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4 15:0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选择题
1.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许多国家宣布实施浮动汇率制。韩国和委内瑞拉将其货币汇率钉住了美元;瑞典克朗钉住了“一篮子”15个国家的货币,其中每个国家都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还有一些国家将其汇率钉住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这反映出(  )
A.国际合作和货币区域化趋势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霸权的终结
C.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D.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2.1965年,法国将其持有的数以亿计的美元兑换为黄金,在此影响下,欧洲其他国家和日本的私人投资者纷纷抛售美元,美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急剧下降。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
A.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趋势
B.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破坏了经济全球化的局面
D.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3.下图反映的世界贸易额变化的原因包括 (  )
①市场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主流
②区域集团化加剧各国间贸易竞争和壁垒
③跨国公司和世界贸易组织推动贸易发展
④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据资料记载,截至1990年,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只有46个,1990年后迅速增加,到2008年底增加到213个。这种变化是因为 (  )
A.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
D.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5.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出现一股潮流,将大批农民从偏僻的、落后的、被历史遗忘的穷乡僻壤拉出来,卷入城市生活的漩涡。这股潮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苏联实施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全盘集体化
6.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开始实施其国有化竞选纲领。在此期间,工党政府陆续颁布了8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包括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并使之具有中央银行的资格。据此可知英国 (  )
A.深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政权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C.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措施
D.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7.至1923年秋,(苏联)谷物生产已基本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进而在私有制农业复兴的基础上,商贩们迅速活跃起来。据估计,私营商贩控制了全国商品零售额的75%。材料中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8.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实质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两项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这两项措施体现的罗斯福的施政理念分别是 (  )
A.减少产品供给增加消费
B.增加消费减少产品供给
C.增加产品供给减少消费
D.减少消费增加产品供给
9.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兴起,西方许多国家质疑全球化道路,美国不再高擎贸易自由化的大旗,出现“内顾型发展”趋势,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战略得到了国内民众的支持。这主要因为(  )
A.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B.全球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C.旧的国际秩序左右着全球化发展进程
D.西方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
10.下表为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状况比较表(金额单位:十亿美元),据此可知 (  )
国家 出口金额 占全球 出口份额 进口金额 占全球 进口份额
世界 4 675 100.0% 4 570 100.0%
美国 690 14.8% 469 10.3%
中国 288 6.2% 425 9.3%
日本 158 3.4% 174 3.8%
A.美国贸易顺差加速资本扩张
B.中国贸易逆差阻碍经济发展
C.日本经济发展增速明显放缓
D.全球服务市场机遇挑战并存
11.有学者描述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终,伦敦和华盛顿的两家人马,各自怀揣盘算好的一套完美计划粉墨登场。它们做决定的砝码正是自古以来的货币之王、货币的货币——黄金。”而它们所讨论出的结果就是后来的 (  )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12.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马歇尔计划
C.关贸总协定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非选择题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年 斯大林模式形成
1944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6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前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0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你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何认识 (10分)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选择题
1.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许多国家宣布实施浮动汇率制。韩国和委内瑞拉将其货币汇率钉住了美元;瑞典克朗钉住了“一篮子”15个国家的货币,其中每个国家都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还有一些国家将其汇率钉住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这反映出(  )
A.国际合作和货币区域化趋势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霸权的终结
C.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D.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解析】选C。根据“韩国和委内瑞拉将其货币汇率钉住了美元”“还有一些国家将其汇率钉住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判断“货币区域化趋势”错误,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浮动汇率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应用,实质上代表了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故C正确;浮动汇率制与“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加强”无关,排除D。
2.1965年,法国将其持有的数以亿计的美元兑换为黄金,在此影响下,欧洲其他国家和日本的私人投资者纷纷抛售美元,美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急剧下降。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
A.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趋势
B.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破坏了经济全球化的局面
D.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选D。题干反映了法国兑换黄金抛售美元,实际上是对美元地位的一种挑战和否定,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法国这么做,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挑战,D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有利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A不正确;材料做法只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了冲击,“瓦解了”的说法不正确,B排除;C与史实不符。
3.下图反映的世界贸易额变化的原因包括 (  )
①市场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主流
②区域集团化加剧各国间贸易竞争和壁垒
③跨国公司和世界贸易组织推动贸易发展
④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分析图示信息可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贸易额急剧增长,此状况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相关,其具体原因包括市场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主流、跨国公司和世贸组织的推动及信息技术为世界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故①③④正确;区域集团化所引起的贸易竞争和壁垒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故排除②。
4.据资料记载,截至1990年,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只有46个,1990年后迅速增加,到2008年底增加到213个。这种变化是因为 (  )
A.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
D.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后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迅速增加,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C正确;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排除A;B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排除D。
5.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出现一股潮流,将大批农民从偏僻的、落后的、被历史遗忘的穷乡僻壤拉出来,卷入城市生活的漩涡。这股潮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苏联实施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全盘集体化
【解析】选C。据材料中“将大批农民从……拉出来,卷入城市生活的漩涡”可知,是违背农民意愿,牺牲农业及农民利益以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6.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开始实施其国有化竞选纲领。在此期间,工党政府陆续颁布了8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包括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并使之具有中央银行的资格。据此可知英国 (  )
A.深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政权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C.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措施
D.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解析】选C。根据材料“开始实施其国有化竞选纲领”可知,英国工党对经济采取了国家干预措施,故选C;英国工党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并不能说明是深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罗斯福新政中没有采用国有化措施,故排除A;政权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1945年的英国并没有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故排除D。
7.至1923年秋,(苏联)谷物生产已基本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进而在私有制农业复兴的基础上,商贩们迅速活跃起来。据估计,私营商贩控制了全国商品零售额的75%。材料中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解析】选B。据材料中“1923年秋”“谷物生产已基本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私营商贩控制了全国商品零售额的75%”可得出是新经济政策实施产生的影响。A取消了自由贸易,排除;C是1936年,D是192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8.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实质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两项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这两项措施体现的罗斯福的施政理念分别是 (  )
A.减少产品供给增加消费
B.增加消费减少产品供给
C.增加产品供给减少消费
D.减少消费增加产品供给
【解析】选A。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的两项改革措施旨在解决生产的相对过剩;罗斯福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的目的是防止盲目竞争引发新的生产过程,即减少商品供给;兴办公共工程的目的是增加工人收入,扩大消费,故A符合题意,B排除;C、D与罗斯福两项措施的理念相反,排除。
9.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兴起,西方许多国家质疑全球化道路,美国不再高擎贸易自由化的大旗,出现“内顾型发展”趋势,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战略得到了国内民众的支持。这主要因为(  )
A.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B.全球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C.旧的国际秩序左右着全球化发展进程
D.西方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
【解析】选A。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西方许多国家”和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不占据绝对优势,因此“西方许多国家质疑全球化道路,美国不再高擎贸易自由化的大旗,出现‘内顾型发展’趋势”,这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利益减少出现“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故A正确;根据材料“这主要因为”可知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不是表现,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旧的国际秩序,排除C;“普遍”过于绝对,故D错误。
10.下表为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状况比较表(金额单位:十亿美元),据此可知 (  )
国家 出口金额 占全球 出口份额 进口金额 占全球 进口份额
世界 4 675 100.0% 4 570 100.0%
美国 690 14.8% 469 10.3%
中国 288 6.2% 425 9.3%
日本 158 3.4% 174 3.8%
A.美国贸易顺差加速资本扩张
B.中国贸易逆差阻碍经济发展
C.日本经济发展增速明显放缓
D.全球服务市场机遇挑战并存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美、中、日三国的服务贸易状况,说明国与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往来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服务贸易的发展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各国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故答案为D。服务贸易只是一国对外贸易的组成部分,因此美国服务贸易存在顺差并不必然导致资本扩张加速,中国存在服务贸易逆差也不能得出阻碍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A、B;一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C。
11.有学者描述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终,伦敦和华盛顿的两家人马,各自怀揣盘算好的一套完美计划粉墨登场。它们做决定的砝码正是自古以来的货币之王、货币的货币——黄金。”而它们所讨论出的结果就是后来的 (  )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做决定的砝码正是自古以来的货币之王、货币的货币──黄金”可知,英、美国家讨论的是货币金融,所以排除C、D;A是指1947年美国通过对西欧的经济援助来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的事件,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使美元取得了等同黄金的地位,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
12.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马歇尔计划
C.关贸总协定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解析】选A。根据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随着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黄金储备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故A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错误;关贸总协定是1947年成立的国际贸易组织,宗旨是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普遍现象,虽然在不同时期国家干预的力度有所不同,但迄今为止仍在使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年 斯大林模式形成
1944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6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前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0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你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何认识 (10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材料中“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即可知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二问从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等方面来分析;第(2)题第一问,结合表格内容及所学,根据罗斯福新政答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创立、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等答出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等内容;第二问,结合相关背景答出经济危机的冲击、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自我调整等内容即可;第(3)题第一问,结合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内容来回答;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着经济发展模式与国情相结合、相互借鉴学习等内容来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原因: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交通革命);殖民扩张。
(2)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原因: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自我调整。
(3)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认识:呈现出多元化(多种模式共存)的趋势;各国要根据国情,独立自主选择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各有优点,可以互相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