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一轮复习】原句VS改句
语用专题之句子的表达效果
新课导入
比较句子
假如现在要你当主播去卖平平无奇的大米,你可能会说:
“321,上链接”
比较句子
董宇辉会说:
我没有带你看过长白山皑皑的白雪,没有带你去感受过十月田间吹过我的微风,没有带你看过沉甸甸弯下腰犹如智者一般的谷穗。我没有带你去见证过这一切,但是亲爱的,我想让你品尝这样的大米。
比较句子
在新高考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中,有对语言表达效果分析的主观简答题,其要求是比较语义基本相同的两种表达形式的优劣。
语句的表达效果,一般受遣词造句、句式运用、表达技巧和语体色彩等多种因素影响,仅以句式为例,又可分为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单句和复句,常式句和变式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链接教材: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我不远千里从杭州上青岛再来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欣赏这故都的秋天”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链接教材: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我不远千里从杭州上青岛再来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欣赏这故都的秋天”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参考答案:
①句式不同:原句强调意味更浓。强调“不远千里”的路途遥远,表达自己寻觅故都秋味之虔诚,改文句子简短但是表达情感不够。②用词不用:原句“饱尝”“秋味”的搭配,浓墨重彩地写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改文“欣赏”“秋天”较为平淡。③修辞手法:原句中,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运用反复的手法使得语气更强烈。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文本: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023年新高考1卷: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考情分析
文本: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
2023年新高考1卷: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①“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
②“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是更加轻微;
③“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
考情分析
2023年新高考1卷: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①(1)中的“像……似的”表示否定。
②(2)中的“像……似的”表示相似。(据说答案写“表示打比方”同样给分)
评分参考:
每写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情分析
文本:
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
2023年全国乙卷:
19.文中画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①原文以排比形式列举了生活中的四种情形,让人自然想到俩老头做其他事情也都“一起”;
②原文中“一起”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
③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
考情分析
21.文中画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不超过75个字。(3分)
2023年全国乙卷:
原文:
例如,你要写一篇报告,就可以把你的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
参考答案:
(3分)你要写一篇报告,就可以把(你的)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
考情分析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23年新高考2卷:
原文:
《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
参考答案:
画线句采用“……着”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生动形象活泼。而改句仅表明仙鹤的动作,句子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
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
问题:“原句VS改句”,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
思路:
1.找不同。
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2.定知识。
原句与改句的不同,是哪方面的语文知识,思考原句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强调的内容有不同,句式结构上(长短、整散)的音韵效果,表达的感情或人物的刻画上有什么不同,与前后语境的联系谁更适合,等等。
3.析效果。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以及语境中的适切性分别进行分析。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一:倒装句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1)将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例1】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一:倒装句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合适语境。
【例2】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嚣的西北风。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倒装效果分析: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还有必要结合连贯知识来分析)
小结倒装句:
(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陈述句、感叹句、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固定句式等。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二:长短句
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子,也是化长为短。
短句的效果:
①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
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
④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
⑤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二:长短句
【例】
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参考答案】长短句效果分析:句式上:原文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意境上: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三:特殊句式
这里所说的特殊句,是指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
1、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
2、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
3、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三:特殊句式
原句: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改句: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
【参考答案】①原文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②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③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少一个要点扣1分,答出3点得满分)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四: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
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四:修辞手法
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参考答案】修辞效果分析: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五:词语分析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动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叠音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口语词(活泼)、方言词(地方色彩)、文言词、成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五:词语分析
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参考答案】词语效果分析:
(1)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
(2)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
(3)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像。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六:语体(语言风格)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从口头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与上下文体和谐一致。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六:语体(语言风格)
原句:饭后课余,在屋前小草坪上,各人搬一把椅子,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改句:饭后课余,各人搬一把椅子在屋前小草坪上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参考答案】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活泼灵动,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七:结构安排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七:结构安排
原句: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
改句: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
【参考答案】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与下句“留下”搭配。
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八:人称变化
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答题技巧
小结总结答题角度:
1、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看突出强调了什么。
2、各种句式的变化——分析原句句式的表达效果。
(长句、短句、复句、单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3、语序的变化——分析原句语序的合理之处。
4、用词的变化——分析原句用词的妙处。
(动词、修饰词、量词、拟声词、语气词)
5、修辞的变化——分析原句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6、语体色彩的变化——分析原句语体的合理之处或原句语体的效果。
(口语化、书面语)
7、人称的变化——分析原句人称的效果
8、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题练习
真题练习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原句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改句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②原句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每点2分)
真题练习
夜晚的黄姚,有点像寓言。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红灯笼的轻摇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庐笼盖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有什么掉进了水里。偶有一两声虫鸣。我相信,只要经历过黄姚以及黄姚的夜晚,他会变得深涵而宁静。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月像一盏青灯,照着我上层层石阶,毫无声息地照着屋顶,整个古镇覆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①原文釆用拟人的手法,将“月”当成“我”的同伴,更能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平等的关系;
②原文“提、随、跃”等动词,以动写静,更好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的灵动性。
真题练习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
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2)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3)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真题练习
原句: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把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却长出了红色的枝条与绿色的叶子。”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枝”“叶”两个短句句式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三个分句,一长两短,错落有致,句式灵活;
③盐碱土的白与枝叶的红绿对比鲜明,突出沙枣的勃勃生机。
谢谢欣赏,
微瑕可自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