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
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多元特征。下列关于古代文明表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早在5000年前就栽培了小麦、粟 B.②地区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C.③地区培育出甜高粱、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D.④地区人民计算时采用20进制
2.以下是某部史诗中的部分节选:“此人见过万物,足迹遍及天边;他通晓一切,尝尽苦辣咸酸......洪水未至,他先带来了讯息......修筑起拥有环城的乌鲁克的城墙......”,该史诗产生于( )
A.古代西亚 B.古代欧洲 C.古代南亚 D.古代美洲
3.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B.创作了《摩诃婆罗多》
C.希罗多德被认为是“史学之父” D.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4.古代希腊城邦的基本特点是
A.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B.贵族制的流行
C.君主制的盛行 D.开展海外殖民
5.在中世纪西欧抄本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在页边处绘制装饰图画的传统。13世纪末,一些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
A.骑士阶层弃武从商 B.绘画艺术风格迎来变革
C.商人控制抄本创作 D.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
6.在阿拉伯帝国,遍布各地的清真寺的附设学校,也被用作图书收藏所,除此还有社会各阶层捐资兴建的图书馆。许多哈里发派遣使者到希腊等地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致力于欧亚文化的融合 B.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C.改变了武力扩张的政策 D.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7.在中世纪西欧,封建主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使用农奴进行农业劳动。农奴劳动所得完全上缴给主人,主人仅提供给农奴维持生存的必需物品和粮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加强
B.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
C.封建领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化
8.1066年“诺曼底征服”后,西欧大陆的封君封臣制度被引入英国,根据这一制度,遇到战事,国王的封臣应该率领与其土地面积相应数量的骑士为国王服额兵役40天,如果封臣不履行军役那么国王就要对他征收盾牌钱。从查理一世起,除了盾牌钱之外,国王还征收罚金,理由是贾医不服军役因而导致战场上缺少指挥官。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论证当时英国( )
A.国王权利的加强 B.国家财政收入的匮乏
C.贵族势力的衰落 D.对外殖民战争的频繁
9.欧洲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可用于说明中世纪欧洲( )
A.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 B.封君封臣制度的特征
C.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 D.社会阶层的急剧变动
10.加纳帝国将其权力范围向外扩展,向北控制食盐进口,向南控制黄金买卖。帝国收入的大部分都来自对这些和其他一些商品买卖的征税。材料说明加纳帝国( )
A.农业不发达 B.商业是加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黄金是主要的商品 D.自然资源丰富
11.电影《阿育王》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用属于哪个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2.西亚地区是连接欧亚非的重要交通要道,历史上多次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建立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的是( )
A.马其顿人 B.阿拉伯人 C.波斯人 D.罗马人
13.有研究者论及某一古代文明时说道:它非起源于大河平原,而是崛起在贫瘠的火山高地和茂密的热带雨林之中。它没有金属工具,没有牛马猪羊,没有轮车,生产力水平只停留在石器时代,却建起了20层楼高的金字塔、遍饰精美浮雕的巨石祭坛、观测天体运行的天文台,培育出了世界文明之苑中耀眼的一朵奇葩。“它”位于( )
A.巴尔干半岛南部 B.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C.中美洲尤卡坦半岛 D.欧亚非三洲交界处
14.1499年,达·伽马的船队返回葡萄牙里斯本的消息传到威尼斯,引发了威尼斯人种种复杂情绪:震惊、焦虑、歇斯底里,他们认为这直接意味着本城命运的终结。这反映出威尼斯人( )
A.意图维护殖民霸权 B.担心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C.担忧欧洲物价上涨 D.反对东西方的商贸往来
15.《全球通史》中有一段描述:“一方面,伊斯兰教帝国和儒家帝国闭关自守,愈来愈僵化;另一方面,欧亚大陆西端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西欧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远的变化,向海外的大规模扩张就是西欧所具有的新动力的一个表现。”该时段始于( )
A.1300年前后 B.1500年前后 C.1800年前后 D.1900年前后
16.有学者写道:“(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由此可见,“哥伦布大交换”具有的特点包括()
①内容具有丰富性②范围具有全球性③欧美人居主导地位④结果具有双重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与新航路开辟相关的因素有
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②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
③葡萄牙西班牙政府支持海外探险④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辛迪巴德航海历险记》讲述商人辛迪巴德经历七次航海的旅行。他大都是从巴格达出发,走海路,顺流而下到巴士拉,然后一直向东航行,一次比一次远。到第六次航行时,船抵达“中国城”(海南岛)。该故事最有可能记载在( )
A.《吉尔伽美什》 B.《罗摩衍那》 C.《一千零一夜》 D.《岛夷志略》
19.随着葡萄牙东方贸易帝国的创立,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地位逐步下降。这个帝国由少数岛屿和散布于绕非洲去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组成,它们在战略上都是重要的据点。最早在这个帝国支持下到达卡里库特(印度)的船队是( )
A.迪亚士船队 B.哥伦布船队 C.达·伽马船队 D.麦哲伦船队
20.“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B.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D.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21.16世纪至17世纪,西欧国家纷纷发行主要用于海外探险和殖民战争的公债券,使充当政府和人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大发横财,大部分公债落入包税者、商人和工场主手中。公债券的发行( )
A.完成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 B.壮大了欧洲的庄园经济
C.助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形成
22.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
A.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源动力 B.对航海家的作用认识不足
C.准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D.忽视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
23.1497年,卡伯特带着英王亨利七世的特许状,从英国出发向西航行,到达纽芬兰岛北部并举行了占领仪式。凭借国王颁发的特许状,卡伯特以国家名义向任何使用这条航路的商人征收税款。据此推测,英王亨利七世支持卡伯特主要是为了( )
A.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 B.应对价格革命的影响
C.扩张英国的海上通道 D.打破荷兰的贸易垄断
24.《新全球史》作者本特利说:“正当中国船队在印度洋上进行探察之时,欧洲航海家也正准备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的是......他们的探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是
A.政治和军事动机
B.经济和政治动机
C.经济和宗教动机
D.政治和宗教动机
25.1609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成为在这里上市交易的第一只股票,同年第一家现代银行意义的银行和国际结算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也正式设立。这反映了()
A.西欧重商主义思潮的兴起
B.地中海周边商业贸易的繁荣
C.商业革命带来的深刻变化
D.通货膨胀引发西欧价格革命
26.1581年,葡萄牙人开始将中国丝绸和印度棉纺织品,以及一些奴隶从澳门运送到马尼拉,再转装到西班牙大帆船上,运往美洲和西班牙。葡萄牙船只则在马尼拉装载西班牙大帆船从美洲运来的白银,返回澳门或果阿。此时的葡萄牙( )
A.垄断太平洋贸易 B.参与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
C.热衷于商品输出 D.得益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7.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这一现象( )
①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②使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③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④造成美洲原有社会的瓦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16世纪以后,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下列不属于商业革命表现的是( )
A.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 B.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出现
C.货币贬值并伴随着物价上涨 D.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9.有史书描述说,他们在果阿、红海口和东非设立了永久性的堡垒,到达马六甲并从那里北上进入中国本土,东行到香料群岛中心-安汶,从而创建了一个帝国,一个依靠火器和海上霸权威力,以及交替使用战争与掠夺贸易维持的第一个商业殖民帝国。该描述中的“他们”指的是( )
A.阿拉伯人 B.葡萄牙人 C.西班牙人 D.英国人
30.17世纪末,驻马德里的摩洛哥大使认识到:“西班牙人财富最多、收入最高,但是对奢华的热衷和文明的舒适征服了他们。你很少发现西班牙人像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热那亚人那样为从事商业奔走海外.在西班牙从事手工业的多是逃到西班牙寻找工作的法国人......很短时间就发了大财。”该现象反映出西班牙人( )
A.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本 B.错失了社会转型的发展机遇
C.成为大西洋商路主宰者 D.沉溺于社会地位和奢侈生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各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是相应的......臣属意识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世界通史》
材料二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领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领主干活,领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领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材料三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1)材料一揭示的是中世纪西欧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建关系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分析庄园有何特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兴起产生的作用。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释:①1487年,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航行,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美国历史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这个概念,指的是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克罗斯比认为:“哥伦布航行带来的改变,最重大的一项,乃是属于生物式的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重大结果之一是:使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病菌、植物品种进行了交流互换,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摘引自武斌《记疫、祈祷、隔离与共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注释①为例,任选图中②③④的一项进行注释(包含时间、人物、路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美洲传向世界的物种两例,并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024—2025学年度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A
5.D
6.B
7.C
8.A
9.B
10.B
11.B
12.C
13.C
14.B
15.B
16.D
17.A
18.C
19.C
20.B
21.C
22.A
23.C
24.C
25.C
26.B
27.A
28.C
29.B
30.B
二、材料题
31.(1)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特点:以土地为纽带;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具有统一性;封君封臣存在契约关系;等级关系严格。
(2)特征:庄园是一个独立、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领主与佃户间是剥削、被剥削的契约关系。
(3)作用:推动工商业繁荣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促进了早期资产阶级产生;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促进封君封臣制度瓦解;市民参政有利于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和议会制度的出现;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推动了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32.(1)②1492 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③1497 - 1498 年,达 伽马率船队从欧洲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④1519 - 1522 年,麦哲伦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人物、路线)
(2)物种:马铃薯、玉米、可可、番茄、甘薯、花生、南瓜、辣椒。
影响:①推动了人口的迁移;②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③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④提升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⑤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⑥证明了地圆学说;⑦促进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