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邓稼先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邓稼先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4 19:5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谣言(yáo)  选聘(pìn) 直肠癌(ái) 任人宰割(zǎi)
B.元勋(xūn) 日曛(xūn) 罗布泊(pō) 鲜为人知(xiān)
C.奠基(diàn) 殷红(yīn) 摄氏度(shè) 妇孺皆知(rú)
D.萦带(yínɡ) 挚友(zhì) 戈壁滩(ɡē) 燕然勒功(yàn)
2.用横线画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暑名  爆炸  逝世  至死不懈(         )
(2)难堪  仰慕  朴实  可歌可气(         )
(3)孕育  阔别  避免  马革果尸(         )
(4)彷徨  悲惨  佩服  锋芒必露(         )
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__________________(奠定 奠基)人和开拓者。
(2)佩服他、__________________(仰慕 羡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3)在北京,见到__________________(阔别 离别)了22年的稼先。
(4)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____________(提议 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应发扬光大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B.邓稼先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级许许多多工作者,原因是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C.令我们崇敬的是,杨振宁这位科学大师,时刻支持和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建设。
D.杨振宁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激动得热泪盈眶。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 是
A.“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冢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B.星期六去呢?还是星期天去呢?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C.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 ,真是美极了”!
D.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实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7.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
(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
8.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________、_____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________”功勋奖章。
(2)《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________ ,他获得了1957年____________奖。
9.学习本文之后,某班开展了“走近邓稼先”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完成练习。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11.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用意?
12.请赏析选文中“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3.选文中说:“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请你发挥想象,揣摩邓稼先当时的心情。
14.在选文的结尾处,作者以自己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悼夏丐尊先生
丰子恺
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几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18、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⑴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⑵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⑶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⑷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⑸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⑹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⑺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 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⑻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
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⑼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 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⑽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⑾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

⑿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
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 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 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⒀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球,国色天香。
⒁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 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⒂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⒃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 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
⒄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⒅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19.本文以诗句和传说开头,这对全文表达有何作用?。
20.全文大量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这有何好处?
21.该如何理解“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
22.说说标题“牡丹的拒绝”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
1、A 2.(1)暑(署) (2)气(泣) (3)果(裹) (4)必(毕) 3.(1)奠基 (2)仰慕 (3)阔别 (4)建议 4.D 5.D 6.C 7.(1)引用 (2)排比 8.(1)原子弹
氢弹 两弹一星 (2)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 9.(1)让中国变强盛奉献毕生
(2)①请问在科研工作中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②您能否对我们中学生说几句激励的话?
10、描述邓稼先在恶劣的环境中艰苦工作的情况。
11、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邓稼先为国不辞劳苦的精神。
12、作者运用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邓稼先勇于负责、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
13、示例:唉,我的战友,我的兄弟!你安息在荒凉大漠吧!我等将继续奋斗,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将义无反顾!
14、歌词赞扬的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借此能表现出邓稼先的伟大贡献与为了祖国和人民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15、D E
16、①因为二位先生都博学多能(或同样深解文艺的真谛),同样具有人格魅力。
②都深爱学生,得到了学生的敬重。(或他们的教育都是爱的教育)
③都痛感众生疾苦,对人世有悲悯之心。
17、①对国家的热爱。当时国运衰微,战乱频仍,他心系国运,愤然悲叹。
②对学生的关爱。像父母一样,叮嘱学生不喝酒,少花钱等。
③对众生的大爱。他痛感众生疾苦,为人世而忧伤。
18、示例一:喜欢李先生的教育方式。
①李先生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使学生感动、诚服。他上课必先到教室,板书写好,端坐讲台等学生到齐。
②他性格沉静,寡言少语,说话和颜悦色,学生对他畏惧又敬爱。学生还琴,若弹得不好,他不言辞责备,只说“下次再还”。
③“爸爸的教育”主要是重身教,以自身行动影响学生。
示例二:喜欢夏先生的教育方式。
①夏先生对学生的教育具体琐碎,无微不至。看见年纪小学生弄狗他也要管。
②夏先生有话直说,使学生容易亲近,感激而敬爱。如放假时反复嘱 咐学生 “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少花钱”。
③“妈妈的教育”主要是重言教,率直开导,谆谆教导,更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凡有请愿都会告诉他。
示例三: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喜欢。
(理由可参考示例一、实例二。言之成理即可)
19.①第一段引用诗句,赞美牡丹的美丽,②第二段借用传说,为下文牡丹的拒绝作铺垫,③这样的开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深化主旨。
20.①采用第二人称,类似对话,拉近叙述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②便于感情交流,使表述更有感染力,③读来亲切、随和,④形式新颖,令人印象深刻。
21.①“富贵”是人们对牡丹外形的描述,也是习惯上人们喜欢牡丹的原因。②“高贵”是作者对牡丹内在品质的理解,是本文的独特解读和主旨坐在。③“只是一字之差”强调了两者在人们的认识里常常混淆,提醒人们小心辨析金钱地位和道德水平的不同。
22.①在文中“牡丹的拒绝”的字面意思是洛阳的牡丹在天寒的情况下未按时绽放。②隐含的意思是拒绝苟且、妥协和媚俗,不为荣耀和赞颂改变自我的品质。③作者是用“牡丹的拒绝”作标题,是概括全文点明主旨,表达了对人格自由与尊严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