法草案,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大讨论就此展开。截至当年9月,先后有1.5亿多人参加讨论,收集整理了118万多条意见。
——摘编自金成波《“五四宪法”是怎样诞生的》
1.《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国长期建设的第一个阶
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
并保证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前进。”这段话中的“今后五年”指的是( )
A.1949-1953年 B.1950-1954年
C.1951-1955年 D.1953-1957年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提及“基本任务”的内容可知,这涉及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
间是1953-1957年底,选D项。
学业分层评价
D
2.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见下图)。这套人民币6种辅币
的票面图案分别是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火车和水电站,这反映了( )
A.“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完成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新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D.新中国的工业化成就
D
【解析】根据“1955年”“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火车和水电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取得的相关成就,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建成投产,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选D项。
3.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
人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同步发展。材料
主要说明“一五”计划的完成( )
A.改善了人民生活 B.完善了工业布局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忽视了经济规律
【解析】材料“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
年增加近30%;人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34.2%”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使工
人工资、农民收入、人均消费水平均有了大幅度提高,民生得到改善,故选A项。
A
4.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右图是他1954年参加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通过此次会议,他可以见证( )
A.《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他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选C项。
5.(2023·福州期中)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
初稿的讨论中,既有与各界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的“政治协商”,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
的“书信建议”。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发挥了正式宪法的作用 B.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新方向
C.保证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奠定了新中国法制的基础
【解析】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和初稿的讨论中,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参与,也
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参与,体现了1954年宪法的制定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C项正
确;材料未涉及正式宪法作用的发挥,A项排除;1954年宪法的制定不能体现社会主义
的新方向,B项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奠定了新中国法制的基
础,D项排除。
C
6.(2023·济宁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了以 156 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
化建设。右图是这一时期 156 项工程的分布情况,这反映了( )
A.忽略农业和轻工业同步发展
B.工业建设大致考虑了地域平衡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不利于工业的良性循环
B
【解析】根据图片中“西部地区32%”“东部地区6%”等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区域布局涉及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地区,体现了工业建设大致考虑了地域平衡,B项正确。
7.(2023·广州期中)如下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
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国家 主要文献
苏俄(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其他国家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D
【解析】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的文献,既有中国近代宪法,也有苏俄(联)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宪法,既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也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8.(2023·钦州月考)“一五”期间成果辉煌,它本来应只是一个新的工业化时代的开端,却成了新中国经济史上一个特殊的标杆。“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工业建设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部分)
方面 成就
工业
建设 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1955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6年,①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
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交通
运输 1957年,②建成,连接长江南北交通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多条
川藏、③、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工业
布局 到1957年底,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已建成,并开始了以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为中心的华中和华北工业基地的建设,西南、西北地区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工业基地的建设也在进行
——据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整理
(1)根据材料,请写出①、②、③处的具体内容。(3分)
答:具体内容: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②武汉长江大桥;③青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1分)我国完成这一计划有何重要的影响 (2分)
答:发展重点:发展重工业。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阅读材料,从“工业建设”“交通运输”“工业布局”中选取一个角度,围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提炼观点,并在材料中选取相对应的两个史实简要论述。(8分,要求:仿照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示例】
观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成了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
史实: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以武汉钢铁公司为中心的华中工业基地等。
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
答:示例一:
观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
史实: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等。
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工业建设成就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
观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史实: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多条。
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取得的成就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长江南北交通;“一五”计划期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第(2)题,根据材料所示工业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3)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的成就来看,可拟定论点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关于阐释可从“一五”计划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作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共22张PPT)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基础自主落实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会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主要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
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_____变为先进的_______。
(2)影响: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
2.失误与调整。
根据1959-196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1959-1961年GDP增长率严重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自然灾
害严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农业国
工业国
社会主义建设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2)1961-1964年逐渐恢复增长: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实施八字方针:“_____、
巩固、充实、_____” 。到_____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思维导引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把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土地所有制,而人民公
社追求的是平均主义。
调整
提高
1965
史料研习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摘编自杨胜群、陈晋《五十年的回望:中共八大纪实》
1959-196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变化图
二、“文化大革命”
依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完善表格。
起止时间 1966—1976年
最大冤案 国家主席_______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
粉碎反革
命集团 1971年“九一三事件”,_______________被粉碎;1976年10月,_______________
被粉碎
危害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刘少奇
林彪反革命集团
江青反革命集团
史料研习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党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摘编自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1949-2019》解说词
三、建设成就
1.经济建设: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新兴工业发
展起来,交通、水利建设等取得很大成绩。
2.科学技术: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发射第一颗_____________、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岛素、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等。
3.模范人物:涌现了_______、焦裕禄、雷锋等模范人物。
人造地球卫星
王进喜
史料研习
社会主义探索的曲折前进
1.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在探索我国建设
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
A.摧毁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实现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化
D.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
学业分层评价
D
【解析】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选D项;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合作化,排除C项。
2.(2023 青岛期中)下图所示口号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
严重失误。其反映出的最主要问题是( )
“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A.人民建设热情高涨 B.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C.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D.知识分子遭到批判
C
【解析】题干口号反映的是“大跃进”,“大跃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国民经济遭遇了挫折,故C项符合题意;人民建设热情高涨,想尽快摆脱落后状态,与出现严重失误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知识分子遭到批判,而题干反映的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排除B、D项。
3.(2023·滁州模拟)1962年,在大力压缩各项生产指标的同时,对工业企业进行关厂并
厂,缩小规模,使全国的企业数由1959年的31.8万个减少到1962年的19.7万个,减少了
38%。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建设趋于理性 B.工业生产严重过剩
C.“大跃进”影响巨大 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解析】据材料“1962年,在大力压缩各项生产指标的同时,对工业企业进行关厂并
厂,缩小规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其中“调整”是要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关系,因此出现了“使全国的企业数由1959年的31.8万个减少到1962年的19.7万个,减
少了38%”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经济建设趋于理性,故选A项。
A
4.(2023 泉州期中)为深入学习和研究“文化大革命”,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查找了
如下资料,其中属于可信度最高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某同学转述爷爷的回忆
B.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相关故事情节
C.当代学者的研究论文
D.“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报纸、照片、档案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报纸、照片、档案是当时事
件的真实反映,是第一手史料,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是第二手史料,排除。
D
5.习近平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
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下面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初衷的科技成果
是( )
A.人造地球卫星 B.籼型杂交水稻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大庆油田建成
【解析】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以“面向人
民生命健康”为初衷的科技成果,故选C项。
C
6.(2023 佛山期中)“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
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但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
容易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的是( )
A.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B.“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解析】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顺应了历史发展
趋势,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是当时的国情决定的,排除B项;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赎买政策是正确的,实现了和平过渡,排除C项;材料“想早一
点进入共产主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
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故选D项。
D
7.(2023 西安期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下列人物
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B.国际主义、人道主义
C.同仇敌忾、热爱和平 D.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A
【解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主要有“人民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他们都具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故A项符合题意;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同仇敌忾、热爱和平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和1956年,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各地区、各行业也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工作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占比较高。鞍钢的工人王崇伦、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等都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短七年的时间里,欣欣向荣的崭新社会面貌日益形成。劳模群体有力地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宣言。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群体的特点。(3分)
答:特点:劳模来源于各地区、各行业;重工业部门劳模占比较高;女性劳模不少。(言之成理,答出3点即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涌现的历史意义。(3分)
答:历史意义:激发了广大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言之成理,答出3点即可)
【解析】第(1)题,根据“各地区、各行业也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可归纳出劳模来源于各地区、各行业;根据“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占比较高”可归纳出重工业部门劳模占比较高;根据“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可归纳出女性劳模不少。第(2)题,根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短七年的时间里,欣欣向荣的崭新社会面貌日益形成”等可归纳出激发了广大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根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归纳出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共4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大改造完成,国家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许多建设成就,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
21世织纪教痘
2订世看
,27G2@P
政治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经济
(2)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第一个五年计划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社会主义基本
社会主义
经济
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制度建立,
制度的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进入社会主义
政治
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主要任务,良好开端
探索成就
建设成就
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模范人物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的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曲折中前进
曲折失误
“文化大革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意法
中结以民村句增前一具
么人民代我大数能一武会调银整遗甲
10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业N■业名而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焦裕禄(共21张PPT)
第5课 三大改造
基础自主落实
一、农业合作化
1.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许多困难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1)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产品满足不了_______________的需要。
国家工业化建设
2.完善以下关于农业化的相关内容。
形式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__________,走_______
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过程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结果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思维导引 土地改革是变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
农业生产合作社
集体化
史料研习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二、公私合营
右图是当时我国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采用了哪一方式 产生了哪一创举
1.事件:国家对_______________的社会
主义改造。
2.方式:_________。
3.创举: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
实行_________,实现了和平过渡。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三、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底)
谈谈你对“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的理解。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_________的转变,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_________。
思维导引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而非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初级阶段
史料研习
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摘编自李言之《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1.1953年,《人民日报》有报道称:“单干户好比牛车,互助组好比汽车,农业生产合作
社好比火车。”据此判断,该报道( )
A.赞扬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 B.表达了粮食丰收的喜悦
C.暴露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局限 D.揭示了三大改造的实质
【解析】据材料“互助组好比汽车,农业生产合作社好比火车”可知,报道赞扬了农业
生产合作社的优势。1953年,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
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故选A项。
学业分层评价
A
2.(2023·钦州月考)“在合作化基础比较好的地区以及同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
建设有密切关系的行业,如金属制品、木材加工等行业,合作化的发展速度还应当加
快。”这段材料阐述的内容是( )
A.土地改革 B.手工业合作化
C.农业合作化 D.企业公私合营
【解析】金属制品、木材加工等行业属于手工业,排除C项,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
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的方式,排除D项。
B
3.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道:“毛主
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
表现了( )
A.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解析】由材料信息“手工业工人代表”“合作化”等信息可知,这与国家对手工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材料“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突出表现了对中
国发展道路的认同,故选D项。
D
4.(2023·南充中考)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转变成为
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最
能反映该材料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土地改革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三大改造
【解析】据材料“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
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通过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
义公有制的转变,D项正确。
D
5.(2023 泉州期中)在三大改造后期,我国把大量无剥削的小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卷
入全行业公私合营中,混淆了劳动者和剥削者的界限。这说明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是( )
A.管理过松 B.要求过缓 C.改变过慢 D.工作过粗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
粗、改变过快等缺点。题干材料“把大量无剥削的小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卷入全行
业公私合营中,混淆了劳动者和剥削者的界限”说明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工作过粗,故选D项。
D
6.(2023 汕头模拟)我国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采取了以下办法:第一步,号召农民
组织农业互助组;第二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步,依据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这表明社会主义改造( )
A.循序渐进地变私为公 B.巩固并发展小农经济
C.消灭剥削,实现平等 D.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A
【解析】据题干“组织农业互助组……组织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材料表明社会主义改造循序渐进地变私为公,A项正确;“巩固并发展小农经济”“消灭剥削,实现平等”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C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排除D项。
7.(2023·北京期末)下图是同仁堂职工人数、生产总值统计图,出现图示现象的原因
是( )
A.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公私合营推动企业发展
D.合作化增强企业活力
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从1948年到1959年同仁堂职工人数、生产总值都迅速增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同仁堂职工人数、生产总值增加的原因是公私合营,故选C项。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总产值统计表。
(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占比。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1分)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1分)
答:发展状况:农业得到发展。运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中哪一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1分)采取了怎样的改造方式 (1分)
答:领域:资本主义工商业。方式:公私合营。
(3)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1分)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示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1分)转变带来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1分)
答: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原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由表格数据可知,1952-1956年农业总产值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2-1956年我国农业得到发展;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农村开展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第(2)题,据材料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公私合营(赎买)的改造方式。第(3)题,第一问,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当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第二问,通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故可得出材料三所示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