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考闯关测试卷(第1-4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考闯关测试卷(第1-4单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4 19: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考测试卷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考试范围:九年级下册第一~四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苏轼《定风波》)
(3)忆昔午桥桥上饮,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4)         ,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身向云山那畔行,         ,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6)梅花南北路,         。(文天祥《南安军》)
(7)《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其原因是“         ,         ”。
(8)《满江红》中表现鉴湖女侠侠肝义胆的诗句是“         ,         ”。(秋瑾《满江红》)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从都市到边疆,从海岛到高原,全国各地的党史学习教育都在火热开展。
B.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C.我国正在按照“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积极组织实施疫苗接种,稳步提高疫苗接种人群覆盖率。
D.日本政府单方面决定以向海洋排放的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染水,国际社会受到强烈谴责。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 甲 词典,泛舟辞海,徜徉碑林,千zī ① 百态和意趣横生的汉字让你沉迷其中。万物皆入字,一字一幅画,世界上能将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山林川流、人物鸟兽、天文地理、农技工具、纲常伦理形象成字的,唯有我泱泱中国;因为字形的特立独行和仪态万千,而使书写方法成为书法理论的,唯有我谦谦中国。
字有繁简神采、开合气势, 丙 音有平仄 ② 神韵、词腔曼妙,青灯寒帐,沐浴焚香,吟咏诵读,那 乙 、一波三折,流变切换着时光的幻影。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到如今,帝王将相、士农工商们创造的中国故事,尽在字串、字排、字堆、字库之中了。
(1)根据拼音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分)
①  (A.姿 B.恣) ②  (A.zhè B.zè)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  (A.浏览 B.游览) 乙  (A.扑朔迷离 B.抑扬顿挫)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汉字翻卷腾挪着历史的风云。
②由篆而隶,由隶而楷。
③从纵向取势到横向取势,再到翩然灵动。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二、阅读(50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
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5.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以奇句作结往往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请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一句。(3分)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①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②,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③,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④,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⑤,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
(选自张岱《白洋湖》,有删改)
【注释】①擘翼:张开翅膀。②镞镞:同“簇簇”,攒聚之貌。形容浪头聚集涌动的样子。③辟易:惊退。④礴:同“薄”,迫近,这里是撞击。⑤龙湫:雁荡山大瀑布。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1)余遄往(    )  (2)走避塘下(    )  (3)颜始定(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B.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C.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D.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2)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9.本文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对人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和父亲在铁路货场搬石头
李木马
①记得20世纪70年代唐山大地震以后,在胥各庄火车站南边县水泥厂上班的父亲,常常在下班后和公休时间到车站货场搬石头卸车。当时他一个月挣40多块钱,尽管母亲精打细算,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于是父亲想尽办法挣点“外快”来贴补家用。他常常带着哥哥给别人家做门窗,带着我到胥各庄河头市场卖菜。在我的记忆中,和他一起在铁路货场搬石头的经历让我感触最深。
②火车站专用线上卸的石灰岩是水泥厂的原料,卸一个车皮能挣20多块钱,顶父亲半个月的工资呢,于是父亲总是到货场找熟人争取到卸车的活计。一节车皮的石头有三四十吨,即使是身强体壮的父亲,从晚上下班开始干,也要忙到第二天凌晨。如果恰逢周末晚上不用急着写作业,母亲就让哥哥和我去货场给父亲送饭、打下手。我记得父亲往火车旁边一蹲,一个大馒头就着一把花生米,几口就吃下去了,然后甩开膀子继续干。我和哥哥也不含糊,只要能搬动的石头,就使出吃奶的力气搬。
③那时候我十来岁,在我眼中,满车厢的石头像一座小山。我常常搬上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没了力气,有一次畏难地问父亲:“爸爸,咱身上有这么多的力气吗 这么多石头什么时候能搬完啊 ”父亲说:“男子汉身上的力气是用不完的,今天使尽了力气,吃饱了,睡一觉,明天还会生出更多的力气来……”他像是对我们说,也像是自言自语:“看这一车石头,是有点困难,但困难的石头是有数的,搬一块就少一块,只要不停地搬,我们总会胜利的……”于是我就学着父亲和哥哥的样子,一块、两块、三块……自己给自己数数、加油,只要父亲不停,我就不停。
④货场里光线昏暗,在车厢里卸石头是硬碰硬的活计,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石头,经过火车的颠簸,不少已经相互咬合着卡在一起,有的要用棍子撬开,还要躲避滚落下来的石块。淘气又有些逞能的我不惧危险,攀上跳下,灵巧得像只小猴子。这时候,爸爸总会在我的脑瓜和肩膀上使劲拍两下。我心里美滋滋的,知道这是爸爸对我的肯定与表扬。
⑤车卸完的时候往往天还没亮,我们要挨到早晨货场的人验收后才能领到卸车费。在寒凉的铁皮车厢一角,父亲展开那件破旧的棉大衣把我们哥俩揽在怀里,像一只老燕把两只小燕子呵护在羽翅下。他给我们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讲关云长和岳飞的故事,我常常是一边听着,一边仰头望着长方形的星空浮想联翩。我清楚地记得,父亲的胸膛特别宽大,特别暖和,我像是靠着一座小火炉。
⑥早晨醒来,看见卸空的铁皮车厢如一个小峡谷,我特别有成就感。这又是个特殊的练功房,父亲会指导哥哥和我练摔跤,“大背跨”“别子”“抱摔”等招法让我在与小伙伴的比武中屡试不爽,赢得声名。
⑦领到工钱,父亲会兴冲冲地领着我们到桥头的饭馆地摊美美地吃一顿炸油饼、豆腐脑,然后再顺路到新华书店买一两本小人书或画册。回到家,母亲已经烧好一锅热水,让爷仨像功臣一样洗擦一通,然后父亲头沾枕头就鼾声如雷了,我给他轻轻盖上薄被,就躲到炕角和妹妹写作业或看小人书去了。
⑧儿时,在我眼中,父亲就是一个英雄和侠客,有一身的好功夫,仿佛有一火车的力气。他曾和车站装卸站“扛脚行”的壮汉们“打擂”,一麻袋两百斤重的粮食,能挺起两三包腰杆不塌。的确,在艰苦岁月中,再大的困难和打击,也未压倒父亲,更没见他灰心、沮丧过。父亲年轻时是县城一中的运动健将,百米速度12秒,跳远6米开外,参加过国家级和省级比赛,由他保持的县运会纪录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保持到改革开放之初。后来,他在学校当了一名体育老师。“文革”中,父亲因为打抱不平、仗义执言,遭到批斗,回乡成了一个农民。
⑨为了养家糊口,近40岁的父亲又学了木匠手艺,进了工厂上班。直到改革开放落实政策,他才重回教育岗位当上老师。记得那时候到家里来求教、玩耍的学生特别多,学文习武的都有。父亲总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我也经常美滋滋地当陪练。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特别喜欢的几个学生的家长,正是当年批斗父亲的人。从不大爱说话的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怎样做事,怎样做人。
⑩转眼,父亲离开我们快十个年头了,但他教给我的“男子汉身上的力气是用不完的”“困难的石头是有数的,搬一块就少一块,只要不停地搬,总会胜利的”,让我受用了一辈子,在困难和考验中给了我不竭的力量。我也时常想到,自己是在为父亲而奋斗,不论干什么,都要干出个样子来。我相信,我获得的点滴进步,天堂里的父亲是知道的。而我最大的欣慰,就是在梦里,父亲依然用他那宽大而温暖的手掌,拍着我的头,拍着我的肩膀。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思路严谨,开头引出对往事的回忆,主体部分着重叙述和父亲在铁路货场搬石头的经历,结尾和开头相呼应。
B.父亲言传身教,在搬石头的过程中,引导“我”不畏困难、勇于挑战,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善于教育孩子。
C.第⑧⑨段内容与“和父亲在铁路货场搬石头”无关,应该删去。
D.最后一段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画龙点睛,点明全文的主旨。
11.有同学认为,第⑧⑨段内容与“和父亲在铁路货场搬石头”无关,应该删去,你怎么看 (3分)
12.赏析下面语句。(4分)
(1)货场里光线昏暗,在车厢里卸石头是硬碰硬的活计,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石头,经过火车的颠簸,不少已经相互咬合着卡在一起,有的要用棍子撬开,还要躲避滚落下来的石块。(2分)
(2)我清楚地记得,父亲的胸膛特别宽大,特别暖和,我像是靠着一座小火炉。(2分)
13.第⑨段中说:“从不大爱说话的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哪些做事、做人的道理 (至少答出两点)(6分)
14.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人的好品德、好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 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从娘胎里固有带出来,而是从不断学习当中得来的。
班固在《汉书》中说:“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意思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学习,也不能成就他的德行。“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但其后来的历史却并不光彩。史料记载,建安九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攻破青州之时,孔融竟然丢下城中百姓、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士兵的掩护下悄悄地逃离了青州城。也是在这一次战争中,城中很多百姓包括他的妻子、孩子都死在乱兵的屠刀下。正因为孔融有此污点,在历史上人们对孔融的评价并不高,曹操评:“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葛洪评:“不达治务,所在败绩。”司马光评:“才疏意广,高谈清教。”徐钧评:“才疏意广终无就,已兆清虚西晋风。”还有其他二十多人对他文学作品的评价。孔融在历史上文化的名声超过做人的名声,他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4岁让梨”和文章写得好。
古人早就提倡立言立德立行,但是很多人做人做事都不如他的作文。所以孔子说,言辞好能作文的人,不一定做人就好。言下之意,言和行是有距离的。能言者,行未必妙;能行者,言未必好。人在言和行上很难完美统一起来,至少孔融是一个典型。
“4岁让梨”的孔融,长大后当了守城官,结果弃城而逃,这说明人的忠贞、道德思想是个变化的过程。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个是朝优秀方面变化,一个是朝卑劣的方面变化。所以古人特别讲究“学成其德”,任何人德行的养成都是学习而来的,不学习好品德出不来。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菜根谭》里说:“欲养大德、必得大道;欲得大道、必先治学。”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学习是修身养德的法宝,学有所获,心有所得,才能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王阳明有个比喻:“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因不成熟而坠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会做坏事;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成事。以王阳明种树为喻,告诉我们,内心是修德、做事的基础。
宋朝的张雍儿时顽劣,不爱读书,玩捉迷藏经常把邻居的地窖给堵上,要不就是从墙缝向人家屋子里面灌烟,呛得人家不得安宁。后来他发愤读书,宋太祖开宝六年中举,做了东关县尉,后改做梓州太守。有人作乱时,张雍带兵保卫梓州,固守城池,与叛贼斗智斗勇80日,最后成功突围。君王知道后封他为给事中,后来晋升为丞相。张雍最大的贡献是退休回乡,修建学堂,招收学子。他还经常去河南、西川和京都走动,在民间调查中了解到水利对社会的重大效益,所以在教学中特别设立了水利一科。让弟子在学习儒家理论的同时,也能掌握一些实际有用的专业知识,以便学生适应在社会上的需求,这在中国教育学史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一个宰相变成教书匠,这是多大的反差呀,可是在张雍看来,这是坏事变好事,退则思修,可以检讨人生的经验。
美是人性的光芒,是品质的溢现。美就像荒漠里的一粒种子,能够让荒漠变成绿洲。真的做了一件美事,帮人家解决了一件大事,那真是说在口上,乐在心中。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穷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要相信,一言之美,一行之美,不会枉费,胜过千金。”
15.下面各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孔融在历史上文化的名声超过做人的名声,是因为“4岁让梨”和文章写得好。
B.人的忠贞、道德思想是个变化的过程,到了一定的年龄,既会朝优秀方面变化,也会朝卑劣的方面变化。
C.张雍从宰相变成教书匠,这是人性的光芒,是个人修养到了一个至高至善的境界。
D.学习是修身养德的法宝,所以学习成绩越好,品德修养越高。
16.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指代意义。(3分)
《菜根谭》里说:“欲养大德、必得大道;欲得大道、必先治学。”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17.当前社会处于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有人恶搞英雄,有人吐槽模范,甚至有人篡改历史,你认为这种丑陋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的观点从个人修养角度加以分析。(4分)
三、写作(50分)
18.请以“这不是一件小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山头斜照却相迎 (3)坐中多是豪英 (4)斫去桂婆娑 (5)北风吹断马嘶声 (6)风雨湿征衣 (7)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2.A(B“完善”与“建立”调换顺序;C成分残缺,“按照”缺少宾语,应是“按照……的原则”;D语序不当,应是“受到国际社会强烈谴责”)
3.(1)A B (2)A B (3)C
4.C(上片写梦境,是虚写)
5.结语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遂。现实与上文的梦境形成鲜明对照,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
6.(1)我 (2)跑 (3)脸色
7.C
8.(1)看了让人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2)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9.巧妙运用侧面描写,“看者辟易,走避塘下”(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侧面表现了白洋潮水势浩大、震撼壮观的景象。
  【附译文】
  庚辰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忽然,海塘上有人高叫看潮了,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塘上。渐渐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水沫溅起水花,涌起的潮水像百万头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不争先恐后的。再近些,潮头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地面都被打湿了。潮水旋转着向右而去,被龟山挡住了,轰隆隆十分愤怒,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舞。看了让人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
10.C(不能删去,这两段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11.示例:不能删去。这两段虽然没有写“和父亲在铁路货场搬石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丰富了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12.(1)运用了环境描写,突出了父亲在铁路货场搬石头环境的恶劣,体现了父亲工作的艰辛。(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胸膛比作一座小火炉,着力突出了“我”从父亲身上感受到的温暖,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13.①困难是有数的,只要有恒心,我们总会战胜困难的;②不计前嫌,胸怀宽广;③相信自己,坚强、乐观。
14.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揭示主题,表达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5.D(D理解牵强附会,把文中的“学习”简单理解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其实,这里是指广义上的学习,包含各个方面的学习,本文尤其指的是道德修养方面的学习,但“学习成绩越好,品德修养越高”这种说法太笼统了,也太武断了,学习成绩越好,品德修养并不一定就越高。品德修养的提高也要通过学习,不学习,就有可能朝卑劣的一面发展)
16.任何人德行的养成都是学习而来的,不学习好品德出不来。
17.当前产生的一些丑陋现象和思潮,主要是由于自己意志力不强,缺乏德行学习和理论提高,所以思想的绿洲变成荒漠,智慧的源泉变成死水。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加强道德方面的学习,弘扬社会正能量,言行一致,善行无边。
18.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