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中艺术手法比较题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中艺术手法比较题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4 21:5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二轮复习】古诗阅读中艺术手法比较题
考情分析
01
例题练习
03
目录
提分技巧
02
考情分析
Part 01
考情分析:
一、考频与考查形式
1. 考频:艺术手法比较题在高考中属于中高频考点,尤其在新高考卷及地方卷**中占比上升,常出现在诗歌鉴赏的最后一题(6分左右)。常与情感主旨、意象意境结合考查,体现“综合化”命题趋势。
2. 考查形式:
1)同一诗歌内比较:比较诗中两处手法(如“虚实结合”与“对比”)的异同。
2)跨诗比较:对比两首诗(或诗句)中同一手法的不同运用(如比较李白与杜甫诗中“夸张”手法的差异)。
3)手法效果比较:
分析不同手法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如“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的效果差异)。
考情分析:
二、例题分析
类型一:
同一诗歌内比较
例(2022年浙江卷):
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与“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两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要点:
前联用白描(简笔勾勒溪水、白石、红叶),突出山间秋景的萧疏清冷;后联用通感(“空翠湿人衣”将视觉转为触觉),表现山色的浓翠欲滴与诗人的沉浸感,二者虚实相生,强化了空灵意境。
考情分析:
二、例题分析
类型二:跨诗比较**
例(2021年全国甲卷):
杜甫《登高》与李白《将进酒》均用到“夸张”手法,试分析二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答案要点:
1)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以夸张写漂泊之广、悲愁之深,体现沉郁顿挫的忧国情怀;
2)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以夸张渲染豪迈气势,表达狂放不羁的自我宣泄。
考情分析:
三、命题规律
1)高频比较对象:
- 同题材诗(如边塞诗中的“对比”与“衬托”);
- 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
- 手法相似但效果迥异的诗句(如“比喻”与“象征”)。
2)命题陷阱:
- 混淆手法定义(如将“以乐景写哀情”误判为“对比”);
- 忽视手法叠加(如“虚实结合+比喻”共同使用)。
3)答题模板:以“比较两首诗的抒情方式”为例,
第一步:总述差异:“甲诗多用借景抒情,含蓄蕴藉;乙诗直抒胸臆,情感奔放。”
第二步:分点分析:
考情分析:
三、命题规律
3)答题模板:以“比较两首诗的抒情方式”为例,
第二步:分点分析:甲诗:“XX意象渲染……氛围,以‘XX’(诗句)间接表达……情感。” 乙诗:“‘XX’(诗句)直接呼喊/感叹,突出……的强烈情感。”
第三步:效果总结:“二者手法不同,但均深刻传达了……的主题。”
四、考场抢分技巧
1. 巧用“三看”法:
①看题目:明确比较对象(手法名称/诗句位置)。
②看注释:利用注释中的背景信息辅助分析。
③看选项:若有选择题,可通过排除法缩小范围(如先排除“无手法”或“手法错误”选项)。
2. 规范术语: 避免口语化
3. 时间分配:比较题建议用时8-10分钟,先完成基础题,预留充足时间分析。
典例示例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圆月③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④。
未缺⑤空山静,高悬列宿⑥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此诗作于天宝15年(756)秋,因安史之乱,杜甫被禁长安,亲属避乱在鄜州。②虚幌:轻薄透明的帷帐。③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流寓夔州。④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⑤未缺:指圆月。⑥列宿:众星。
14. 两首诗的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八句皆思家之言,三、四及“儿女”,六句全是忆内,与乃祖诗骨格声音相似。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愈缓愈悲,俯仰俱足(“未解”句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云鬓”、“玉臂”,语丽而情更悲。
《月夜》评析
《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想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月夜》评析
《月圆》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流寓夔州时所作。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月圆》评析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月圆》评析
问题探究
14.两首诗的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
解析:《月夜》虚写想象中的妻儿望月思亲,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是设想未来月下双拥、离泪照干的画面。“双照”照应首联的“独看”,“独看”是现实,不仅包含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也包含诗人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而“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诗人将当下分离的痛苦与未来团聚喜悦在想象中叠加,互为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加深了情感。
问题探究
14.两首诗的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
解析:
《圆月》写自己主观视角下的月下物像,尾联的意思是: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诗人联想想象万里之外故园的松桂也正沐浴月色清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借松桂(飘香)表达时空同处时的思乡之情;由眼前实景到想象中虚景,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问题探究
14.两首诗的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
共同点:
两诗尾联都是虚写,在想象中结尾,一首想象未来,直接抒发亲人团聚的渴望;一首以景传情,含蓄表达思乡之意,各有意趣。
问题探究
14.两首诗的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
组织答案:
①《月夜》虚写想象中的妻儿望月思亲,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尾联设想未来月下双拥、离泪照干的画面,“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将当下分离的痛苦与未来团聚喜悦在想象中叠加,互为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加深了情感。《圆月》写自己主观视角下的月下物像,尾联联想想象万里之外故园的松桂也正沐浴月色清辉,借松桂(飘香)表达时空同处时的思乡之情;
②由眼前实景到想象中虚景,拓展了诗歌的意境。③两诗尾联都是虚写,在想象中结尾,一首想象未来,直接抒发亲人团聚的渴望;一首以景传情,含蓄表达思乡之意,各有意趣。
提分技巧
Part 02
高考考情分析:
2022年全国甲卷对比欧阳修《画眉鸟》和文同《画眉禽》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高考考情分析:
2022年全国甲卷对比欧阳修《画眉鸟》和文同《画眉禽》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说法错误。文诗中主要描写画眉鸟的叫声,初听之时,声音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从而衬托出诗人不慕名利、淡泊悠远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直接对画眉鸟进行描写。
2022年全国甲卷对比欧阳修《画眉鸟》和文同《画眉禽》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①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②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无论是对比赏析诗歌还是对比鉴赏散文/小说,都需要同学们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巧,才能在综合比较类题目中做到融会贯通。
提分技巧:
1.明确所用手法:
首先,要明确两首诗各自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常见的艺术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对偶、双关等。需要准确判断并指出这些手法。
2.理解作者意图:
理解诗人使用这些手法的意图。手法总是服务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表达,因此,理解手法如何帮助诗人表达其思想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提分技巧:
3.比较两首异同:
在明确了两首诗各自的艺术手法之后,就可以开始比较它们的异同了。可以从手法的种类、使用频率、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4.结合文本分析:
在比较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使分析更加具体、生动,也可以才展示你对诗句的深入理解。
提分技巧:
5.注意客观评价:在分析和比较时,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要带入个人的偏好。要从诗歌本身出发,根据诗歌的内容、形式、风格等进行评价。
6.注意理顺要点:在分析和比较时,要保持理性,要点之间尽量不重复,并且把最有可能拿分的答案放在最前面。
例题模拟
Part 03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唐)孟浩然 (唐)韦应物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13. “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对比鉴赏例题练习一:
13. “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对比鉴赏例题练习一:
答案示例:①“树”相对于“叶”具有整体、直立、高大等特点,树一旦群聚则有宏大、阔远的效果;而“叶”相对于“树”具有零散、轻薄、绵密而小的特点。②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因为风在树间和风在叶间吹出的声音效果不同,树间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凄厉,根据诗上下句,诗人远离故土,孤身一人,在相思明月的朗照下,在猿声四起,江水急流声的包围下,内心凄楚无比,已经到了男儿落泪的真伤心地步。“叶”的形象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③相反,韦诗颔联中的“树”则不能改为“叶”,“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正好相对,有互文效果,人与树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而人之将老与颈联中的孤独、尾联中难得老友相聚时对过往的回忆,融为一体,使韦诗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
【甲】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乙】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源于《晋书》:“新礼以为挽歌出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
14. 甲乙两诗相比,有人觉得甲诗的尾句比乙诗的尾句更好,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请阐述你的观点。
对比鉴赏例题练习二:
【甲】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乙】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示例一:甲诗的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景物描写,是以景作结,比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更显得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
对比鉴赏例题练习二:
【甲】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乙】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示例二:乙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是直抒胸臆,新颖别致,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离恨”比作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比甲诗以景作结更富有感染力,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无可奈何和痛苦难过。
对比鉴赏例题练习二: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