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这样评价他:“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就是“诗仙”李白。
他喝起酒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作起文章来“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他因“梦长庚星而诞”,死“乘酒捉月,遂沉水中”而死。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政治上却屡屡受挫,此诗就作于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的时期i。他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二、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三、解读文本
师:吴小如先生说“这是一首乐府歌行体的杂言古诗。而古诗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的”。请你聆听录音,标出韵脚,找出不同句式,体会诗义和诗境同它们的关系。
第一段韵脚:
洲、求、/姥、睹、/横、城、倾、/
第二段韵脚:
越,月。/影,溪。啼。屐,梯。日,鸡。/定,暝。/泉,巅。烟。摧。开。台。马,下。车,麻。/嗟。霞。
第三段韵脚:
此,水。还?间,山。颜?
(师:古诗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的。可以此指导学生划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层次,探讨诗义转折和诗境转移与声韵转换之间的联系。以第二段为例,总共有七次换韵。换韵多,诗意转折变化就多;韵脚换得频,主要是为了体现梦境的瞬息万变。)
(通过对偶句及押韵,学生总结,文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梦游之由、梦游之景和梦醒之叹,梦游之景分为四部分,第一处分在“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后是山之日景,八句同韵,紧接着师山之夜景,两句同韵,接下来是仙人盛会,中途变韵,梦景多变。)
师:朱光潜认为,“许多意象都可以借声音唤起来”,“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有力的媒介”,“音律的技巧就在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高而促的音会引起紧张激昂,低而缓的音易引起弛懈安适。因此,教学中应重视
节奏与韵脚变化对读者理解诗意的暗示性作用。王国维先生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孙绍振先生说:“意象的好处是具有鲜明的可感性,又有隐含的情感性。”“故在文学文本解读中,严格地说,研究的起点或者说逻辑的起点就是‘意象’。”
小组活动:
1.请同学们再次诵读,体会韵脚转换。标出全文情感转折之处。
2.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体验梦境,先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找出诗歌的意象和动词、形容词,想一想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你的感受是否一致。
师生互动:
全诗可分为三个段落:开头是引子,末段是结语,中间是梦游正文。结构很完整,纯是散文格局。正文是全诗主干,全力大写梦境,写梦前,梦中,梦后。
其次是多处使用散文句法,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兮”字使节奏放慢,让人在应接不暇的变化中稳定下来,也更符合云层逐渐加厚、水汽蒸腾的缓慢进程,令诗的情韵更加悠长,同时为后面节奏再次加快作铺垫。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流畅直率,缥缈摇曳。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不像其他句子两两相对,而是三句连用,非常流畅快意。“三句一意”,读时须气势连贯,不宜在第二句后断开,以免破坏诗意的完整。
本诗第五句至第八句全用七言,节奏划一,须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现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古诗可换韵,能取消情感的起伏或思路转变。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两句为一韵,内容短,写入梦只一笔带过,诗人从东鲁转眼即到了越中,不但显得文字简洁凝练,而且给人以一跃而行千里之感。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两句用一韵,则表现景物倏忽间变化万千,迅速异常。
“湖月照我影”至“空中闻天鸡”八句为一韵,其间描写虽然移步换形,诗意却并无转折。这是梦境中最恬静安适之处的一段描写。韵脚没有变化,节奏放慢,与恬静安适的诗境是相一致的。(在探究划分时,指导诵读,指名读,师范读)
交流讨论:
第一处转换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第一段写梦游诱因,表达诗人对名山胜境的向往之情,从三个层面还原语境,理解向往之情。一是微观层面。“信难求”强调仙山虚幻难觅,说明求仙之事是值得怀疑的,以此反衬天姥山“或可睹”的实际存在,用夸张、反衬等手法,极尽描绘天姥山的拔地参天的雄伟气势和文化高度,为下文表达“因语而梦”的强烈向往之情作铺垫。二是中观层面:李白创作时的状况、心态。李白在天宝三载被“赐金放还”,遭受了重大的政治打击和人生挫折,郁闷痛苦的心情几乎无法摆脱,因此,在天宝三载至天宝五载(746)秋之间,李白受了道箓,倾心于神仙世界。据李阳冰《草堂集序》载:“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他有《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一诗记之。这时,杜甫来兖州,作《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反映了李白当时的生活、心理状态。作于天宝五载(746)秋《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云:“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说出了东游越地的想法,在出发前夕写下了《梦》。三是宏观层面: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早就有再访剡中名山的愿望。李白作于出蜀后初入剡中前的《秋下荆门》宣称:“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别储邕之剡中》云:“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可见,《梦》所表达的向往之情不是偶然的。
用“我欲因之梦吴越”转换到表达自由快乐、欣喜若狂、留恋迷醉的情感上。最传神的是动词使用,“飞”,突破游程的时空限制,显示速度之快,游山心切,是“自由”最为深刻的体现。“送”,写出湖月的有情有意,诗人视其为孤独失意时的知己,它使自己的夙愿瞬间得到满足。“著”“登”见出诗人迫不及待登山的轻捷情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交待登山见闻,不是一般见闻,而是壮丽、神奇见闻。“见”古字突出人体上方的眼睛,强调看到,特指平视,既表现“半壁”之高、视野之广,又表现无意看到,兴致充沛;寄寓惊喜、畅快之情。“闻”甲骨文像一个人跪坐,竖起耳朵,以手附耳谛听的样子,强调专注性,突出“天鸡”声的飘忽不定和传说的神秘性特点,把惊奇、畅快的情感波澜推出一个高峰。另外,诗中两次提到“谢公”,暗示诗人仰慕谢灵运并追随其踪迹,在表达向往、愉悦之情的同时,再增添一层文化深意。
第二处转折句是“迷花倚石忽已暝”。天色暝暗,熊咆龙吟,栗深林,惊层巅,浓云欲雨,流水腾烟,闪电雷鸣,山崩石裂,洞府石门,轰然中开。集束性意象和快节奏的四字句,渲染惊险奇景,同前文意境构成强烈对比。“迷”“倚”显示出诗人迷醉、尽情享受的情态。“忽”说明景象变化的突然性,刚刚建构起的清幽、迷醉、忘我的情感体验骤然惊破、跌落,这个转折正是诗人心灵震颤最为剧烈的关键处。“青冥浩荡不见底”以下六句,意境由晦暗、惊栗转为光芒万丈,缥缈神奇;从结构上看,由阴暗惊险的景象描写向仙境描写过渡,而且仙境又是梦境的结撰处。仙人们霓衣风马,纷至沓来,虎鼓瑟,鸾回车,陈列如麻,声势恢宏,场面璀璨。原来,更高、更奇、更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在这里。诗人长久以来所憧憬与神仙遨游的幻想,居然在刹那间实现了,该是怎样的欢畅而快慰。由游山到邂逅神仙,把愉悦、畅快、惊讶、神奇的情感波澜推至峰巅。
第三处转折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当“乐”之情感处于最高峰之时,又一“忽”字,使情景俱变,出现彻底的反转,梦境迅速跌落至现实。因而魂悸魄动、惊起长嗟,面对眼前枕席,迷离惝恍,惘然怅然。这种巨大的心理情感落差,反衬出诗人向往名山仙境的情感高度,促使他转向对现实和人生的理性反思。
理性思辨,探究诗人生命追求
师:诗人为什么要着力塑造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
生:诗人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翱翔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虽然是在写梦境,但诗人依然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之时积累的怨愤之气。
梦境与人世对比,其实就是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对比。
情境创设:
《梦》结尾一段点出全诗主旨,普遍认为是表达人生如梦的感慨,是诗人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对权贵的抗争。如明代朱谏《李诗选注》云:“承上言功名富贵同于一梦。”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卷一三:“此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但是,“行乐”指什么?“如此”又指什么?它们和“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同上文有什么联系?请从李白生命追求的角度,说说你的理解和认识。
交流讨论: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由梦境引出的对生命存在的理性反思和哲学命题。《梦》充满了诗人仕宦与游仙的双重幻灭感,为了摆脱精神困境,他立足于生命的“终极关怀”去思考人生意义。“行乐”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获取快乐之意,“如此”指游山和访仙之乐。而“忽魂悸以魄动”以下四句并非“行乐”情境,而是梦醒状态,所以“世间行乐亦如此”其实是说人生在世,当及时行乐。而“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梦境和梦醒情境,是感慨浮生若梦,指出人生要及时行乐的原因。事实上,人生如梦的必然性让李白体会到存在不过是一种暂时的人生状态,那么,在这有限的人生链条上该作什么样的生存选择,他思考和选择的结果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而“访名山”便是“行乐”的一种方式。
“行乐”这个词从道德层面论是负面的,然而,如果单纯地用“具有消极意义”去评价,就把李白游山、访仙式的“行乐”作为人的根本需求给抹杀了,从而忽视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所具有的价值理性和哲学意义。从有限的生命过程上去观察,李白借助梦境书写的“行乐”情感,不是“一时之性情”,而是“万古之性情”(黄宗羲《马雪航诗序》)。它的更大价值是赋予理性提升的“绝对价值”,诗人不看重所选择行为的社会结果,只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关注行为的合理性;他“访名山”式的及时行乐是为了维护个人的尊严,提升人生的价值,是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这种情感的生命力是在诗内,不完全在诗人现实生活的历史中。因此,我们确有充分理由反驳李白行乐思想是消极的观点,反而认为这种“行乐”恰是自信、自赎、豪迈、乐观的表现。
那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该如何理解?这二句是以强烈的反问语气,否定了在现实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生选择和态度,其意义是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追求独立自由和人格尊严。他在其它诗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和个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东武吟》),“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借寿山之口表达自己的生命追求。
后人也格外重视和推崇李白的这种可贵品质,“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任华《杂言寄李白》)任华揭示了李白的傲岸人格。“士以气为主,方高力士用事,公卿大夫争事之,而太白使脱靴殿上,固已气盖天下矣。使之得志,必不肯附权幸以取容,岂肯从君于昏乎?”(苏轼《李太白碑阴记》)苏轼认为李白“不肯附权幸”的个性来自“士以气为主”的传统品格。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一从李白的游仙诗中感悟出诗人“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的“怨”来,“高举远引”正是不事王侯的注脚。人们之所以不断升级性地赞美这二句诗,是因为它凭借着多个视角的共同意义回荡在历史时空,引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共鸣,尤其是基于现实生活去认识评价李白人格尊严的生命追求。但是不能不看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同一问题的正反面,“行乐”的反面是“事权贵”,“事权贵”着重现实理性思考,而“行乐”则着重价值理性思考。也就是说,李白一方面追求“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人格尊严,另一方面又具有儒家的济世思想,可以说表现了双重道德观,只不过“安能”两句表达人格独立、人格尊严的生命追求更强烈,更鲜明,更有力。
板书总结:
课堂作业
从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看,李白交流对象是“东鲁诸公”,“留别”类诗的传统题材是以情感交流为轴心,以现实时空为基础,抒发惜别、友情或表达劝慰、鼓励、愿望等思想情感,但此诗一反常规,另辟蹊径,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呈现出一种较为独特的状态。
请以“东鲁诸公”中某一位知己的身份,向李白说说你读到这首诗的感受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