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案例(3篇)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案例(3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2 22:1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案例
文本分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1月写于监狱中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32年4、5月间从法国回到上海不久,就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12日就国民党当局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主义”等罪名逮捕,关押在第二特区法院看守所。这是艾青的第一首诗,也是诗人最著名的一首诗;诗人发表这首诗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可以说是这首诗催生了艾青这位诗人。诗人一诞生,就自觉地把人民和民族的命运作为关注的对象,自觉地以自己的热忱讴歌他所生存的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艾青的诗,影响了一代诗人,著名的“七月派”的苦吟,直接受到艾青的诗的影响。
  《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进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这首诗的确堪称优秀的诗歌教材。
  案例呈现
《大堰河——我的保姆》案例一
吉林省实验中学 李金红
  【教学创意】
  本单元的说明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吕叔湘先生说,朗读“是讲文学作品的好方法”。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带解析,尊重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通过学生不同特色的朗读,在朗读中把握诗人的情感,即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大堰河无尽的感激和深情的礼赞。再进一步,通过对朗读技巧不同处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细腻的细节描写、大量排比句式、反复修辞的使用和铺陈手法的作用,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形式上,以学生的个体阅读和集体讨论相结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以期学会合作,陶冶情操,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运用朗读技巧,结合艾青相关生平资料及诗歌文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中再现把握大堰河的形象,感受作者对大堰河的深情。
  3.运用朗诵技巧,揣摩诗歌语言的艺术,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朗读技巧指导
  1.朗读技巧常用符号
  · 重音 ·(2)是第二重音,也叫次重音 ° 轻声
  ︱ 停顿 ‖ 较长停顿 ∧  音断气不断 ∨    急吸气
  →  平行语势 ↗  上行语势 ↘  下行语势
  ﹏﹏  颤音 延长 △  强调
  2.诗歌朗读时气息的特殊要求
  (1)气息要足,控制力要强。由于情感的跳跃幅度大,对气息的要求高、变化大,要适当夸张。如同储备充足的能量,随时能按需而发。
  (2)在诗歌的朗诵中,各种呼吸技巧用得最多。如音断气不断(∧)、急吸气(∨)等等,尤其是音断气不断(∧)用得最多,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诗意的前提下,以娴熟的气息技巧来表现充沛的情感内容。
  一、导入
  1933年,1月,早晨,牢房里,一个年轻人,当他看到窗外飞舞的雪花时,他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的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一首蕴含着浓浓深情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指导朗读,体会情感,把握形象
  1.诗人创作诗歌是通过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其独特的感受创造为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并浓缩于诗歌之中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诗的前三节,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体会诗人的情感。
  2.诗人在诗中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凄凉 衰败 荒寂
  3.主要是哪些词语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明确:坟墓 瓦菲 园地 石椅
  4.请同学们听第三节的朗读录音,你是否能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这种意境?(播放网络音频朗读)
  明确:不能,感觉阴森森、恶狠狠地
  5.你认为要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呢?能不能试着读一下。
  明确:低沉,舒缓,感伤的语气
  6.一句诗一般只有一个重音,第一句的重音应该落在哪个词上?为什么?
  明确:应该落在“雪”字上:⑴因睹雪而思人 ⑵雪的纯洁正是大堰河的心灵(ppt显示朗读指导)
  7.提问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修辞方法,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反复句子的处理:反复修辞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但读时要注意,通过技巧处理,避免单调,将情感细化。
强调“∧”音断气不断,是诗歌朗读中用的最多的一种呼吸技巧。用的好,借以表达充沛的情感内容,大家用心慢慢体会。
  8.教师范读。
  9.再看诗的前两节,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大堰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明确:普通 卑微 命运悲惨 贫穷
  所以,能表现她这一形象的词语要重读。这两节,可以用平缓的叙述语气。(ppt显示朗读指导,教师范读)
  10.学生自由朗读三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
  11.指名朗读。
  三、合作探究,朗读鉴赏
  要想准确、富有情感地通过有声语言再现文学作品,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的充分理解基础上。下面,我们分组研读,然后通过你的朗读表达你对诗歌的理解。(1组:4—6 节 2组:7—8节 3组:9—11节 4组:12—13 节)大家可以在诗节中标注一些朗读技巧符号。
  各组汇报朗读:(结合学生的创造性朗读和诗歌内容,指导朗读,进而深入把握诗歌的形象和情感。)
  要点如下:
  1.第4节和第6节,分别读出亲切感和陌生感,进而体会诗人强烈对比的感情。结合“我”被送到大堰河家的原因和经过,强调“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略带讽刺的口气。
  2.第7节六句“她含着笑”劳动的细节,朗读时语气轻快还是沉重?探讨后明确,大堰河含笑劳动正表现了她的纯朴勤劳,但诗人回忆这些时是带着深切的同情。
  3.9、10节语调低沉,节奏缓慢,表现诗人对大堰河死去的无限悲痛。11节读出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对“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4.12、13节,朗读时感情强烈,崇敬地,语势上扬。因为这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热情的“赞美诗”。
  结束语:用心在领悟,用心在朗读。最优秀的朗读者必定是用心的解读者。下面,老师为大家配乐朗读全诗(或与一位同学分节交替朗读)。
《大堰河——我的保姆》案例二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子 王 春
  一、导入:
  艾青在《诗论》中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胜利。而后者,竟常常被理论家所忽略。”《大堰河——我的保姆》作为一首新诗,在阅读上并没有太多障碍,但不要因此忽视了文本细读,平中见奇的文学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透过文字传达的深沉而痛彻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教师诵读全诗,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请用词语勾勒出大堰河的形象,她美吗?为什么?
  明确:勤劳、慈爱、博大、悲苦、贫穷、劳累、平凡、伟大(基于阅读的感受可以有所生成)
  她的美体现为苦难中人性的良善,母性的光辉。苦难比幸福更美(艾青《诗论》),不是写觉醒者的反抗的美,而是一个苦难者善良的美,一个旧  中国劳动妇女真实而美好的灵魂。
  三、细读文本:
  问题一:诗中运用了哪些富于色彩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直接的色彩呈现:乌黑、红漆、金色、泥黑、紫色
间接的色彩呈现: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黄土
  通过色彩的对比揭示了旧中国底层佃农生活的贫苦与悲哀,表达了诗人的同情和悲愤。“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几乎已成公案,紫色或云忧郁,或云高贵。即是公案,自圆其说即可。
  问题二:体会下列诗句不同之妙:
  第6节:“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明确:句子相同,但标点有异。标点符号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首句用感叹号写出诗人初到自己父母家中的陌生、新奇、惊讶!描写了许多见所未见的东西,与大堰河家的贫穷形成鲜明对比,“我呆呆地看着”“摸着”“坐着”“吃着”与诗人“新客”的身份相一致,虽然忸怩不安的诗人对大堰河有深挚的爱和深沉的留恋,但这就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标点变成了句号。
  第7节:“他就开始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
  “他就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
明确:少了“开始”,但多了逗号。加逗号意在强调劳动。本节诗中细致描绘了大堰河承担着的繁重劳动,强调劳动意在强调大堰河为“我”和“我的一家”所做的牺牲。歌颂了她的忍耐、坚强、乐观、伟大。
  第10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明确:多了她字,感叹号换成了句号。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由悲痛到悲愤的变化。噩耗传来,诗人内心充满悲痛;回顾她一生人世生活的凌侮和身后的凄凉,诗人心头凝聚的是沉重、痛彻的悲愤!
  小结:诗中的作者倡导的“美学胜利”,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尤见功力。诗中大量运用了对比、反复、排比等手法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引导学生课后三读文本,逐节体会诗中对比、反复、排比的妙用。
  四、深度关注:
  问题:艾青在写于1942年的《赎罪的话》中谈到了一段真实的过往:“我曾听说,我的保姆为了穷得不能生活的缘故,把自己刚生下的一个女孩,投到尿桶里溺死,再拿乳液来喂养一个‘地主的儿子’。”“我的内心里常常引起一种深沉的愧疚:我觉得我的生命是从另外的一个生命里夺来的。”读到这篇文章,你是否对诗中大堰河对我的爱产生了怀疑,为什么?
明确:
  1.母亲大堰河溺婴的做法是由于生活的逼迫,并非是人性的沦丧。诗中写道她有五个儿子,并非只生儿子,旧社会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穷人家养不活的孩子往往送人,女婴则往往遗弃。这是旧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共相。
  2.艾青有这种犯罪感和赎罪心理,那么对于亲手杀死自己骨肉的大堰河来说,其内心更是无比沉痛。纵有千万个溺死自己女儿的理由,她的内心也是绝对难以平静的。她的负罪感不会比艾青轻,而唯一能减轻这种负罪感的方法就是把对女儿的爱转移到乳儿的身上,以此来赎去心中的罪孽,正是由这样一种心理驱动,使大堰河以胜过爱自己亲生儿女的爱心去爱她的乳儿。
  3.旧中国底层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并未能剥夺大堰河的母性光辉,反而使都惨遭“遗弃”的一对母子的爱更为深沉、痛彻!
  五、课后探索:
  艾青曾说:“在刻画典型方面,我觉得《我的父亲》比《大堰河——我的保姆》要好些。”(叶锦《艾青谈他的两首旧作》,《东海》1981年第4期。)由于诗中生动刻画了典型的地主乡绅形象而被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略去不提,近年来才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在网上找到这篇“神秘的”《我的父亲》,比较两篇作品在典型刻画方面的异同。
《大堰河——我的保姆》案例三
史世峰
  课前导学:
  《大堰河——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追溯艾青的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引导学生了解“大堰河”其人及哺育诗人艾青其事,在此基础上,自读诗歌,发现诗中“真话”,初步感受诗中“真情”。
  一、导入
  艾青曾说“愈能丰富地体味了人生的,愈能产生真实的诗篇”,一个地主的儿子,一个普通的农妇;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大地的诗人;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感情自然生发真正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让我们走近艾青的“大堰河”,感受这真正的诗,解味那至爱的情。
  二、读诗印象:诗中的大堰河
  1.朗读指要:变化中统一,参差中和谐
  较之古诗词,新诗的音韵更为和缓,更为自由,像聆听舒缓、悠扬的小夜曲。
  问题:自读诗歌,比较本诗与《再别康桥》有何不同(课前预习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本诗音韵节奏)。
  提示:不同于《再别康桥》那种诗节统一、韵脚严整的音乐之美;《大堰河——我的保姆》很少注意诗句韵脚或字数、行数的统一,但注意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营造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问题:朗读中注意体味诗中大量的排比句式及多个诗节重章复沓的表达效果。(此处只指要,朗读点拨融入后面“真话真情”部分)
  提示:如第四节中连用八个“在你……之后”的排比句,每一句都是大堰河日常生活的一种描述,在这些描述里浓浓地浸润着诗人对“母亲”的赤子之情。
  2.诗节印象:
  问题:选择你喜欢的诗节,围绕“大堰河”为该诗节提炼小标题(要求:引导学生用诗节中关键词进行提炼概括)。
  提示:第三诗节——看到雪遂想起你;第四诗节——厚大的手掌,抚摸我;第七诗节——为了生活劳动的大堰河;第八诗节——深爱乳儿的大堰河……
  3.说说“大堰河”:
  问题:结合预习自读和刚才同学们关于“诗节印象”的概括,我们以关键词的来概括一下诗中“大堰河”的形象。
  提示:童养媳、我的保姆、没有名字、养育我、生活惨淡悲苦、勤劳善良、慈母般的无私、生活艰辛、贫苦劳累、深爱乳儿、忍辱负重、命运悲苦……
  小结:高尔基曾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诗。”艾青深情回忆,用心抒写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大堰河。
  三、课堂聚焦:真话中见真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最突出、最宝贵的特点,就是说真话,抒真情,情深辞切,感人肺腑。(张同吾《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本节课的聚焦点就是品读诗中“真话”,感受诗中“真情”。
  真话真情:情动于衷,莫贵乎真
  比较而言,诗歌的语言要求更准确、更凝练、更生动、更含蓄,因而,有人说诗歌的语言艺术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问题:
  1.《大堰河——我的保姆》作为艾青带着脚镣登上诗坛的成名作,本诗最为可贵的就是“说真话”,请找出能够感动你的诗节。
  2.结合你的预习理解和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诗节。
  3.找出诗节中的真话,并谈谈你从中理解到的真情。
  环节:读真诗——说真话——解真情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体验朗读,品味语言,解读真情,师生随机点拨,自然生成)
  示例一:
  第三诗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中以“雪压”的“草盖的坟墓”、“檐头的枯死的瓦菲”、“典押”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等真话勾勒一幅冷落凄凉的画面,画面中我们到的是悲苦的大堰河的悲惨的死,感受是她死的悲凉。本诗节与第六节“我新家的豪富”形成鲜明的画面对比,这里的“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情感意味自然深沉、丰厚起来。
  示例二:
  第七诗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连续写到:“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像这样鲜活语言,都可以引导分组品读。其语言的精纯,来自于纯朴的大堰河,也来自于艾青与大堰河那割舍不断的情缘。
  其中大堰河的“含着笑”可与《祝福》中的祥林嫂的“笑”进行对比。
  小结: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是心底的歌,真诗中自有至情,走近“大堰河”,我们体味到了这种真爱至情,五年后艾青又深情地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就是真诗至情的艾青。
  四、课后练笔:“大地的歌者”
  有人说艾青是“土地的诗人”,他的诗大多关于“土地”的歌,课后自读他的《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诗,以“大地的歌者”为题写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