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土地资源与农业 第2课时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土地资源与农业 第2课时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4 06:1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5章 自然资源与产业活动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
第2课时 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技术推进农业发展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
1、了解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知道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果。
2、理解我国的耕地保护制度,树立珍惜土地的观念。
3、了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科技兴农的现实意义。
你知道在美丽的青海牧场中,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吗?
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土地荒漠化
土地盐渍化
农田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广大、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沙地和荒漠的治理。
治理成效
近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逐步减轻。从2012年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约20万平方千米。“沙进人退”的局面逐步变成了“绿进沙退”。
党的十八大以来,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比十年前净减少500万公顷、433万公顷,沙区植被平均盖度上升了2.6个百分点。
阅读: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奇迹。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位于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处。
毛乌素沙地
魏晋
南北朝
水草肥美的大草原
唐代
一小块沙地
新中国成立前一百年
千百年来
流沙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
20世纪50年代
乌审旗荒漠化、沙化土地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仅为2.6%。
黄沙漫天,沙进人退
毛乌素沙地被称为“人造沙漠”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一角
经过多年治理,毛乌素沙地的面貌已大为改观。
樟子松四季常青,耗水较少,防风固沙效果突出。20世纪60年代,大兴安岭的樟子松引入毛乌素沙地造林试验成功。
在沙地治理过程中,有两项技术应用最为成功:一项是沙地针叶树引种造林技术,另一项是飞播造林技术。
为掌握毛乌素沙地风沙移动规律及飞播作业技术,研究员漆建忠及其团队常年奔波在野外,终于找到利用季风更替规律实现埋种的自然奥秘,使飞播造林保存率从不到1%提高到75.1%。目前,整个毛乌素沙地约四分之三林地的基础都是飞播作业技术林地。
1964年,榆林第一代科技工作者从大兴安岭地区引入樟子松,在1.3亩无灌溉条件的沙地上栽植了217株。他们攻克了造林试验、扩大试验等重重难关,已经完全掌握了樟子松育苗、栽植、管护等一系列技术集成措施,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目前,樟子松成林面积超过150万亩,而且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增长,寿命短、易生虫的第一代植树造林主要树种杨树渐被替代。
我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少于 18亿亩(1亩≈0.067公顷),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耕地质量,以及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十分重要。
耕地保护
我国把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材料分组讨论,“我国能否通过进口粮食来满足粮食需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是满足粮食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我国耕地紧张、农业生产成本高,有人建议我国维持粮食安全应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但如果直接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粮食,一来可能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即“大国效应”,导致“买的贵”;二来国际市场贸易量有限,未必能满足我国庞大的需求,导致“买不到”。近些年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国际粮价大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生产尤为重要。
科学技术推进农业发展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应该在抓紧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大力推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养生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修学教育等新功能。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迅速发展,成为重要产业。
「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水稻平均产量不到4 500千克/公顷,目前超级杂交水稻已突破12 000千克/公顷,使我国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袁隆平与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田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
「温室、大棚」
温室、大棚等通过调节温度、湿度等植物生长条件,突破了植物生长的季节和地域限制。例如:北方地区居民在冬天可以吃到当地产的多种多样的蔬菜、水果。
「农业机械化」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根本改变了人工劳作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机械化助力玉米种植
「滴灌、喷灌」
华北、西北等缺水地区大力推广滴灌、喷灌技术。该技术根据植物生长特点,按需按量灌溉,既能提高产量,又能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
农田喷灌设施
「无人机作业」
用现代的高科技无人机去田间地头代替人工进行作业,喷洒农药,避免了人工的农药腐蚀中毒等危险,大大提高了效率。
「无土栽培」
工厂化的蔬菜生产大棚,配备了环境水分传感器,采用无土栽培和数字化管理模式,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市场供应能力也得到了充足的保障。
「现代化蛋鸡养殖」
一栋全封闭式鸡舍的层叠式笼可以同时养蛋鸡两万只以上。在生产过程中,自动喂料机、集蛋机、履带式清粪机、湿帘风机自动化协同工作。新的养殖技术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提高了鸡蛋的品质。
活动:你还知道哪些高新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课下收集资料并与同学分享。
番茄采摘机器人
阅读下列材料及图片,分析渔光互补农业模式是如何开展的,并简述该模式有何益处。
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模式是光伏电站建设的新型模式。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的渔光互补光伏基地为当地村民在家乡务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壮大了乡村集体经济,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安徽桐城双港镇“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空间共享: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进行鱼虾养殖,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模式。
智能化、规模化改造:将传统鱼塘进行改造,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
渔光互补农业模式是一种将水产养殖业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具体开展方式如下:
环境友好:光伏板具有遮阳降温作用,降低水温,减少水分蒸发,抑制藻类繁殖,提升水质,为鱼类提供更适宜的生长环境。
经济效益提升:通过光伏发电和水产养殖双重收益,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
节能环保:利用太阳能发电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
渔光互补模式的益处包括: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在不占用额外土地的情况下,实现光伏发电和水产养殖的双重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改善养殖环境:光伏板的遮荫效果有助于喜阴凉品种的养殖,提高养殖产量和质量。
促进产业融合:结合新能源和传统农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为当地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机会。
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提供清洁能源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乡村振兴。
武邑县赵桥镇2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扶贫发电场
农民在武邑县赵桥镇2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扶贫发电场玉米田里劳作
活动:课下搜集资料,了解“农光互补”和“林光互补”模式。
雅安石棉县回隆镇竹马村,建设于青山间的石棉竹马10万千瓦林光互补复合光伏电站项目格外显眼,一排排连绵而整齐的光伏板,勾勒出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该项目采用“林光互补”的运行模式,光伏板建设不占用征收林地,也不改变原有的林地和草地的性质,而是通过升高支架为光伏板下的植被保留足够生长空间,实现一地两用。不仅减少光伏电站建设期间对林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林地资源长期保护和管理,还可以通过租赁用地的方式,助推项目所在地的村集体经济发展。
雅安石棉县回隆镇竹马村“林光互补”项目
土地资源与农业
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技术推进农业发展
耕地保护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
“渔光互补”农业模式
存在问题
治理成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