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梅州市梅县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广东梅州市梅县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4 15:5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段考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据考古发现,两河流域狮子山遗址的宫殿式建筑(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少包含了一座神庙,还备有完整的守卫设施,掌控着物资的储藏分配。此外,在该建筑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印泥。据此可知,当时两河流域( )
A.阶级分化产生B.商品经济繁荣 C.统一趋势加强 D.文明曙光显现
2.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希腊人表现人体还有一种更全民性的艺术,更适合风俗习惯和民族精神的艺术,或许也是更完美的艺术,这就是雕塑。......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竞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材料表明古代希腊呈现了( )
A.民本思想 B.科学精神 C.理性主义 D.人文主义
3.如图为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据此可知古希腊人( )
A.把被征服地区变成直属殖民地
B.把被征服地区囊括在统一帝国内
C.建立起众多独立于母国的城邦
D.对被征服地区的地方实施行省制
4.由下图可知( )
公元前185年希腊语在世界的分布示意图
A.征服战争传播了希腊文化 B.古希腊是欧洲文化源头
C.希腊文化同化了周边文化 D.古希腊是东西交流桥梁
5.在中世纪欧洲某庄园档案记载,“农奴未经领主许可,将自家收获的部分谷物拿到庄园外售卖获利。领主发现后欲给予严惩,农奴遂向庄园法庭申诉。庄园法庭依据传统习俗,认为农奴在满足领主需求后,有权对剩余农产品进行处置,最终驳回领主惩处要求”。这表明庄园法庭( )
A.打破领主对庄园经济的绝对掌控 B.以维护区域贸易秩序为核心职责
C.基于庄园传统调和主仆权益矛盾 D.成为推动农奴阶层解放的关键力量
6.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西欧诸国( )
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 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
C.王室鼓励铸币工艺创新 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
7.13世纪,实力强大的里尔、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中的“微型国家”,它们摆脱了伯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头统治;而佛兰德尔伯爵领地又是法兰西王国的“国中之国”。法国国王支持城市寡头统治者对抗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法国国王此举( )
A.形成了权力制衡的机制 B.冲击了封建割据势力
C.推动了《大宪章》的签署 D.推动西欧城市普遍自治
8.拜占庭人在6世纪后半叶仍可理解(拉丁语与希腊语)混合式表述,但到7世纪,拉丁语水平进一步退化,逐渐丧失阅读《民法大全》的能力。由此《民法大全》无法继续使用,罗马法编纂陷入困境。这是由于( )
A.帝国统治区域变化 B.基督教会垄断教育
C.对外交往趋于封闭 D.文化水平急剧下降
9.在阿拉伯帝国时期,政府实施了一项被称为“迪米制”的政策,即允许非穆斯林(“低民”)在缴纳特定赋税、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保持其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这一政策( )
A.促进了宗教同化政策的实施 B.削弱了穆斯林的宗教认同感
C.加速了阿拉伯文化对外扩张 D.有助于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10.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一改任用各地区贵族为维齐尔(负责帝国行政管理,约9人)的传统,而多任出身卑微者,例如大维奇尔易卜拉欣帕夏就曾为苏莱曼一世的奴隶。这一转变( )
A.强化了君主对朝政的控制力 B.扩大了王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C.提高了国家行政治理的效能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治隐患
11.12世纪末13世纪初,日本有一群被称为“御家人”的人,凭借抵御“夜袭”、追捕“强盗”的警察权,率领武士管理土地、维持庄园治安、征收租税和军粮,武力镇压抗交租税和军粮者。由此可知,当时日本( )
A.幕府对地方加强管控 B.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
C.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天皇的权威有所增强
12.1324年,马里国王穆萨取得了廷巴克图的统治权,又通过“黄金朝圣”使这座隐藏在撒哈拉深处的城市举世闻名,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中心;他修建的桑科雷大学是穆斯林世界最著名的学府之
一,学子可以免费获得教育。据此可知,廷巴克图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马里地理位置优越 B.撒哈拉商路畅通无阻
C.西非文化资源丰富 D.统治者举措推行得当
13.下图是玛雅文明遗址出土的圆雕人脸形象的翡翠吊坠,其顶部有旨在模仿头发的大量平行的竖线刻纹;脸部较为精细地刻画出了具有中美洲人群特征的细节,嘴部有模拟张嘴状态的较大单面钻圆形孔;两者正面经打磨抛光,呈玻璃光泽。由此可见玛雅人( )
A.有了较为精湛的雕琢技艺 B.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玉器加工流程
C.玉器凸显中美洲贵族身份 D.代表着南美洲人精致的审美情趣
14.下表为古代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美洲( )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地理环境 谷地多湖 高原山脉众多
农业生产情况 发明齐南帕农业,以木料和泥土于湖中 建造漂浮的地皮,然后在上面种植作物 通过修建梯田将生产区域扩大到 海拔4000米的高峰
A.土地资源较为富足 B.经济结构的多元性
C.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D.农业生产重视创新
15.16世纪尼德兰制图学派兴起,包括奥特柳斯和布劳家族等。他们既是勘测员、制图员也是风景画家,将艺术、知识和地图很好的结合起来。许多制图师竞相为商业公司提供地图。1708年康熙皇帝下令采用西方测绘方法,绘制全国地图为其治国理政提供参考。中西方地图测绘主导者与服务对象均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测绘技术差异B.经济结构不同C.历史传统差异D.对外政策不同
16.西班牙重商主义者马斯塔利兹指出:“西班牙封建经济体系根深蒂固,工业生产极为薄弱。尽管坐拥大量财富,但它未能将这些贵金属有效转化为资本,致使其美洲领地运来的贵金属经常大量流出,转到它更勤劳的邻人的手里。”据此,该学者论证的主题是( )
A.贵金属外流的不利影响 B.西班牙与邻国贸易失衡
C.欧洲商业繁荣的短暂性 D.新航路开辟的封建性质
17.哥伦布初次踏上西印度群岛就用暴力捕捉了几个印第安人,以获得岛上情报;第二次航美期间,海地印第安人苦于殖民主义者无穷的需索和侵杀、揭竿而起准备反抗时,哥伦布立即实行野蛮镇压,还把战争中俘获的印第安人变为奴隶,并将其中500名运往欧洲。这反映了哥伦布当时( )
A.以掠夺黑人奴隶为其目的 B.垄断了欧洲与美洲的商贸通道
C.探险活动伴随着殖民侵略 D.意在建立全球性商品贸易市场
18.下表为1500-1700年间欧洲部分区域、国家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表(%),表格内容可用以解读( )
区域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西北欧 6.6 8.2 13.1
中欧 3.7 5.0 7.1
地中海区 9.5 13.7 11.7
英格兰与威尔士 3.1 5.8 13.3
意大利 12.4 14.7 13.4
A.中世纪城市初步兴起的特征 B.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
C.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原因 D.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19.荷兰学者弗朗索瓦·瓦伦坦泰因在1726年写道:“咖啡在这个国家的消费已经非常普遍,以至于如果女仆和缝纫工人每天早上不喝咖啡就很难将线穿过针孔。”咖啡消费“非常普遍”的主要原因是( )
A.价格革命的开展 B.消费习惯的变化
C.全球贸易网的发展 D.劳作方式的巨变
20.据统计,到1541年,“西班牙殖民地上的印第安人被消灭了1500万人”,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不足,欧洲殖民主义者开始从非洲掠贩黑人到美洲充当奴隶。这反映了( )
A.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性 B.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性
C.美洲国家人口结构趋同 D.西班牙殖民帝国的扩张
第II卷(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而马铃薯却在地下安然熬过了战火,爱尔兰遂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之一的第一个欧洲国家。爱尔兰农民在印第安人马铃薯田垄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了新的马铃薯栽培模式。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法国的马铃薯种植和食用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上半叶的尼古拉一世劝农种植马铃薯,于是土豆在俄国渐渐推广开。最终,马铃薯逐渐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等
材料二马铃薯传播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逐渐在欧洲推广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马铃薯对世界发展的主要贡献。(6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坟墓,起源于马斯塔巴墓,最初只有一层。为了体现君主集立行政、司法权于一身的权威,后来层层叠加,逐层向上缩小,形成了阶梯状金字塔,开创真正金字塔建筑之路。金字塔凝聚了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他们在天文学和几何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古埃及人对太阳神拉高度崇拜,他们认为巍峨高耸的金字塔每天可以接收来自太阳的第一束光芒,因此规模浩大的金字塔也是对太阳神崇拜的产物。
-摘编自王海利《埃及通史》
材料二1248年,科隆大主教决定重建科隆大教堂。这一工程规模浩大,为此画出的羊皮图纸,叠在一起就有四公尺高。1517年,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科隆大教堂建设资金中断,工程就此停工。300年后,在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的鼎力赞助下,科隆大教堂得以按照原来的设计图复工。1880年,高达157.3米的大教堂终于完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是中世纪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完美呈现。
--摘编自陈文捷《凡世的荣光-璀璨的中世纪建筑》
材料三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实用的社会知识,需要掌握读写算基本能力,需要进行行业技巧训练,还需要大量为工商业服务的管理者、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员。随着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和集聚,在西欧某些城市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基础上,以世俗教育为主要目标,专门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产生了。
-摘编自陈红《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埃及金字塔得以修建的有利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隆大教堂重建过程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大学产生的条件。(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所向披靡,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在征服的地方兴建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有神庙、体育场等希腊式建筑。帝国东方的很多人学会了希腊语。古希腊美术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着东方美术,例如太阳神阿波罗出现在佛教艺术中,楼兰遗址的柱子也明显具有古希腊爱奥尼亚式的特点。
-摘编自徐显朝《亚历山大东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在公元前后的几百年间,亚欧大陆上共存着罗马、安息、贵霜和汉朝这四大帝国,各自国势强盛,幅员辽阔,丝绸之路在四国之间穿行。丝路通畅有益于沿途各族民众的共同利益,因此是大势所趋。亚欧的四大帝国是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参与者,更是丝绸之路持续畅通的主要守护者。经由丝绸之路,东西各方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增强了对彼此异质文化的了解、认知与交流,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亚欧大陆文明交往的进程。 -摘编自庞闻《图解丝绸之路经济带》
(1)根据材料一,阐述亚历山大东征推广希腊文化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丝路通畅的原因与作用。(8分)
《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段考》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A C D B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A D B D C B C A
21.(1)原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欧洲出现灾荒与饥馑;明智之士和统治者的推动;马铃薯适应性强、产量高;人们对马铃薯价值认知的不断提高。(3点6分)
(2)路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2分)
贡献:丰富饮食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点4分)
22.(1)有利条件:古埃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古埃及人民的天文学和几何学的技术进步;古埃及人民对太阳神的崇拜。(2点4分)
(2)特点:工程浩大;重建过程历经波折,历史时间长;受到了皇室的支持。(2点4分)
(3)条件: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王权的不断强化;城市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奠基;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城市的兴起和自治运动。(3点6分)
23.(1)表现在征服地兴建城市,传播希腊式建筑风格,使希腊语在东方流传;影响东方美术的发展。(3点6分)
(2)原因:符合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利益;顺应历史的潮流;亚欧四大帝国的守护。(2点4分)作用:促进东西方经济发展;加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东西方国家的政治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及人类文化的发展。(2点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