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3 21:5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四上第四单元 13.《精卫填海》
版本 统编 节次 一课时
目 标 确 立 课 标 分 析 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教—学—评”一致性由目标导向的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和评—学一致性三个因素组成。
课标分解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背诵课文。 2.我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文言文的大意,展开想象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3.我能说出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2.能说出文言文的大意,展开想象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3.能说出精卫身上不畏艰险、坚韧执着的精神,体会故事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1.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 2.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说说文言文的大意,通过添加故事细节,展开想象讲故事。 3.通过思考说出精卫身上的品质,体会故事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依 据 教材分析 《精卫填海》是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有三点。第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第三: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精卫填海》所在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同样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但不同点是《盘古开天地》是现代文,而《精卫填海》是一篇语言凝练文言文,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而且这也更符合学习文言文的年段要求: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精卫填海》这篇课文用简短凝练的语言,展现了精卫百折不挠的意志。而文中对精卫如何填海的并没有展开具体的描写,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想象精卫有哪些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在补白了“填海”这部分的过程中,学生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精卫与自然做斗争地大无畏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学情分析 本课书需要达成本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两个语文要素的同时,铺垫“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这一语文要素。对于刚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借助关键词语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和“了解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这两个语文要素,从句和段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为本单元篇章的概括进行了铺垫。同时,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学习理解文言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插图以及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人物精神品质,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学习 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背诵课文。 2.我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文言文的大意,展开想象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3.我能说出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重难点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背诵课文。 2.我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文言文的大意,展开想象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课前 大练兵 任务一:神话故事我来读 任务二:展开想象讲故事 任务三:传承文化悟精神 1.学生做“看图猜故事”的小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最迅速,答得最正确。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3.齐读课题《精卫填海》,学生质疑。 预设:精卫是谁?精卫为什么填海?海填平了吗? 4.出示学习目标。 活动1: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画出停顿,尝试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2.学生展示,老师相机指出多音字“少”的读音。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学生齐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4.指导书写“曰”“衔” 提示:书写“曰”时要注意与“日”的区别,写得扁宽一点,中间的短横起笔要靠着左边的竖,右边不能靠着折笔画。 “衔”字在书写时三个部位要占位均匀,写得紧凑一些。学生书写在田字格里。 5.学生对照评价量表自我评价。 活动2:花式诵读 1.利用“刮刮乐”的方式检测学生读书情况。 2.学生进行读书展示。 活动1:理解文意 1.引导学生回顾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预设:借助注释、看课文插图、扩词、联系上下文等。 2.同桌合作,说说文章大意。 3.同桌逐句汇报。 (1)预设: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少女”古今异义) (2)预设: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点拨:“于”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作为介词“在”的意思,回顾《司马光》“戏于庭”,意思是“在庭院嬉戏”。引申“在树林里打猎”可以是“猎于林”,“在教室里学习”可以是“学于室”。 (3)预设: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点拨:重点理解“衔”的意思。 活动2:展开想象 1.理解了故事之后,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出来它的坚持不懈? 预设:“常”。一个“常”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狂风暴雨中,精卫不顾身体的劳累,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学生想象画面读。 预设:当烈日炎炎,散发着沸腾的热气时,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当暴雨倾盆,伴随着电闪雷鸣的时候,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当大雪纷飞,海面上吹着刺骨的寒风,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同桌互评。 活动3:讲故事 1.学生展开想象,尝试加入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练习讲故事。 2.学生展示,生生互评、师生评价。 1.提问:你认为精卫是只“傻鸟”还是代表着一种“精卫精神”? 2.拓展延伸。 上古的神,今天的人,我们的精神始终一脉相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藏铁路顺利通车,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精卫的影子。 还有奋战在一线的战士们、医护工作者、科研人员,各个领域的人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永恒初心、坚韧无畏,他们都是当代精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 3.背诵《精卫填海》 4.小结:请同学们继续阅读其他中国神话故事,传颂神话故事,传承民族精神。 1.我能读准字音。2.我能读通句子。3.我能读出节奏。4.我能把“曰、溺、返、衔”写得正确、工整。 1.重点词句解释准确。 2.句子意思表达完整、通顺。 1.能想象画面讲具体。2.能加入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让故事更生动。3.表达清楚,声音响亮,感情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