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4 16:5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3+1年级3月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部分典籍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载。其当代价值是( )
出处 记载
《贞观政要·君道》 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A. 稳定国家的政治秩序 B. 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团结
C. 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D. 促进阶级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某学者在研究近代史时指出,某一时期,虽然新文化运动的总口号还是民主与科学,但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新的因素和新的内容。民主的口号已超出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要求,产生了无产阶级民主的要求。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A. 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B. 新文化运动完全摆脱了西化
C. 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已经过时 D. 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3. 下面所示为已经被释译的部分苏美尔文字。据此可知,在苏美尔( )
A. 神庙是经济文化中心 B. 政治具有浓厚宗教色彩
C. 造字以词义组合为主 D. 祭司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4. 埃及、叙利亚、波斯等地都是世界上文化发展较早、程度较高地区。阿拉伯人在征服这些地区后,不仅接受了当地的民族文化,还吸收了希腊、印度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创造出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可知( )
A. 两河流域的文化成就居世界首位 B. 阿拉伯人热衷于国际商业活动
C. 阿拉伯文化兼具包容性与创新性 D. 古代欧洲文化比亚洲文化先进
5. 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法律解释权与司法权完全由贵族僧侣掌握操纵,他们得以任意解释法律。于是,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特兰梯留提议编纂成文法典,公元前450年左右,古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这部法典的颁布( )
A. 引起了平民的极大不满 B. 表明保民官的行政权力上升
C. 说明了法学家注重立法 D.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
6. 威尔·杜兰曾经写道:“虽然帝国自始至终都称为罗马帝国,但是几乎所有的拉丁素质,除了罗马法外,都已荡然无存。自赫勒克留以来,在东拜占庭,希腊语已成为政治、文学、宗教仪式,以及日常生活的语言。”该观点认为,拜占庭文化( )
A. 创新了古罗马的拉丁文化 B. 受到宗教仪式影响重视来世
C.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 继承了古典希腊的文明成果
7. 基辅罗斯文学中圣徒传记体裁的代表《鲍里斯与格列布传》的内容并无新意,但作品中主人公兄弟二人在可以反抗的前提下主动放弃抵抗、甘愿牺牲的精神较为罕见,兄弟二人对基督教的坚定信仰和对国家统一的忠诚思想贯穿全文。该书反映出俄罗斯( )
A. 推动了拜占庭文学的发展 B. 民族宗教文化的特色
C. 融合了多国文学艺术因素 D. 渗透了东方专制文化
8. 泰国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三界经》,大城王朝时期的《大世词》《大世赋》,均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阿尼律陀堪禅》。曼谷王朝时期,脱胎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剧本《拉马坚》等,大都是用印度文学塑造的人物作模子铸造民族理想。据此可知( )
A. 东南亚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 泰国古文学具有浓厚的印度文化元素
C. 古代印度文明具有包容性特征
D. 泰国文学完全接受了以诗代史的做法
9. 如图所示为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的鸟毛立女屏风(局部),屏风上绘着一位身着唐装的美丽贵妇,其发型、面饰都具长安风味,但其面容表情却是岛国女子独有的温顺与哀婉。这说明( )
A. 宋代文人画影响日本绘画风格 B. 唐朝服装在日本极为流行
C. 日本绘画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 D. 中国儒学受到日本社会推崇
10. 玛雅各城邦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习惯把国家重大事件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或石柱上,一般每隔20年就立石记事一次。现已发现的石碑或石柱就有数百个,仅卡拉克穆尔(今墨西哥东南部)一地就有石柱103个。这些历史碑铭的发现( )
A. 印证了该地区文明已经较为成熟 B. 表明玛雅人生活充满宗教色彩
C. 丰富了研究玛雅文明的历史资料 D. 说明印第安文明达到鼎盛时期
11. 公元前9世纪末,腓尼基人进入地中海西部,并在非洲西北岸、西班牙南岸、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和巴利阿里群岛等地建立起商业据点和殖民地。为了获得锡和琥珀,他们还大胆地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远航到英格兰的康沃尔。腓尼基人的活动( )
A. 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 B. 使其垄断了地中海海运贸易
C. 促进了环球交通网形成 D. 依赖于马和马拉战车的保障
12. 南宋定都临安后,临安城内百姓的语言已经“音近汴洛”。在饮食上,根据南方不同的土质和气候,百姓培育出了几十种大小麦品种,南方种麦面积因此迅速增加,“种无虚月,收无虚日”。材料状况的出现缘于( )
A. 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 B. 中原士民大规模向南迁徙
C. 南北方在语言上渐趋融合 D. 南宋与金签订了绍兴和议
13. 关于移民赴美,有学者曾说,“这种大量人口的移动不单纯是美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决定的,也取决于移民离去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后者比前者更能确切地说明该国移民外迁的数量和演变”。该学者认为( )
A. 移民离去国的政治环境比较恶劣
B. 移民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 移民外迁的动因一直在不断变化
D. 美国经济发达是吸引外来移民的关键
14. 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下半叶是以奴隶专卖组织垄断为中心的奴隶贸易全盛时期。而自18世纪末以后,西欧国家先后在法律上禁止奴隶贸易,由此奴隶贸易由公开、合法阶段进入走私、非法阶段。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世界市场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B. 英法两国垄断了美洲的奴隶贸易
C. 生产技术提高影响国家政策变革
D. 奴隶贸易严重制约欧洲社会进步
15. 欧洲共同体成立以后,各成员国在取消关税壁垒的同时,让劳动力和资本在各国间自由流动。欧共体此举( )
A. 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发展 B. 实现了欧洲人口布局均衡
C. 压缩了外籍工人生存空间 D. 彻底改变了欧洲移民流向
16. 加拿大联邦政府认为:“每一个族裔群体都有权在加拿大范畴内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和价值。我们说有两种官方语言并不是说有两种官方文化,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具官方色彩。”该观点强调,在加拿大( )
A. 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 B. 文化交融现象日益突出
C. 欧洲文化占据了主流地位 D. 政府实行多元文化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内心的悲戚。因此,孔子对春秋末期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礼乐,很有感慨。据《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在卫时,子路问他:“如果卫君用你管理国家,你打算首先做什么事呢?”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孔子认为,在当时的社会里,只要把不符合周礼所规定的那些人和事物都统统匡正了,即建立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就能“名正言顺”,天下太平了。
材料二  社会动乱,政权下移,已经是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孔子无法阻止这种趋势的发展。孔子的主张,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要求结束混乱局面,形成有秩序的统一的社会思想;另一方面,他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又违背了历史规律。孔子的统一思想不符合春秋末期历史上的客观实际。但是,一旦统一的政权出现以后,这种尊君的统一思想,就很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一旦统一的政权出现以后,这种尊君的统一思想,就很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口味”这一观点。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路、海路、横跨大陆的铁路线,尤其是速度日益加快的航空工具的出现,使更多的人可以简便而从容地去旅行,其费用却越来越低。因而,当今每时每刻都有许多社团或三五成群的人处于迁移途中。
迁移种类繁多,动因不一,有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原因,等等。但结果却相同,迁移自始至终都包含了各民族的交融和不同文化的渗入,以及居民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国际迁移有时被看作国内迁移的延伸,但国内迁移(从农村向城市或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是由明显的社会结构变动引起的。而国际迁移则不同,它不仅包含了社会关系,而且也显著地改变了国家和区域的平衡。
——摘编自丁元竹、江汛清编译《人口迁移与文化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以来中外历史相关知识,围绕“国际人口迁移”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8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处在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丕平以武力帮助罗马教皇夺回了失去的领地,并借助罗马教会宣扬“君权神授”的神学政治理论,以此巩固新建的加洛林王朝,西欧的君权与教权结成了最初的同盟。与此同时,基督教教会和修道院逐步被纳入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中,查理大帝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在被征服地区设立主教区和大主教区,主教和大主教与世俗伯爵一样是其封臣,承担附庸应该履行的所有义务,享有与其一样的各种权利,并理所当然地成为其所在教区的法官。他们裁判的依据是宗教会议颁布的教令和所在地区的习俗,调解的是因经济活动而引起的社会纠纷,审判的是世俗的民事和刑事案件。
——摘编自王亚平《西欧中世纪法律中的基督教因素》
材料二 基督徒把人视为上帝创造之工的杰作,相信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因此,人的价值应该被尊重。同时,基督徒在尘世生活中追求洁身自好,过着隐居的生活,向往心灵的宁静,实现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基督教思想和教义为艺术大师们的创作提供了主题和灵感。同时,基督教把教育普及到各个阶级和种族,并使两性接受同等的教育。它提倡的普世教育、义务教育以及分级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传承。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批传教士散布在世界各地,他们一方面用基督教思想去同化和麻痹人民;另一方面为殖民者的入侵开辟了道路,并且帮助殖民者进行殖民统治,甚至参与欺压和剥削当地人民。
——摘编自黎黎《基督教的文化贡献和消极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时期西欧文化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基督教文化。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发掘的事实是,公元前2千纪下半期,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个原始的新社会。大多数学者认为,约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遭到了一些军事上占有优势,即拥有马和战车的部落的蹂躏。他们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原始的达罗毗荼人。这些入侵者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称他们安家定居的地方为雅利瓦尔塔,即“雅利安人之国”。雅利安人在印度留下了大量以吠陀形式出现的文献材料。其中最重要、也最古老的一部是《梨俱吠陀》,该书描述了雅利安人和当地原住民的体态特征,称当地原住民为“达萨”,即奴隶。书中还记录了雅利安人爱好战争、饮酒、赛车和赌博,根据牛群的大小来判断财富的多寡,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在肥沃的大河流域定居下来后,他们逐渐转向农业。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徒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材料二 印欧人建立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虽然都是通过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但它们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都起过积极作用。印欧人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较落后,但在某些方面的先进技术,特别是马的驯养、役使和铁的冶炼,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古代世界生产和军事上的重要动力——马的使用是印欧人发明并随着他们的入侵传播到各地的。马可以负重致远,马和马车的使用有助于打破各地的孤立闭塞状态,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扩大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古代印欧人在冶金技术方面不亚于其他民族,赫梯人进入小亚后不久,发明了冶铁技术,自此世界进入了铁器时代。
——摘编自陈唯声《古代印欧语系各族的起源、迁徙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的贡献及自身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印欧语系各族大迁徙的影响。
  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B
  4.C
  5.D
  6.D
  7.B
  8.B
  9.C
  10.C
  11.A
  12.B
  13.B
  14.C
  15.A
  16.D
  二、非选择题
  17.(1)孔子主张:重视礼,强调礼的本质和内心真情实感;主张正名,恢复周礼规定的社会秩序。
  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统治秩序以发展封建经济的需求。
  (2)对观点的分析:孔子主张的等级名分观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符合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求;但周礼代表的是西周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与封建制度的发展趋势不完全契合,且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主要致力于通过变法等方式富国强兵、确立封建统治,孔子思想在当时未成为主流治国思想,所以该观点不完全正确。
  18.全球化视阈下的国际人口迁移与文化共生
  国际人口迁移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缩影。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降低与市场开放加速了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数千万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制造业带迁移,同时外资企业入驻催生 “海归” 技术人才回流潮。这种双向流动构建了 “中国制造 + 全球市场” 的产业链网络,深圳从渔村崛起为移民城市便是明证。
  迁移者携带着文化基因流动:土耳其烤肉店在长三角工业区扎根,墨西哥亡灵节装饰现身北京商圈,而短视频平台则让农民工用方言直播家乡非遗技艺。数字技术更催生 “云迁徙”—— 跨境电商从业者通过 TikTok 连接 160 国市场,形成虚实交织的文化传播网络。
  全球化时代的移民不仅是劳动力,更成为文明交融的介质。正如世贸规则推动制度接轨,人口流动也在冲突与调适中重塑文化边界,证明多元共生才是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向。
  19.(1)特征:教权与王权相互依存;基督教主导社会规范;教会垄断教育与文化;等级制与封建性。
  (2)积极影响:促进思想解放,赋予个体精神尊严,推动道德自律与自由追求;有利于文明传承,保存古典文献,普及分级教育,奠定文艺复兴基础;促进艺术创新,催生哥特式建筑、圣乐等经典形式,塑造中世纪美学范式;
  消极影响:以宗教裁判所等手段禁锢异端,阻碍科学理性发展;近代传教士配合殖民者实施文化同化,加剧文明断层;造成阶级固化,与封建势力勾结,通过什一税剥削民众,激化社会矛盾。
  20.(1)贡献:把马和铁带到了印度;创造了吠陀文明;留下了研究早期雅利安人的原始资料。
  变化:把自身与原住民进行了种族区分,成了‘高贵者’;实现了由游牧民族到农耕民族的转变。
  (2)影响:除中国外的三大古文明都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引发了沿途各民族的大迁徙,促进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地区性帝国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给沿途带去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改变了世界广大地区的民族分布,为上古、中古时期许多重要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