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模拟试题(1-11课)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
1.“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材料反映了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 )
A.加强对边疆控制 B.巩固国家统一
C.加强南北交通 D.加强中央集权
2.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此后,这种制度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种“制度”是( )
A.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3.贞观二年,太宗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下列唐太宗的举措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严格考察官吏的政绩
C.轻徭薄赋鼓励生产 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4.《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但也有人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认为武则天“不是坏皇帝”的主要依据是( )
A.首创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B.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
C.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当政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5.2017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唐诗往往也折射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6.下列文物共同印证了( )
A.手工制作水平 B.科举选才标准 C.思想开放程度 D.社会政治状况
7.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公主,唐蕃结为亲家。在此之后,双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发生过战争,友好往来。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削弱了吐蕃文化的影响力 B.使西藏地区归属唐朝管辖
C.增进了唐蕃友好关系 D.促进了吐蕃经济发展
8.“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丝织工艺的精湛
C.垦田面积的扩大 D.长安城市的繁荣
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中①处对应的时代特征是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0.五代时期,人民除了完成赋税定额,还要按一定比例多缴纳一部分,以备仓库中雀鼠损耗,称为“雀鼠耗”。据说称老鼠为“耗子”就是由此而来。这表明当时( )
A.藩镇割据仍在延续 B.人民遭到刻意搜刮
C.社会经济非常残破 D.南北处于分裂状态
11.有学者提出,在处理边疆关系的布局上,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战略。下列符合唐朝处理边疆关系描述的是( )
A.北防匈奴 B.南融吐蕃 C.西开丝路 D.西联回纥
12.隋唐统一中国后,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东亚文化圈,它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汇聚,融合创新 B.统治者个人励精图治
C.民族融洽,社会稳定 D.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13.《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千古名句。这反映了盛唐时期( )
A.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 B.昂扬进取的社会风气
C.海纳百川的对外政策 D.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
14.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蒙古灭金
②蒙古灭西夏
③南宋灭亡
④元朝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15.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对吐蕃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他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帝师,并命八思巴领宣政院事。吐蕃为宣政院辖地,管辖面积与今天西藏的管辖面积大体相当。宣政院的职能相当于行省机构,所以在吐蕃地区不另设行省。这些措施有利于( )
A.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 B.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C.发展对外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D.巩固元朝统治,培养政治人才
二、综合题
16.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请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一《汴水》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一《汴河怀古》
(1)隋朝修建大运河这一工程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一中可看出大运河共分为四段,其中经过今河南省境内的是哪两段?(写出对应河段的名称)
(2)图二所示的事件与隋朝的衰亡有何关系?
(3)材料二、材料三这两首诗,哪一首更全面的反映了大运河的影响?为什么?
三、材料题
17.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轴学史】
(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间轴中哪两个朝代结束了长期分裂完成了统一?从两个王朝中任选其一、说明其统一的历史意义。
【看地图学史】
(2)图1到图3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读史料学史】
材料一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曰。
——《旧唐书崔融传》
材料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3)材料一反映出唐朝什么样的商业景况?
(4)材料二中林升是南宋诗人,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1.C
根据题干“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可知,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南北物资的运输,及加强南北交通,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边疆地区的控制的信息,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与巩固国家统一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大运河是水利工程,无法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上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管理制度,与选拔官吏无关,排除B项;汉朝实行察举制,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A项。
3.C
据材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轻徭薄赋即减轻人民的徭役,赋税,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C项正确;完善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机构的完善,与以民为本的思想无关,排除A项;严格考察官吏政绩,与以民为本的思想无关,排除B项;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针对的是少数民族,不属于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4.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因此,对于人民来说,武则天并不算坏皇帝,D项正确;隋文帝时期,开始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因此,首创选拔人才的科举制的并不是武则天,排除A项;“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因此,“贞观之治”并不是武则天开创的,排除B项;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并不能因此而说武则天“不是坏皇帝”,对于统治者的评价,应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5.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正是对开元盛世的社会繁荣局面的直接反映,A项正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均为送别诗,表达的是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与唐玄宗时的社会经济盛况无直接联系,排除BC项;“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反映的是作者对《霓裳羽衣舞》的喜爱,与唐玄宗时的社会经济盛况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A
根据图片可知分别是唐三彩和唐舞马衔杯银壶,两者都是手工艺品,反映唐朝时期手工艺技术的高超,A项正确;唐三彩和唐舞马衔杯银壶属于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与科举选才标准无关,排除B项;唐三彩和唐舞马衔杯银壶属于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不能反映思想的开放,排除C项;唐三彩和唐舞马衔杯银壶属于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无法体现社会政治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7.C
根据题干“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公主,唐蕃结为亲家。在此之后,双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发生过战争,友好往来”和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唐蕃结为亲家。从此以后,双方长期友好往来,说明了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唐蕃友好关系,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双方的友好往来,未涉及对吐蕃文化的影响力,排除A项;元朝时期,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而文成公主入藏使西藏地区归属唐朝管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发展,观点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对吐蕃经济方面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8.D
根据材料“‘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人写下这一诗句时正站在观音台上望长安城,长安城如同一个围棋局,千百户人家如同围棋子分别各处,而十二大街就是围棋的纵横线,将长安城分隔成整整齐齐的“菜田”,反映了长安城市的繁荣,D项正确;经上述分析,材料反映长安城市的繁荣,与农业生产的发展、丝织工艺的精湛、垦田面积的扩大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根据①“581年-907年”可知,①所处的时代是隋唐时期,隋朝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它在历史上地位比较重要,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开凿的大运河直到现在仍发挥重要作用,唐朝经济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标志着当时经济达到高度繁荣,唐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因此说隋唐时期最显著的历史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符合题意;民族关系的发展不是隋唐时期主要的时代特征,A排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C排除;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D排除。故选择B。
10.B
根据材料“人民除了完成赋税定额,还要按一定比例多缴纳一部分,以备仓库中雀鼠损耗”可知,五代时期,人民除了要完成赋税定额,还要多缴纳一部分,以备仓库中雀鼠损耗,这说明人民遭到刻意搜刮,B项正确;五代十国本质上仍然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但材料未涉及藩镇割据,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赋税问题,未体现社会经济残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根据题干信息“符合唐朝处理边疆关系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回纥大多数西迁到今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因此符合唐朝处理边疆关系描述的是西联回纥,D项正确;北防匈奴,不符合唐朝史实,因为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国,突厥在我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南融吐蕃,不符合唐朝史实,因为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唐朝时期南方是南诏政权,排除B项;西开丝路,发生在西汉时期,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中国文化圈”,因此“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力强盛、经济繁荣,D项正确;文化汇聚,融合创新是“中国文化圈”形成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项;“统治者个人励精图治”对“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民族融洽,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力强盛,但不是“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据题干“‘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和所学知识可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抒发了戍边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及其赤诚的爱国热情,二者共同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的爱国情怀,反映了盛唐时期昂扬进取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和海纳百川的对外政策,主要是强调昂扬进取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C项;崇文抑武的社会风尚是在北宋时期形成,不符合盛唐军事强盛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蒙古灭金是1234年;②蒙古灭西夏是1227年;③南宋灭亡是1276年;④元朝建立是1271年。因此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A
根据材料题意可知元朝通过设立宣政院,任命藏传佛教领袖八思巴管理吐蕃地区,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这一做法尊重了吐蕃的宗教和社会传统,将西藏纳入中央行政体系的同时避免直接干涉当地事务,减少了民族矛盾,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从而有效维护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朝边疆治理措施,没有体现引进先进技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边疆治理措施,没有体现发展对外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对外经济指的是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边疆治理措施,有利于巩固元朝统治,但无法体现培养政治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永济渠、通济渠。
(2)隋炀帝乘龙舟出行,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是隋朝暴政的表现,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汴河怀古》或材料三;因为它从正反两方面比较辩证地评价了这件事。
(1)目的:据材料一图一“隋朝大运河”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河南省境内: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而在河南境内的是永济渠、通济渠。
(2)事件:据材料一图二“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可知,隋炀帝乘龙舟出行。
关系: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这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是隋朝暴政的表现,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诗:首先选择合适的诗,结合所学可知,如果从评价的客观性出发,则选唐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或材料三;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正反两方面比较辩证地评价了这件事。而《汴水》只强调了大运河的弊端。
17.(1)朝代:隋朝、元朝;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趋势:由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发展。
(3)商业景况: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4)南宋诗人林升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南渡后,面对当政者骄奢淫逸、歌舞升平的生活,十分愤怒,在这首诗中,林升斥责他们忘了抗金复国的大业,竟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
(1)朝代:根据所学隋朝和元朝的统一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统一。意义:结合所学隋朝和元朝统一的意义可知,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发展。
(2)图1、图2反映了民族政权的并立,图3元朝统一了全国,这说明图1到图3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发展。
(3)商业景况:根据材料可知,天下的码头,聚集着航行的舟船……大船巨舰动辄就是成千上万,贸易往返频繁,没有早晚之分,一直都像白天一样热闹。将材料所描述的港口状况与本课正文中叙述唐朝的商业贸易相联系,对应正文“唐朝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长江和运河沿岸以及东南沿海港口城市获得很大发展”。
(4)前两句诗聚焦临安城的歌舞升平景象,“几时休”即“未曾休”,隐藏着诗人的厌恶。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阶级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最后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直斥南宋忘了北宋的灭亡,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担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