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 突破练8 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世界--2026全国版高中语文第一轮教考衔接复习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 突破练8 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世界--2026全国版高中语文第一轮教考衔接复习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6 15:5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中语文第一轮
突破练8 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2024·湖南长沙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意蕴悠长。
D.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2.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6分)
二、(2024·山东临沂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偶书警俗
王 迈
大雅吾无望古人,有常犹愈翟公①门。
贪荣但可骄妻妾,死义方堪托子孙。
董生鸡哺②宁求报,元子雉媒③莫少恩。
俗物茫茫随野马④,英雄千载赤心存。
注①翟公:指翟仲明,春秋时鲁国大夫,以重修身而闻名。②董生鸡哺:出自韩愈《嗟哉董生行》。③元子雉媒:出自元稹《雉媒》。④野马:空中飘浮的雾气。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诗人认为虽然无法企及古人大雅,却也要比翟公更有修身的恒心。
B.颔联写贪图富贵的人只会令妻妾骄纵,坚守正义才可以荫庇子孙后代。
C.颈联用典,“董生鸡哺”强调行善不求回报,“元子雉媒”强调知恩图报。
D.全诗融入了诗人对历史及人生价值的思考与领悟,所含哲理发人深省。
4.本诗题为“警俗”,对世俗之人提出了多个警示,请概括其中三点。(6分)
三、(2024·山东济南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金诗,完成5~6题。(9分)
台山杂咏
元好问
其  四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
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其  五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四》中,诗人运用比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仅描写了大风过后青天白日下的台山,而且在最后一句与苏轼关联。
B.《其四》前两句是作者置身峰顶,将台山四周尽收眼底的观感;《其五》前两句是远望所见,从色彩角度赞美台山景象。
C.“吞吐”二字写出山间云雾在青翠山峦间飘荡出没,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相近。
D.《其五》化用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天上美景相夸,抒发了诗人对台山的赞叹及热爱之情。
6.谈谈《台山杂咏》(其五)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与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哲理有何不同。(6分)
四、(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高三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
隋堤怀古
张 祜①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②,回望空悲绿树烟。
注①张祜,中晚唐时期诗人。②隋炀帝南游江都,日夜纵酒荒淫,最后被缢死江都宫中。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隋炀帝滥用兵力、修筑运河,首联即塑造了其刚愎自用、盲目自大的暴君形象。
B.颔联中,“锦帆”暗含隋朝灭亡的原因,同时诗人借“汴水西来无尽年”感叹自然永恒,时光易逝。
C.颈联将隋朝统治者的愿望与结果对比,以嘲讽的口吻感叹隋王朝成空的霸业。
D.“绿树烟”以景结情,当年修筑的隋堤,如今绿树如烟,怀古之情深沉隽永。
8.结尾处的“空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6分)
五、(2024·湖南衡阳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9~10题。(9分)
次韵陆佥宪元日喜晴①
王守仁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也知②造物曾何意,底是③人心苦未平。
柏府④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⑤还多达曙明。
注①写作此诗时,王守仁正生活于贵州山区。②也知:谁知。③底是:终是,实在是。④柏府:御史府,陆佥宪正担任佥都御史。⑤积素:积雪。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里和城外有十里的距离,相距并不遥远,却一个是夕阳晚照,一个是白雪皑皑。
B.诗人询问有谁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表面是质疑造物主,实际诗人自有答案。
C.颈联采用对照写法,御史府上的楼台倒映水面,诗人的茅屋周围高松翠竹流泻寒意。
D.诗人拥布衾而眠,其心境与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相似。
10.本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一、1.A A项,“对……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错。“何事居穷道不穷”中“何事”是“为什么”,“居穷道不穷”,意思是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可见开篇以“何事”发问,并非表达寄予厚望之意,侄儿家境贫困也于文无据。
2.①求学需要不受环境影响。“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之“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正如诗中明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④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
二、3.B B项,“坚守正义才可以荫庇子孙后代”分析错误。“死义方堪托子孙”意译为“坚守正义,甚至为大义而不惜舍弃生命的人才是值得子孙学习效仿的榜样”。
4.①要重视修身,追求高洁雅正;②不可贪图荣华富贵;③始终坚守正义(为正义而死);④施恩(做善事)不求回报;⑤要重情重义,不能寡情薄意;⑥永远保持赤诚之心。(答出三点即可)
三、5.C C项,“意境相近”错误。“吞吐”二字写出了山间云雾时隐时现的美妙景象,空灵活脱,情趣盎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意境不同。
6.①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主要在于“不同角度全面看事物”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②《台山杂咏》(其五)“岂知身在妙高峰”旨在告诉人们:站得高就看得远、看得清。
解析 苏轼《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揭示了“不同角度全面看事物”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台山杂咏》(其五)“岂知身在妙高峰”,意思是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哪里知道是因为身处妙高峰呢 末句用妙高峰作比,以反问语气旨在告诉人们:站得高就看得远、看得清。
四、7.B B项,“感叹自然永恒,时光易逝”错误。借西来汴水“无尽年”,联想到当年隋炀帝锦帆过江的盛景,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诗人张祜立足现实寄寓兴亡之悲伤。
8.①对隋朝穷兵黩武、滥用民力而导致灭亡的批判斥责。隋炀帝“隋季穷兵复浚川”,不考虑民生问题,奢侈无度,最终灭亡。②对大唐王朝重蹈覆辙的忧虑。作者借古喻今,体现了对历史兴亡的思考,隋末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晚唐所面临的问题。③作者忧国忧民,希望晚唐统治者以史为鉴,却无能为力,只能空悲。
解析 (1)悲“历史”。首联写在隋朝末年,隋炀帝用尽一切兵力去疏浚河流,并以“猛虎”自居,自认为可以使国家运转正常,展现了隋炀帝刚愎自用、狂妄横逆、穷奢极欲,最终国破身亡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隋炀帝的批判斥责之情。(2)悲“当今”。本诗作者为中晚唐时期诗人,作者借古的目的是喻今,即表达对唐朝统治者的劝谏,每一个王朝都“本欲山河传百二”,却不知朝代在统治者的不爱百姓、不惜民力中不断更替,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镜”,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流露出对国事的担忧;也表达了自己只能面对隋堤空发感慨,慨叹惋惜,虽然忧心忡忡,忧国伤时,却人贱言微,无力回天,不能力挽狂澜的无奈的叹息。
五、9.D D项,“其心境与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相似”错。“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意思是有布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虽然积雪还多,但能够安稳睡到天亮;而“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布衾”给诗人以寒冷之感,杜甫的心境是凄苦的。
10.①对两地风景差异的惊异。城里是夕阳晚照,城外是白雪皑皑,阴晴迥异的天气使诗人感到惊奇。②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恬淡心境。诗人不羡慕御史台的楼台,在茅屋中感受寒意也不觉痛苦。③对美好明天的期待。诗人虽然处在寒冷的境况中,但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解析 ①对两地风景差异的惊异。“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写城里有夕阳而城外却下雪,相距十里天气竟不一样。写出了贵州山区复杂的气候现象,阴晴迥异的天气使诗人感到惊奇。②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恬淡心境。“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写御史府的楼台倒影在水中,茅屋松竹流泻出寒冷的声音。“布衾莫谩愁僵卧”写有布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表明诗人不羡慕御史台的楼台,在茅屋中感受寒意也不觉痛苦。③对美好明天的期待。“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写有布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多一点耐心总会等到天明。诗人虽然处在寒冷的境况中,但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