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09:2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失落的世界
——《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
文本分析:
视角最重要——
情思涌动的写作状态,就是一个人很自我的状态。最是特别。
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发现别人眼里不能发现的东西。
这才会冲动,才能创作,才有创造。
很多时候,我们要让灵魂复位,要让自我从现实中游离。
而能保持这种状态,随时记录,就地思考,绝对是件了不起的事。
可以这样说,记录承天寺夜游的苏轼,几乎就是夜游现场的苏轼。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我世界是个动态的概念。
此时之我,常非彼时之我。当下之我,常非当时之我。
很多时候,回到事件最初发生的情境中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心,要跟着各种感官的记忆慢慢沉淀,慢慢识别。不断重历重温。
就这样,我们的心神常穿游于自我和现实之间、当下和当时之间。
当下和当时的差异,就是新我旧我的差异。差异引发能量的流转。
就这样,故事成了与自我对话的载体,写作成了生命成长的平台。
任何作品,多多少少,都着染了当下之我的主观印迹、主体色彩。
一般来说,越陈久的往事,新我旧我的体验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越不相同,情感能量的释放就越是强烈(比如“怅惘”、“遗憾”),对话就越是激烈。而当下之我的强势介入,又往往造成作品的双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散文,便是如此。“入境”的同时,不断“出境”。潜意识里,不断用今天的眼光,关怀旧事,关照曾经的自我世界。也正因如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并不是我的童年,而是童年的我,童年的我的世界;离开了“我”,所有的往事与故人,都变得毫无意义。
《湖心亭看雪》的道理相同。
然而,它却走到了一个极致!
作者完全是在用现在的魂魄,去游历西湖,去走昨日走过的路。
双重视角非但没有出现,而且把当日之我压制到几可忽略不计。
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自然是惊人的!原本的回忆成了实在的重回。

探究过程:
一、痴中见疑:
1、从“拥”字说起——
“拥毳衣炉火”的“拥”,注释里是“穿”;
能否从字的本意出发,给出更合适的解释?
——围裹。由此可见,天有多冷!
这么冷的冬夜独往湖心亭看雪,难怪舟子说他——
“痴”。(何况“余住西湖”,看雪的机会多得是!)

2、“痴”的意思是——
你同意舟子的说法吗?
——聊聊张岱印象。

3、研读:
但是,对于张岱——
文中人评价也不相同: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结合语境,读出“更”的意味。
——相当于“还”。加强语气:
出乎意料。意义更近于“竟然”。

②、出乎舟子意料、让他颇为不解的,是什么?
——“痴似”。“痴似”的意思是?

③、即是说——
在他看来,亭中人与张岱一般无二、没啥分别;
但,真是这样么——
(思考、讨论、发言)
设计说明:
这是在探究主旨,但也是在探问学情;
所以下面的引导,最好还是见缝插针。

引导:
引导1——
“大喜”的意思是?为何“大喜”?
(让学生再读亭中人的话,惊疑之外,加入欣喜的感觉)
——以为同道中人,至少性情中人;相遇是缘。

引导2——
面对如此力邀,张岱欣然接受了吗?
何以见得?
——不接受。
A、拉余同饮
居然还要“拉”,可见不情愿;
如果我不喝,他们还要——劝!
为了不被“劝”,我只有——
B、强饮三大白而别
是不能喝而强行地喝?
是不想喝而勉强地喝?
不喝而喝“三大白”,可见——
不是不能喝,而是不想喝;
只是盛情难却……
但是喝完即走。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闲话别时说,可见,席间本未谈。

小结:
张岱似乎急急想走。
他与亭中人的差别,何止一点点!
你看——
显见的差异舟子都没发现,太不了解张岱!
舟子不在张岱的世界里。两人同船不同心。
难怪张岱说“独往”。难怪舟子说他“痴”。
而且,还要“喃喃”地说——

引导3——
“喃喃”的意思是?为何“喃喃”?
(让学生揣摩舟子看着张岱远去,暗笑暗想暗叹的情状)
——几多笑讽、几多疑惑、几多感叹!
“喃喃”声里,有舟子的情感、态度。

引导4——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
金陵客又有怎样的疑问?
这个疑问定与舟子不同。
此人——
A、为何要独往?
B、为何往湖中?
C、为何不久留?
(试说理解)

引导5——
其实,疑惑一开始就有了;
亭中人的惊疑,疑在何处?
(建议让学生反复读亭中人的话;“湖中”二字加重音再读)
小结:
作者有意用“舟中人”和“亭中人”,
你不觉得,这个差别实在太大了吗?
由此可见,舟子与亭中人各有惊疑:
舟子疑在“痴似”二字:
张岱的痴不是新闻,亭中人痴似才是新闻——你们太相似;
亭中人惊在“湖中”二字:
张岱湖中逗留的行为,远超亭中人的想象——你我尚有别;

二、景中解痴:
张岱一个人久居湖中,
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答案在写景的文字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主问题:
——张岱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教学过程:
1、学生试说。
2、读法指导。
3、问题聚焦:
什么叫发现?发现,就是他知道而别人所不知道的。
所以让我们感到困惑的地方,往往就是作者的发现。
我们有没有疑问呢?从预习时提出的两个问题入手。
(第一问难解,可暂放;第二问的解决却与此相关)

预习之疑1: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同学问,为什么是“两三粒”,“舟中人”又是谁?
显然这个学生尚未细读。但恰可引申出这两个问题:
为何用“粒”形容人?(高远处看人!)
怎能用“粒”形容己!(高远处看己?)

预习之疑2:
“天与云与山与水”——
有同学预习时就懵了,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
尤其不懂“与”的意义。不解正是由它带来的。
显然他理解能力尚弱,但恰可引申出以下问题:
——字字认得,怎么反被搞糊涂了?(句式特别)
——作者为何连用了三个“与”字?(边界不清)
——既然难辨认,为何知天云山水?(相对位置)
——由此,怎么解释“上下”更好?(自上而下)
——上下一色,追想“一”字本意?(单一纯粹、混沌未开、永久恒定、无休无止)
说明:
也可辅之以字形结构上的解读——
笔画的首尾相同,无论多少个“一”相加,还是“一”;
无限、无穷的大,直至永远的“一”,就是张岱的世界。
(以“一”饰“白”,“一”就是“白”的特点)

4、重回首问:
一个人——
怎能用“粒”形容己!
怎能从高远处看自己?
(期待中的观点:
单一纯粹造就了浑然一体;
浑然一体造就了阔大无边。
而这个阔大无边的整体中,包括了我,
我无处不在,所以才能从高远处看我)

我之解读:
天与云与山与水与你与我。
天地之间,已经浑然一体。
而我,即在这个整体之中。
分不清你我。分不出彼此。
庄严的静穆里我已不是我——
我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
我就是天地,天地就是我。
我是就宇宙,宇宙就是我。
我是就苍生,苍生就是我。
我的怀抱里,有一道长堤,
我的怀抱里,有一点湖心亭,
我的怀抱里,有一叶扁舟;
我的怀抱里,有“我”!
常人从自己的角度看宇宙,
张岱从宇宙的角度看自己。
感到了宇宙的辽阔与永恒。
才发现自身的短促与渺小。
——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我们才会重新认识自我、思考人生……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正在于此——

板书:
能够忘记得失!
能不忘记得失?

三、痴中见心:
引用资料——
张岱(1597年~1679年)号陶庵,别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散文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重读首段,尤其是写景的文字。
说说自己读出的新感觉新想法。

小结:
然而“崇祯五年”,却是1632年,明朝尚在;
看到这个“绝”、“独”,看到那些写景的文字,
联想到作者的身世遭遇,
我们会不会触电般惊醒:
这个张岱未必就是1632年的那个张岱,
这个故事未必就是当年那个原封不动的故事。
1644年明亡后的张岱,来到了1632年那个时刻;
来到了那个寒冷的冬夜,来到了那个苍茫的湖面,
来到湖心……为什么呢……
(湖心是前世也是今生,是他的疗伤地)

后记:
与纯写景的文字不同——
既写景又叙事,读来尤觉随意自然。
像极了《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可让学生比较一下:
故事内容上的同与不同。
文章写法上的同与不同。
此文的文末虽然是叙事,
但同样揭示了文章主旨。

其实两课的上法也相同,
都是通过对末段的分析,
反观它前面写景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