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进行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这一胜利(?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形成
C.贝高了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越 D.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2.下图是我国1954年创作的一幅宣传年画。该作品( )
A.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B.赞颂工人参与“大跃进”的建设热情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讴歌了工人支援抗美援朝的革命热情
3.人民币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下图所示为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同时期发行的人民币缩影,其中能反映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的是( )
4、如图是我国上世纪60年代的一项经济战略决策的宣传画。该项战略决策旨在( )
图3
A.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 B.应对朝鲜战争后的紧张局面
C.开发西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改善工业布局增强国防能力
5.“钉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写照。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适应了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科教兴国”的需要 D:完成“一五”计划建设目标的需要
6.“这些(政治)制度的选择,都是中共领导人,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从历史中;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这些“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是
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邓小平的一国两制
C.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在如何处理同邻国的边界争议上周恩来说:“边界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做到使双方真正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这体现了新中国提出的
A.“另起炉灶”政策 B.“一边倒”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8.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二十六届联大 D.雅尔塔会议
9.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给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线索。材料中的“新办法”是指( )
A.一国两制原则B.民族自决原则C.一个中国原则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1983年,国务院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将所得税引入国营企业利润分配领域,把国营企业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简称“利改税”。这一举措( )
A.增强了国营企业活力 B.展现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C.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1.1984年到1988年,乡镇企业数量从165万个激增到1888万个,从业人数从5697万人增加到9545万人。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A.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B.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解放
C.城市化进程大幅提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
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出现两次大规模的“下海潮”。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国企和事业单位人员,辞职投身商海。另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更多有单位编制的人员选择辞职或停薪留职而去下海经商。这反映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 )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
C.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建立 D.户籍管理的政策性调整
13.十八大首次将“九二共识”纳入党代会的报告,明确指出“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是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D.尽快实现两岸通邮通商通航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其中“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南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5.下面一组图片是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这些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形成B.中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力
C.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6.某同学在学习中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可知,他正在学习( )
吉尔伽美什汉谟拉比法典苏美尔战车
A.古代北非文明B.古代西亚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希腊文明
17.人类最早的各文明古国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其中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按位计值方法的是( )
A.古巴比伦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希腊文明D.古代印度文明
18.解读如图,图中所示古代帝国对发展古代文明的主要贡献是( )
A.积极推广希腊文化 B.创立了城邦民主制度
C.发明了腓尼基字母 D.传播印度数字到欧洲
19.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的一部法典,它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这部法典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1787宪法》
C.权利法案 D.《查士丁尼法典》
20.腓尼基字母文字被誉为“世界字母文字之母”。在腓尼基字母的传播过程中,各地对腓尼基字母进行改革,尤其是希腊人,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了元音,并形成了全新的希腊字母。这说明( )
A.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B.字母文字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C.腓尼基人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 D.字母文字比象形文字更具有优势
21.在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一方面,希腊文化随着马其顿军队的征服传播到东方,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另一方面,东方文化也得以传入希腊及欧洲其他地区,丰富了西方文化的内涵。材料旨在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B.助力了希腊文化远播亚非
C.助推了不同文化在碰撞中交融 D.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趋同化
22.奥斯曼帝国建立了以最高统治者苏丹为伊斯兰教名义领袖、以伊斯兰教长老为实际领导人的伊斯兰委员会。作为最高宗教权力机构,伊斯兰委员会主要负责司法审判、履行宗教仪式、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等工作。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A.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B.宗教上层主宰国家政治
C.君主世俗权力衰弱 D.君权严重依附于教权
23.据记载,中世纪时期,西欧庄园“生产大部分自己需要的物品。庄园中有自己的铁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织布匠”。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
A.农奴拥有人身自由 B.司法权力相对独立
C.农民无需缴纳租税 D.自给自足特征明显
24.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
A.中国人 B.阿拉伯人 C.法兰克人 D.罗马人
25.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宜布废除全国一切私地,将贵族土地收归国有,每隔六年授田一次。土地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对大夫以上官员按职级发放俸禄。孝德天皇的这些举措( )
A.确立了天泉统治地位 B.削弱了幕府统治势力
C.解决了贫富分化问题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二、材料解析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由;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只要它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申国以合法的地位”······“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毛泽东还表示,“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施加压力,并从朝鲜半岛南部、中国台湾和印度支那五个方向形成威胁中国大陆的态势。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看到苏联军事力量迅速膨胀,自己却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为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谋求从越南“脱身”,美国转而尝试同中国接近。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的恶化也使美国的这种想法具有实现的可能。而就中国而言,要应对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也需要同美国缘和关系。中美两国都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并着手进行准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10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自11世纪起,商业进入复兴时期,罗马天主教教皇发动的宗教性军事行动最初是开拓宗教之路,结果却开拓了商业的道路,“黎凡特(TheLevant,地中海东部)到处都建立起了拉丁商人的聚居区”,整个西欧不久又恢复了活力,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都是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的。自11世纪以来,家庭中人丁兴旺的现象似乎在贵族中和在农民中一样的普遍。年轻的小伙子到处皆是,他们感到自己的乡土人满为患,渴望到远方去碰碰运气。10世纪以来重犁的普及,不必纵横对翻,自然形成高垄和深沟,可以节省人力,非常便于种植作物和提高产量。三田制推广,使农村每个农民的农业生产量可以增加50%以上。
-摘编自李安敏《论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
材料二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割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太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自治的方式,并简析城市自治的影响。(32分)
高一历史4月月考参考答案
1.C
2.A
3.C
4.D
5.B
6.D
7.C
8.A
9.A
10.A
11.B
12.A
13.B
14.D
15.D
16.B
17.D
18.A
19.D
20.A
21.C
22.A
23.D
24.B
25.D
26.(1)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实施并提前完成;《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两点4分)
曲折: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两点4分)
(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使得经济管理高度集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严重阻碍国家现代化建设,阻力较小。
积极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
27.(1)外交政策和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答出三点即可)
(2)转变:由敌对走向缓和。(2分)
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遭受苏联的威胁: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考虑;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需要。(答出四点即可)
28.(1)原因:商业的发展;宗教战争的推动;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方式: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兴起;支持王权,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兴办大学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