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测试05
范围:第三单元(建议用时: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八年级(3)班计划开展“古诗文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2分)“声情并茂诵古诗”小组成员在朗诵,你认为处理有误的一项是(C)
A.小优在朗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时,将“春朝”读作“chūnzhāo”。
B.小翼希望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他这样处理节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小文在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为了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这样重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诗最早是配乐歌唱的歌词,配乐吟唱可以更好地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雄浑壮阔的求仕之歌,可以配古筝版《高山流水》。
2.(4分)请用一组形近字将“诗画结合手抄报”小组的诗句补充完整。
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③只恐双溪解锰舟,载不动许多愁。
④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2分)“别出心裁品古诗文”小组成员玩了对联“连连看”的游戏,请组合下列内容,以便能和“读诗词提升修养”这一句相连消除。
情操 赏 陶冶 意境
赏意境陶冶情操
4.(3分)同学们在听“古诗文背后的故事”小组的成果展示时,被故事吸引,但也指出了个别同学在遣词造句上的不足,请你帮忙修改。
①唐诗中经典篇章甚多,它们体现出了唐人美好和谐。
②李商隐《无题》诗理所当然为诸篇之冠。
③小语把“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读成“zhǎn”,还义正词严,硬说自己是对的。
①在“和谐”后加上“的理念”。
②将“理所应当”改为“当之无愧”。
③将“义正词严”改为“强词夺理”。
5.(2分)小优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两个标识,你认为哪一个更契合活
动主题 请说明理由。
标识一标识二
示例:标识一更契合。大大的隶书“古”字及圈中的“诗”“词”“文”,表明本次活动的主题“追寻中华古诗文”,学习传统文化,显 得更直观清楚。示例二:标识二更契合。把“诗”“词”二字组合变 形,构成一扇具有中国风的窗的造型,让人感受传统文化的意蕴,同时蕴含学习诗词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的思想。
6.(7分)小优想要在活动结语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
以古诗文为窗,我们得以眺望古时的千般美景:“青树翠蔓,①蒙络摇缀,②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是小石潭周边摇曳多姿的幽静;“③气蒸云梦泽,④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八月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壮阔。以古诗文为桥,我们得以感受古人的万种情怀:《式微》中“⑤微君之故,⑥胡为乎中露”两句表达了在露水中劳作的百姓对君主的愤懑;《子衿》中“一日不见,⑦如三月兮”两句,以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的反差直抒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兼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2分)下面有关两首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D)
A.《关雎》和《兼葭》都是当时的民歌,都选自《诗经》,都使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B.两首诗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D.《关雎》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抒发了主人公的企慕之情和追寻而不得的惆怅;而《兼葭》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
8.(2分)你和小语对比梳理了两首诗歌后,展开了一番讨论。请补
全下面对话。
小语:学完《关雎》《兼葭》,我了解到它们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你:不错,这种方法在陕北民歌“信天游”中仍有保留,比如《回延安》中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小语: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呢 你能说说吗
你:好的。以《关雎》为例:开篇即运用比兴手法,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诗意,自然流畅,呈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意思对即可)
小语:嗯,你说得真好。谢谢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A)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湃《核舟记》)
【乙】三吴浪船。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尽是深沟,小水湾环,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万亿计。其舟行人贵贱①来往以代马车、扉履②。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人物载其中,不可偏重一石③,偏即欹侧,(B)俗名“天平船”。此舟来往七百里内,或好逸便④者径买,北达通、津⑤。只有镇江一横渡,俟风静涉过。又渡清江浦⑥,溯黄河浅水二百里,则入闸河安稳路矣。至长江上流风浪,则没世⑦避而不经也。浪船行力在梢后,巨橹一枝,两三人推轧前走,或恃纤索。至于风篷,(C)小席如掌,所不恃也。
(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
【注】①行人贵贱:有钱和无钱的行人。②扉(fèi)履:草鞋,这里指步行。③偏重一石:有一石(十斗)左右的偏重。④好逸便:喜欢方便。⑤通、津:通州和天津。⑥清江浦:地名,在今江苏淮安市。⑦没世:永世。
9.(4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倚靠(2)然……的样子(3)俟等待(4)恃凭借
10.(2分)请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舟 即 小 者 必 造 窗 牖 堂 房 质 料 多 用 杉 木
舟 即 小 者/必 造 窗 牖 堂 房/质 料 多 用 杉 木
11.(2分)请把“故”"若"“则”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若)B.(故)C.(则)
12.(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3.(2分)“桨”的释义是:划船的用具。请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出
与“桨”意思相近的词语。
甲:楫乙:橹
14.(2分)甲、乙两文都介绍了船只,但使用的说明方法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分析。
甲文使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介绍舟尾的舟子,乙文使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浪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材料一:柘皋镇作为长江巢湖流域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古镇群落,“因水而生、因商而名”,古朴典雅的青石板街道,造型别致的拱形石桥以及一幅幅古代“清明上河图”,令很多游客体味到了古香古色之美。
“老街已老,但古镇焕然一新,非常适合一家子来逛逛。”站在被誉为“天下第一铺”的李鸿章当铺前,来自福建的高女士,一边带着孩子在老街上细细寻找古建筑墙体上残留的“恒记号南北货”“胡德成缫丝店”等字迹,一边讲述老街的辉煌历史。
古镇夜游秀出新“夜”态。在安徽宏村徽州研学旅游中,游客们体验燃灯制灯,上演“画里乡村”……“感觉今年夜游古镇的体验丰富了很多,‘打铁花'、放花灯、烟花秀等活动应接不暇。”来自南京的荣先生认为,古镇游从“看热闹”到“享夜色”到融入乡村文化,提质升档明显。
(选自《中国妇女报》2024年2月22日,有删改)
材料二:近年来,为了发展旅游业,一些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城市,都在打造历史古镇。但是,有些古镇纯属仿古的现代城镇,不仅没能保留原来的历史文化风貌,也不具备现代的商业街区的市场吸引力,最后落了个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
失败的仿古古镇,很容易让人“一眼假”。有些古镇可谓“假山假树假风景”,却向游客收取动辄上百元的门票,甚至收了大门的门票之后,古镇里的一些游玩项目还要另外收费。而一些来玩的游客,也很难从仿古古镇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多只是拍个照,“打个卡”,在朋友圈晒一晒。显然,这类古镇在促进当地文旅发展上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真正喜欢传统文化的游客,恐怕也不会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这上面。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4月18日,有删改)
材料三:我国共有28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大多数古镇往往是逛街购物、喝茶吃饭、参观表演的统一模式。这些古镇是早就“相似”还是开发后“相似” 不排除南方部分古镇之间,或北方部分古镇之间,因为地理文化上接近,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
比如部分南方古镇,有相似的古建筑,相似的石板路,相似的小桥流水。但各地古镇相似度高,主要出现在商业开发后,多数古镇从零售的商品到“特色小吃”等方面,特色越来越不明显了,越来越同质化。
从积极角度看,多地古镇商家都善于“学习”,哪些商品在其他古镇好卖,就及时跟风效仿。但从另一些角度看,这将对古镇伤害不轻:一来,古镇的独特历史文化会被同质化的商品和服务冲淡;二来,过度商业化给游客的印象是古镇变成了“杂货铺”;三来,会导致古镇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因为在游客看来,游览一个古镇和游览十个是一样的,没必要追求相同的“诗和远方”。当游客因“各地古镇相似度99%”而对古镇产生厌倦感,古镇旅游或会走向没落。
材料四:近年来,我国古镇开发不断提质转型,江苏周庄,安徽黄山西递、宏村,江西婺源等一座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古镇,在发展中闪烁着文化光芒。每一个古镇都像一个独特的历史博物馆,要保护好古镇的整体风貌,尽可能保护有符号性意义的建筑。经营者应在文化挖掘上多下功夫,充分挖掘和展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留住古镇的文脉,为古镇旅游注入源头活水。
“古”与“新”,是古镇开发中要面临的一对矛盾。如何在“古”与“新”的平衡中,创新商业模式和业态,成为古镇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保护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并不是要固守某种僵化的观念,而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让古镇永葆时尚与活力,充满激情与创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林生认为,古镇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他建议,古镇在保持传统底色的同时,可以植入艺术展览、时尚摄影、智能点单、沉浸体验等新业态,使古镇成为集民俗、艺术、旅游、休闲和商业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在古镇的活化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避免同质化问题,是业界关注的重点。“要更加关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注重主客共享、居游皆宜,坚守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原真性,充分利用好古镇内部及外围空间。”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说。
(选自《文旅巧融合古镇存雅韵》2024年4月10日,有删改)
15.(2分)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柘皋镇因水而生,因商而名,文化内涵丰富,让游客领略到古香古色之美。
B.有些纯属仿古的城镇很难吸引游客,对促进当地文旅事业发展的作用有限。
C.部分南方古镇(北方古镇)之间,因地理文化上接近,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
D.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能保持其整体风貌,所以能够成为独特的历史博物馆。
16.(2分)材料三画线句中的“学习”一词为什么加上了双引号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为了表示否定,说明一些商家的学习借鉴只是跟风效仿。
17.(3分)为了发展旅游业,不少地方都在打造历史古镇,请结合以上材料为古镇开发者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示例:①在文化挖掘上多下功夫,留住古镇的文脉;②在商业模式和业态上下功夫,不断推陈出新;③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下功夫,坚守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真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
温馨时光 胡启涌
①瓦房上铺了一层明晃晃的霜。一排排瓦垄,像钢琴的白键横放在大山间。四野阗寂,一地霜白。降霜要比落雪冷,霜风掠过屋顶呜呜直响。过了一阵,躲在云层后面的太阳,满脸羞红地看着大地,满地的霜就退场了。瓦上的霜融化成水,顺着瓦沟滴落下来,溅起朵朵水花,一朵追着一朵地绽放在檐下。晶亮的水珠儿溅落在几盆花上,让花朵与叶子鲜亮了许多。
②冬日阳光暖暖,湿润润的瓦房泛上了一层年深月久的斑驳。炊烟从青瓦间升起,飘飘袅袅。对一群早醒的麻雀来说,这是一个温暖的暗示。鸟儿们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在屋里忙着侍弄灶火的大娘,最懂它们的心思,舀上一碗碎米从屋里出来。随着一道漂亮的弧线,碎米簌簌落地,一群鸟儿在院子里争抢起来。大叔拿上一把扫帚,准备清扫院子里的积水,不料吓飞了正在进食的鸟儿。大娘一脸不悦地朝着大叔说:“你忙这一会儿干啥 等雀儿吃了再扫吧。”"这些麻雀都被你惯坏了,每天早上都来讨吃的。”大叔嘀咕着。“这么冷的天,雀儿去哪里找吃的 只要一年收成好,麻雀吃点算啥子。”大叔便不说啥了,等麻雀收拾完院里的碎米、纷纷飞落在屋顶上,才站起身来开始打扫院子。
③一收一放间,竹子扫帚从水泥地面划过的声音,就像霜风吹过竹林。扫过水,大叔俯下身子,把被风吹倒在地的花小心扶起,拴在竹篱笆上。房前的柴垛码得整整齐齐,有半人高,大叔担心柴火被雨水润湿,找来一块塑料布盖上,还用几块砖头把塑料布的四边压实。大娘在屋里忙着做饭,系着一条素色的围裙,坐在灶前的小木凳上,往灶里添上几块柴。火势更旺了,烧得“噼噼啪啪”直响,映得大娘满脸红光。
④大叔收拾完院里的活儿,进屋时手里拎着一把香葱。这是在自家菜园里扯的,香葱绿得水灵,须根上还挂着黑黑的泥土。大娘接过香葱,冲洗干净。一段切菜的轻快节奏在木屋里响起。“老头子,你再去菜园里弄些白菜和萝卜来。今天早上煮火锅,打霜后的蔬菜好吃。”大娘边忙着手里的活,边与大叔说话。
⑤炉火正旺,锅里泛红的辣子汤已煮沸了,满屋子荡着腾腾热气。大娘往锅里添着白菜,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霜打的白菜不一样,又脆又甜。”大叔手握一杯刚泡好的茶,坐在炉子边,不禁笑侃起来:“说得叫人嘴馋,好像比山珍海味还好吃一样。”"哈哈哈……"老两口开心大笑起来。笑声吵醒了屋里睡得正香的小花猫,它跳到火炉边的沙发上,又钻进大娘的怀里。
⑥孩子们在贵阳和遵义工作,已分别打来了电话,说回老家过年,还特地叮嘱两位老人,说现在超市里什么年货都有,到时候买回来就是,家里就不用操心准备了。但是老两口总觉得不备点什么,心里空荡荡的不踏实,于是又忙着张罗。大娘将自家种的绿豆备好,打算做孩子们喜欢吃的绿豆粉,还把黄豆细心地筛选了一遍,拿一半煮豆豉,拿一半生豆芽。大叔也不闲着,把酿米酒、做汤圆的糯米选好,实实地放在屋里,还把烙绿豆粉饼用的秸秆堆放到厢房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随时用都是干燥的。就连烟花也已订好了,包娃儿们放个够。
⑦酿米酒要经过两天的恒温发酵、二十天的装罐密封才能酿成,要早些准备才不误孩子们回来吃上开坛米酒。大娘将酿酒用的铁锅、木盆、甑子、簸箕、箐箕通通刷洗一遍后,开始泡米、蒸馏、拌曲。酿米酒是山里人的一件大事,每一道程序都不得马虎。大娘把拌匀酒曲的米饭盛在木盆里后,用拳头在正中摁下一个小坑,这就是酒窝。大叔用纱布将酒曲米饭盖上,然后小心地将木盆放在锅里,再用稻草和蓑衣罩住木盆保温,开始发酵。大娘来到灶前,把手伸进灶膛里试了试温度,不温不火,最佳温度。一切已妥,就等出酒了。
⑧大娘正准备解下围裙歇会儿,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掏出来一看是女儿打来的视频电话。正准备点开视频时,大叔摆手示意:“去院子里。”"为啥 ”"你在灶前视频,不就露馅了吗 孩子见我们准备这些,又该担心我们累着了。”大娘听了点点头,转身就到院子里。舒心的笑声在院子里响起,院前树上的一对喜鹊叫得满院子喜气荡漾。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1日,有删改)
18.(3分)本文题为“温馨时光”,你从文中读到了哪些温馨的画面
大娘撒米喂麻雀;大娘做饭,灶火映出满脸红光;大叔从菜园里采来蔬菜,大娘念叨白菜脆甜,老两口开心的笑声吵醒了小花猫;儿女孝顺,都要回家过年,嘱咐父母不要劳累;大叔大娘张罗孩子们爱吃的食物;大娘高兴地和女儿通视频电话。(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9.(3分)小优在阅读时有个疑惑:文中为什么不写大叔、大娘和孩子们的名字呢 写出来不是更具体、更真实吗 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小优答疑解惑。
本文主要回忆了一对老年夫妻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子女相处的温馨场景,抒发了作者对家庭的温馨、和睦的赞美之情,进而表达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歌颂(1分)。作者不写出大叔、大娘和孩子们的名字,以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描述,反映了万千家庭的美满幸福生活,这样写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2分)。
20.(3分)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鸟儿们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
“心领神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鸟儿们已经习惯了大娘的投喂(1分),既表现了大娘的善良(1分),也反映出人们收成好、生活富裕的现状(1分)。
21.(3分)同学们就文章的结尾方式产生了分歧:小文认为应将画线句删去,将结尾一句改为"舒心的笑声在院子里响起……";小语则认为原文结尾方式更好。请阐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示例一:我支持小语的观点,还是原文结尾方式更好。结尾语句起到了点题作用,喜鹊的叫声与大娘的笑声融合在一起,院子里荡漾着喜气。家人间的相互关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这温馨、幸福生活的源泉。示例二:我支持小文的观点,将画线句删去,改为省略号,以留白的方式结尾,引发读者思考,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文章余味无穷。(围绕支持的观点分析作用,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2~25题。
【甲】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更不是因为研究。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节选自《<诗经>第四》)
【乙】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那些歌辞和谱子,以备传习唱奏。当时乐府里养着各地的乐工好几百人,大约便是演奏这些乐歌的。歌谣采来以后,他们先审查一下。没有谱子的,便给制谱;有谱子的,也得看看合适不合适,不合适的地方,便给改动一些。这就是“协律”的工作。歌谣的“本辞”合乐时,有的保存原来的样子,有的删节,有的加进些复沓的甚至不相干的章句。“协律”以乐为主,只要合调;歌辞通不通,他们是不大在乎的。他们有时还在歌辞里夹进些泛声;“辞”写大字,“声”写小字。但流传久了,声辞混杂起来,后世便不容易看懂了。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就叫“乐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一书,题作《乐府诗集》;他所谓“乐府诗”,范围是很广的。就中汉乐府,沈约《宋书·乐志》特称为“古辞”。
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楚声”和“新声”。屈原的辞可为楚声的代表。汉高祖是楚人,喜欢楚声;楚声比雅乐好听。一般人不用说也是喜欢楚声的。楚声便成了风气。武帝时乐府所采的歌谣,楚以外虽然还有代、赵、秦各地的,但声调也许差不很多。那时却又输入了新声;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李延年多采取这种调子唱奏歌谣,从此大行,楚声便让压下去了。楚声的句调比较雅乐参差得多,新声的更比楚声参差得多。可是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楚调曲里各篇更全然如此,像著名的《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都是的。这就是五言诗的源头。
(节选自《诗第十二》)
下面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经典常谈》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2.(2分)吟诵诗句。读到乙选段画线处,小优联想到课文《木兰诗》就出自《乐府诗集》,不由得吟诵了两句。请你就甲段画线句,写下你联想到的课文诗句。
【甲】 【乙】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23.(2分)整理笔记。小翼根据乙选段末尾的“这就是五言诗的源头”整理了阅读笔记,请你为甲选段也写一条类似的笔记。
【甲】 【乙】
歌谣是《诗经》的源头。 汉乐府是五言诗的源头。
24.(2分)品味语言。小优和小翼在选段中发现了两处相似的用词,认为是作者的某种“语言习惯”,请你给他俩解惑。
【甲】 【乙】
他们大概是些乐工。 大约便是演奏这些乐歌的。
示例: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确切史料,朱自清先生使用了“大概”“大约”这两个表示不确定的副词,从中我们可看到先生严谨的 学术态度。
25.(2分)比较异同。小优和小翼归纳了《诗经》和汉乐府的共同
点,请你结合选段,梳理二者的不同之处。(写出两点即可)
相同 不同
都是采自民间, 再经过乐工加工;都 是既有曲调,也有歌辞;都有重叠的章句。 示例:《诗经》在前,汉乐府在后;汉乐 府的声调与《诗经》不同;汉乐府的句 调比《诗经》参差得多;《诗经》以四言 为主,整齐的汉乐府以五言为主。(每 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6.(5分)班级要举行“古诗苑漫步”活动,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任务一: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仿照示例,写一段开场白。(可以引用诗词连缀成篇,80字左右)
示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放眼望去,无论是岳阳楼还是黄鹤楼,无论是滕王阁还是蓬莱阁,哪一处,没有留下古圣贤的名篇佳作 这些名句让建筑成为名扬天下的文化古迹,而它们自己穿越时空,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这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的根。所以我在这里盛情邀请所有同学加入我们的诗词狂欢,让我们一起声情并茂地诵读古诗吧!
任务二:请你选取自己学过的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句所呈现的画面,并抒发自己的情感体会。(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任务一
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现代的文学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感受诗歌的韵味吧!
任务二
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广袤无垠的大漠上,一缕孤烟笔直地升起,如同天边孤独的信使,静静地诉说着寂寞。黄河似一条巨龙奔腾向远方,一轮落日宛如巨大的火球,缓缓西沉。这幅画面雄浑壮美,尽显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让人心中涌起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7.(50分)《中学生文苑》刊物拟出版一本特辑,征集河南小读者关于“读书”的文章。作为爱阅读的小读者,你肯定看过不少的名著、电影或电视剧,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栏目投稿,写一篇文章。
(1)《阅读时光》栏目
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讲述你的读书故事,记录你的读书经历。
(2)《好书推荐》栏目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所触动,或得到一些启发。有的是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有的是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有的是对某个细节或某些语句的感悟。就你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或者你读过的某部名著,题目自拟,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测试05
范围:第三单元(建议用时: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八年级(3)班计划开展“古诗文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2分)“声情并茂诵古诗”小组成员在朗诵,你认为处理有误的一项是(C)
A.小优在朗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时,将“春朝”读作“chūnzhāo”。
B.小翼希望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他这样处理节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小文在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为了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这样重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诗最早是配乐歌唱的歌词,配乐吟唱可以更好地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雄浑壮阔的求仕之歌,可以配古筝版《高山流水》。
【点拨】重音应放在“存知己”和“若比邻”上。
2.(4分)请用一组形近字将“诗画结合手抄报”小组的诗句补充完整。
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③只恐双溪解锰舟,载不动许多愁。
④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2分)“别出心裁品古诗文”小组成员玩了对联“连连看”的游戏,请组合下列内容,以便能和“读诗词提升修养”这一句相连消除。
情操 赏 陶冶 意境
赏意境陶冶情操
4.(3分)同学们在听“古诗文背后的故事”小组的成果展示时,被故事吸引,但也指出了个别同学在遣词造句上的不足,请你帮忙修改。
①唐诗中经典篇章甚多,它们体现出了唐人美好和谐。
②李商隐《无题》诗理所当然为诸篇之冠。
③小语把“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读成“zhǎn”,还义正词严,硬说自己是对的。
①在“和谐”后加上“的理念”。
②将“理所应当”改为“当之无愧”。
③将“义正词严”改为“强词夺理”。
5.(2分)小优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两个标识,你认为哪一个更契合活
动主题 请说明理由。
标识一标识二
示例:标识一更契合。大大的隶书“古”字及圈中的“诗”“词”“文”,表明本次活动的主题“追寻中华古诗文”,学习传统文化,显 得更直观清楚。示例二:标识二更契合。把“诗”“词”二字组合变 形,构成一扇具有中国风的窗的造型,让人感受传统文化的意蕴,同时蕴含学习诗词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的思想。
6.(7分)小优想要在活动结语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
以古诗文为窗,我们得以眺望古时的千般美景:“青树翠蔓,①蒙络摇缀,②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是小石潭周边摇曳多姿的幽静;“③气蒸云梦泽,④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八月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壮阔。以古诗文为桥,我们得以感受古人的万种情怀:《式微》中“⑤微君之故,⑥胡为乎中露”两句表达了在露水中劳作的百姓对君主的愤懑;《子衿》中“一日不见,⑦如三月兮”两句,以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的反差直抒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兼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2分)下面有关两首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D)
A.《关雎》和《兼葭》都是当时的民歌,都选自《诗经》,都使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B.两首诗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D.《关雎》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抒发了主人公的企慕之情和追寻而不得的惆怅;而《兼葭》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
【点拨】根据《关雎》“君子好逑”“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知,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而非“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根据《兼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所谓伊人,在水之溪……宛在水中沚”可知,意境含蓄,场景朦胧,而非“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
8.(2分)你和小语对比梳理了两首诗歌后,展开了一番讨论。请补
全下面对话。
小语:学完《关雎》《兼葭》,我了解到它们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你:不错,这种方法在陕北民歌“信天游”中仍有保留,比如《回延安》中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小语: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呢 你能说说吗
你:好的。以《关雎》为例:开篇即运用比兴手法,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诗意,自然流畅,呈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意思对即可)
小语:嗯,你说得真好。谢谢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A)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湃《核舟记》)
【乙】三吴浪船。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尽是深沟,小水湾环,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万亿计。其舟行人贵贱①来往以代马车、扉履②。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人物载其中,不可偏重一石③,偏即欹侧,(B)俗名“天平船”。此舟来往七百里内,或好逸便④者径买,北达通、津⑤。只有镇江一横渡,俟风静涉过。又渡清江浦⑥,溯黄河浅水二百里,则入闸河安稳路矣。至长江上流风浪,则没世⑦避而不经也。浪船行力在梢后,巨橹一枝,两三人推轧前走,或恃纤索。至于风篷,(C)小席如掌,所不恃也。
(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
【注】①行人贵贱:有钱和无钱的行人。②扉(fèi)履:草鞋,这里指步行。③偏重一石:有一石(十斗)左右的偏重。④好逸便:喜欢方便。⑤通、津:通州和天津。⑥清江浦:
地名,在今江苏淮安市。⑦没世:永世。
【乙参考译文】三吴地区的浪船。凡是在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范围内,到处都是深沟和小水湾,浪船(最小的叫塘船)的数量要用万亿来计算。这种船供有钱和无钱的行人来往乘坐,以代替马车和步行。船即使小也一定要建造窗户、客堂和卧房,所用材料大多是杉木。人在船中,不能有一石左右的偏重,一旦偏重船就会倾斜,所以俗名叫“天平船”。这种船在七百里范围内来往,有喜欢方便的人直接买下来,向北可到达通州和天津。途中只有镇江一处横渡,要等待风平浪静的时候才能渡过。再渡过清江浦,逆黄河浅水行驶二百里,就进入闸河平稳的航道。至于长江上游的风浪,就永远避开而不经过那里。浪船行驶的动力在船尾,有一支巨大的橹,由两三人推着向前走,有时也凭借纤索。至于风帆,小得像手掌一样,是不可凭借的。
9.(4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倚靠(2)然……的样子(3)俟等待(4)恃凭借
10.(2分)请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舟 即 小 者 必 造 窗 牖 堂 房 质 料 多 用 杉 木
舟 即 小 者/必 造 窗 牖 堂 房/质 料 多 用 杉 木
11.(2分)请把“故”"若"“则”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若)B.(故)C.(则)
12.(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3.(2分)“桨”的释义是:划船的用具。请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出
与“桨”意思相近的词语。
甲:楫乙:橹
14.(2分)甲、乙两文都介绍了船只,但使用的说明方法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分析。
甲文使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介绍舟尾的舟子,乙文使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浪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材料一:柘皋镇作为长江巢湖流域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古镇群落,“因水而生、因商而名”,古朴典雅的青石板街道,造型别致的拱形石桥以及一幅幅古代“清明上河图”,令很多游客体味到了古香古色之美。
“老街已老,但古镇焕然一新,非常适合一家子来逛逛。”站在被誉为“天下第一铺”的李鸿章当铺前,来自福建的高女士,一边带着孩子在老街上细细寻找古建筑墙体上残留的“恒记号南北货”“胡德成缫丝店”等字迹,一边讲述老街的辉煌历史。
古镇夜游秀出新“夜”态。在安徽宏村徽州研学旅游中,游客们体验燃灯制灯,上演“画里乡村”……“感觉今年夜游古镇的体验丰富了很多,‘打铁花'、放花灯、烟花秀等活动应接不暇。”来自南京的荣先生认为,古镇游从“看热闹”到“享夜色”到融入乡村文化,提质升档明显。
(选自《中国妇女报》2024年2月22日,有删改)
材料二:近年来,为了发展旅游业,一些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城市,都在打造历史古镇。但是,有些古镇纯属仿古的现代城镇,不仅没能保留原来的历史文化风貌,也不具备现代的商业街区的市场吸引力,最后落了个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
失败的仿古古镇,很容易让人“一眼假”。有些古镇可谓“假山假树假风景”,却向游客收取动辄上百元的门票,甚至收了大门的门票之后,古镇里的一些游玩项目还要另外收费。而一些来玩的游客,也很难从仿古古镇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多只是拍个照,“打个卡”,在朋友圈晒一晒。显然,这类古镇在促进当地文旅发展上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真正喜欢传统文化的游客,恐怕也不会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这上面。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4月18日,有删改)
材料三:我国共有28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大多数古镇往往是逛街购物、喝茶吃饭、参观表演的统一模式。这些古镇是早就“相似”还是开发后“相似” 不排除南方部分古镇之间,或北方部分古镇之间,因为地理文化上接近,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
比如部分南方古镇,有相似的古建筑,相似的石板路,相似的小桥流水。但各地古镇相似度高,主要出现在商业开发后,多数古镇从零售的商品到“特色小吃”等方面,特色越来越不明显了,越来越同质化。
从积极角度看,多地古镇商家都善于“学习”,哪些商品在其他古镇好卖,就及时跟风效仿。但从另一些角度看,这将对古镇伤害不轻:一来,古镇的独特历史文化会被同质化的商品和服务冲淡;二来,过度商业化给游客的印象是古镇变成了“杂货铺”;三来,会导致古镇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因为在游客看来,游览一个古镇和游览十个是一样的,没必要追求相同的“诗和远方”。当游客因“各地古镇相似度99%”而对古镇产生厌倦感,古镇旅游或会走向没落。
材料四:近年来,我国古镇开发不断提质转型,江苏周庄,安徽黄山西递、宏村,江西婺源等一座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古镇,在发展中闪烁着文化光芒。每一个古镇都像一个独特的历史博物馆,要保护好古镇的整体风貌,尽可能保护有符号性意义的建筑。经营者应在文化挖掘上多下功夫,充分挖掘和展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留住古镇的文脉,为古镇旅游注入源头活水。
“古”与“新”,是古镇开发中要面临的一对矛盾。如何在“古”与“新”的平衡中,创新商业模式和业态,成为古镇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保护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并不是要固守某种僵化的观念,而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让古镇永葆时尚与活力,充满激情与创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林生认为,古镇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他建议,古镇在保持传统底色的同时,可以植入艺术展览、时尚摄影、智能点单、沉浸体验等新业态,使古镇成为集民俗、艺术、旅游、休闲和商业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在古镇的活化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避免同质化问题,是业界关注的重点。“要更加关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注重主客共享、居游皆宜,坚守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原真性,充分利用好古镇内部及外围空间。”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说。
(选自《文旅巧融合古镇存雅韵》2024年4月10日,有删改)
15.(2分)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柘皋镇因水而生,因商而名,文化内涵丰富,让游客领略到古香古色之美。
B.有些纯属仿古的城镇很难吸引游客,对促进当地文旅事业发展的作用有限。
C.部分南方古镇(北方古镇)之间,因地理文化上接近,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
D.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能保持其整体风貌,所以能够成为独特的历史博物馆。
【点拨】根据材料四第一段“每一个古镇都像一个独特的历史博物馆,要保护好古镇的整体风貌,尽可能保护有符号性意义的建筑"可知,古镇类似于一个独特的历史博物馆,并不真的是历史博物馆,故本项“所以能够成为独特的历史博物馆”有误。
16.(2分)材料三画线句中的“学习”一词为什么加上了双引号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为了表示否定,说明一些商家的学习借鉴只是跟风效仿。
17.(3分)为了发展旅游业,不少地方都在打造历史古镇,请结合以上材料为古镇开发者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示例:①在文化挖掘上多下功夫,留住古镇的文脉;②在商业模式和业态上下功夫,不断推陈出新;③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下功夫,坚守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真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
温馨时光 胡启涌
①瓦房上铺了一层明晃晃的霜。一排排瓦垄,像钢琴的白键横放在大山间。四野阗寂,一地霜白。降霜要比落雪冷,霜风掠过屋顶呜呜直响。过了一阵,躲在云层后面的太阳,满脸羞红地看着大地,满地的霜就退场了。瓦上的霜融化成水,顺着瓦沟滴落下来,溅起朵朵水花,一朵追着一朵地绽放在檐下。晶亮的水珠儿溅落在几盆花上,让花朵与叶子鲜亮了许多。
②冬日阳光暖暖,湿润润的瓦房泛上了一层年深月久的斑驳。炊烟从青瓦间升起,飘飘袅袅。对一群早醒的麻雀来说,这是一个温暖的暗示。鸟儿们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在屋里忙着侍弄灶火的大娘,最懂它们的心思,舀上一碗碎米从屋里出来。随着一道漂亮的弧线,碎米簌簌落地,一群鸟儿在院子里争抢起来。大叔拿上一把扫帚,准备清扫院子里的积水,不料吓飞了正在进食的鸟儿。大娘一脸不悦地朝着大叔说:“你忙这一会儿干啥 等雀儿吃了再扫吧。”"这些麻雀都被你惯坏了,每天早上都来讨吃的。”大叔嘀咕着。“这么冷的天,雀儿去哪里找吃的 只要一年收成好,麻雀吃点算啥子。”大叔便不说啥了,等麻雀收拾完院里的碎米、纷纷飞落在屋顶上,才站起身来开始打扫院子。
③一收一放间,竹子扫帚从水泥地面划过的声音,就像霜风吹过竹林。扫过水,大叔俯下身子,把被风吹倒在地的花小心扶起,拴在竹篱笆上。房前的柴垛码得整整齐齐,有半人高,大叔担心柴火被雨水润湿,找来一块塑料布盖上,还用几块砖头把塑料布的四边压实。大娘在屋里忙着做饭,系着一条素色的围裙,坐在灶前的小木凳上,往灶里添上几块柴。火势更旺了,烧得“噼噼啪啪”直响,映得大娘满脸红光。
④大叔收拾完院里的活儿,进屋时手里拎着一把香葱。这是在自家菜园里扯的,香葱绿得水灵,须根上还挂着黑黑的泥土。大娘接过香葱,冲洗干净。一段切菜的轻快节奏在木屋里响起。“老头子,你再去菜园里弄些白菜和萝卜来。今天早上煮火锅,打霜后的蔬菜好吃。”大娘边忙着手里的活,边与大叔说话。
⑤炉火正旺,锅里泛红的辣子汤已煮沸了,满屋子荡着腾腾热气。大娘往锅里添着白菜,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霜打的白菜不一样,又脆又甜。”大叔手握一杯刚泡好的茶,坐在炉子边,不禁笑侃起来:“说得叫人嘴馋,好像比山珍海味还好吃一样。”"哈哈哈……"老两口开心大笑起来。笑声吵醒了屋里睡得正香的小花猫,它跳到火炉边的沙发上,又钻进大娘的怀里。
⑥孩子们在贵阳和遵义工作,已分别打来了电话,说回老家过年,还特地叮嘱两位老人,说现在超市里什么年货都有,到时候买回来就是,家里就不用操心准备了。但是老两口总觉得不备点什么,心里空荡荡的不踏实,于是又忙着张罗。大娘将自家种的绿豆备好,打算做孩子们喜欢吃的绿豆粉,还把黄豆细心地筛选了一遍,拿一半煮豆豉,拿一半生豆芽。大叔也不闲着,把酿米酒、做汤圆的糯米选好,实实地放在屋里,还把烙绿豆粉饼用的秸秆堆放到厢房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随时用都是干燥的。就连烟花也已订好了,包娃儿们放个够。
⑦酿米酒要经过两天的恒温发酵、二十天的装罐密封才能酿成,要早些准备才不误孩子们回来吃上开坛米酒。大娘将酿酒用的铁锅、木盆、甑子、簸箕、箐箕通通刷洗一遍后,开始泡米、蒸馏、拌曲。酿米酒是山里人的一件大事,每一道程序都不得马虎。大娘把拌匀酒曲的米饭盛在木盆里后,用拳头在正中摁下一个小坑,这就是酒窝。大叔用纱布将酒曲米饭盖上,然后小心地将木盆放在锅里,再用稻草和蓑衣罩住木盆保温,开始发酵。大娘来到灶前,把手伸进灶膛里试了试温度,不温不火,最佳温度。一切已妥,就等出酒了。
⑧大娘正准备解下围裙歇会儿,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掏出来一看是女儿打来的视频电话。正准备点开视频时,大叔摆手示意:“去院子里。”"为啥 ”"你在灶前视频,不就露馅了吗 孩子见我们准备这些,又该担心我们累着了。”大娘听了点点头,转身就到院子里。舒心的笑声在院子里响起,院前树上的一对喜鹊叫得满院子喜气荡漾。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1日,有删改)
18.(3分)本文题为“温馨时光”,你从文中读到了哪些温馨的画面
大娘撒米喂麻雀;大娘做饭,灶火映出满脸红光;大叔从菜园里采来蔬菜,大娘念叨白菜脆甜,老两口开心的笑声吵醒了小花猫;儿女孝顺,都要回家过年,嘱咐父母不要劳累;大叔大娘张罗孩子们爱吃的食物;大娘高兴地和女儿通视频电话。(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9.(3分)小优在阅读时有个疑惑:文中为什么不写大叔、大娘和孩子们的名字呢 写出来不是更具体、更真实吗 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小优答疑解惑。
本文主要回忆了一对老年夫妻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子女相处的温馨场景,抒发了作者对家庭的温馨、和睦的赞美之情,进而表达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歌颂(1分)。作者不写出大叔、大娘和孩子们的名字,以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描述,反映了万千家庭的美满幸福生活,这样写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2分)。
20.(3分)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鸟儿们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
“心领神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鸟儿们已经习惯了大娘的投喂(1分),既表现了大娘的善良(1分),也反映出人们收成好、生活富裕的现状(1分)。
21.(3分)同学们就文章的结尾方式产生了分歧:小文认为应将画线句删去,将结尾一句改为"舒心的笑声在院子里响起……";小语则认为原文结尾方式更好。请阐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示例一:我支持小语的观点,还是原文结尾方式更好。结尾语句起到了点题作用,喜鹊的叫声与大娘的笑声融合在一起,院子里荡漾着喜气。家人间的相互关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这温馨、幸福生活的源泉。示例二:我支持小文的观点,将画线句删去,改为省略号,以留白的方式结尾,引发读者思考,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文章余味无穷。(围绕支持的观点分析作用,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2~25题。
【甲】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更不是因为研究。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节选自《<诗经>第四》)
【乙】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那些歌辞和谱子,以备传习唱奏。当时乐府里养着各地的乐工好几百人,大约便是演奏这些乐歌的。歌谣采来以后,他们先审查一下。没有谱子的,便给制谱;有谱子的,也得看看合适不合适,不合适的地方,便给改动一些。这就是“协律”的工作。歌谣的“本辞”合乐时,有的保存原来的样子,有的删节,有的加进些复沓的甚至不相干的章句。“协律”以乐为主,只要合调;歌辞通不通,他们是不大在乎的。他们有时还在歌辞里夹进些泛声;“辞”写大字,“声”写小字。但流传久了,声辞混杂起来,后世便不容易看懂了。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就叫“乐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一书,题作《乐府诗集》;他所谓“乐府诗”,范围是很广的。就中汉乐府,沈约《宋书·乐志》特称为“古辞”。
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楚声”和“新声”。屈原的辞可为楚声的代表。汉高祖是楚人,喜欢楚声;楚声比雅乐好听。一般人不用说也是喜欢楚声的。楚声便成了风气。武帝时乐府所采的歌谣,楚以外虽然还有代、赵、秦各地的,但声调也许差不很多。那时却又输入了新声;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李延年多采取这种调子唱奏歌谣,从此大行,楚声便让压下去了。楚声的句调比较雅乐参差得多,新声的更比楚声参差得多。可是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楚调曲里各篇更全然如此,像著名的《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都是的。这就是五言诗的源头。
(节选自《诗第十二》)
下面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经典常谈》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2.(2分)吟诵诗句。读到乙选段画线处,小优联想到课文《木兰诗》就出自《乐府诗集》,不由得吟诵了两句。请你就甲段画线句,写下你联想到的课文诗句。
【甲】 【乙】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23.(2分)整理笔记。小翼根据乙选段末尾的“这就是五言诗的源头”整理了阅读笔记,请你为甲选段也写一条类似的笔记。
【甲】 【乙】
歌谣是《诗经》的源头。 汉乐府是五言诗的源头。
24.(2分)品味语言。小优和小翼在选段中发现了两处相似的用词,认为是作者的某种“语言习惯”,请你给他俩解惑。
【甲】 【乙】
他们大概是些乐工。 大约便是演奏这些乐歌的。
示例: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确切史料,朱自清先生使用了“大概”“大约”这两个表示不确定的副词,从中我们可看到先生严谨的 学术态度。
25.(2分)比较异同。小优和小翼归纳了《诗经》和汉乐府的共同
点,请你结合选段,梳理二者的不同之处。(写出两点即可)
相同 不同
都是采自民间, 再经过乐工加工;都 是既有曲调,也有歌辞;都有重叠的章句。 示例:《诗经》在前,汉乐府在后;汉乐 府的声调与《诗经》不同;汉乐府的句 调比《诗经》参差得多;《诗经》以四言 为主,整齐的汉乐府以五言为主。(每 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6.(5分)班级要举行“古诗苑漫步”活动,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任务一: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仿照示例,写一段开场白。(可以引用诗词连缀成篇,80字左右)
示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放眼望去,无论是岳阳楼还是黄鹤楼,无论是滕王阁还是蓬莱阁,哪一处,没有留下古圣贤的名篇佳作 这些名句让建筑成为名扬天下的文化古迹,而它们自己穿越时空,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这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的根。所以我在这里盛情邀请所有同学加入我们的诗词狂欢,让我们一起声情并茂地诵读古诗吧!
任务二:请你选取自己学过的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句所呈现的画面,并抒发自己的情感体会。(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任务一
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现代的文学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感受诗歌的韵味吧!
任务二
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广袤无垠的大漠上,一缕孤烟笔直地升起,如同天边孤独的信使,静静地诉说着寂寞。黄河似一条巨龙奔腾向远方,一轮落日宛如巨大的火球,缓缓西沉。这幅画面雄浑壮美,尽显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让人心中涌起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7.(50分)《中学生文苑》刊物拟出版一本特辑,征集河南小读者关于“读书”的文章。作为爱阅读的小读者,你肯定看过不少的名著、电影或电视剧,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栏目投稿,写一篇文章。
(1)《阅读时光》栏目
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讲述你的读书故事,记录你的读书经历。
(2)《好书推荐》栏目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所触动,或得到一些启发。有的是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有的是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有的是对某个细节或某些语句的感悟。就你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或者你读过的某部名著,题目自拟,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7张PPT)
统编八下语文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统编版八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测试05
范围:第三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21世纪载言
www.21cny.com
己1总纪教肩
2世有
W,27GG⊙
21世纪载言
山山山.
:
1总纪教肩
2他有
W,27GG⊙
版权声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
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一、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
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二、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
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
本网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三、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
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
公司将联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特此声明!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刃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八年级(3)班计划开展“古诗文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
参与。
1.(2分)“声情并茂诵古诗”小组成员在朗诵,你认为处理有误的
项是(C)
A.小优在朗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时,将“春朝”
读作“chun zhao'”。
B.小翼希望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他这样处理节奏: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小文在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为了表现诗人乐观、豁达
的人生态度,他这样重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