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弈》描述了两个人同时学习下棋的情景,从学习状态的对比引发对“学”的思考;《两小儿辩日》语言生动有趣,有很强的画面感。生动有趣学习过程充分激发出学生对文言学习产生充分调动、、看设计了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大小远近问题的激烈辩论,孔子面对答不出小孩儿问题时谦逊的态度,孩子面对“孔子不能决”时的神情……两个短小的故事蕴含着哲理,揭示了真理,讲述了道理。
学习文言文,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习得语言的同时还要发展其思维,在阅读中引发思辨和哲理的思考。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古为今用,让新的时代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时代的思考来赋予对文言文新的理解,用辩证的思维来阅读,从而引发学生新的思考。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并背诵课文。
思维能力: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文句,提高推断能力。
审美创造:从课文中找到观点和理由,提高思辨能力。
文化自信:关联两则文言文,通过关键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体会到学习要专心致志、勇于探究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并联系上下文,能讲述故事的内容。通过阅读能读懂《学弈》中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能知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的观点,知道他们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聚焦题目,引发探究问题
出示两篇文言文的题目:《学弈》《两小儿辩日》。
从题目中获取了什么信息,说说我们在课堂上交流的重点。
根据学生预设的自主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探讨“学”和“辩”的话题。
预设:
(1)“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中的动词是“学”和“辩”,理解课题就是学习下棋和两个小孩儿争辩有关太阳的问题。
(2)课文讲的是“学”和“辩”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要关注怎么学的,怎么辩的以及学的结果和辩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本节课将两篇文章共同推进阅读,在初读课文之前,关联题目,通过动词“学”和“辩”引发对课文的探究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初读课文,翻译难点。
自己读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两篇文章的故事内容,交流难理解的词句。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中的“为”和“知”都是通假字,结合字义和语境理解。
“为”与“谓”有时的解释是相通的,这就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2)在古汉语中“知”读zhī时是“知识”的意思,读zhì时是“智慧”的意思,在这里哪个读音更合适?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再看《学弈》中的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其中也有“为”和“智”,通过注释和理解句子,看看和“孰为汝多知乎?”中的意思一样吗?
小结: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要特别关注通假字和常用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要结合句子来理解。
2.指导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句子。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通过借助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典》理解文中难理解的词语,了解通假字的用法。在词义理解的过程中,关联两篇文章中的通假字,巩固理解和运用。
环节三:理解课文,体会主旨
1.阅读《学弈》。
(1)根据文章题目中的“学”,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两个学生分别是怎么学的,学的结果如何。
默读课文并批注,小组讨论,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能看出学的结果有差异,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两个合适的词语再概括。
(3)为是其智弗若与?课文的最后一句否定了这个疑问,从课文的描述来看,你们觉得这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两小儿辩日》。
(1)运用阅读《学弈》的方法自学《两小儿辩日》,理解课文内容。
自学要求:
结合题目中的“辩”,默读课文思考:辩什么?怎么辩的,辩的结果。
边读边批注。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表格见备注)。
(2)指导朗读。
既然是“辩斗”,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
同桌试着用辩斗的语气分角色读课文。
(3)结合表格提炼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辩斗双方 一儿 另一儿
辨斗内容 时间 现象 理由 现象 理由
日始出 近 大如车盖 远 沧沧凉凉
日 中 远 如盘盂 近 如探汤
辩斗的观点 远者小而近者大 近者热而远者凉
辩斗的结果 孔子不能决也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批注、讨论、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填表等方式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环节四:关联相同点,引发深入阅读
1.再朗读两篇文言文,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点?根据之前学过的关联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板书:学习态度,学习观点。
小结:通过阅读和交流,知道了两篇文言文都讲了有关学习的道理。《学弈》中的两个学生因为态度不同而学习结果不同。《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孩子各持观点,连孔子都不能判断。
2.作业:
熟读课文,通过结合生活、查阅资料和关键词句的理解,思考:
(1)三心二意学下棋的学生,他的学习兴趣是什么?
(2)两小儿的观点,你赞同吗,连孔子都不能判断,你的观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关联策略,激发学生的深度阅读。延伸课后思考,通过阅读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形成自己的观点,为第二课时的讨论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两小儿辩日
学习态度 学习观点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远小近大 近热远凉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交流
交流自己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延伸探究的思考。
预设:
1.《学弈》中三心二意的学生的兴趣是射箭。从句子“……思援弓缴而射之。” 看出他的兴趣点在如何将大雁射下来。
2.从句子“使弈秋诲二人弈”中的“使”可以知道这句话是“让弈秋教二人下棋”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学习三心二意的学生不一定是主动来学的,他对下棋并没有兴趣。
3.在两千多年前,人们还不具备探索宇宙的科学知识和能力,所以这个问题孔子也没有答案,没法决断。
4.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两二儿的观点都不对。(通过资料学习和科学探究可用多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见备注)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引发深入思考。让学生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在预习中想办法自主探究,自己找途径解决问题。
环节二:运用关联策略学习文言文
1.在预习交流中对两篇文章产生了新的观点:
(1)学习的结果不仅与学习态度有关,学习兴趣也是重要的因素。
(2)通过探究知道了两个孩子的观点都不正确。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想一想,如果让你给这个“思援弓缴而射之”的人请一位老师,你会请谁?
小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就会给课文带来新的思想和生命力。
2.体会“辩斗”的精彩。
两个孩子的观点都不对,但他们在辩斗中自信、坚定地表达。
(1)默读第4、5自然段,说说自己认为“辩斗”的精彩之处,两人辩论的过程中,都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服对方?
(2)此时能看出这是两个怎样的小孩儿吗?
预设:能言善辩、机智、坚持见解……
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3)理解“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真的无法决断吗?从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说说你对孔子的印象。
文章的最后一句看似孔子被两个小孩嘲笑,句子中的“知”是“智慧”之意,你们觉得孔子此时的智慧是什么?
出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正像孔子自己所说,对于学习,最大的智慧就是“实事求是”。
【设计意图】聚焦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进行探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自己的认知,开阔思路,表达观点。
环节三:关联表达
这两节课,我们同时阅读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在思考和交流中对“学习”又有了新的理解。结合两篇文章的学习及课堂上大家的讨论,写一写“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这个话题。
【学生学习活动】
结合两课时的交流和谈论,聚焦“真正学习”这个话题引发思考,用简练的语言写一写自己的观点。
预设:
(1)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习自己喜欢的,并要持之以恒,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3)学习还要“实事求是”,就像孔子一样,虽然没有决断出两个小孩的问题,但他对于学习的态度更使人尊敬……
(学生思考作业案例见备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两课时对“学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可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学习经历表达观点。
环节四:指导背诵
两篇文章的结构相似。开头都有一句总起句说了事情的起因,过程部分都是在分别说两个学生(两个孩子)的不同表现和不同观点,最后写了结果。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后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两小儿辩日
学习态度 学习观点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远小近大 近热远凉
学习兴趣 敢于探索 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