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理性光芒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迷惘(mǎng) 富饶(ráo) 勒进(lēi) 旌旗(jīn)
B.绯红(fēi) 簇新(cù) 挣脱(zhēng) 阎罗(yán)
C.淤滩(yū) 熏黑(xūn) 纤绳(xiān) 捷报(jié)
D.稻穗(suì) 隧道(suì) 干瘪(biě) 血雨(xuè)
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4分)
A.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涡行摸索。
B.我是你雪被下古连的胚芽。
C.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D.我是新涮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 ,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 ,为之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 ,为之感动……
A.沉醉 奋斗 描画 B.奋斗 沉醉 描画
C.奋斗 描画 沉醉 D.沉醉 描画 奋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分)
A.时光的流逝不能淡忘我对祖国的浓浓思念,相反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思念愈加刻骨铭心。
B.当陈毅转战梅岭被敌军包围面临被捕危险的时候,“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C.“头悬国门”与伍子胥有关,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都城的城门上,要亲眼看着吴国被越国灭亡。
D.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来,更加壮美的画卷将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开。
5.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命运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环境和性格。环境规定了一个人的遭遇的可能范围,性格则规定了他对遭遇的反应方式。 , , 。 。但是,这并不是说明人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因为人不能决定自己的性格。
①我在此意义上理解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
②相同的遭遇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③因而也就成了本质上不同的遭遇
④由于反应方式不同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①④②③
二、阅读(40分)
呵,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6.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请将诗中画横线的部分补充完整。(4分)
7.诗歌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非常感人的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8个字)(4分)
8.读第2小节,诗人是如何通过一条红围巾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的 (4分)
9.读第3小节,为什么诗人“为了一根刺”向母亲哭喊,如今“戴着荆冠”也不敢发出一声呻吟 (4分)
10.诗的最后,诗人用“唱不出歌声的枯井”来比喻什么 (4分)
故 乡
梁孟伟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叫”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的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我对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对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家乡却传来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眩晕,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 路还有多远 我短暂停留,这才发现,唯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我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我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11.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12.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4分)
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13.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14.文章开始写“我”一次次地诅咒故乡,后面又写“我”因故乡建水库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却并不矛盾,请你试着说说原因。(6分)
三、写作(40分)
15.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泥陶;文化是建筑,如骑楼、哈亭;文化是器具,如会鼓、天琴;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继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
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拟好标题,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D(A“惘”应读wǎng,“旌”应读jīng;B“挣”应读zhèng;C“纤”应读qiàn)
2.C(A“涡”应为“蜗”;B“连”应为“莲”;D“涮”应为“刷”)
3.C
4.D(A搭配不当,把“淡忘”改成“淡化”;B成分残缺,去掉“当”;C成分残缺,在“死的时候”前加“伍子胥” )
5.C
6.呵,母亲
7.示例:母女梦中相聚图
8.红围巾是母亲留下的,为了不让母亲“特有的温馨”丢失,“我”不忍洗它。小小细节,折射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9.因为拥有母亲的时候,自然会撒娇,寻求庇护,而现在失去了母亲,孤单无依,一切痛苦只能自己忍受。
10.比喻内心深处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11.内容上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途径与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日益陌生,与后文对故乡的留恋不舍形成对比;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诅咒故乡、发誓离开”的情节,引出下文“‘我’重回故乡及心理变化”的叙写。
1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亲们与家乡的联系比作脐带,生动形象地表明故乡对于乡亲们来说有难以割舍的关系。示例二: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不希望也不相信乡亲们会割断与故乡的联系,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与留恋之情。
13.(示例)老人: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对撤离之后的未知生活心怀担忧,加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情感理念,所以不希望离开。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可改变家乡贫瘠落后的面貌;二可借此机会,走出乡村,改变现状。
14.这样的安排,体现出“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乡的认知与情感也发生了改变:诅咒故乡,是因为故乡的贫瘠,让儿时的“我”备尝艰辛;感到痛苦,是因为自己依恋的故乡(精神家园),即将被淹没,以后只能梦回乡关。(意思对即可)
1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