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C。微信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圈子中心“己”的实力,而
非血缘、地缘圈层,C选项错误。
2. 答案:A。微信圈层并非界限分明,而是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A
选项错误。
3. 答案: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的是个人品德
修养,与材料二微信圈层以“己”为中心向外拓展社交圈子的观点无
关。A 选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体现了趣缘等形成社交圈子;C
选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理解为以“己”为
中心推及他人的关系拓展;D选项“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体现了从个人到家庭、国家的关系扩展,都与材料
二观点相关。
4. 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中国社会关系比作水的波纹,
把抽象的社会结构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差序格局”以“己”
为中心、向外扩展且逐渐变薄的特点。②这种隐喻手法,使表达含蓄
委婉,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性,
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符合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章
“好就好在隐喻上”的观点 。
5. 答案:①从社会关系变化角度看,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亲属关
系紧密,长辈习惯以传统方式关心晚辈;而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大,年
轻人进入城市,亲属关系弱化,社交关系更多基于趣缘和业缘,对长
辈这种传统关心方式不适应。②从社交模式转变角度讲,互联网普及
后,人际交往模式改变,年轻人更倾向于线上社交,在现实中与长辈
交流减少,被长辈认为是“城市冷漠”;长辈不理解这种新社交模式,
仍以旧有观念看待年轻人的沉默。③从价值观念差异角度分析,不同
社会阶层的人关注点和价值观不同。长辈受传统观念影响,重视家族
亲情交流;年轻人在城市生活,更关注个人发展和自我空间,对长辈
的热情询问会觉得是“瞎打听”。
(二)现代文阅读
6. 答案:D。A 选项,文本二开篇环境描写未营造大战在即的紧张氛
围;B 选项,李云龙自嘲体现的是天气寒冷,而非英勇无畏;C选项,
赵刚的视角是侧面塑造战士们的英雄群像,并非正面。
7. 答案:B。赵刚虽第一次经历白刃战感到震惊,但他拎着驳壳枪冲
出去,也体现了他的勇敢,不能说他懦弱,他身上也体现了亮剑精神。
8. 答案:
示例一:赞同李云龙的观点:①从战斗精神层面看,李云龙认为白刃
战有其规矩,不让开枪是为了维护部队拼刺刀的荣誉,这体现了一种
敢于正面与敌人较量的战斗精神,能激发战士们的斗志,展现中国军
人的勇气和实力。②从长远影响角度考虑,李云龙注重部队在当地的
声誉,不让鬼子笑话,这有助于树立部队在百姓心中的威望,为今后
开展工作、扩大影响力奠定基础。
示例二:赞同赵刚的观点:①从战斗实际情况出发,当时战斗形势紧
迫,开枪打死敌人能快速结束战斗,减少我方伤亡,更符合战斗的实
际需求。②从战争目的角度分析,战争的目的是取得胜利,在这种情
况下,不必拘泥于白刃战的规矩,应灵活运用战术,以最小的代价换
取最大的胜利成果。
9. 答案:
叙事视角不同:文本一以李云龙、赵刚等多个人物视角展开,全面展
现战斗过程;文本二则以“我”的视角叙述,通过“我”的所见所闻
所感展开故事,使故事更具亲切感和真实感。
战斗场景描写不同:文本一着重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如白刃战中刺
刀相交、喊杀声等,突出战斗的血腥与残酷;文本二则较少直接描写
战斗,主要通过包扎所等场景侧面反映战争。
主题表达侧重点不同:文本一主要彰显“亮剑精神”,突出八路军战
士英勇无畏、敢于战斗的精神品质;文本二则围绕军民鱼水情,以百
合花被子为线索,展现战争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答案:因留舍藏之/后事泄/俭得脱走/登时收融及褒送狱(涂对
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 答案:B。“保纳藏舍者融也,融当坐之”中“坐”意为“定罪”;
《琵琶行》中“却坐促弦弦转急”的“坐”是“坐下”的意思,二者
词义不同。A 选项,“奇”和“耻”均为意动用法;C 选项,“举高
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这
次第”的“第”指光景、状况,词义不同;D选项,“早卒”中“卒”
是“死亡”,《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是“最终”,
词义不同 。
12. 答案:C。孔融虽敬重郑玄,但不与他谈论国事,“与他一起谈
论国事,并全部施行”错误。
13. 答案:
(1)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有旧交情,逃亡来投奔孔褒。(“旧”,
旧交情;“亡”,逃亡;各 1 分,句子通顺 2分)
(2)又对郡中没有后人及从四方来的游学之士中死亡的人,都给他
们准备棺木进行殡葬。(“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定语后
置,正常语序为“无后的国人及死亡的四方游士”;“为”,给、替;
各 1分,句子通顺 2 分)
14. 答案:①修复城邑,恢复社会秩序,让百姓生活安定。②设立学
校,培养人才,推动文化教育发展。③举荐贤才,使有才能的人得到
任用。④安葬无后之人和游士,彰显人文关怀。(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得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 答案:C。中间两联是由远及近写景,“岭上晴云”“树头初日”
是远景,“野桃”“溪柳”是近景。
16. 答案:①诗人将主观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如“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赋予东风以人的情感,仿佛东风知晓诗人出行的
心意,吹停积雨,体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使景物带有“我”的色彩。
②运用比拟手法,让景物着上诗人的情感色彩。“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披”“挂”“含笑”“自摇”等词,将晴云、初日、野桃、溪柳等
景物拟人化,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眼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山景,表
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尾联由景及人,通过想象西崦人家的快乐
生活,传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使整首诗都浸染着诗人
轻松愉悦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答案:
(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答案不唯一,
只要是运用设问手法的古诗词均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8. 答案:①“据统计显示”句式杂糅,可改为“据统计”或“统计
显示”;②“它会像降落伞一样打开”中“它”指代不明,可将“它”
改为“绒毛” 。
19. 答案:因为蒲公英种子传播方式独特、在土壤中能长时间保持活
力且生长速度快,所以它能在全球各地广泛分布。
(二)语言文字运用
20. 答案:A 处:只有 才;B 处:循循善诱;C 处:一分为二
21. 答案:①顺境和希望让你满怀期待 ②学会用希望的补丁修复人
生
22. 答案:①原文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更能突出各部分
的情感内涵,使情感表达更强烈。②“有春华漫发的挚爱,有秋霜凋
零的了然;有万物荣枯的更易,有生命激情的涌荡”,采用对仗的形
式,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生的多样变化,在结构上更加清晰,增强了语
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四、写作
23. 写作思路:
审题立意:材料由诗歌中“饷春耕”的劳动场景引出,强调劳动对人
类发展的重要性,列举劳模事迹,表明劳动创造文明、追寻美好未来。
可从劳动的价值、青年与劳动的关系等角度立意,如“劳动成就美好
未来”“青年当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等。
构思行文:若写议论文,开头可引用名言或结合材料引出论点;主体
部分从不同方面论述劳动的意义,如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个人价
值等,可结合古今事例进行论证;结尾呼吁青年积极投身劳动,为国
家发展贡献力量。若写记叙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人参与劳动的经历,
突出劳动带来的收获与成长,在结尾升华主题,表达对劳动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