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中语文第一轮
突破练4 书表奏说类文章阅读
(命题点 文言断句+文意概述客观题)
一、(2025·山东济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爰诏下臣,俾之编集。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以内臣为承受[注],眷遇之荣,近臣莫及。不幸书未进御,先帝违弃群臣。陛下绍膺大统,钦承先志,宠以冠序,锡之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臣虽顽愚,荷两朝知待如此其厚,陨身丧元,未足报塞,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仍听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岁月淹久,其间抵牾,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臣光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元丰七年十一月进呈
(节选自司马光《进书表》)
材料二 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垂鉴戒于后世者也。《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序 御制》)
注承受:联络官。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3分)
会差A知B永兴军C以衰疾D不任E治剧F乞就G冗官H陛下I俯从所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光言”与《氓》“言既遂矣”两句中的“言”含义不同。
B.“臣常不自揆”与《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两句中的“揆”含义不同。
C.“陛下绍膺大统”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手抚膺坐长叹”两句中的“膺”含义不同。
D.“垂鉴戒于后世者也”与《陈情表》“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两句中的“鉴”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光认为,尽管自己对历代史书情有独钟,但若没有两代皇上全力支持,仅凭一己之力,《资治通鉴》是无法编成的。
B.司马光认为,即使作为没有公务的文人学士,阅读前史尚且不能遍及,更何况日理万机的君王,哪有空闲去全部浏览。
C.虽然司马光竭尽心志编撰《资治通鉴》,但其中仍有许多前后抵触、矛盾之处,文章将司马光诚惶诚恐的心态表露无遗。
D.《资治通鉴》一书卷帙浩繁,历时多年编成。共有三百多卷,从治平年间始撰,至元丰年间完成,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4分)
(2)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4分)
5.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材料一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钅舌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迕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貌从,心颇不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
材料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御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3分)
夫诱人A之方B惟名与利C名近虚D而于教E为重F利近实G而于德H为轻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访于陆贽”与“径造庐访成”(《促织》)两句中的“访”字含义相同。
B.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
C.“上虽貌从”与“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貌”字活用情况相同。
D.“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
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
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皇帝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4分)
(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4分)
10.材料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材料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 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分)
答案:
一、1.CFH “差知”都是动词,派遣掌管,不能断开;其宾语是“永兴军”,其后C处断开;“以衰疾”是“不任治剧”的原因,中间不断开;“治剧”是“不任”的宾语,其后F处断开;“乞”作谓语,“就冗官”动宾短语作宾语,其后H处断开。
2.B A项,正确。说/语助词,无义。B项,错误。都表示估量、揣度。C项,正确。接受、承当/胸。D项,正确。借鉴/照察、审辨。
3.C C项,“但其中仍有许多前后抵触、矛盾之处”说法有误。原文意思是其间“我”言语顶撞、冒犯圣上,不敢自保,罪孽之重,也没有地方可以逃跑。并非文章的前后矛盾之处。
4.(1)又大概地列举事件,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用来作为检索方便的参考,编成目录三十卷。(2)朕认为,君子应多听取前贤的言论,往圣的事迹,用来蓄养品德,所以能够刚健有力,笃行实在,天天有长进。
解析 (1)“略举”,大概列举;“年经国纬”,以年为经,以国为纬;“为”,编成。(2)“识”,听取、见识;“畜”,蓄养;“日”,天天。
5.①司马光要写成一部简明扼要的编年体通史,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使顺序井然;②其次是要为统治阶级提供借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司马光上言:先前奉受敕命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后又奉圣旨赐予书名《资治通鉴》,如今已经完成。我认为我的性情和才识愚蠢、迟钝,学术上荒废不精,大凡做各种事情,都在他人之下。只对于前代的史书,曾粗略地尽心研读,自幼年至老年,都非常喜好,不知厌倦。(我)时常担心,自司马迁和班固以来,记载历史的文字繁多,即使是平民也不能完全读遍,更何况对于作为万民之主的皇帝,日理万机,哪有闲暇去全部阅览呢!我经常不自量力,想要把其中的一些多余而不适用的文字加以删削,集中列举那些最重要的历史事实,专门选择有关国家盛衰存亡,情系百姓喜怒哀乐,善良可以成为楷模,邪恶可以作为警戒的材料,按年代先后编集成一书。使得先后有序,精华糟粕不相混杂,但是我个人的力量太单薄,没办法完成。我幸好遇到英宗皇帝,靠着他通达聪明的天性,施行文化昌明的政治,他想要纵览古代事迹,以便拓展宏图大略,于是颁下诏令,叫臣编纂成集。我长期以来的心愿,一朝之内获得了伸展,欣喜雀跃接受诏命,唯恐不能称职。先帝还让我自行选择设置官属,在崇文院开置书局,允许借用龙图阁、天章阁、三馆和秘阁的书籍,派遣宫内侍臣担任承受(官职),我受到的眷爱知遇的荣耀,连近臣都比不上。不幸的是书还没有完成,未能向皇帝进献,而先帝却抛下群臣(先自去了)。陛下继承皇位,同时也继承了先帝的遗志,恩宠有加,亲撰冠首之序,又赐予了嘉名,每逢开设研讨经史的讲席,常让我前往讲读。我虽愚蠢迟钝,但蒙受两朝知待如此之厚恩,即使完全贡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足以报答两朝皇帝的大恩大德,只要是心智和力量能够达到的,又怎敢有所保留呢!正值陛下派我去掌管永兴军,因为年老体弱不能胜任处理繁重的政务,所以请求就任闲官。陛下便依从了我的私愿,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以闲官养老,还曾被派遣去任职通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还主管书局,让我自主处理书局的事务,给我禄位、俸禄,不要求承担做事的结果好与差。我既然没有其他事务,所以能够集中精力,尽力思考,使出所有的知识和精力来编集此书,白天时间不够,就在晚上继续工作。看遍以前的史书,旁采小说,对于浩如烟海、堆积如山的历代简牍图书,总是认真筛选,从中揭示那些隐含着的事情,并对其中细小的差误进行校订。上从战国开始,下至五代终结,总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订成二百九十四卷。又大概地列举事件,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用来作为检索方便的参考,编成目录三十卷。我又参考了各种书目,品评分析其中的异同,最终汇总成一种说法,编成《考异》三十卷。最终全书合计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年间设立编写书籍机构开始,如今始成,岁月长久,其间(我)言语顶撞、冒犯圣上,不敢自保,罪孽之重,也没有地方可以逃跑。臣司马光小心谨慎惶恐不安地向您叩首。
元丰七年十一月进献呈上此文。
材料二 朕认为,君子应多听取前贤的言论,往圣的事迹,用来蓄养品德,所以能够刚健有力,笃行实在,天天有长进。《尚书》也说:“作为君王,应个个力求博学多闻,时刻想到有所建树。”《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夏朝的灭亡。”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用来表明朕的心志。
二、6.BCF “夫诱人之方”是句子的主语,当句子较长时可在主语后断开,即B处断开;“惟名与利”是句子的谓语、宾语部分,其中“名与利”是并列结构,即在C处断开;“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两句结构一致,中间断开,即在F处断开。故应在B、C、F三处断开。
7.A A项,“含义相同”错误。“访”,询问/拜访。B项正确。C项正确。“貌”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表面上。D项正确。
8.B B项,“所以”强加因果。陆贽秉性正直贞刚,敢于直言谏诤,并不是因为德宗信任器重他才敢于直言谏诤。
9.(1)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地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2)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
10.①属于“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属于官职任用这一方面。②主要观点是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顺服并为国效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德宗在路上行进,百姓中有进献瓜果的,德宗准备授给他散试官的头衔,向陆贽询问。陆贽呈上奏章,认为:“授予爵位平常应该慎重珍惜,不能轻易封赐。事情的发端虽然微小,但相沿下来的弊端必定很大。对于进献瓜果的人,只能赐给钱帛,不应该用官位来酬报。”德宗说:“试官只是个虚名,对事情没有损害。”陆贽又呈上奏章,奏章大致是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财物与赋收不足以供给对将士的赏赐,于是以职官为赏赐的办法便兴起了;身着青、朱色朝服的人混杂在官府衙役中间,金鱼袋和紫衣普遍赏赐给地位微贱的人们。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德行培养来说是次要的。只给人实际利益而不以虚无的名誉加以补益,就会耗尽资财使物力难以供给;只给人虚无的名誉而不以实际利益相配,就会近乎欺骗使人心不能归附。如今的员外、试官,与勋官、散官、爵号很类似,虽然授给这种官衔不用消耗薪俸,也不占去名额,但是对于那些冲锋陷阵、排忧解难的人,是用这种官衔来奖赏他们的,对于那些竭尽全力、做出功绩的人,也是用这种官衔来酬报他们的。倘若进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的官衔,那么他们必然会相互谈论说,‘我们舍生忘死才得到官衔,这些人因进献瓜果而得到官衔,这是国家把我们的性命看得同瓜果一样了’。把人看得如同草木,谁还能为国家效力呢!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地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那么,对以后立下功劳的人,将用什么作为奖赏呢!”
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必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人们把他叫作内相,德宗无论到哪里一定要有陆贽陪同。然而陆贽常常直言劝谏,违逆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仍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述卢杞奸诈邪恶导致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认同,其实心中很不高兴。
材料二 臣听说唐朝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能担当帝王的辅佐之任,学问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事理人情,言语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通晓天下人的心志。但他很不幸,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劝谏;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的;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排斥小人以消除百姓的祸患,珍惜名誉、宝器以授予有功之人,像这些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德宗能完全采纳陆贽的进言,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