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课时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课时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3 21:02:42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专题三 对外关系的发展
专项训练
1.“唐代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具有巨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于外来的文化能平
等对待,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下列历史事件可以印证这个特征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
B
【解析】根据题干“对于外来的文化能平等对待,吸收其有益的成分”和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吸收了外来文化。
2.唐朝阎立本的《职贡图》(右图)记录了唐太宗
时外国使节到唐朝朝贡及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
场面。这折射出唐朝( )
A.商品经济发展 B.对外交流频繁
C.文化繁荣昌盛 D.民族关系和睦
B
【解析】据题干“《职贡图》记录了唐太宗时外国使节到唐朝朝贡及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场面”和所学知识可知,朝贡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朝贡,各国使节不仅带来贡品,还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信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从画中外国使节到唐朝朝贡的场景可以明显看出,唐朝与外国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
3.考古发现,宋朝“南海一号”古沉船上的瓷器囊括了当时大多数外销瓷窑的产品,包
括产自江西、福建、广东和浙江等省的陶瓷产品。“南海一号”的发现可用于研究( )
A.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B.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C.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D.宋代劝课农桑的政策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宋朝‘南海一号’古沉船上的瓷器囊括了当时大多数外销瓷窑的产品”可知,这些考古成果均属于宋朝,并且都在海域中被发现,这直接说明了当时海外贸易的繁荣和兴盛。
4.元朝市舶司由行省直接管辖,根据舶商的申请,发给出海贸易的证明,对准许出海的
船舶进行检查;抵岸后,差官将全部货物监搬入库,并对全体船员进行搜检,以防私自
夹带舶货。这反映元朝( )
A.鼓励舶商出海 B.地方有自主管理的权力
C.垄断对外贸易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D
【解析】根据题干“发给出海贸易的证明,对准许出海的船舶进行检查”“差官将全部货物监搬入库,并对全体船员进行搜检,以防私自夹带舶货”可知,元朝市舶司对海外贸易管理十分严格,反映了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5.《瀛涯胜览》记载,宝船到祖法儿(今阿拉伯海的西北岸)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
遍谕国人,皆将乳香、安息香之类,来换易纻丝、瓷器等物。与这一情形直接相关的
历史事件是( )
A.利玛窦经海路来华 B.设置市舶司
C.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D.郑和下西洋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宝船到祖法儿(今阿拉伯海的西北岸)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安息香之类,来换易纻丝、瓷器等物”,可知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6.下面的诗句共同体现了( )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戚继光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
A.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 B.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C.冲破传统的改革精神 D.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D
【解析】“遥知百国微芒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诗句深刻体现了郑成功和戚继光抵抗外来侵略的事迹,反映了他们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7.1686年,康熙命前方将领晓谕俄军:“尔罗刹外国人,贪利弃命,扰我边疆,今大兵复至,
当速降,如不降则尽诛之。”这次军事行动是( )
A.清军入关    B.平定噶尔丹叛乱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
【解析】据题干“1686年,康熙命前方将领晓谕俄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击败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迫使俄国政府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8.广东是我国的南大门,处在南海航运枢纽位置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州濒临中国南海,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唐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广州成为市舶贸易的发源地。在市舶贸易的影响下,广州不断吸收各国文化,形成了广州独特的社会文化。
——摘编自邹瑜《唐代广州海外贸易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下为元明时期广东造船业的演变情况表。
朝代 船舶用途
元代 多为海舶,来往南海、印度洋、波斯湾间
明代 凡舟车之制,曰黄船,以供御用;曰遮洋船,以转漕于海;曰浅船,以转漕于河;曰马船、曰风快船,以供送官物;曰备倭船、曰战船,以御寇贼
——整理自叶显恩《明代广东的造船业》
材料三 1757年,乾隆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是经朝廷授权的唯一对外贸易代理机构。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人数不得超过十人,对华人出洋船只形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答:关系: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促使广州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元代相比,明代广东造船业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答:新变化:由以制造远航贸易的海舶为主变成种类功能多样化的各式船舶。原因:海防备战的需要,国内交通运输的需要(或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内陆水运交通工具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广州十三行反映了清朝哪项对外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
答:对外政策:闭关政策。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唐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海外贸易的第
一大港”可得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根据“在市舶
贸易的影响下,广州不断吸收各国文化,形成了广州独特的社会文化”可得出海上丝
绸之路促使广州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第(2)题,元代,广东造船业主要以海舶为主,
用于往来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之间的贸易和交流。这表明当时广东的造船技术
能够支持远航,适应远洋航行的需求。明代,广东造船业变成种类功能多样化的各式
船舶。黄船供御用,体现了皇家对于船舶的特殊需求和高标准;遮洋船用于海上漕运,
反映出明代对海上运输粮食等物资的重视;浅船用于内河运输,适应了内河航道的特
点;马船、风快船用于送官物,强调了官方物资运输的多样化需求;备倭船和战船则是
为了抵御倭寇和贼寇,凸显了当时的海防需求。明代广东造船业的新变化是由以制造远航贸易的海舶为主变成种类功能多样化的各式船舶。第二问从经济重心南移、海防军事需要、造船技术等角度思考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三可知,考查清朝闭关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共15张PPT)
专题二 民族关系的发展
专项训练
1.陈寅恪认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
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据此可知,“新机重启”得益
于( )
A.民族交融 B.文化发展 C.疆域扩大 D.制度创新
A
【解析】根据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可知,陈寅恪旨在强调唐的繁盛得益于民族交融,因此“新机重启”得益于民族交融。
2.根据下面两则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 )
在吐鲁番等地发现少数民族12岁小学生卜天寿于景龙四年(710年)抄写的《论语郑氏注》,以及《史记》《汉书》《神农本草经》等书的残纸 考古工作者在吉林敦化近郊发现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的《贞惠公主墓碑》,从碑制形式到碑文文体与中原地区完全相同
A.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 B.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C.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新疆地区发现“《史记》《汉书》《神农本草经》等书的残纸”、吉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的墓碑“从碑制形式到碑文文体与中原地区完全相同”可知,唐朝时期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反映出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
3.右图为辽代墓葬中壁画《备茶图》(局部)。观察壁画:茶炉旁是一
契丹装束男子,方桌上放着各种茶具。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
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考
古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畜牧业生产发展状况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得到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D
【解析】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地区出现汉族人饮茶的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文化的交融。
4.《辽史》详细梳理了自炎帝到契丹祖先的谱系,“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
“德祖之弟……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这反映了辽朝( )
A.因俗而治的思想 B.民族传统的湮灭
C.华夏认同的意识 D.深受儒学的影响
C
【解析】根据题干“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德祖之弟……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可知,辽朝认为契丹的祖先是炎帝,认可炎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学习中原的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体现辽朝华夏认同意识。
5.元朝统一后边疆各族进入中原和江南,汉族亦迁居边疆,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
人更被称为“汉人”。这说明元朝( )
A.开创了我国历史最大版图 B.导致了长期的政权分裂局面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边疆各族进入中原和江南,同时汉族也迁居到边疆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被称为“汉人”。这一现象反映了元朝时期民族间的交融。元朝统一后,边疆各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了民族间的理解和团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观察右图,元朝时期,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和民族,长期杂居
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形成了一个新民族。这个新民
族是( )
A.壮族 B.藏族
C.回回 D.高山族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回,这是民族交融加强的结果。
7.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在施行《大清律例》的同时,允许当地各民族沿用原
有的法律,同时注重保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材料说明,清政府( )
A.对新疆采取因俗而治政策 B.注重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C.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事务 D.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
【解析】根据材料“允许当地各民族沿用原有的法律,同时注重保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可知,清政府对新疆的治理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因俗而治”是一种治理策略,指的是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社会发展状况来实施统治或管理。
8.“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一统,而应该看作天人的一统,也就是德礼和刑政,由此构成中华文明历世不衰的政道传统。尽管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但后来的胜利者往往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多有侵扰乃至统治中国(中原王朝),但最终不分夷夏,都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洪流当中。
——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
材料二 ①(唐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②1683年,康熙帝在对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的诏书中称:“朕视天下为一体,率土之人,靡不抚恤。”1685年,在对议政王大臣的诏书中称:“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俱同一体。”1704年,在对大学士的上谕中称:“朕于满洲、蒙古、汉军、汉人,视同一体。”“顾念长治久安,务在因俗宜民。”
——摘编自王学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连续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明赓续不已的原因。
答:原因:“大一统”信仰的政道传统,承继华夏文明的正统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从材料二两位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主题说明他作出的贡献。
答:(示例一)唐太宗。贡献:贞观年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示例二)康熙。贡献: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康熙时,噶尔丹发动叛乱,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击败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认识。
答:认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与融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大一统’……构成中华文明历世不衰的政道传统”可知,“大一统”信仰的政道传统;根据“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可知,承继华夏文明的正统观念;根据“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多有侵扰乃至统治中国(中原王朝),但最终不分夷夏,都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洪流当中”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2)题,从唐太宗和康熙皇帝两人中选择一位进行说明即可,重点强调两人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贡献。第(3)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综合材料信息强调国家统一对民族关系发展的意义,说明民族交融的意义。(共15张PPT)
综合提升课
专题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专项训练
1.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君主专制时代,国家权力是通过
皇帝颁发诏令执行的。大体来说,中书省主起草诏令;门下省主审议诏令,是决策机构;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令和政策。据材料可知( )
A.三省互相牵制,掣肘皇权 B.皇权始终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制约
C.分化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D.三省长官均直接由科举考试选拔
C
【解析】据题干可知,三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将相权一分为三,使得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单独行使完整的相权,从而加强了皇权对相权的控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2.“这一时期的将军们多有生不逢时之感,他们不得不听命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
在抗击女真以及蒙古骑兵袭扰南方地区的路上,他们并非没有努力过。”这里的“生
不逢时”主要是由于( )
A.五代十国纷争不断 B.北宋亡国政局混乱
C.南宋朝廷偏安江南 D.崇文抑武限制兵权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里的“生不逢时”主要是由于崇文抑武限制兵权。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3.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1007年后,宋真宗在
此基础上又增设了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合称“四监司”。宋真宗此举
旨在( )
A.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B.分割相权以强化专制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在地方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分割了地方的财政权,设提点刑狱司负责刑狱等,分割了地方的权力,以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
4.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蒙古建立的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对后世
影响深远。右图是元大都平面图,图中有孔庙、太庙、社稷坛等。
这反映了元朝统治者( )
A.采用中央集权制度
B.借助儒学维护统治
C.打破坊和市的界线
D.注重城市布局规划
B
【解析】根据题干“孔庙”“太庙”“社稷坛”等信息可知,这些都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借助儒学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5.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但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不
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由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的实
施( )
A.优化了官僚系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丞相权力
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行省掌管事务众多,但在地方官吏选拔及军权等方面都听命于中央政府,说明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
6.明朝在笞、杖、徒、流、死传统五刑之外,增加了充军、夷族、刺字、凌迟等刑,
不仅使用传统的肉刑,而且将五代以来最残酷的凌迟入律。明朝刑罚种类的增加反
映了( )
A.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B.传统礼教失去作用
C.统治者强化社会控制 D.统治秩序杂乱无章
C
【解析】根据题干“明朝在笞、杖、徒、流、死传统五刑之外,增加了充军、夷族、刺字、凌迟等刑,不仅使用传统的肉刑,而且将五代以来最残酷的凌迟入律”可知,明朝刑罚种类增加,反映了统治者强化社会控制。
7.“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其作法使民间很难出现自主创造与创新……而这
一切均成为阻碍生产力向前发展与新生产方式建立的掣肘。”材料表明( )
A.地方割据正在逐渐出现 B.君主专制阻碍社会进步
C.自主创新促使经济繁荣 D.君主权力不断受到威胁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其作法使民间很难出现自主创造与创新……而这一切均成为阻碍生产力向前发展与新生产方式建立的掣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君主专制阻碍社会进步。
8.政治制度的创新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使出身于小家族的人也能进入官场,旧贵族逐渐消失。随着政府官员的这一变化……(科举制的实行)贵族的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这些职业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通过科举登仕……这样就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使出身改变了……皇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同时皇帝开始逐渐地扩大他的专制权力。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
材料二 
材料三 戴逸评论清雍正时期某机构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答:标志: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影响:贵族力量逐渐衰弱,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皇帝扩大了他的专制权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中央官制和元朝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变化: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材料三中戴逸评价的是哪一机构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机构的重要职能。
答:机构:军机处。重要职能: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答: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根据材料一“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使出身改变了……皇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同时皇帝开始逐渐地扩大他的专制权力”可知,科举制的实行使贵族力量逐渐衰弱;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皇帝扩大了专制权力。第(2)题,根据图片可知,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第(3)题,根据材料三“雍正时期”“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可知,该机构为军机处。根据“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可知,该机构的重要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这都是在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可归纳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皇权不断加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