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第一0二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第一0二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4 17: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级高一年级3月阶段测(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60分)
1.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2.书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以上材料反映出的有关古巴比伦的信息包括()
①行业种类多样②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③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④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公元前30年,埃及遭到罗马人入侵,象形文字开始衰落并逐渐失传。直到1400年之后罗塞塔石碑出土,其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与结构。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战争影响了文明碰撞、交流与重构
B.埃及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侵略性
C.埃及文化深受罗马希腊文化的影响
D.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古埃及文化消失
4.考古学家在耶路撒冷西北一个叫盖塞尔的古代城市的废墟中发现了属于埃及的雕像;著名的《辛努海特的故事》讲述的是埃及同叙利亚之间活跃的商业联系;克里特岛上同样也发现了具有埃及风格的石瓶制品。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古埃及商业扩张影响广泛 B.地中海周边地区联系较为活跃
C.古埃及文明处于领先地位 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的发展进程
古罗马时期,家长在家庭中权力极大,子女所获一切财产均属于家长。但独揽大权的屋大维上台后,军队听命于皇帝,法律规定,子女在军队服役期间所获财物,即军功财产,可由子女自由处置。军功财产的特殊性体现出( )
A.军队是皇帝的独裁工具 B.家长制不利于帝国统治
C.帝国法律尊重个人财产D.军功财产获取极为不易
6.古代的波斯、马其顿和罗马都曾征服很多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A.游牧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的潜能
B.通过向周边地区殖民的方式建立城邦国家
C.都依靠军事征服建立,依靠军队和官僚体系来维持
D.都依靠类似罗马法等法律体系维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7.9-13世纪,西欧庄园盛极一时。下图是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该图反映了庄园
A.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 B.耕地全部由农奴耕种
C.拥有独立的政治权力D.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
8.美国学者罗伯特在《西方文明史》中指出:“(庄园)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他们要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中古时期西欧
A.工商业发展繁荣 B.政治上分裂割据的局面
C.反对以神为中心D.生产关系的变化和进步
9.在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市民通过赎买等手段获得程度不等的自治权,在城市特别是法国城市争取自治的过程中,国王往往支持城市自治,抵制教会和封建贵族的掠夺。因此,城市的兴起
A.导致基督教会权力不断扩大B.削弱封建贵族和国王的势力
C.削弱国王权力,城市获得自治D.有助于强化王权和统一国家的形成
10.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西方文明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
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11.2008年,时任希腊总理在一个拜占庭艺术主题展上致辞,强调拜占庭的遗产“不但被欧洲人分享,而且也为其一度覆盖的三大洲民族的公民所分享”。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
①拜占庭首次统一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②基辅罗斯的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③拜占庭文化被奥斯曼帝国全盘接受和传承
④《查士丁尼法典》推动了近代欧洲法律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反映了亚欧大陆( )
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民族冲突的常态化 D.经济基础的统一性
13.奥斯曼帝国的所有土地都是国家财产,军事贵族的封地面积较小且几乎不可世袭;苏丹维持着一支战力强大的常备军,并把征服的土地奖给士兵。这使奥斯曼帝国在与中古西欧各国竞争中常处于优势,造成该局面主要是由于双方( )
A.社会形态不同 B.土地制度不同 C.军事装备不同 D.控制地域不同
14.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15.唐朝初年,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开始的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天皇掌握了实权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D.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6.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大陆东岸,岛上居民现在使用的马达加斯加语的词汇来自梵语、班图语等;该岛还发现了9至10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坟墓和波斯风格的陶器。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环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古代语言的融合发展
C.非洲本土文化的演变D.阿拉伯人的优势地位
17.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特诺奇蒂特兰(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附近有很多广场,这些广场都是开展贸易的集市场所。特诺奇蒂特兰城北有一个用石柱子围成的大集市,每天参与交易的有6000多人,贸易大都是以物换物,交易的货物有金银珠宝、石器、贝壳、羽毛、粮食、蔬菜、水果、酒、糖、木炭、陶罐、陶壶、花瓶、鸟皮、兔子等。这说明当时阿兹特克人国家
A集市贸易非常活跃 B.城市交通运输发达
18.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B.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
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9.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马可皮罗游记》“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
B.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
C.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
D.《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
20.西班牙国王曾在麦哲伦环球航行前与之订立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为了给你们以最大的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这说明
A.麦哲伦航行具有人文主义的探险精神
B.麦哲伦航行肩负着传播基督教的使命
C.麦哲伦航行的直接动力是对财富的渴求
D.麦哲伦航行是以封建王权的强化为助力
2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移民美洲,将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向世界各地。同时,欧洲人也将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这深刻地反映出( )
A.人文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 B.殖民侵略扩张的残酷
C.加速欧洲征服世界的进程D.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
22.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
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这一变化说明物种交流( )
A.改善了欧洲的饮食结构 B.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C.扩大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带来了世界文明的交融
23.16世纪至17世纪早期,欧洲一些国家物价上涨,出现了所谓的“价格革命”。关于价格革命原因的认识,我国史学界大多认为价格革命是新大陆金银的流入所致。后来,又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需求的大量增加,供求的失衡也是造成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是
A.国际形势 B.历史经验 C.实地调查 D.研究视角
24.如表为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概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们出现的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
英国东 印度公司 1600年创建,共125个持股人,英格兰女王授予其皇家特许状,给予其对中国、印度等国的垄断贸易权。将英国毛纺织品输入上述地区将陶瓷、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赚取利润.
荷兰东印度公司 1602年由荷兰政府参与赞助,大商人集股成立。公司从政府获得特权,长期垄断欧亚香料和胡椒贸易,从中获利,
A.巩固了欧洲社会封建统治 B.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C.有利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D.促进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25.有史著谓,达·伽马从印度满载而归获得丰厚利润的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震撼着威尼斯,可怕的预感笼罩石头城。当时有威尼斯商人在日记中写道:“收到此消息的时候,整个城市的人......都目瞪口呆,最聪明的人都认为,这是他们听过的最坏的消息。“史著中“可怕的预感”是指( )
A.传统商路将因新航路开辟而中断
B.价格革命会冲击欧洲的封建制度
C.“地圆说”的证实势必动摇传统信仰
D.欧洲商业格局将要发生重大变化
26.《世界历史》解说词中说:“14世纪,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所追求的政治、经济利益辩护,他们需要新的学术、新的文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给予支持。这样,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就产生了。”材料旨在强调,这场“新的文化”( )
A.是古典文化新生,延续了古代的文化传统
B.解放了长期以来被宗教戒律压抑禁锢的人性
C.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主要内容
D.实质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27.14-15世纪,意大利传统饮食文化变得更加精致,意大利人对于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奢华消费观”成了意大利社会发展中的常态。这主要缘于
A.农业技术的改进 B.人文思想的影响 C.全球联系的建立 D.贸易中心的转移
28.下表为17、18世纪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项目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A.工业革命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C.欧洲社会注重妇女文化教育普及
D.出版业是欧洲文化进步的主要动力
29.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谈到启蒙时,简单明了地说:“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在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其意在强调
A.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B.复兴西方古典文化
C.高扬人的理性精神D.重视经济自由竞争
30.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将统治者关进了“笼子”。由此可见,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
A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冲破了天主教会思想束缚
C.提出未来社会制度构想D.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二、材料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5世纪之前,欧洲的蔗糖主要来自地中海东部地区,产量有限且价格昂贵,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享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和非洲的广阔土地,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16世纪以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先后在美洲建立甘蔗种植园,使得蔗糖产量大幅增加,价格逐渐下降,普通民众也能消费得起。到18世纪,蔗糖在欧洲的消费量迅速增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甜味剂。
-摘编自(美)西德尼·明茨《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砂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都是通过对大量非洲奴隶的残酷剥削而实现的。数万吨糖被运往欧洲的码头,并在当地精炼厂进一步加工,最终通过市场、集市、商店和流动商贩,销往整个西欧乃至全世界。这时候,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
-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恩《糖的征服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后蔗糖在欧洲发展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蔗糖产业发展的历史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一)
图一:利用透视法画出的铁轨与车站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
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二)
图二:拉斐尔《雅典学院》
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1)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
(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第一0二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B
  5.A
  6.C
  7.A
  8.D
  9.D
  10.B
  11.D
  12.B
  13.B
  14.C
  15.D
  16.A
  17.A
  18.D
  19.C
  20.C
  21.D
  22.A
  23.D
  24.D
  25.D
  26.D
  27.B
  28.B
  29.C
  30.C
  二、材料题
  31.(1)变化:蔗糖产量大幅增加,价格逐渐下降;消费群体从贵族和富人扩大到普通民众。(任答 2 点即可)
  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甘蔗种植园,扩大了蔗糖的生产规模。(任答 2 点即可)
  (2)影响: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商业资本家实力增强,促进资本主义政治的发展;增强世界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对非洲黑奴的压迫,是对人权的严重践踏;对美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等。(任答 2 点即可)
  32.(1)背景: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古代希腊众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古希腊哲学家倡导用理性认识和解释世界;几何学达到较高水平;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古时期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教会在中古西欧势力强大,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教会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其所用。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文艺复兴兴起;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崇尚理性;科学革命。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照相机的出现;新的艺术思潮出现。
  (2)方法:唯物史观的指导;围绕一个历史事物展开;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完整,逻辑清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言简清流畅。图文配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