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龙西北名校联盟学期初考试
高一生物试卷
(本试卷分Ⅰ、Ⅱ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修正带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答题卡不要折叠。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关于下列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破伤风杆菌细胞内不含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 原核生物都有细胞壁
C. 蓝细菌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D. 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RNA
2. 下列关于人体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脂肪与糖原的元素种类不同
B. 磷脂水解的终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
C. 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能维持人体第二性征
D. 维生素D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骨骼发育
3. 下列有关水的特性与水的生理功能相互对应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水是极性分子决定其是细胞内良好溶剂,为生物化学反应所必需
B. 水分子间弱吸引力氢键决定其具有流动性,是物质运输所必需
C. 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为细胞创造舒适的液体环境
D. 可作为维生素D等物质的溶剂
4. 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下列对于两种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载体蛋白参与的转运过程一定是主动运输
B. 离子是否能通过通道蛋白与自身所带电荷有关
C. 载体蛋白在运输物质时会发生不可逆的构象变化
D. 影响通道蛋白转运速率的因素有ATP和蛋白自身的数量
5. 囊泡运输是细胞内重要的运输方式。没有囊泡运输的精确运行,细胞将陷入混乱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囊泡的运输依赖于细胞骨架
B囊泡可来自高尔基体、内质网、质膜等细胞器
C. 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D. 囊泡将细胞内所有结构形成统一的整体
6.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研究已灭绝人类与现代人类进化关系的科学家(斯万特·帕博),他于2010年首创了从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骨头中提取、测序和分析古DNA的方法,并发现尼安德特人是当今人类的近亲。下列有关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
B. 骨头细胞中DNA只分布在细胞核中
C. 尿嘧啶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原料之一
D. 对比分析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可确定尼安德特人是当今人类的近亲
7. 下面是关于显微镜使用及观察视野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镜头由a转换成b,视野变亮
B②中装片右移可将c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C. 观察到③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与实际相同
D④中显微镜视野放大后将看到16个细胞
8. 下列有关“骨架或支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骨架的化学本质是纤维素
B.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他生物膜不一定有此支架
C.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能量转换有关
D. 生物大分子以单体为骨架,每一个单体都以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9. 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生物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只进行无丝分裂
B. 没有核膜和染色体的细胞一定是原核细胞
C. 含有有氧呼吸酶的生物不可能是原核生物
D. 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高效、有序地进行
10. 生物的体细胞能够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衰老死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为研究决定细胞衰老的是细胞核还是细胞质,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方案应是()
A. 去掉细胞核,观察单独的核、质存活情况
B. 核移植,并进行动物克隆,观察克隆动物的生活年限
C. 将完整的年幼和年老的细胞融合,观察重组细胞衰老的情况
D. 交换年幼和年老细胞的细胞核,观察交换后细胞的衰老情况
11. 图甲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图乙表示四种不同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则能通过图甲中c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
A. Na+ B. K+ C. 胰岛素 D. CO2
12. 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小麦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条件 CO2释放量 O2吸收量
a 10 0
b 8 3
c 6 4
d 7 7
A. a条件下,细胞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B. 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
C. c条件下,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消耗的3倍
D. d条件下,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13. 某小组为了探究适宜温度下C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将四组等量菠菜叶圆片排气后,分别置于盛有等体积不同浓度NaHCO3溶液的烧杯中,从烧杯底部给予适宜光照,记录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本实验中,温度、NaHCO3浓度和光照都属于自变量
B. 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主要取决于叶圆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
C. 四组实验中,0.5%NaHCO3溶液中叶圆片光合速率最高
D. 若在4℃条件下进行本实验,则各组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均会缩短
14. 分析下图,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生理过程依次是()
A.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B. 化能合成作用、乳酸发酵、酒精发酵、呼吸作用
C. 主动运输、自由扩散、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D. 光合作用、无氧呼吸、酒精发酵、有氧呼吸
15. 人体细胞会经历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历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的淋巴细胞不能无限增殖
B. 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物质发生稳定性差异
C. 细胞产生的自由基可攻击蛋白质,导致细胞衰老
D. 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可清除受损的细胞器,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O”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A. ①和② B. ②和⑤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17. 图1、图2均为与酶有关的曲线,其中图2中的Y轴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且其他条件适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降低的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可用b-c表示
B. 如果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b将在纵轴上上移但不超过a
C. 若X轴表示温度,则适合在N点对应的温度条件下保存酶制剂
D. 若X轴表示反应物浓度,则制约NP段增加的因素主要是酶浓度
18. 下图为真核细胞中两种传递电子并产生ATP的生物膜结构示意图,其基本过程是在电子传递过程中H+向膜一侧转运形成质子动力势能,驱动ATP的合成。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的生物膜代表叶绿体内膜
B. 图乙的生物膜代表线粒体内膜
C. 图甲中的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图乙所示的结构
D. ATP的合成常常伴随着细胞内吸能反应的进行
19. 伞藻由“帽”、柄和假根三部分组成,细胞核位于假根中,科学家利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伞藻进行了下图的嫁接实验。根据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伞藻是单细胞生物,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细胞或个体层次
B. 伞柄和假根中都有细胞质,细胞质基质中有遗传物质DNA
C. 该实验说明伞藻“帽”的形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D. 若要进一步验证细胞核的功能,还应进行核移植实验
20. 如图1和图2表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处于图1的CD段
B. 图1中DE段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核DNA数量加倍
C. 图2中a对应图1中的EF段
D. 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出现图2中d所示的情况
第Ⅱ卷(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下图图1表示某细胞在电子显微镜视野下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1-7表示细胞结构:图2表示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过程,a、b、c、d代表参与该过程的细胞器。请据图回答:
(1)图1所示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填序号)。
(2)蓝细菌细胞与图1所示细胞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
(3)图2中b、c细胞器分别对应图1中的______(填序号)。为了研究图2所示生理过程,一般采用______法。
(4)用台盼蓝染液对图1所示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的功能。
(5)下列图1和图2中部分结构和对应的成分,对应错误的是______。
A. 结构1:脂质、蛋白质、糖类
B. 结构2:其形成与核仁有关
C. 结构a:磷脂、蛋白质
D. 结构b: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22. 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 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原生质体体积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细胞液的浓度______,细胞的吸水能力______。
(2)在1 min后,处于2 mol·L-1蔗糖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将______,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______溶液。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______。
(3)在2 min后,处于2 mol·L-1乙二醇溶液中细胞的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是由于______物质以______方式逐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液的浓度______。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活细胞都能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______等结构特点。
(5)B、C曲线的差异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功能特点。
23. 图1表示萌发小麦种子中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为测定消过毒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催化过程④的酶存在于细胞的______。物质E表示______,可用______试剂鉴定。
(2)图1所示物质C的中文名称是______。
(3)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 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若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移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 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______(填序号)过程;若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 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______(填序号)过程。
(4)图1生理活动对生物体的意义是______。
(5)为校正装置甲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该对照组的设置方法是______。
24. 植物工厂是全人工光照等环境条件智能化控制高效生产体系。生菜是植物工厂常年培植的速生蔬菜。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工厂用营养液培植生菜过程中,需定时向营养液通入空气,目的是____________。除通气外,还需更换营养液,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2)植物工厂选用红蓝光组合LED灯培植生菜,选用红蓝光的依据是____________。生菜成熟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图,培植区的光照强度应设置在____________点所对应的光照强度;为提高生菜产量,可在培植区适当提高CO2浓度,该条件下B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
(3)将培植区的光照/黑暗时间设置为14h/10h,研究温度对生菜成熟叶片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比呼吸作用最适温度____________;若将培植区的温度从T5调至T6,培植24h后,与调温前相比,生菜植株的有机物积累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下图一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图二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上DNA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一的乙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数分别是______。
(2)一般情况下,细胞乙中1、2号染色体上携带的DNA是______(“相同”或“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3)只考虑一个细胞周期,图一中缺少处于______期细胞,请在下面方框内画出该细胞示意图______。
(4)图一中的丁细胞处于图二中______段,图二中CD段产生的原因是______。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龙西北名校联盟学期初考试
高一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答案】A
2.
【答案】C
3.
【答案】D
4.
【答案】B
5.
【答案】A
6.
【答案】D
7.
【答案】C
8.
【答案】C
9.
【答案】D
10.
【答案】D
11.
【答案】A
12.
【答案】C
13.
【答案】B
14.
【答案】A
15.
【答案】B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答案】D
17.
【答案】AC
18.
【答案】BC
19.
【答案】AD
20.
【答案】ACD
第Ⅱ卷(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答案】(1)2、6 (2)蓝细菌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 ①. 4、5 ②. 同位素标记 (4)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5)CD
22.
【答案】(1) ①. 增大 ②. 增强
(2) ①. 缓慢增大后趋于稳定 ②. 蔗糖 ③.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3) ①. 乙二醇 ②.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③. 增大 (4)大液泡
(5)选择透过性
23.
【答案】(1) ①. 线粒体基质 ②. 酒精 ③. 酸性重铬酸钾
(2)还原性辅酶Ⅰ (3) ①. ①④③ ②. ①②
(4)为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大试管中应放入高温杀死的等量小麦种子,小烧杯中应放入等量的清水
24.
【答案】(1) ①. 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促进根部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②. 根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导致营养液pH下降;植物根系吸收了营养液中的营养元素,导致营养液成分发生改变
(2) ①. 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②. B ③. 右上方
(3) ①. 低
②. 下降
25.
【答案】(1)8、8、0
(2) ①. 相同 ②. 这两条染色体上的DNA是由同一个DNA复制形成
(3) ①. 中 ②.
(4) ①. BC ②.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PAGE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